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三九)司马迁撰写《史记》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司马迁撰写《史记》: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启迪有志者事竟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完成史学著作《史记》

《史记》堪称“二十四史之首”,在中国史学上具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史记》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首开“纪传体”先河。从《史记》开始,《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著均仿效该体,“纪传体”还成为唐代以后官方史著所采用的主流写作方式。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曾高度评价《史记》:“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史记》又是如何被编写的?

首先,是因为良好的家学传统。

司马迁的家世很“好”。这里的“好”并不是说家里有权有势,而是司马迁祖祖辈辈都是修史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武帝朝就担任太史令。身为人子,司马迁承袭父业也成为了太史令。而且司马迁想得更深、更远,他从青年时代就希望能够借由修史,把过去几百年的乱相梳理出一条脉络。

其次,是因为他学识好。

除了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从小培养起来的经学积累之外,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就曾“跨过山河大海”,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思想和理念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

司马迁壮游路线图

第三,司马迁写《史记》,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因为父亲司马谈。

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谈一直担任太史令,也就是“国家档案馆馆长”一职。因为职位的关系,司马谈早就有整理前代史料,他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志业,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写出一部能够流传千古的史书。不过,这个宏愿并没有完成司马谈就死了。

说起来他的死,其实是汉武帝间接促成的,起因就是泰山封禅

封禅,对于中国历代君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仪式,而这种重大仪式中历代负责记录的人,都是太史令。不过,汉武帝的这次封禅却没有带司马谈去。

司马谈觉得自己的职责没有尽到,人也受到了侮辱,于是“发愤且卒”。在临终的时候,他还不忘握着儿子的手,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令他死不瞑目的,是害怕辜负司马家一贯传下来的责任,所以临死都不忘交待儿子司马迁,一定要继续完成这项使命,要写出这本足以光耀祖先的史书。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成为下一任太史令,也继承了父亲撰述《史记》的宏愿。

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有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就是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司马迁正在全力撰写《史记》,这时候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同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因为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李陵不幸被俘,继而投降。

汉武帝本希望李陵能够战死,但没想到传来的却是投降的消息,于是大怒。朝中的官员们也看汉武帝的脸色,一边倒地讨伐李陵。而司马迁,一边痛恨这帮官员趋炎附势的嘴脸,一边试图安抚汉武帝。他说李陵这个人,孝顺母亲、“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还认为他有国士之风。

其实司马迁跟李陵平时并没有什么私交,他甘愿冒风险替李陵说话,就是因为他觉得,李家从飞将军李广、到他儿子李敢,再到李陵,一门三杰都为汉朝拼战沙场,就有这么一次没有打胜,结果那些从来没上过战场,也不愿为国家冒风险的文官们就在这里毁谤他,司马迁“仆诚私心痛之”。

但司马迁失误了,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狡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罪名:诬上。

“诬上”是汉朝最宽泛而模糊的一条罪名,意思就是得罪了皇帝。既然得罪的是最高权力者,那不难想象,司马迁一个没名没分的小官会遭受怎么样的待遇:断案的人为了讨好皇帝,不会轻罚他;跟他交情好的人也不敢替他说话;司马迁也没有爵位可以抵罪,最后他只剩下两条路:要么接受宫刑,要么死。

最后,司马迁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了,他选择屈辱的活着,争取到几年时间好把父亲托付给他的《史记》写完。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用了一连串的“其次、其次”就是想说明一点,没有比宫刑更让人屈辱的刑罚了。

中国古代阉割刀

接受宫刑之后,司马迁无法作为一个士大夫在宫中任职;其次,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痛苦——“肠一日而九回”,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而且,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宫刑对司马迁的身体和精神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写好、写完《史记》——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本来太史令是个普通的官职,很多人都干过,但唯有司马迁在这个位置上改写了汉代,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脉络,一部《史记》流传千古。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讲述了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其中,全书又分成:

十二《本纪》:“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记载“天下”统治者的事迹;

十《表》:“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

八《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记录历代典章制度;

三十《世家》:“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描述影响深远的家系、周代的诸侯国和汉代的王侯贵族事迹;

七十《列传》:“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历史、与社会三教九流的种种样貌。

以及最后:《太史公自序》。

各篇结构大致由引言、正文和评论组成。

正文前是引言,记述写作动机;正文记述历史事件、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是评论,通常以“太史公曰”为开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不过一百三十篇《史记》,自司马迁死后就有十篇丢失了,当时补缺的人就有十八家之多,但唯存西汉博士褚少孙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迁为什么会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终成《史记》
司马迁年谱
司马迁伟大在哪里
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有后代?不仅有还出了两皇帝!一个是千古一帝
卑贱地勇敢:司马迁留下无数的历史谜案
司马迁:文人生命之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