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乱世(三)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中)

公元418年,刘裕在平定了孙恩之乱之后,又击败了篡晋建楚的桓玄,被晋恭帝司马德文封为宋王,他拥有了改天换地的所有资本,加冕十二旒、九锡、八佾,眼见又是一个曹操、司马昭、桓玄。

刘裕

但坊间又有传言“昌明之后有二帝”,刘裕觉得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似乎还不太成熟,为此他又拖了2年,直到公元420年才在建康受禅,建国大宋,史称刘宋。

而在这之后不久,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了北凉,结束了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终于与刘宋政权形成了南北相对峙局面。

崔浩直书惹杀身,刘宋北伐尝恶果

这一时期的南北政治结构是有着明显不同的,自衣冠南渡以来,大量的北方豪族来到江南,在东晋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有的门阀政治体系,“王马共天下”便是东晋皇权衰落、士族强大的集中体现。

王马共天下

但在九品中正制和清流制度的双重照顾下,士族豪门可以轻而易举的入仕,位高职闲,那些寒门子弟往往倒可以做些具体的工作,或者领兵打仗,士族们不屑的称这些人为“俗吏”或者“将种”。

刘裕就是这里面所谓的“将种”,出身“北府兵”的刘裕凭借自己的军功一步步的登上权力的顶峰,他的成功预示着门阀政治的衰落,皇权的复兴以及寒族武人的崛起,这一政治结构也始终伴随至南朝的终结。

北府兵

在北方,北魏的统治者与十六国时期一样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入主中原,使得北中国地区一直处于“胡化”和“汉化”的交融过程之中,而这种融合往往也会带有血腥的味道。

北魏建国初期,官居司徒之位的崔浩被太武帝拓跋焘处以极刑,无疑是胡、汉文化相碰撞的最好诠释。

崔浩系出清河崔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顶级的士族,“永嘉之乱”后,崔氏一族并没有随众多豪门南下,而是选择留在了北方。

崔浩

正是在崔浩的辅佐之下,拓跋焘驱柔然、降北燕、灭北凉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崔浩也凭借自己的不世之功而受封东郡公,甚至可以享受出入拓跋焘寝室的殊荣。

崔浩豪门贵族特有的秉性又暴露无疑了,固执、自傲的他先是搞了一个“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想在北魏的土地上重现昔日汉人士族高门的辉煌,这无疑得罪了占政治主导地位鲜卑贵族们。

北魏军队

公元439年,崔浩受命编修北魏《国书》,他又秉笔直书,把拓跋先祖的那些不愿被外人所知的丑事,不加隐晦的全都写了出来,并且还刻在了石碑上供众人“瞻仰”。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拓跋焘,崔浩忘记了鲜卑人没有著书立传的历史,更没有秉笔直书的胸怀,特别是他还忘记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

公元450年,崔浩被族诛,更惨烈的是,这一事件连累了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均被几乎灭了全族,这次风波对中国北方的高门士族打击非常之大,史称“国史之狱”。

国史之狱

拓跋焘正忙着剿灭汉人士族的时候,南方的刘裕早在公元422年就驾崩了,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少帝奢靡无道、不理朝政,仅仅做了2年的帝位就被辅政大臣徐羡之等人废掉了。

徐羡之等人绕过了老二刘义真,直接就把皇位安在了老三刘义隆的头上,是为宋文帝。

刘义隆不满四位辅政大臣把持国政,没过多久就以谋害宋少帝的名义,诛杀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剩下一位檀道济也在公元435年被彭城王刘义康所杀。

宋文帝刘义隆

解决完这些内部事宜后,北魏崔浩被杀的消息传到了刘宋,刘义隆认为是大好机会,于是果断发起了进攻,史称“元嘉北伐”。

然而在失去了檀道济,这位北魏最忌惮的将领之后,刘宋的实力大打折扣,更何况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60万大军御驾亲征,刘宋军队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一下子被打退到了长江南岸。

拓跋焘

经过这次的较量,北魏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而刘宋遭受的损失则更为严重,国家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刘义隆也在公元453年被太子刘劭所弑杀,刘宋政权从此陷入了动荡。

萧齐代宋据南朝,孝文南迁都洛阳

刘义隆在位30年,刚好占据了刘宋王朝的半壁江山,而从他之后刘家子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宋元帝刘劭弑父,皇位自然坐不安稳,仅仅三个月后就被他的三弟武陵王刘骏杀死了,这之后刘骏登上了皇位是为孝武帝。

宋魏形势

而后的刘宋江山风雨飘摇,到了末代皇帝宋顺帝刘隼继位时,大权已经被太傅萧道成所独揽,他所拥有的一切又和当年的刘裕如出一辙。

公元479年,萧道成受封齐公、加九锡,剑履上殿、赞名不拜,谁都知道刘家的天下迟早会改姓为萧。

这一年的4月份,萧道成水到渠成的在建康受禅登基,建立了南朝的第二个国家大齐,史称南齐,刘隼也被降为汝阴王,一个月后就被监视他的卫队杀死了。

萧道成

萧道成的南齐政权在历史上没有什么亮点,也是南朝四国之中国祚最短的王朝,仅仅只存在了24年。

公元483年,56岁萧道成病故,临死前他不忘嘱咐太子萧赜要牢记刘宋皇室相残的前车之鉴,南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也确实做的不错,在他的治下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屠杀宗族的恶性事件。

萧赜

遗憾的是萧赜命中注定白发人送黑发人,公元493年,他的长子萧长懋病逝了,史称文惠太子。

儿子的早亡,对于萧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病重中的萧赜决心立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然而正是他的这个决定开启了南齐内乱的序幕。

而此时北方大地上也正经历这一场伟大的变革,就在南齐太子萧长懋去世的3年前,北魏两次临朝称制的实权人物冯太后也去世了,这个女人不仅足智多谋、杀伐决断,而且她还亲自调教出了北魏最负盛名的皇帝,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是北魏的第6位皇帝,5岁的时候受父亲拓跋弘的禅让登上大宝,但却一直生活在强势的祖母冯太后的阴影下,直到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

深受祖母影响的孝文帝拓跋宏十分崇尚儒家文化,一生都在致力于汉化,他觉得仅仅在官制上仿效中原王朝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决定迁都洛阳。

一直以来,北魏的都城都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但此地地处北疆、气候恶劣、胡风盛行,而且与北方强大的柔然相毗邻,防御难度极大,拓跋宏便有意南迁。

迁都洛阳

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洛阳,那里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故都,地处中原腹地、帝王之气,更主要的是那里是汉文化的中心,定都于此就可以彰显自己汉化的决心,更可以向世人宣告自己才是华夏政权的正朔。

公元493年,拓跋宏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他高调举兵南征南齐,却在洛阳停下了脚步,他知道很多人不并不同意南征,恰好此时天降大雨、道路难行,拓跋宏便宣布顺从天意不再南征,但作为交换条件,必须迁都至洛阳。

到这时,人们才明白孝文帝的真正用意,但为时以晚,只能举家迁往了洛阳。

定都洛阳之后,拓跋宏又颁布了多项汉化措施,比如命令鲜卑人一律着汉服,30岁以下的官员不会汉语的一律免官,鲜卑贵族姓氏一律改汉姓,皇族拓跋氏也率先改为姓元。

另外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高门联姻,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都在拓跋宏的严令下纷纷的将女儿送入了皇宫。

孝文帝改革

而且拓跋宏还规定,从平城迁至洛阳的官员死后,一律在洛阳安葬,不准迁回平城,妻子早已死在老家的,丈夫死后也不得迁回合葬。

这些举措大大加快了鲜卑人汉化的进程,但也同样受到了鲜卑贵族极大的抵触,公元496年,就发生了太子元恂私自逃回平城的事件,为此孝文帝废掉了元恂的太子位,并于第二年赐死了元恂。

孝文帝南征

经过了迁都改革,北魏的国力大增,拓跋宏也加快了一统华夏的步伐。

公元499年,孝文帝拓跋宏在伐南齐的路途中病逝于谷塘原,年仅33岁,而在他死后的第3年,南朝齐也灭亡了,又过了22年,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六镇起义”敲响了北魏王朝的丧钟。

宝卷不仁乱天下,萧衍起兵建南梁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死的时候,南齐在位的皇帝是齐废帝萧宝卷,从谥号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皇帝的结局了。

萧宝卷

萧宝卷的父亲齐明帝萧鸾,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侄子,辅佐皇太孙萧昭业登上皇位后便权倾朝野。

公元494年,萧鸾弑杀了萧昭业,这之后他开始遍屠萧道成一脉的皇室成员,扫清障碍后又立萧昭文为帝,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傀儡皇帝,仅仅4个月后,萧鸾就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己登基做了南齐皇帝,史称齐明帝。

萧鸾

心里有鬼的萧鸾整天活在阴影之中,继位5年之后,47岁的萧鸾便龙御殡天了,临死前他特意嘱咐继承人萧宝卷,做事一定要先人一步,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萧宝卷即位后便大开杀戒,而且其性格孤僻、残暴不仁,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把父亲留给自己的6位辅政大臣屠戮殆尽了,这引起了雍州刺史萧衍的极大恐慌和不满。

梁武帝萧衍

公元500年,萧宝卷害怕手握重兵的萧衍造反,便派刺客行刺萧衍,并杀害了萧衍的哥哥萧懿,此举直接逼反了萧衍,这一年萧衍以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的名义,在襄阳正式起兵讨伐萧宝卷。

第二年,萧衍率大军围困了建康城,躲在宫里的萧宝卷似乎满不在乎、依然故我,照样是歌舞升平、肉林酒池,而他身边的近臣则早已经心猿意马了。

齐、魏形势

一天夜里,征虏将军王国珍会同太监黄太平、张齐等人,趁萧宝卷熟睡之时,举兵反叛,割下了萧宝卷的头颅,献于城外的萧衍,这一年萧宝卷刚刚19岁。

破城之后,萧衍仍尊萧宝融为齐和帝,追废萧宝卷为东昏侯,此时的南齐政权完完全全的操控在了萧衍的手中。

东昏侯

萧衍自称是汉初名相萧何之后,与南齐皇室是远亲、同姓同宗,一直对篡夺皇位缺乏信心,但经不住手下人的运作,在沈约、夏侯祥、范云等亲信的劝进下,萧衍于公元502年,接受齐和帝的禅位诏书,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南梁。

萧衍在位48年,是南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他寿活86岁,仅次于乾隆帝,是中国所有皇帝中第二长寿的。

梁、魏形势

萧衍也是著名的笃信佛教的皇帝,在位期间曾经4次出家,在他的带动下,南朝尚佛成风,极大的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萧梁佛法蔚然成风的写照。

晚年的萧衍沉迷于佛教义理的研究,以至于荒废了朝政,客观上加大的“侯景之变”的动能,使南北朝对峙的格局彻底倒向的北方。

侯景之变

汉化国策惹不满,六镇起义动国本

在齐、梁交替的这一段时间里,北魏的皇帝是宣武帝元恪,他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次子,18岁亲政后,继续延续了孝文帝汉化的国策,但他任用外戚高肇,整个北魏朝局被搞得乌烟瘴气,北魏“子贵母死”祖制所担忧的情况还是出现了。

宣武帝元恪

更要命的是,元恪还亲自废除了“子贵母死”这一法则,在立下元诩为太子后,并没有处死其母胡妃,这也为后来胡太后的专政打下了伏笔。

公元503年,宣武帝元恪举兵伐梁,开启了横跨十多年的南北拉锯战,这一阶段,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直到公元515年元恪病逝才告一段落,南北边境线也稳定的被固定在了淮河流域,双方基本上属于均势。

特别是爆发在公元507年钟离保卫战,南梁以3000千守军在冠军将军昌义之、豫州刺史韦睿的指挥下,大破北魏数十万人马的围攻,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严重挫败了北魏的士气。

钟离之战

元恪死后,年仅6岁的元栩继位,是为孝明帝,众多元氏宗亲密谋诱杀了元恪时代的外戚权臣高肇,并迎请胡太后临朝听政,北魏进入了胡太后时代。

此时的北魏即将迎来一次巨大的风暴,一次足以改变北魏政局,甚至中国历史进程的风暴,帝国的北方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所谓六镇,是北魏初期为了防止北方柔然、拱卫京都平城,所建立的六个军事重镇,即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和怀荒镇。

六镇示意图

在迁都洛阳之前,六镇官兵极受重视,其将领必是鲜卑贵族,甚至是皇室成员,但随着孝文帝改革,平城不在是都城,六镇的重要性也随之锐减,六镇官兵也开始迎来了没落。

此时的六镇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国家囚犯、犯官的流地,但由于地处边关,当地战事频繁,官兵们的战斗力并没有衰减,而且地处北方,远离政治中心,该地区的汉人胡化情况比较严重,他们对于自己被边缘化的状态及其不满。

六镇不满迁都洛阳

公元523年,一名叫做于景的官员,由于受兄长武卫将军于忠谋反的牵连,被调任怀荒镇戍边,他心怀不满,把一肚子的邪气全撒在了怀荒镇官兵的身上。

于景利用手中的权力,拒绝给士兵们发放补给,犯了众怒,随即被怒火中烧的士兵们乱刀砍死,怀荒镇官兵就势而反。

怀荒镇官兵的反叛,一下子点燃了深埋在所有六镇官兵心底的怒火,这之后不久,其他五个军镇相继揭竿而起,几个月的功夫就燃遍了帝国的北方。

六镇起义

反叛军中实力最为强劲的非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莫属,他自立为王,率军南下大有攻取洛阳之势,而在武川镇遭到了敕勒族人贺拔度拔和鲜卑人宇文肱的奋勇抵抗,宇文肱就是后来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父亲。

由于起义军人数众多,贺拔度拔和宇文肱相继败逃,此时的北魏讨逆军主帅广阳王元渊为了扭转颓势,主动联络了柔然主阿那瑰,两厢结成同盟合力剿灭起义军,本为防范柔然的六镇,却反过来被北魏与柔然联合绞杀,也是莫大的讽刺。

六镇官兵

公元525年,在北魏、柔然的南北夹击下,破六韩拔陵大败,六镇失地又重新被北魏夺了回来。

为防止死灰复燃,元渊决定将几十万的六镇人口悉数迁往内陆,没想到这一举动却引发了更大的乱局。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三十三:南齐立、萧鸾、孝文帝改革)
悟空问答
六镇风云:北魏射雕群雄恩仇录
北魏从鼎盛到分裂
曾经盛极一时的北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北魏孝文帝南迁国都是福是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