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志愿军经典战例之十,重创德赖斯代尔支队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上,志愿军歼灭美军31团级战斗队的新兴里战斗为人们所熟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新兴里战斗结束前,志愿军已给东线美军的一支精锐特遣队以重创。

危局

1950年11月29日,长津湖战役进入第三天,形势对美军非常不利。聚集于长津湖地域的美10军部队,以长津湖为中心摆出“Y”字阵形。“Y”字节点上的各部已被志愿军钳制包围难以动弹——陆战1师的5、7两个团,被分割包围于长津湖以西的柳潭里:第7步兵师(下文简称步7师)31团级战斗队,被志愿军包围于长津湖以东的内峙洞-新兴里;陆战1师的其余部队,则被志愿军堵在长津湖最南端的下碣隅里以南峡谷隘道中。

雪上加霜的是,11月29日晨,右翼美军最前端的据点内洞峙也被志愿军攻克。31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被击毙,其副手费斯虽率残部突围至新兴里,但亦无力再战,只能拼命呼叫求援。坐镇下碣隅里的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眼见其右翼行将崩溃,大为光火。

此前,美10军军长阿尔蒙德轻敌冒进,强令陆战1师把5、7两个团前伸至西北方向的柳潭里,结果战斗一打响就被志愿军包围截断,现已连续苦战两天三夜。此时,陆战1师的部队沿柳潭里-德洞山口-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黄草岭一线零散分布成“一字长蛇阵”。其中,除柳潭里有两个团外其余各点力量都不强,且彼此间已被志愿军切断通路。一旦新兴里的31 团级战斗队残部崩溃(该部顽抗至12月1日晨被志愿军歼灭,费斯亦被击毙),则下碣隅里的东、北两面将完全暴露在志愿军攻击的矛头之下若下碣隅里失守,则前出至柳潭里的两个团势必全军覆没。

至11月28日晚,下碣隅里防御圈内仅有陆1团3营的H、I两个步兵连及营火器连主力(两个排),由3营营长里奇中校统一指挥。由于陆7团2营营长罗克伍德中校率其营部、营火器连及支援该营的1个榴弹炮兵连的运力不足尚未及离开,勉强也能帮把手。此外,还有正在建设野战机场的工兵连(第10工兵营D连),以及分属美陆军、海军、陆战队及南朝鲜军的若干零散人员。整个下碣隅里,总兵力虽有3913人但却分属于58个单位(其中很多还是10人以下的先遣队和分遣队),非常难于组织,真正能在防御战中顶用的就2个步兵连。尽管步兵少,但其支援火力不算弱,有2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分别是支援陆1团3营、陆7团2营的炮兵第11团D连和H连)。

28日夜间,占据下碣隅里西、南面的志愿军20军58师发起一次猛攻。志愿军此举虽未夺取下碣隅里,但在助攻方向却打出一个漂亮的战斗—172 团袭取下碣隅里外围要点东山(1071高地),打垮了防守的美军工兵连(全连77人中被击毙10人、伤25人、失踪9人)和南朝鲜军1个排(美10军司令部直属),美军只勉强保住了南端的斜面阵地。

东山高地可俯瞰下碣隅里和柳潭里,还扼制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道路,是美军补给或南逃的咽喉要道。1071高地因对美军威胁巨大,故29日拂晓前后(4时30分起),美军发起疯狂反攻。里奇派其副营长迈雅斯纠集预备兵力,在飞机和重炮的火力掩护下,连续发起9次攻击。29日上午9时,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3排附重机枪1挺、60炮2门,接替6连1排防守东南小高地。苦战至12时许,美军精疲力竭,已无法发起有序冲击。而我3排,亦因敌疯狂的火箭弹、航空炸弹及凝固汽油弹投射而损伤惨重。战至最后,阵地上仅剩下杨根思与两名伤员。杨根思让伤员拖着重机枪撤退,自己则抱起仅有的一个炸药包冲入敌群,与之同归于尽。

美方战史如此描述这次战斗:“这次反冲击由于地形和中国军队的抗击而没有成功。在东丘的西南和西北的反斜面上,分别有2个排和1个排紧紧贴在那里和山顶上的中国军队相对峙的态势迎来了29日的夜晚。”扼控古土里-下碣隅里公路的1071高地,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军人手中。

援军

被志愿军打到眼前的史密斯师长急红了眼。他一面令柳潭里被围部队改变部署,以陆5团收缩固守柳潭里,陆团则向南攻击增援下碣隅里(但直到12月4日,这两个团才突围至22公里之外的下碣隅里);另一方面则令古土里的陆团组织人马增援,以增强下碣隅里的防御力量——陆1团3营对东山的拼命反扑,也是为了接应古土里的援军。

此时,坐镇古土里的是陆1团团长切斯特·普勒上校。其实,普勒手上的兵力并不多,除还未来得及开拔前往下碣隅里的本团3营G连外,仅有团部、团部管理连、反坦克连主力、团属重迫击炮连1个排、本团2营、1个105毫米榴弹炮连(第11炮兵团E连)和1个卫生连。单位名虽多,但算下来也就1个步兵营另1个步兵连、4门107 毫米重迫击炮、6门 105毫米榴弹炮,几辆坦克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

28日拂晓前,志愿军20军60师即已占领古土里以北两侧高地,切断了通往下碣隅里的道路,并构筑了有纵深配置的阵地。普勒以1个步兵连在20余架飞机和8辆坦克的配合下,试图向北打开古土里至下碣隅里的通路,但被60师178团坚决阻击于小民泰里一线。双方战至黄昏,美军不敢再战,悻悻退回古土里环形阵地。当晚,志愿军即以60师180团的一个营夜袭了古土里。

鉴于古土里已遭志愿军威胁,普勒不敢动用现有防守兵力增援下碣隅里,只好紧急从后方抽调人马车辆,拼凑出1个加强营规模的增援支 以配属陆战1师指挥的英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突击队(14名军官、221名士兵,指挥官为德赖斯代尔中校)为骨干,并附原计划进下碣隅里的本团3营G连、临时路过的步7师31团B连及其他支援保障分队。因德赖斯代尔中校在指挥军官中军衔最高,该支队便交由他指挥,称为德赖斯代尔支队,又称德赖斯代尔特遣队)。鉴于下碣隅里兵力已竭,若无增援恐熬不过29日晚,故史密斯师长特别强调,此行必须“不惜一切牺牲前进”。

德赖斯代尔中校

29日8时45分,德赖斯代尔支队共922人,在105 毫米榴弹炮、107 毫米重迫击炮和81毫米迫击炮的支援下,以英陆战队第41独立突击队打头,冲出古土里环形阵地向以北高地攻击前进。陆1团G连首先攻占北面的1236高地,然后支队又进攻 1182 高地。战斗力最弱的31团B连为预备队。但在志愿军60师的阻击下,战至11时许,该支队仍未有大进展,遂缩回古土里休整。

12时30分,美海军陆战队第1坦克营D连(欠1个排)和陆5团反坦克连的坦克排,在克拉克上尉的率领下赶来加入德赖斯代尔支队,稍晚些该营B连(欠1个排)也赶来加入支队。至此,德赖斯代尔支队凑足了5个坦克排共29辆坦克、车辆141台,兵力近1100人,此时的兵员和坦克数量已超出1个加强营的规模。得到加强的德赖斯代尔决定改变战术,不再逐个山头攻击前进,而是在坦克和空中掩护下猛冲,试图让步兵乘车沿道路强行突破至下碣隅里。

对于德赖斯代尔如此大胆的行动。志愿军60师在战报中进行了总结:“敌麻木轻敌。明知两侧山头为我控制,仍麻木通过。当战斗开始时,敌尚误我为朝人民军(战后俘供)。经我迫近后,指挥犹疑,进退维谷,得使我胜利包围歼敌。”

在具体战术上,德赖斯代尔又与坦克连连长克拉克产生分歧。德赖斯代尔认为,要使整个纵队得到掩护,应该分散配置坦克;克拉克则认为,坦克应该集中使用 置于纵队最前当突破矛头。争论的结果是,英国中校指挥不动美国上尉,最终双方只能取一个折中方案——克拉克上尉率第1坦克营D连(2个排)及陆5团反坦克连的坦克排(共17辆“潘兴”重型坦克)走在纵队最前开路。接着依次是:陆1团G连(22台车辆)、英陆战队41独立突击队(31台车辆)、31团B连(22台车辆)、陆1师司令部机关人员一部(66台车辆).第1坦克营B连(2个排,12辆“潘兴”重型坦克)断后,整个行军序列长达6至7公里。

12时50分,德赖斯代尔支队在 2架海军的“海盗”式战斗机掩护下再次北上。

重创

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德赖斯代尔支队的“猪突”战术一度发挥了效果。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抗美援朝战史》记载:“(德赖斯代尔支队)先头一部突破我前沿阵地,进至化被里西侧公路,占领路东高地后,以火力掩护其主力夺路增援。”坦克的掩护虽有效,但志愿军的冷枪还是不断打过来,甚至时不时还有迫击炮弹飞来。先头车队中的车辆频频中枪,而在坦克火力掩护范围之外的车辆,更成了志愿军随便射击的活靶子。

当支队突进至古土里以北6.5公里处时,除坦克外的其余车辆,在志愿军的集火射击下已渐感难以前进。由于车队行进序列太长,此时断后的第1坦克营B连才刚刚到达古土里的出发位置,只能眼睁睁看着前面的队友挨打,却一点帮不上忙。

克拉克上尉派遣2辆坦克前出侦察,但发回的报告却令人沮丧:从中国军队和地形情况判断,即使坦克能突破,卡车也很难通行。此时,除有重装甲护体的坦克外,纵队中的其他车载电台已全部被毁。而唯一能传达信息的坦克电台,却又集中在首尾两端——这就意味着,纵队中间的车辆部队完全失去了指挥!克拉克上尉的固执恶果尽显。

即便如此,史密斯师长仍强令支队不惜一切牺牲前进。严令之下,位于队首的坦克部队在加油后,继续率队向下碣隅里突进。行至近半路程之际,志愿军的轻武器射击变得愈发猛烈。无装甲防护的车辆不断中弹起火,队形渐趋混乱——吉普车率先被打坏,连支队指挥官德赖斯代尔中校及其副官也负了伤。一些越野性能稍好的车辆则躲到路旁的凹坑里避弹,进而造成车队行进序列的混乱。

雪上加霜的是,在英陆战队41独立突击队行军序列尾巴上的弹药车,被志愿军的迫击炮命中起火,将行进道路阻断,把整个纵队切成两段。克拉克的坦克分队引领前队幸存车辆继续向下碣隅里突进,但进至距下碣隅里2公里处时,再遭志愿军阻击,车队只好在坦克的围合掩护下且战且进。其间,1辆坦克被击中起火,德赖斯代尔中校再次受伤,只得由步兵G连连长希达上尉接替指挥。

战至29日18时许,德赖斯代尔支队前队总算在坦克的掩护下突入下碣隅里,为这个关系陆战1师生死的防御枢纽送进300名步兵和十几辆重型坦克。而被切断的后队则陷入死地,所有车辆停滞在道上进退两难,又失去了坦克的掩护,成为志愿军轻武器和迫击炮精准射击的死靶。战至黄昏时,志愿军除继续以机枪扫射和迫击炮封锁道路两头外步兵也逐渐活跃起来,利用夜暗不断通近车辆纵队投掷手榴弹。

陷入一片混乱的美国兵纷纷跳车,利用路旁的水沟、铁路路基、卡车作为隐蔽物各自为战,逐渐汇集成了4股——最北面是美10军派驻陆战队的联络官麦克劳林少校,这股聚集了包括31团B连连长、陆战1师宪兵队及几个英军突击队员在内的130至140人;在其南面约300米处是31团B连的2个排和几个陆战队人员,在水沟里构建了一个环形阵地;再往南30米处,有陆战1师宣传军官卡普拉罗上尉等16个人;再往南100米,是陆战1师负责汽车运输的军官希利少校和几个陆战队员。他们都在等待后尾的坦克分队上来营救。但断后的坦克B连已被志愿军割裂成3块,靠近古土里的两队先后退回。距步兵最近的一队坦克,就在希利少校以南 800米处——但这队坦克因联系不上前方部队,故始终未敢向前营救队友。至次日天明亦退回古土里。

当夜,志愿军179团对兵力最多的麦克劳林这股力量进行了重点围剿。在对射中,该股美军威力最大的火器——75毫米无后坐力炮首先被志愿军的机枪击毁。

对峙至次日(30日)凌晨2时左右,志愿军派来一名被俘美军中士劝降。麦克劳林妄图拖延时间,要求延至早6时半投降,但被志愿军识破拒绝。麦克劳林无计可施,且所部的手榴弹已用光,子弹亦消耗殆尽(存弹最多的人也只剩8发),眼见山穷水尽,他遂于拂晓前率队向志愿军179团投降。志愿军此次受降俘虏美军中校1人、少校2人,其余官兵百余人(包括日本人3人、蒋特2人)。尽管投降时各种耍滑头,但麦克劳林少校在被俘后的表现还不错,在志愿军第9兵团的俘虏营里领衔写了“敌情通报(美十军专号)”的油印小册子,为志愿军提供了美10军大量的情报信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津湖战役(9)——下碣隅里“七寸”战
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第5期】
电影《3891》——“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覆灭记 (中)
打掉一辆坦克牺牲27人,志愿军暴怒:令美军投降,否则一个不留
盘点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十大铁血阻击战!场场硬仗,场场悲壮
志愿军一个团,消灭联军同等兵力精锐!宋时轮难以置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