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國學日知錄】說“道”(附“導”)

【说明】赵逸之,本名赵遁,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本文选自他的博客。


  

趙逸之“道”(”)

我們先說導字導,契文作

從行,從人;或省作

馮充林问)是指引道路麼?

是的。人,咱們前面講過,指的是人臣、大臣。契文導字就是以行、人會意指王導,大王的嚮導。義為王者引路以使之達(達,不但表示通暢、順達、自由,而且還有由之而來的一種氣度、威儀)的嚮導者、開路人。在某些語境中又可作動詞表示引導,卜辭中多有“導王”一語,一般是引導王者進行田獵。

古時不但有導王進行田獵的王導,還有導王進行飲食的膳夫。《周禮》:“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鄭注:“品者,每物接嘗之,導尊者也。”孫詒讓正義曰:“膳夫共王食,故掌為王嘗羞,導王使食之。”

有的契文為了更表示鮮明地表示嚮導的導引功能,又加口表示配合使用言語進行導引,字形

後來,這個字演化為兩個字

不過,人字變成了首字。金文導字也是從首、從又。後世,從人的導字逐漸廢除,或演為道或導的異體字

在誕生於始皇稍前時代的《石鼓文》中,其導字即作



道字則作



以上“導”。再說道的初文在契文中用“首”字來表示。“首”在契文中有兩個字形,一是有髮者



一是無髮者


前一個有髮者即“首'字就是道的初文。《逸周書》:“予小臣良夫稽道謀告。”清王念孫《讀書雜誌》:“稽道,即稽首也。道從首聲,故與首字通用。”可見,首、道二字在典中是可以互通的。

由此,我們可以窺知,道的本義絕不是許慎《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這麼簡單。首是人體頭顱的象形,首、頭、道三字古音相同。關於漢字特別是契文以首為道,這裡面的意蘊非常豐富複雜。我今天只能簡單講一下。

研究表明,南太平洋的許多古老民族都有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習俗,特別是在對日神的祭祀中,人頭即首乃是重要的祭品。殷商民族也是如此,他們以人頭獻祭上帝——日神。後來,逐漸地人頭又稱為上帝——日神的象征品、替代物(參看:何崝《日字構形與商代日神崇拜及人頭祭》)。這個或許源自殷人對人頭的一種認識,他們的思維乃是一種原始象形思維覺得人頭和太陽在形象上、進而是在功能上有相似、相通之處。太陽是天地萬物之元、之首,人頭則是人體之元、之首。首就是人體的太陽。

《莊子·天地》有黃帝遺其玄珠的寓言,玄珠或即人頭之象。頭、朱、珠古代可以通用。玄珠在莊子此篇中實際是“道”的象物。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即日神,在這個寓言中,首、頭、珠、道、太陽就都隱地聯繫起來了。這樣,我們可以說,道(首),從首從辵,其本義乃即首(太陽)的運動及其軌道、軌跡。《論語》中夫子講,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等等。我們就可以在最膚淺和最表象的層面上去透視和理解它的深刻內涵。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有首,就是天下有太陽。就是君是君、臣是臣。天下陽光明媚,沒有霧霾,充滿正能量,穀物莊稼茁壯生長。這個時候,我們當然要出來、要現身,要收穫。反之,則要隱藏、要潛伏,若再出來收割莊稼、穀物,可能就是月黑風高之夜的偷盜了,當然是可恥的了。

從上述這個意義上講,道給人是至陽之感。

下面我們再引入對道的另外一種闡釋。薛俊武先生認為“道”的本義指的乃是婦女的產道,生門。道從衣、從首。衣乃指胞衣,嬰孩出生先是頭出。道就是胞衣破、嬰孩首出的形象化寫生。由此,道乃引申指一切的初始。我覺得這個說法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雖然道不從衣,而是從行、從止,即辵。但,道由太陽的運行及其軌道、路徑等轉指婦女或母性的產道,也不是說不過去,無需將“行”視為衣,不過就是通道而已。特別是老子在《道德經》中,一方面特別提升了“道”的抽象化、哲學化、神秘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將“道”比作“玄牝”“谷神”“天下母”等形象。似乎恰好可以成為道為產道、為生門的一種佐證。此書的第二十五章有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之道的這種深沉和絕對的母性,則又給人一種至陰之感。

如上所言,道或為至陽之感,或謂至陰之感。誠如《周易·辭傳》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道,非陰非陽、既陰又陽、亦陰亦陽。又如《莊子·田子方》中所講:“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首章乃是說難以用言語描述的,與有作為的次一級存在形式也都是十分玄妙的。但如河上公為本章所加的“體道”標題一樣,人要認知,則更應該是用身體和心靈進行感悟。道不遠人,道即在人。我們應多用肉身去體悟道、感應道、覺知道,感性上的、身體上的對道的認知要遠遠超出理性上的、概念上的對它的認知。

這一點,讓我想起了《論語·堯曰》中的這麼一段話: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以堯的這段話作為壓軸,我以為是大有深意的。歷數就是道,天之歷數就是天道。堯說,天道就在你的身體中,天道就在你身體的言行中。你要審慎地、公正地掌控(實際上或者是一種因循、追隨)它,使它不偏不倚(也使你自己不偏不倚),即允執其中。否則,就會造成四海困窮的窘境,老天爺給我們的恩澤和福報就徹底終結了,這是非常可怕的。

我再給大家列出的契文:


從二禾,從止,會意人在禾田中行走、運動、穿越。歷數意思就是指事物的運動有一種絕對的、先天的合規定性,這種合規定性可以歸結為數。何晏《集解》:“厤數謂列次也。”邢昺疏:“孔注《尚書》:謂天道。謂天厤運之數。帝王易姓而興,故言厤數謂天道。”  

堯在這裡特別指出,天之歷數在爾躬,躬就是人的整個的身體。天道就在你整個的身體里,它不外乎要去體會、體察、體認它,就像老子在第一章所講的,道可道、非常道,最重要的不是用理性、用概念去分析它、認識它。

關於天道不外乎人身,我們還可以從《論語·為政第二》中的這一章來印證: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學,卅而立,卌而不惑,五十而智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起句點出“學”,學的本義如前所講就是學易悟道,學習的對象和終極目標就是大道、與道冥合。到末句點出一個“心”字和“學”呼應。心所欲並不是心的慾望,而是指心的運動,就是矩,我認為這就是天道內化于人心的一種表現。或如《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所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云云。

《論語》中還有一章: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已矣。”本章透出來的一個重要消息就是說,孔夫子也是講性、講天道的,不過這對於弟子們來說就如子貢表達的——難以理解、難以體會。所以,今晚我結合《論語》來講道字,也想特別強調一點,我們習儒學、講孔學絕對不能不講天道,不能不講中庸。一個不講天道、不講中庸的孔學是不完整的、不深刻的,也是不真實的。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者,只是在形而下的層面上去談孔學、儒學,拋棄了孔子關於天道的認知,這是要不得的。孔子所講的所有關乎形而下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人倫問題都是以形而上的天道作為其隱在但卻是宏大的、重要的背景的。並且這個天道背景是有承繼的,夫子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已。在我看來,“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是整部《論語》的關鍵所在,是夫子之道一以貫之的“一”,是孔學的本體所在,脫離了這個本體去認識孔學就是盲人摸象了。

以下師生討論

馮充林:道字應該從首、從止、從行嗎?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赵逸之:止、行合文就是辵,所謂走之。道,從辵、從首,其初文為首,本義如上文所說,可以理解為首(即太陽)的運動及其軌道、軌跡。當然,象薛俊武先生的觀點——道本是胞衣破、嬰孩首出的形象化寫生,指嬰孩兒從產道中娩出、產道、母性的生門。這個觀點雖然也似可通,但從道之初文為首的客觀實際來說,它只能算作後起之義了,不可作為本義。

趙逸之:雖然,一直以來,我們認為《論語》主要是集中探討人倫問題。然而事實上,在更準確的意義上說,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探討的是天、地、人、神之間的一種大交往、大倫理問題。貫穿在天、地、人、神之間的就是道、天道。

趙逸之: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但“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這些話不但可以充分證明孔子從未否定過鬼神的存在同時,也可以看出,祭祀乃是古人與天地鬼神最重要的交流、交往方式。天神地祇、上帝下帝、先祖後鬼,這些祭祀的對象也正是與人類為一體的一種共在。

楊蓓:天地人還好理解,談到神就玄了。

趙逸之:神可以理解為一種超人的能量。可以理解為道、天道。孔子的天道觀跟老子、周易有很大關係,它是孔子全部學說的本體。

楊蓓:聖賢教育即神道,對普通人來說望塵莫及。需要修學切磋鑽研。

趙逸之:@楊蓓並非望塵莫及,如前述道不遠人,天之歷數在爾躬!

楊蓓:謝謝趙老師,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未曾思考這麼深入。

趙逸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劉蘭:以前君王有祭天儀式,我覺得趙老師說的儒學是探討天地人神的大學問是有道理的。

馮充林: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附錄中的“論語詞典”未列出天道之含義,單看翻譯很難看出此義。

趙逸之:過去,特別是唯物論以來,我們對天道的重視是非常非常不夠的。我們甚至整個現代文明也因為遠離神性而出現了種種難以克服的重大問題。如果我們學儒者不深入到天道中去,並有所覺悟的話,終究是難有大成,並且根基絕不可能牢固的。

楊蓓:神可以理解為一種超人的能量,是正能量吧或者本性天性!這是一種在這充滿誘惑的世界中要不斷戰勝自我、戰勝誘惑達到的狀態。所以要學習要明白道理才能通達。

趙逸之:是的。

馮充林:所以探索漢字源流意義重大。

趙逸之:但是,對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大家的認識還是不夠的。一個漢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我們的文化深藏於漢字之中。文字學是基礎的基礎!學習儒學一定要甘於寂寞才能有成!!道就是寂寞的,老子說的。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孔子曾問道於老子,可以說孔子之道和老子之道本無二致,只是更側重於道在人事社會中落實而已。

趙逸之:寂寞,我們深味之,天道在爾躬。

馮充林:經典中的某些關鍵字眼是打開聖賢文化的鑰匙。

楊蓓:嗯,謝謝趙老師,好好學習好好識字,聽聖賢的教誨。

趙逸之:我們年後再見、再聊。感謝一直有你們。晚安。

馮充林:感恩趙老師精彩講演!期待趙老師下一次漢字講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问礼老子 思想史上的空前盛事(4)
孔子说人道,老子说天道,但最终都指向易经的道。
孔子见老子,老子一句话道尽天道玄机,孔子听后羞愧不已
四、象帝之先
道德经圣解(九十七)
郑曼青:孔子与老子之异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