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民族与古代文明》4亚述人与亚述文明(上)(原创首发)

亚述人与亚述文明

 

一、亚述人

亚述人是主要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非闪族人融合了的闪族人。亚述人在西亚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上古时代的亚述人军国主义盛行,战争频繁,地跨亚非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后来亚述人在外族的入侵下逐渐失去独立。

1、历史记载

亚述人可以说是恐怖主义始作俑者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亚述君王阿述纳西帕二世的碑刻铭文,这样讲到他对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的洗劫:

我用敌人的尸体堆满了山谷,直达顶峰;我砍去他们的头颅,用来妆饰城墙。我把他们的房屋付之一炬,我把他们的皮剥下来,包住城门映墙;我把人活活砌在墙里,我把人用木桩钉在墙上,并且斩首

在历史记载中,仗着铁器的应用和推广穷兵黩武的亚述士兵,被描述为凶猛残暴、杀人如麻的魔鬼。他们的劣行甚至纪录在《圣经》里。他们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鸣。亚述将士功劳的大小,以所斩敌人的首级的多少为标准。因此,所掳战俘,大多斩首。对战败一方的贵族,处置更为残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断手断脚的,有五马分尸的,还有剥皮剐肉的。令人触目惊心。而且,这些酷刑的记载并不是来自敌方骇人听闻的传说,而是亚述人自己史官的记载。这说明在亚述人看来,这不是残暴,而是体现了亚述士兵的英勇,是一种荣耀。

后来由于军中流行瘟疫,亚述军队在圣城耶路撒冷遭到惨败。当新巴比伦王国的缔造者那波帕拉萨尔王与米底王国结盟,向亚述都城尼尼微进发后,在熊熊的宫廷烈火中,亚述都城陷落。持续了300年的亚述功业,与末代王萨拉克一起消失在无情的大火中。

在中世纪阿拉伯人侵占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以后,亚述人由于没有全民改信伊斯兰教而成为受压迫的对象。在近代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末期,居住在其疆域内的亚述人由于信奉基督教,同亚美尼亚人一样,也遭到了土耳其奥斯曼当局的大规模屠杀,许多亚述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始流亡,其中小亚细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的亚述人数量锐减。亚述人由于迫害和战乱,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了世界范围的大离散。

2、人种特点

在人种上有着许多闪族的特点:长脸钩鼻、黑头发、多胡须、皮肤黝黑。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穷兵黩武。

3、亚述都城

尼尼微城,是古亚述帝国都城。其址位于伊拉克的北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隔河与今天的摩苏尔城相望。1846年起开始发掘,20世纪50年代后修复了部分城墙、城门和王宫。最早提到尼尼微城的文献是公元前18世纪的亚述泥板文书汉穆拉比时期,巴比伦王国统治尼尼微。公元前14世纪,该城被米坦尼人占领,不久又重新落入亚述人之手。一个世纪以后,尼尼微成为亚述夏都。亚述王西拿基立(前704~前681在位)时,正式成为帝国的新都城。 公元前612年, 该城被米底和巴比伦联军毁灭。就是《圣经》中提到的尼尼微城。尼尼微城形状不规则,占地约7.5平方千米。城墙长12千米,有内外两重,外墙带雉堞,间有城塔,内墙为土坯高墙。有城门15座,5座已经发掘。

已发现的城内主要建筑包括三组宫殿和两组神庙。城南是西拿基立宫,城北是阿苏尔巴尼帕宫。两宫之间有阿苏尔纳西尔帕二世宫、文字神纳布庙及爱与战争女神伊丝塔尔庙。城中还有动、植物园,武器库及排水设施。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浮雕石板,铭文泥板和艺术品,其中以阿卡德王萨尔贡一世青铜像和国王猎狮图浮雕石板最为有名。

4、人文艺术

亚述由于武力至上,所以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以模仿巴比伦为主。如医学、天文学等。不过,亚述人曾将他们所见的植物一一记录下来了,这对以后植物学的发展大有好处。亚述对人类文化重要贡献是他的图书馆,单是阿述巴尼帕的图书馆就有3万块泥简,这些泥简都分门别类,并附有标签和王印。泥简大部分为年代不祥的代抄本,其原本大都来自巴比仑。所有图书中,文学作品极少,历史著作多为年代大事记,也可称战争大事记,所记大都千篇一律,记胜不记败,记好不记坏。但他们对自己的野蛮血腥行为则不以为耻的记下来了,恐怖的亚述人认为这是值得炫耀的好事。图书馆的其它图书有档案、天文、星相、医学、药方、圣词、帝王世系及神的谱系等。

图书中还有一篇阿述巴尼帕的自述。大体内容是:我,阿述巴尼帕,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读书乐趣无穷,读书可扩充知识及技艺,可养成一种高贵的器度。看来,这位杀人魔王的性格还比较复杂,一边对反叛者变着花样施酷刑,一边还要当文明君主。英国著名浪漫诗人拜仑曾为他写过一个戏剧化的故事。

战争给亚述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给亚述的王公贵族带来了享受的机会。亚述的首饰设计精巧,家具雕琢精致,并嵌有金银珠宝。不过,亚述的音乐绘画大都沿袭巴比仑旧调。浮雕中的人像也粗劣呆板,大多是络腮胡子、大肚皮、短脖子的千人一面形象。也有一些浮雕刻有亚述人正对俘虏进行剥皮拔舌、开肠破肚、剜目斩首等景象。动物雕刻则惟妙惟肖,可谓刻狮像狮,刻马像马,栩栩如生。二者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有人认为雕刻人顾忌多,不敢刻得真,刻得像。不过,也可能是艺术家审美观不同,认为大肚皮,短脖子就是美男子。

5、武力民族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两河流域的北部,亚述人的部落兴起。到了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国已经成为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

有人说,亚述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战争的艺术。的确如此,亚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几乎全是与军事有关。亚述人的军队是整个西亚最强大的。亚述军事力量之所以强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亚述人的军事理念和军事素质。在亚述人的观念中,国家和军事几乎是同一个词,或者说,国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战争机器,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和进行对外扩张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二)是他们的作战技术。在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746—727年)时代,亚述人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等。作战时,将这些兵种作适当编组,发挥各自的威力。亚述人还用急行军来争时间、抢速度,懂得使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比如他们善于使用充气的皮囊渡河。这种皮囊可以联结起来,安置在河面上,从这岸排到那岸,上面再铺上树枝,就成了一条军用的浮桥。这种战术,就是拿破伦后来克敌制胜的法宝。

(三)是因为亚述拥有先进的武器和优良装备。铁制武器的使用使亚述人的扩张几乎具有战无不胜的威力。亚述帝国的军队,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攻城武器。一种叫投石机,是亚述军队特有的一种攻城器械。它们是一个个巨大的木框,里面装有一种特制的转盘,上面绞着用马鬃和橡树皮编成的绳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弹和燃烧着的油桶。还有一种攻城锤,是由青铜铸成的,攻城时用来撞击城墙。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王宫的一个武器库里,就发现了近两百吨的铁制武器,有铁剑、弓箭、撞墙锤、战车盾牌盔甲等。有了上述条件,亚述军队在整个西亚纵横驰骋,铁马啸啸,几乎无坚不摧,无垒不克。

亚述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尚武的民族,具有黩武的习性呢?是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其他民族不同,还是因为种族的特性?关于这一点,美国文化史教授伯恩斯提出了他的看法:

亚述人是一支出色的武士民族,这不是因为他们在种族上不同于所有其他的闪族人,而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环境有特殊条件。他们的国土资源有限,又经常受到周围敌对民族的威胁,这就养成了他们好战的习性和侵略的野心。因此,无怪乎他们对土地贪得无厌。他们征服越多,就越感到征服之必须,才能保住其已经获得的一切。每一次成功都刺激着野心,使黩武主义的链条拴得更牢。

这一民族之所以迅速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另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铁器的应用和铁器的推广。铁器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好战的亚述人得以制造出更加锋利坚固的武器。东征西讨,横扫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一跃而起,以军事帝国身份,登上两河流域色彩斑斓的历史舞台。

6、亚述后裔

由于亚述人的黩武主义特征,亚述人称霸的时期比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有特殊性。他们的血腥也使亚述人成为西亚人民痛恨的一支民族。他们留下了一些后裔,是现在伊拉克的亚述人。约瑟夫·凯勒的著名小说《22条军规》中的约塞连就是亚述人。

7、当代生活

目前,全世界约有300多万亚述人。亚述人在西亚地区的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伊朗西部和黎巴嫩以及约旦仍有大量人口。而在土耳其东南部仍有少量亚述人。伊拉克是亚述人的祖居地,也一直是全世界亚述人最多最集中的区域。但是由于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随之而来的动荡,许多亚述人被迫离开伊拉克,迁到邻国或西方国家,伊拉克的亚述人数量已减少了一半,而叙利亚、约旦、美国和瑞典等国的亚述人数量近几年来明显增多。美国的底特律和瑞典的南泰利耶等地有来自中东的亚述人的大型聚居区,他们在那里建有自己的教堂、商店、俱乐部等。

20113月叙利亚内乱爆发前,叙利亚大约3万名亚述人,多数居住在叙利亚哈塞克省。

当今的亚述人主要信仰基督教的东方亚述教会、迦勒底天主教和叙利亚正教。相当一部分人仍然使用由古阿拉米语演变而来的现代阿拉米语(Neo-Aramaic),他们称为新亚述语(Neo-Assyrian)。现代亚述人仍然保留了一些从古时候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亚述人旗帜是亚述人选定的、代表离散的亚述人的国家的旗帜。在叙利亚黎巴嫩一带,当地仍有一些古代阿拉米人(又译为亚兰人)的后裔,他们也信仰基督教,并把阿拉米语作为教会语言使用。当今的古代阿拉米人后裔与当今亚述人是否可以看做同一个民族,这仍然存在争议。

 

二、亚述文明

亚述(Assyria),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此建立亚述尔城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

1、由来

公元前十九到前十八世纪发展成为王国。版图南及阿卡德,西达地中海。不久遭外族入侵,国势削弱。

公元前十五世纪复兴,建立君主专制,向外扩张,北进亚美尼亚,以至黑海沿岸,西侵叙利亚尼基,南至巴比伦。公元前十一世纪受外族进攻,再度衰落。公元前十世纪,又再兴起。公元前八世纪中到前七世纪七十年代新亚述时期版图北起乌拉尔图,东南兼及埃兰,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建都尼尼微,形成西亚古代军事强国。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后,由于统治集团内讧和被征服地区人民反抗,国势渐衰。公元前612年,为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灭亡。由于它的主神、首都和宗教圣城称作阿淑尔而得名。境内农业发达,盛产各种金属,且地处古代西亚各国主要商路之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对其以后发展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具有重要意义。

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活动时间约有一千余年,大致可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时期。亚述帝国是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称雄的时间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12年,雄踞亚洲一个多世纪。首都尼尼微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是亚述人扩张的大好时机。在世界上,它四周已经没有强敌:强大的埃及帝国已成明日黄花,小亚细亚的赫梯已为海上民族所摧垮,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已经四分五裂,东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兴起。而在亚述国内,铁器从赫梯引进后不仅给亚述的经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给尚武的亚述人提供了更锐利的武器,增强了战争的威力。于是,从亚述那西尔帕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883—859年)起,亚述开始了它的对外征服事业。

2、发展

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可以称得起军事帝国的国家。帝国的历代诸王几乎都是在不断扩张征伐中度过的,而且其军事发展的完备堪称是古代世界最发达的。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有属操塞姆语的亚述人以底格里斯河两岸的亚述城为中心建立的城邦。当萨尔贡、汉谟拉比强盛时曾表示臣服,但始终保持半独立地位。只有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强大王权衰微之后,亚述才恢复独立,自谋发展。

古代亚述的历史从苏美尔时期,到亚述帝国连续2000余年,一般分为古亚述、中亚述和帝国3个阶段。古亚述(公元前2000—1600年)从塞姆人北上定居立国开始,到阿卡德时期,王权才渐强大。到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一世时(公元前1815—1783年)开始向外扩张,埃什努那、马里皆表示臣服,汉谟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亚述表示归顺。但不久亚述被汉谟拉比击败,长期偏于两河北部一隅。中亚述时期(公元前1500—900年),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时(公元前1114—1076年)曾颇为强盛,后来又遭亚美尼亚人侵扰,国势转衰。直到公元前9世纪初,从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859年)开始,亚述才以两河强国雄姿向帝国跨越。纳西尔帕二世率军曾经藉助吹满气的皮囊筏子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卡尔赫米什城。其国王桑卡拉缴纳了大量贡赋,包括250塔兰特(1塔兰特=26.19公斤)的铁,这表明亚述已进入铁器时代。铁的广泛使用,在军事上尤为重要,亚述军队就是以铁制武器装备,又有战车和骑兵,成为两河劲旅,所向披靡。

为了防止敌人火烧破城锤,要备水预防,或在锤前面挂一块不易燃烧的幔帐。一幅浮雕上还刻有敌人用链环套住锤头,然后将其吊起的办法,亚述人以钩子把链环钩住相抗。破城锤一般是吊在器械的链子上,由士兵摇动,从地面上直撞城墙。有时还在城墙外侧堆起很高的土墩,然后把破城锤推到土墩上向前撞击城堡上部。古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就曾利用过堆土墩,用破城锤攻城。

到国王沙尔马纳塞尔三世(公元前858—824年)时代,他曾多次远征乌拉尔图,也曾西征叙利亚,占领了其首都大马士革。大马士革处于从美索不达米亚到腓尼基的各沿海城市和从小亚细亚到阿拉伯腹地的商路交叉点上,因而占领大马士革,对亚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沙尔马纳塞尔三世还从大马士革掠夺了大量的铁,多达5000塔兰特。大马士革的铁是从小亚输入的,但铁制品是由本地的匠人制造的。亚述人也从最初的掠夺和输入铁,到自己开采并冶炼铁矿,其冶金匠人所制造的铁制品质量很高,保证了亚述军队的先进性。大约从公元前9—8世纪开始,亚述军队就已逐渐用铁制的兵器和盔甲武装起来,这是亚述军队装备上的重大变革。

3、遗址

亚述文化博采西亚各国(主要是巴比伦)之长,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尼姆鲁德、尼尼微、豪尔萨巴德等地均发现亚述时期的宏伟的宫殿、神庙和其他建筑。建筑物饰有大量浮雕,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亚述巴尼拔所建尼尼微王家图书馆,藏有大量泥版文书,包括宗教神话、艺术作品、天文、医学等,是研究亚述历史的重要资料。

亚述(Ashur)伊拉克北部古城遗址,现名谢尔卡特堡。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在摩苏尔之南150公里。它为古亚述王国的第一个都城,也是古亚述人的主神阿舒尔的神宫所在。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即已有氏族聚居于此。后亚述勃兴,当其时,阿舒尔论其规模及形胜,虽不及尼尼微和尼姆鲁德,但因其为阿舒尔神之圣址所在,不断得到增建修整。至公元前614年,此城遭巴比伦人破灭。此后沦为荒废。

二十世纪初期,德国考古队来此发掘,发现其内城有圆墙围护,周长4公里。城东滨底格里斯河,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公元前1307-前1275年在位)曾在此建立大型码头。城北有底格里斯河河湾及悬岩为屏障,森纳谢里卜(公元前705-前681年在位)在此建立一系列有凸出扶壁的城墙和名为穆什拉鲁的凸出的港口要塞,后者是粗石砌成的半圆形塔楼,这种建筑式样被认为是森纳谢里卜所首创。城西和城南则有一系列坚固的防御工事。森讷谢里卜统治期间,此城有神庙34座,今发现者不到其1/3。已发现宫殿遗址3座,最老的宫殿为沙姆希亚达德一世(公元前1813-前1781年在位)所居,后来成为墓地。居民区多在城西北隅。此外,塔庙及其他遗址亦有出土。亚述城破时虽惨遭劫杀,但延至公元前140年帕提亚王国兴起时,尚有部分居民,再后始日趋荒芜,湮没无闻。

1古亚述建筑

亚述时期的建筑以堡垒和宫殿为主,这些建筑又多以居室和庭院为主,它们按照顺序依次被建造在一个平台之上。

在亚述时期最为重要的建筑是建造于公元前722~705年的萨尔贡王宫,这座王宫建在都城西北角的卫城中,其占地面积大约为170000平方米。它被建在一个高18米的土台之上。

在萨尔贡王宫中共建有30个院落和210个房间,从王宫的南面大门进入首先来到了一个宽大的院落。王宫的北面是正殿和后宫;后面是行政机关;西面则建有几座庙宇和山岳台。亚述时期的建筑,显著特点是其表层常有一层华丽的彩色砖墙来修饰,因而从外观上看很是金碧辉煌。

2亚述的社会

纵观亚述帝国时期,由于其一向崇尚武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在其统治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均不及近邻埃及和巴比伦,相反,在社会生活层面却打上了很多战争的烙印。

像所有军国主义国家一样,亚述政府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大大鼓励生育,凡有堕胎者,一律处死。故意使自己小产的妇女,当受炮烙之刑。妇女地位较巴比伦为低。不敬丈夫的妇女,要受很严重的处罚。为人妻者,不戴面幕不准外出。婚姻上,与巴比伦相似。不过,买卖婚姻的味道更浓厚。

4、历史

1古亚述时期(约前2500~前1500

又称阿淑尔城邦时期。阿淑尔城邦的居民最初为印欧语系的胡里特人,后来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等进入此地,他们逐渐与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亚述人。其语言为阿卡德语之亚述方言,文字为楔形文字。当阿卡德王国与乌尔第三王朝(见乌尔)强盛时,亚述受它统治。公元前2006年获得独立。古亚述最高机构为阿淑尔城邦贵族长老会议。公务人员有一年一任的号里木的名年官(即以其名名其任职之年),管理财政经济,由抽签选出。土地为公社所有,定期分配给大家族使用,很少买卖。奴隶较少,社会主要劳动者为承担公社义务的自由民。中介贸易具有重要意义,部分贵族和商人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而致富。约公元前2000~前1000年,奴隶制大地产逐渐形成 。对外侵略加强了伊沙库的地位。约公元前17世纪初,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占领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广大区域,自称天下之王。他死后,亚述先后沦为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之藩属。

2中亚述时期(约前1400~前1078

公元前14世纪中叶,亚述王亚述乌巴利特一世(约前1365~前1330)击败米坦尼,建立强大的亚述帝国,史称古亚述帝国。此后亚述统治者采用亚述王的称号,并继续向外扩张,击败喀西特巴比伦,并将米坦尼的领土降为行省,尼努尔塔一世(约前1294~约前1208)击败赫梯帝国和巴比伦,占领整个两河流域,并把首都从阿淑尔迁往图库尔蒂-尼努尔塔镇。此后,亚述还有过几个首都,但阿淑尔城仍然是帝国宗教中心,在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中亚述时期,政体已过渡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名年官和长老会议只具形式,专属于国王的官吏已经产生。国家常备军已存在,其来源主要是自由民。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贷者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除战俘和外地买来的奴隶外,还存在债务奴隶。经过短暂的衰败,至提格拉·帕拉萨一世(约公元前1115~约前1077在位) 时亚述国势复兴 。公元前11世纪末,在阿拉米人迁徙浪潮打击下,再度衰落。

3新亚述时期(前935~前605

即新亚述帝国。公元前10世纪,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为其长期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给养。征战初期以掠夺为目的,以极度凶残为特色。自亚述纳西拔二世(前883~前859在位)后,亚述遭到被征服地区人民强烈反抗。与乌拉尔图王国的战争也屡遭失败,许多被征服地区重获独立。自沙尔马内塞尔三世(前858~前824在位) 以后 ,由于经济衰落、对外战争失败和统治阶级内讧,亚述进入危机时期。公元前746年,军事将领提格拉-帕拉萨夺得王位,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和剥削。改革后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击败乌拉尔图,占领叙利亚,进入全盛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庞大的官僚制度 。经过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在位)、伊萨尔哈东(前680~前669在位)的征服,亚述已变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亚述巴尼拔与埃兰-巴比伦同盟进行了漫长的战争。其统治末年,发生内战,游牧部落西徐亚人入侵,征服地区纷纷独立,帝国迅速走向灭亡。公元前612年,在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打击下,阿淑尔和尼尼微先后陷落,公元前605年,又攻陷亚述西部据点卡尔赫米什,亚述帝国遂亡。

5、经济状况

亚述帝国时期,亚述本身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铁器的使用,有利于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亚述是一个多山地区,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开垦荒地的能力;铁制农具的使用还对砍伐木材、利用森林资源、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长期大规模的对外掠夺战争也刺激了亚述帝国的经济的发展。胜利的战争不仅给亚述带回大批财富,还带回了大量劳动力战俘。此外,对外征服是亚述占有了广大的地区,它们成为亚述的巨大市场和贸易通道,其中两河流域、腓尼基等地是商业贸易〔包括过境贸易〕十分发达的地区。这一切为亚述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不过由于亚述帝国对被征服地区采取了竭泽而渔的政策,只管掠夺,不管建设,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除了要向亚述人交纳贡赋以外,还要负担建筑等劳役。因此,亚述帝国时期虽有发展社会经济的客观条件,却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6、军事

1)亚述军事的新发展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死后,其子继位不到5年,即被另一军事将领取而代之,进入萨尔贡二世时代(公元前721—705年)。

从此亚述帝国进入帝国最后一个也是最强大的王朝——萨尔贡王朝。主要包括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阿萨尔哈东及阿述尔巴尼拔四王。

从萨尔贡二世时起,亚述的骑兵和步兵有了重大发展。以后,亚述人发明了马鞍,骑兵冲击力大大增强,战车兵的重要地位逐渐被骑兵代替,战车最后只有国王乘用。

这时的马鞍实际只是一块简单的布或皮革,被剪成方形。在马的腹部兜上一条腹带,把马鞍固着在马背上。马鞍的发明。可以使骑兵在马背上更加活动自由,从而不再需要伙伴的帮助就可以独立作战了,但这时还没有马镫。

骑兵分两部分,弓箭手骑兵和矛手骑兵。骑兵的服装衣着也有了很大变化。骑兵全身穿着紧身衣,腰部以下放宽成短裙,后身比前襟要长点。腰部扎一宽腰带。只有从肩部稍下部位开始的两臂露在外面,以便于灵活操作兵器作战。骑兵下身穿紧身马裤,外着以用纽带束紧的靴子或护胫,一般下达膝部。到辛那赫里布时代还出现了穿有盔甲、皮或毡的裤子以及高护胫或长统靴的骑兵的浮雕画面。

矛手骑兵手持长矛,矛头尖小。持矛时,手握矛柄,尖端下斜。与敌对阵时,顺手上提,矛尖则上斜对着敌人。弓箭手骑兵配备有圆弧形或角形的弓,长不过4英尺,箭杆不到3英尺。这两类骑兵都在身体左侧斜佩着短剑。但有时矛手骑兵也备有弓箭,一旦长矛折断或丧失时用弓箭与敌作战。此时的骑兵由于有了马鞍,在作战时,矛手左手持缰,右手持矛作战;弓箭手则把马缰放在马颈上,在马上双手自由张弓射箭。这样就使骑兵有了极大的冲杀力,而且不像战车兵那样不能适于复杂地形作战,因此骑兵在亚述的兵种中逐渐成为位居第一位的兵种。

萨尔贡二世曾经对步兵进行了重大改革。他把步兵分成矛手和弓箭手两大类,进行专职训练。在他之前的剑手,这时只充任国王卫兵。弓箭手又被分为轻弓箭手、次重弓箭手和重弓箭手三类。轻弓箭手束轻装,不戴头盔,只缠束发带,整个上半身除了挂箭筒的横带外,全部裸露在外。下着至膝上部的紧身短裤。他们通常没有伙伴协助,也不拿盾牌,主要进行立射和跪射。次重弓箭手的装备介于轻重弓箭手之间,配备有锁子甲、头盔和便鞋。锁子甲可下达膝部。主要采取跪射姿势,有伙伴持盾跪着掩护。重弓箭手装备精良,身着长袍,达于脚面。外面再套以锁子甲,达于腰部。头戴尖顶盔,脚着便鞋。射箭姿势主要为立射。其伙伴把一人高的大盾牌立于地上,站在其身后持盾牌保护。重弓箭手尤其在攻城战中发挥重大作用。矛手,头戴鸟冠式头盔,身穿至膝长衣,但外部不罩锁子甲。右手持矛,左手持圆形盾,与敌展开肉搏战和攻城战。

2)萨尔贡二世的扩张

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1—705年在位),并非王族出身,也非前国王的合法继承人。他在政变中夺权上台,首先稳定亚述的内部局势,缓和了国内矛盾。此后,萨尔贡二世便开始镇压被征服地区人民的起义,继续向外发动侵略战争,他的征服战争主要是对南面的巴比伦,西面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北面的乌拉尔图展开的。

当时巴比伦的人民不堪忍受亚述的吞并,梅罗达克·巴拉丹率领的迦勒底人骁勇善战,以海滨苇塘沼泽地为根据地,和东边的埃兰人联合,成为帝国心腹之患。而埃兰拥有伊朗和中亚广大地区,兵强马壮,也是难对付的角色。就在萨尔贡二世即位第一年,巴比伦就在梅罗达克·巴拉丹领导下宣布独立。

萨尔贡二世立即出兵征讨,但在巴比伦一时并未得逞,巴比伦问题还需在以后时机成熟时解决。同年,即公元前721年,西部又发生叛乱,萨尔贡二世只好暂时撇开巴比伦,挥师西向,迅速灭亡了以色列国,攻下了其都城撒马利亚。次年,他又平定大马士革和南方的拉庇胡城叛乱。萨尔贡二世镇压了西方叛乱后,集中精力对付北方的强有力的对手乌拉尔图。他也采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围攻大马士革的包抄战略,先征服乌拉尔图的同盟者亚述东部的山地人民,再于公元前714年,大举进攻乌拉尔图攻入其圣城穆萨西尔,掳走了神像,乌拉尔图遭到了重大失败。

到公元前710年,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东方扎格罗斯山区大部分在亚述统治之下,米底处于依附地位,乌拉尔图也受重创,元气大伤,埃兰内部出现骚乱,无暇外顾,亚述进攻巴比伦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萨尔贡二世遭到梅罗达克·巴拉丹率领的巴比伦人和移居巴比伦各部落的顽强抵抗,直到公元前709年,巴比伦才被攻陷。

3)辛那赫里布的武功

到辛那赫里布时代(公元前704—681年),亚述的步兵在装备和组织方面又有重大发展。他把弓箭手分为四类,即重装弓箭手、次重装弓箭手、轻装弓箭手和最轻装弓箭手。他们都与萨尔贡二世时期的弓箭手不同。重装弓箭手身穿紧身衣,外罩长至腰部的铠甲,头带尖顶头盔,下着紧身裤,他由1名或2名着同样服装的伙伴伴随,持巨大的柳条盾掩护他射箭。次重装弓箭手的服装只是略有变化,紧身衣在一侧开口,下身着短裙,双腿裸露。战斗时一般两人一组,没有盾牌掩护,同时放箭射击。

轻装弓箭手不带头盔,头部围以宽宽的束发带。身着紧身衣,衣服上有两条宽带把衣服束紧分别挎在左肩和右肩上。腰扎宽带,下着短裙。最轻装弓箭手头束发带,身着条纹紧身衣,衣服前襟短后襟长,从颈部直达膝部,腰扎腰带。他们难得佩带剑,只是身挂箭筒,是真正的弓箭手。辛那赫里布时代的矛手分为重装矛手和轻装矛手两种。重装矛手头戴尖顶头盔,铠甲长至腰部,并覆盖住双臂上部,上身着紧身衣,有一侧开口;下身着紧身裤,外罩短裙,还有护胫。他们携带金属制凸面大盾,几乎可以把整个身体掩盖起来。长矛比身体略短一点,还在身体右侧佩有短剑。重装矛手人数较少,通常充当国王的卫兵。

轻装矛手的装备同矛萨尔贡二世时的长矛手几乎相同。头戴鸟冠式头盔,身穿朴素紧身衣,腰扎宽带,使用圆形柳条盾。但辛那赫里布时代的轻装矛手通常穿着裤子和护胫,手持半圆形的凸面柳条盾,而不是圆盾,因而又与萨尔贡二世时期的长矛手有所不同。辛那赫里布还在工兵和投石手部队方面的建设上有所进展。工兵部队真正完完全全地独立出现在战争场面的浮雕中。工兵工作时一般两人一组,配合行动。所着服装同重装矛手相同,只是手持的不是长矛,而是双头斧或手斧。投石手部队主要利用投石器进行投石攻城工作,他们在攻城时颇具威力。

辛那赫里布在公元前704年登上王位后,窥测时机企图重返巴比伦的梅罗达克·巴拉丹在盟国埃兰的支持下,回到巴比伦,宣布巴比伦恢复独立。辛那赫里布绝不容忍迦勒底人和埃兰控制巴比伦,于是亲率大军,直扑巴比伦。埃兰分兵一部驻守巴比伦东部屏障库塔城,把主力部队及迦勒底、阿拉美亚和阿拉伯等国联军布置在东南古城基什,这样便对进攻巴比伦的亚述军形成了南北夹击的钳形阵势。辛那赫里布识破了这一意图,派精悍部队一支奔往基什,阻敌主力北上,自己率军弃巴比伦而不顾,猛攻库塔,全歼守军。然后他火速南下基什,增援正在平原上苦战数倍于己的、即将瓦解的阻击部队。一场搏杀,联军败北,亚述军攻入巴比伦城。巴比伦三度归属亚述。

接着在公元前701年,辛那赫里布又挥师西向,去镇压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叛乱。公元前700年,辛那赫里布率军来到西方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各国国王们闻风而降,只有犹太国王希西家凭借其强大实力和埃及作后援,决意要与亚述周旋到底。

辛那赫里布再次采用迂回战术,先占犹太的侧翼阿什克龙城,击溃远来的埃及援兵,再攻占埃克隆,然后兵分数路围攻耶路撒冷。这时亚述军内发生瘟疫,于是和犹太停战,保全了耶路撒冷。

当辛那赫里布在西方作战时,迦勒底人又发动叛乱。为了彻底消灭迦勒底的力量,辛那赫里布于公元前694年决心远征在埃兰的梅罗达克·巴拉丹的余部。亚述战士在海军的配合下,攻占了一些迦勒底殖民点和埃兰城镇。可是埃兰国王哈鲁苏却率军攻入了巴比伦。不久,埃兰发生内乱,辛那赫里布乘机出兵侵入埃兰。但顽强的埃兰人却联合阿拉美亚人、迦勒底人和亚述东方的3个行省,组成反亚述联军,在公元前691年向亚述杀来。辛那赫里布率军在哈鲁城迎战。

铭文以自述形式对辛那赫里布在哈鲁大战中的行动描述说:敌人像一群群遮天蔽地的蝗虫他们脚踏起的尘土,像暴风雨之前的蔽开浓云我身穿战袍,戴着王盔——这是我军胜利的标志;我愤怒地乘着我的战车,把敌人纷纷撞倒。我一手握阿述尔神给我的弓,一手持尖锐的长矛,高声大呼,如春雷滚滚。我像雷神一样咆哮着,怒吼着,抵挡住敌人的攻势,成功地包围了敌人。埃兰军的图尔坦(军队司令官的称号——作者)和其他的贵族身佩金剑,手戴闪闪发光的金镯,我急速杀死他们,像割绳子般砍断他们的喉咙和手臂。铭文声称亚述杀伤敌军150000人。但亚述也伤亡惨重。亚述人未能夺取巴比伦,只好退军尼尼微稍作休整。公元前689年,埃兰发生内乱,辛那赫里布又乘机攻打巴比伦,亚述第4次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681年,辛那赫里布被杀死,其子阿萨尔哈东继承王位,对内实行怀柔统治政策,对外又战胜米底和埃及等国,使帝国版图又有扩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述人与亚述帝国2
战争的细枝末节,亚述战争2
世界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沾满血腥的亚述帝国
亚述军事帝国的扩张之战
珠迹带你懂“亚述”(三)
消失的古军事强国:亚述帝国的军事特点与兴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