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民族与古代文明》10达罗毗荼人与印度河流域文明(原创首发)

达罗毗荼人与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南亚操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

1、基本概况

属不同人种类型:

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 -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即达罗毗荼人种,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湿婆派为主,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包括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贡德人等。

尼格利陀人种类型, 包括伊鲁拉尔人、帕尼安人、卡达尔人等,其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人仍以采集和射猎为主要生计,有的依靠掘土棍生产,称为掘棍文化,许多方面都保留着氏族部落结构,其中有些仍处在原始公社后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 ,保留万物有灵信仰。

属尼格罗 - 澳大利亚人种各民族,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 欧罗巴人种南欧类型的人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达印度,与当地人混合形成达罗毗荼人种,一部分滞留在次大陆西北部,保留较多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成为现存的布拉灰人。欧罗巴人种的人来到后,部分土著被赶到山区林地,习惯上又称前达罗毗荼人。

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雅利安人来到后,达罗毗荼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

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将达罗毗荼人切割开来,进行掠夺、压迫,破坏了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

印度独立后的1956年根据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尔纳德邦(原德拉斯邦,以泰米尔人为主)、安得拉邦(以泰卢固人为主)、迈索尔邦(今卡纳塔克邦,以坎纳拉人为主)和喀拉拉邦(以马拉亚兰人为主)。

2、民族起源

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

他们都是落后民族,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见原始宗教)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名称

达罗毗荼(Dravidian)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公元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

4、组成分布

达罗毗荼人由许多民族组成,其中包括:

布拉灰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库鲁克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分布于印度及孟加拉国,是孟加拉国内唯一的达罗毗荼民族。

孔德人:分布于印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的部落。

冈德人:分布于中印度。

卡纳达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北部。

科达瓦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的果达古县。

马拉雅拉姆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喀拉拉邦。

泰米尔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的部分地区,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南非的部分地区。

泰卢固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过去曾被列为中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安得拉邦,也有在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

图鲁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北部,这一地区也叫做图鲁纳德。

5、特征

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黑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南印度系的字母文字。

6、文明成就

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古代城市文化遗 址,分布在东西约1500 公里,南北约1100 公里的广袤地区,历史学家将它们称之为哈拉帕文化。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达罗哈拉帕两城规模最为宏大。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两地的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明,达毗荼人从事灌溉农业,以大麦、小麦为主要作物。同时也驯养牛、羊、猪、骆驼和象等畜类。他们处在石器、金属并用时代,已经有了青铜器。达罗毗荼人的城市建设和手工艺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房屋是用烧成的砖砌的,有的好几层,城市有完整的下水道设备,这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文明(Induscivilization)哈拉帕文明(Harappan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发现(现在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

后来,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苏特克根多尔(Sutkagen Dor),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 of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 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分布更广。

1、流域文明

1简介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文明(Indus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发现(现在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后来,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 of 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 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

2影响范围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佐-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佐-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3起源发展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行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区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问题,无疑将使人民温饱,人口数量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著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民仍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行型大麦外,也找到饲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瘤牛、短角牛、家禽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水牛。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冲积平原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贾斯坦〔Rajasthan〕)输入,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绿松石来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4000年).距今大概是2600–15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对其居民来说,这就好比中央银行,发现了古代城市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同时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无人能够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

4发现过程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昨天。而且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18世纪哈拉帕遗址的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大都市残址。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不出所料,以含哈拉帕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帕以南600公里处的摩亨佐-达罗遗迹,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们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考古学家开始注意这两个遗址间的广大地区。这些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动的还不仅是它的面积和年代,不久,人们就发现虽然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2、研究探索

1科学研究

对哈拉帕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有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不一样,当然这只是推测。为了进一步证实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都市性质,考古学家对摩亨佐-达罗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摩亨佐-达罗城市面积约260公顷,势力范围100平方公里,分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谷仓的庞大,这似乎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

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在其它古代文明中,砖块只用于王宫及神殿的建筑。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动达到。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面对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们不禁瞠目结舌。住宅区各处均设有岗哨。从挖掘结果看,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形态的社会呢?为什么它没有宫殿,所有的住房水准又都一样?完全不同于宫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及国王、法老陵密布、贫富悬殊的埃及呢?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这所有的一切出于何人的规划? 这个设计师可以说具有现代化的头脑。另外,整个摩亨佐-达罗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2相关探索

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考古学家按照惯例首先在摩亨佐-达罗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这又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法统治这块辽阔的国土?而且马享达摩和哈拉帕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设,难道它们都是首都?因为没有神殿,能不能用其它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 古埃及的国王同时兼任法老或祭司王来推测统治者呢?所有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难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废弃了君主制?这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统治者,考古学家又仔细研究第一块和以后出土的印章,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印章上的字还是无法读解。那么,它是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如果是,这两个城市为什么又没有神殿和宫殿呢?

因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象,于是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宗教遗物。但也有人反驳说,这完全是家族或个人的保存品,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具有宗教性质,况且出土的近3万枚印章有神象的只是很小部分。谜团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只要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释这个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实,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个文明的起源和衰落,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必须从多方面研究,以触类旁通。

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开始人们曾误以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它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出土人类骨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混了许多人种的要素,不是已知的某个特定民族。

那些当时在今天已经无法居住的地方建设如此高度文明的城市的人,如果不是印度人的先人,那又是什么人呢?印度河文明是怎样被废弃的?后者可以从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人骨上找到一些线索。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异的状态下死亡的,换言之,死亡的人并非埋葬在墓中。考古学家发现这些人是猝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遗址中,除非发生过地震和火山爆发,否则不会有猝死的人。摩亨佐-达罗没有发生过上述两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内被发现的,有不少居室遗体成堆地倒着,令人惨不忍睹。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的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呈现出保护自己的样子。如果不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令这些人瞬间死去呢? 这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流行病、袭击、集体自杀等假说,但均被推翻了。无论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都不能解释一瞬间死去。而且有谁一边又在井边洗物品,在浴池里洗澡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印度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卡哈博士的报告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象。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摩亨佐-达罗的居民卒死呢? 人们想起了一些科学家推断的远古时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发生的核战争。摩亨佐-达罗遗址与古代假想中的核战争有无关系呢?事实上印亚大陆是史诗神话中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公元前400年的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中记叙的战争景象一如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之惨景,提到的武器连现代化武器也无法比拟。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惨痛记忆留传至今,是非1945年的广岛事件所能相提并论的。

3、流域城市

1简介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在当时是独特的,因为这些城市不是象养兔场那样任意建造的,而是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的。各城市全盛期时占地六至七平方英里。城市布局呈格子型,宽阔的主要街道环绕长方形的大街区,各街区约长400码、宽200码,比今日城市通常的街区要大得多。埃及的建筑物用的是石头,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物用的是太阳晒干的砖,而这些城市的建筑物是用窑内烧的砖建造的。整个印度河流域做砖的模子只有两种标准尺寸:11x55X25英寸和92x45X22英寸。可见,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齐划一的布局和有条不紊的组织似乎遍布整个印度河文明区。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到成熟期,在以后的1000年中,实际上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且,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毁灭性的破坏后,重建的新城市总是造得跟原来的城市一模一样。

2评价

如此一贯、连续的传统世上从来没有过,即使在埃及也没有,因而,产生这样一种假说:控制这一纪律严明的社会的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没有军事装备,没有城防工事,也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但是,这一切毕竟只是推测,而且,在发掘更多的古城遗址,并能释读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之前,始终只能是推测。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被称为"由左而右,复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书法"——"就象牛犁地一样"

3城市建筑

以卫城为中心呈网格状分布,有市政建筑、市场、作坊、储存区、居民和神庙。每座居民都围著一个院子建成,有几个房间、一间厕所和一口水井。建筑用基本材料是从烧木头的窑里制出的土砖。在摩亨佐-达罗的卫城上建造了一个大浴池,有私人浴池、会所等。

4、农业手工

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不过,当地居民还种植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枣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已经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牦牛、水牛,可能还有猪、骆驼、马和驴。与外部世界也有了相当的贸易关系;其中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在那里属于公元前2300年的废墟中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湾的巴林岛上还发现了一些别的印度河流域的产品,这表明巴林岛是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间站。

印度河流域的农民种植大麦、小麦、棉花、瓜和椰枣。他们还驯养大象水牛在田里干活。这一地区有许多手艺精湛的制陶人,他们用陶轮制作陶器,这在当时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哈拉帕人使用石器,并用青铜制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们建立了发达的废物处理系统,包括有盖板的排水系统和倒垃圾的斜槽。

5、艺术发展

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工艺品也许是一些图章,通常以块滑石制成,种类有别而独具特色。图案包括各式各样的动物,既有象、虎、犀牛和羚羊这类真实的动物,亦有幻想或拼合而成的动物,有时也雕刻人形。还发现过少量印度河石雕品,通常很小且为人像或神像。此外也发现过很多动物和人的小型赤陶雕像。

6、消失之谜

印度河文明何时结束及为何结束仍未能确知,如此广布的文化实在不必假定它有一致的结束时间。不过,摩亨佐-达罗的灭亡是知道的,且带有戏剧性和突发性。它在前2千纪中期遭到入侵者袭击及洗劫而去,在原地留下这座死城。侵入者为谁,仍有待考证。这一段历史似乎在时空上可与古书《梨俱吠陀》(Rigveda)提及的古代雅利安人攻打印度河地区相符。其中描述新来的人攻击原住民的「有围墙的城市」或「堡垒」,雅利安战神因陀罗(Indra)破城「就像时间消蚀一件袍子般」。可以确知的一点是,摩亨佐-达罗在遭受致命一击之前,经济与社会状况已经严重衰敝,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没大部地区,房屋建筑越来越粗劣,而且有过分拥挤的现象。致命一击似乎来得突然,但这个城市确实已在凋零中,有实据可以证明,继该文明之后的印度河流域文化极度贫瘠,小部分汲取次印度河文化的遗产,也汲取来自伊朗与高加索山方面的成分;实际上,总的来说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的影响。有数百年之久,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城市文化是死寂的。

然而,南部的卡提阿瓦以及再往南的情况似乎大不相同,这里仍然可见晚期印度河文明与铜器时代文化间的实际文化衔接,此种文化衔接也是西元前1700年~前1000年印度中、西部文化的特征。这些文化在原来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发展的铁器时代文化之间,构成重要的桥梁。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详情尚不清楚。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过,曾经有人提出,这一文明也许实际上是为泥浆所淹没的。按照这种说法,地下的火山活动使大量的泥浆、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个很大的湖泊,把摩亨佐-达罗全给淹了。几十年后,堵塞河道的堤坝渐渐磨损,河水流过堤坝,大河又恢复原来的水道,不过,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已遭毁灭。从摩亨佐-达罗一层又一层的淤泥判断,这一灾难至少发生过五次以上。最后,给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害,使北部的边沿地区十分虚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边沿地区过于衰弱,不能抵挡本土文化的同化。

7、相关说法

1说法一

没有人知道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是什么人,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而来。我们看不懂他们的文字。这一地区与苏美尔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他们与苏美尔城市的居民做生意,也和印度和中亚部落的人做生意。印度河文明持续了800年,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会结束,但是有几种说法:河水泛滥;瘟疫;贸易或经济或国内秩序崩溃;被雅利安人所取代等等。 一首叙事诗《罗摩衍那》描述了几十万大军瞬间完全被毁灭的景象。诗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决战的场地是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摩亨佐-达罗称呼。据当地人说:1947年印巴分治后属巴基斯坦而被禁止发掘的摩亨佐-达罗,有不少似广岛核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玻璃建筑”──托立尼提物质。即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托立尼提沙漠中试爆量,沙因高温凝固成的玻璃状物质。答案似乎出来了。但推断必竟是推断,虽然科学家越来越相信地球上出现过数次文明并被毁灭,但在完全结论以前,要人们信服摩亨佐-达罗的遗弃与核战争有关还为时过早。

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它文明是同时堀起并存的。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高度文明。

2说法二

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众说纷纭。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成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揭开它的谜底是今人的重任,最终定能揭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1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
富足而安逸的古印度河文明为啥被满是浮尸的恒河文明所取代?
有哪些已知的超乎人类认知的史前文明?
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是被印度·雅利安人的入侵給打斷的嗎?
古印度文明:恒河永流传
历史上消失的民族——达罗毗荼人与印度河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