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民族与古代文明》:班图人与班图文明(上)(原创首发)

一、班图人

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班图人语言均属刚果语支。

分布在赤道东非洲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约有1.3亿人,49个民族。班图人是班图尼格罗人的简称,非洲南半部说班图语系诸语言的各族人民的统称,原住尼罗河上游,后逐步向南散布,并吸收了部分原居住在热带森林地区的俾格米人,现包括芳人杜阿拉人、巴尼亚卢旧达人、布隆迪人、吉库尤人巴干达人尼奥罗人等共8000多万人(1967),各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1、基本概况

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又称班图尼格罗人,按1999年统计数字估算,总人口约为25056万,占全非人口的32%,主要分布在北纬以南呈三角形的整个非洲大陆,包括刚果河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到肯尼亚索马里的交界处(称作班图线);南界直达好望角。是赤道非洲10国和南部非洲10国的主要居民,共包括数百个族体。

1998年统计资料估算,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有4个,依次为尼亚卢旺达人1403万)、马夸人1141万)、巴冈果人(1118万)和绍纳人1037万);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14个,其中除以上4个外,依次还有隆边族、马拉维族、祖鲁族、科萨族、聪加族、尼亚姆韦齐族、蒙戈族、基库尤族和茨民纳族。班图各族所操语言相当接近,均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一刚果语族贝努埃一刚果语支,自成一个大的语群,旧称班图语系

班图人语言均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 、东北班图 、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分布在赤道东非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

班图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少数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和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刚果班图、中央班图和东北班图多按母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其余则按父系。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系列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西里等国。

2、人口分布

班图尼格罗人(bantu_negros),一般简称班图人。班图尼格罗人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共有13211万人(1978),约占非洲人口32%。主要分布在北纬以南,包括刚果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至朱巴河下游(号称班图线),南达好望角。

班图尼格罗人的历史总共不足3000年,其发源地是刚果河下游和东非大湖地区。班图尼格罗人的祖先来到赤道雨林边沿之后,受当时生产能力的限制,在这些地区停留了数百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具备了更有生命力的生产和生活能力 ,同时形成了不同于苏丹尼格罗人的文化特点,并继续向东和向南扩散。

当今的班图尼格罗人是非洲大陆最大的民族集团。按1999年统计数字估算,总人口约为25056万,占全非人口的32%,主要分布在北纬以南呈三角形的整个非洲大陆,包括刚果河盆地、大湖地区、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到肯尼亚与索马里的交界处(称作班图线);南界直达好望角。目前是赤道非洲10国和南部非洲10国的主要居民,共包括数百个族体。

1998年统计资料估算,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有4个,依次为尼亚卢旺达人(1403万)、马夸人(1141万)、巴冈果人(1118万)和绍纳人(1037万);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14个,其中除以上4个外,依次还有隆边族、马拉维族、祖鲁族、科萨族、聪加族、尼亚姆韦齐族、蒙戈族、锡达莫族、基库尤族和茨民纳族。

3、语言宗教

班图尼格罗人语言均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东北班图、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分布在赤道东非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

4、体质特征

从体质特征上看,班图尼格罗人明显分为两个类型:刚果型和大湖开普型。刚果河盆地的班图人与西苏丹沿海地区居民相似,身材较高,皮肤黝黑,长头和短头都有;而大湖开普型,即东非大湖地区及南部非洲各族,在体质特征上含有库希特人、尼罗特人和科伊桑人的某些特征,身材中等,肤色较浅,多长头型。

5民族迁徙

班图人原来住在赤道以北喀麦隆高原,公元初由于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开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迁徙。由于班图人的迁徙,迫使原来住在这里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须曼人霍屯督人则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图人的迁徙,大体分为三支。向东迁徙的班图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另一部分,于11世纪到达东非沿海地区,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后来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迁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于西非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来,占据了北起刚果河以北和喀麦隆南部,南至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北部的辽阔地区。中间的一支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有学者认为班图人在该地区的定居和繁衍是导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法国发展研究所考古学家和生物考古学家分析数据发现,非洲中部地区的森林退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非人为因素所致。
  研究者解释称,第一次森林面积大规模减少约发生在4000年前,几内亚湾海水的表面温度下降导致季风降雨减少,但此次森林面积缩减还未波及非洲中部森林的中心地带。第二次森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则发生在2500年前,受雨季时间缩短等因素的影响,非洲地区的干燥范围从赤道边缘的萨赫勒地区蔓延开来,森林中心地带受到干旱影响,开始出现大规模退化现象。
  研究者对班图人遗留的石器、陶器以及铁质工具等进行放射性碳元素鉴定,推断认为班图人大规模定居非洲中部刚果河流域开始于2000年前,并在1600—1900年前这段时间达到了高峰,比森林大规模退化的发生晚了大约500年。在班图人定居的初期,他们仅是利用森林资源,以使自己能够更容易在此定居。因此,研究者认为,班图人的农耕与如今人类活动相比规模非常小,尚不足以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班图人的大迁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大迁徙导致民族大融合,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图人与外部接触较多,便利吸收先进文化,先后形成了一些文明国家,重要的有刚果和津巴布韦

约有8,500万人,操500多种尼日-刚果语系班图语支的不同语言,大都分布在非洲大陆南端全境。由于班图语各族的文化类型极为不同,民族依据语言区分。但这种语言上的联系,也引起了一种班图诸民族源于一共同地区的说法,语言有力地证明这个地区就是今喀麦隆和尼日利亚交界地区。

学术界认为,非洲大陆现今约有1/3的地方居住着班图人,而这些地方在大约2,000年前曾是另外一些群体的聚居区。因之,后来班图人迁徙的原因及其路线曾引起几位人类学者的重视。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George P. Murdock)认为,班图人之扩张与他们希望获得某些马来西亚粮食作物如香蕉、芋头及薯蓣之类有关,这些作物在班图人迁徙之际也正向西传播于非洲大陆各地。默多克指出,这些作物使班图人赖以存活并穿过赤道非洲的热带雨林而散布到非洲南部。不过,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班图人的迁徙路线是向东延伸,越过苏丹南部,再往南行穿过东北部大湖地区。

各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形色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住地广阔。其传代血统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组织的差异也很大。

6、生产方式

原始班图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以及格米人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渔牧混合经济。

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河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蓣、香蕉和豆类;在河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平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一度大减。

班图人的生产方式被历史学家认定为混合农业,包括农业、牧业和金属冶炼业。班图人的农业耕作采取轮休方式,农业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主要的农作物是高粱,还种植谷米、南瓜、葫芦和烟草。狩猎在班图社会长期存在,为他们提供肉食和做衣服的兽皮。在班图人中,已出现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工。掌握了冶炼技术,炼铁已经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铁匠享有特殊地位。在班图人中,铁器主要用于生产,铜制品则用于装饰。班图人也会制作食盐。

7、社会组织

班图人的社会组织在15世纪就已形成权力集中的酋长领地。但这些酋长领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相互之间的纽带是亲族关系。班图社会已形成富裕和贫穷的不同阶层。但是根据班图人的传统习惯,富人要借牲畜给穷人,使他们不至于饿死,形成一种依附关系。世袭的酋长制是班图人的政治单位,部落理事会是酋长管理族群事务的主要机构,通常在酋长家附近的大树下召开各家族的头领议事。在族群会议上,男人有发言权,有很大程度的平等权利。

8、婚姻家庭

男女结婚之前,双方家庭要经过复杂的谈判过程,并且交换财物,男方父母给女方父母若干头牛作为聘礼。实行一夫多妻制,富裕的班图人可取多房妻子。有权势的酋长可娶100多个妻子。男子在班图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有家室的年长男子控制整个家庭。男子的成年礼在社会中占重要地位,实行割礼。没有实行割礼的男人,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不能结婚,不能在宗教上做司仪。

班图人很看重家庭和亲情,尊重老人,照顾生病的亲属。在祖鲁族和科萨族当中,对家庭成员的爱护使入侵者很难从他们家族中买走奴隶。

9语系分支

班图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尼日尔 -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即西北班图、东北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东南班图和刚果班图。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班图语言最初可能起源于贝努埃河中游峡谷地带,后来扩展到东非的大湖区,再向南扩展到好望角。可以粗略地把班图诸语言分为中部班图语言、东南班图语言和西南班图语言3支。

其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第1支包括刚果语(使用于刚果、扎伊尔和安哥拉)、卢巴语(扎伊尔)、卢旺达语(卢旺达扎伊尔)、隆迪语(布隆迪)、卢干达语(乌干达)、吉库犹语(肯尼亚)、斯瓦希里语(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昂加语〔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称契切瓦语)〕;

2支包括绍纳语(津巴布韦)、聪加语(莫桑比克、南非德兰士瓦)、茨瓦纳语或称西索托语(博茨瓦纳、南非)、索托语(莱索托、南非)、祖鲁语、柯萨语(均在南非)

3支有奥旺博语、赫拉罗语(纳米比亚)。应该指出,斯瓦希里语一直通用到刚果东部。另外还有几种混合型交际语或皮钦语,即林加拉语(刚果、扎伊尔)、山戈语(中非)、凡那加罗语(南非)

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它现在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

 

二、班图文明

班图尼格罗人Bantu-Negroes),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又称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主要分布在北纬以南,包括刚果盆地、 大湖地区、 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至朱巴河下游(号称班图线 ,南达好望角。主要民族有尼亚卢旺达人 、隆迪人、马夸人、巴刚果人、祖鲁人、马拉维人、绍纳人、科萨人和卢巴人。班图尼格罗人语言均属尼日尔 - 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 、东北班图 、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分布在赤道东非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班图人行一夫多妻制。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部分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和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刚果班图、中央班图和东北班图多按母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其余则按父系。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系列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西里等国。原始班图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以及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渔牧混合经济。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河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蓣、香蕉和豆类;在河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平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一度大减。

1起源由来

 “班图一词原为一语言概念。19世纪末,南非语言学家W.H.I.布利克用它表示南部非洲一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近似的语言。但班图语各族在经济类型和社会结构上都有明显差别。体质特征一般可分为刚果型和开普型两种。前者似与西苏丹沿海各族相似;后者则含有库希特人科伊桑人尼罗特人的某些特征。

关于班图尼格罗人的起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班图尼格罗人发祥于沙里河洛贡河之间,或在贝努埃河上游尼日利亚喀麦隆交界地区。公元前10世纪开始南移,在随后2000多年中数次南迁扩散,逐步排挤或吸收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的土著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发展壮大,终于发展成为这一广大地区的主人。另一种观点认为,班图原始语言产生于西起刚果河入海口、东至桑给巴尔岛之间的中心偏南地带,即赤道森林南沿热带草原地区(今卢巴人本巴人分布区)。尔后则分东、西两大支向南、向北扩散。刚果河流域森林地带的班图人与大湖地区的居民,在肤色、身材以及腭凸方面显著不同。前者与几内亚湾北部西大西洋语支各族近似。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

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系列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希里等国。

与西亚、印度、中国有贸易往来,在东非沿海和大津巴布韦古迹中曾发现大量中国瓷器。

2、迁徙扩散

原始班图尼格罗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以及俾格米人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农牧混合经济。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此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芋、香蕉和豆类;在此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平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

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一度大减。班图人行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家庭)。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部分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与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刚果班图、中央班图和东北班图多按母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其余则按父系。

18世纪末,班图尼格罗人由北而南的迁徙结束,各族分布状况基本定形。尔后由于姆菲坎之乱(18201834)和布尔人(见阿非利坎人)的大迁徙”(1836),东南班图恩古尼人中的一支又由南向北迁移,抵达大湖地区南部,从而引起复杂变化。

殖民统治时期,班图各族分别受英、葡、比等国控制和奴役。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民族意识日益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以来,除阿扎尼亚和纳米比亚的班图各族外,其他班图各族已纷纷取得国家独立。

3刚果王国

刚果王国,约14世纪出现的非洲中南部国家,由班图语系的巴刚果人在刚果河下游建立,19世纪末被欧洲殖民者瓜分。其版图北达刚果河流域,南抵洛惹河,西至大西洋,东到宽果河流域。相当于今安哥拉北部和扎伊尔西南部,首都在今安哥拉北部的姆班扎。

1)基本简介

刚果王国(1400-1914)(刚果语:Wene wa Kongo)是位于非洲刚果河河口地区的古代部落联盟。在刚果王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覆盖了西起大西洋海岸,东至宽果河,北起刚果河,南至宽扎河的广大地区。

葡萄牙人15世纪后期到达刚果河地区,成为最先与刚果王国进行来往的欧洲民族。与西班牙人美洲的征服不同,葡萄牙人试图与刚果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并以其作为与刚果内陆民族进行交往的媒介。1665年,刚果王安东尼奥一世在与葡萄牙军队的战争中阵亡,刚果王国从此陷入衰落。此后刚果王国名存实亡,分裂为多个互相敌对的公国,其昔日的国土成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2)名称来源

刚果王国得名于刚果河,它是当地土著居民对今刚果河下游地区的称呼。刚果王国的统治者称姆韦内刚果,意为刚果之王。葡萄牙人将其发音讹为马尼刚果,并以此作为对刚果王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3)早期历史

刚果古代居民在语言上属于班图语族,古代说刚果语的民族可能在班图人大迁徙时代从北方来到刚果河地区。刚果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即开始了农业活动,在约公元前400年开始发展冶铁工业。他们可能继承了尼日利亚诺克文化的文明成就。在大西洋沿岸的考古发掘表明此地区在公元前后已经产生复杂的社会结构。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约在公元1011世纪,刚果河河口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农业聚落,它们即为刚果王国的雏形。刚果人由于没有文字,因此与葡萄牙人接触之前的刚果王国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只有在当地人的传说中对其历史有零星描述。1483年,葡萄牙人到达刚果,此时的刚果王是恩济加·恩库武(Nzinga a Nkuwu)。直到16世纪晚期,刚果王国早期历史的传说被第一次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刚果王国历史的重要参考。

由于与葡萄牙人的贸易活动以及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对周边部落的征服,刚果王国在16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政治势力。其都城为姆班扎·刚果。

4)历史发展

根据口头传说,巴刚果人的祖先在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前的几百年就已建立国家,14世纪下半叶尼米·卢克基把各分散的部落统一为王国。1483年葡萄牙人首次来此所遇到的恩辛加·库武国王已是这个国家的第5代或第8代国王,当时该王国的中央政权已相当巩固。1506年继位的阿方索一世15061543在位)笃信天主教,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平定了国内各部落的反抗,但也使葡萄牙势力逐步渗入刚果。1569年刚果河下游爆发贾加人起义。起义者以葡萄牙殖民者、国王、商人和头人为敌人,把国王阿尔瓦罗一世赶出首都。葡萄牙殖民者镇压了起义。阿尔瓦罗一世复位后实际成为葡萄牙殖民者的傀儡,王国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大为削弱。1641年加西亚二世登位,他利用葡荷殖民主义者相互的矛盾,整顿内部,使国势有所恢复。但1648年葡萄牙殖民者卷土重来,对刚果进行报复,不仅要求割地赔款,并要求给以勘探矿藏的权利,被刚果国王拒绝。1665年葡萄牙殖民军侵入刚果,国王安东尼奥一世在安布依拉战役中战死沙场,王国军队瓦解。但刚果人民奋起反抗,到处袭击葡萄牙移民,使殖民者不得不逃离刚果。然而刚果统治集团频繁发生王位之争,属下各地区纷纷独立。1709年彼得罗四世登位后局势略为稳定,但统治范围已大大缩小。1885年刚果王国最后为比利时国王及法、葡殖民者所瓜分。

5刚果文化

大约八百年前,起源于九个部落的人们军事上强大但社交上庸碌。他们原居住在汹涌澎湃的刚果河北部,后来他们越过刚果河来到南部。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侏儒族部落和首领制的等级农业社会。他们和被征服的人民一起形成了刚果王国的基础。六百年前, 他们的领土已从加蓬的洛佩兹角延伸至安哥拉的罗安达。

刚果文化的英雄--“刚果塑像象征着刚果的权力。塑像中的英雄呈立姿,高举右臂,拳头紧握一只矛,大拇指向上,傲然不倨。(插图)“高举拳头,大拇指朝上是因为其象征了刚果的权力集中在唯一的国王(大拇指)的领导下,而这个象征亦可在等级或职位的徽章找到。(插图)带有九个小点的菱形图形(本次展览的图标)也象征着国王必须在这九个部落中选出。

由于每个部落是有妇女创立,因而刚果社会是母系社会,部落创立者的象征便是怀抱小孩的妇女。 小孩象征部落,而妇女则代表部落的祖先和养育者 。每一部落有自己的象征:有一些是几何图案的表意文字。这些图案也可在人体上发现。(插图)这些图案也可用于装饰和区分艺术品(插图)其他一些部落徽章则描绘了该部落的图腾动物。

刚果人民笃信生命分为四个阶段:出生,成年,死亡和后世。菱形的表意文字图案象征四个阶段的总和。他们也相信生活的美满之处倚赖于并由大自然中的灵魂所掌握。由于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控制生命,因而祖先受到推崇,经常在艺术品(图案, 逝者的遗迹,描绘祖先的面具)中得以体现(插图)。祖先的人像保存于祠堂,或由家族统治者置于神龛中加以敬奉。生育能力和生殖能力亦是刚果人民关注的重点,因而在祭拜和装饰图案中得以体现。[1] 

6)仪式专家

刚果人民经常崇拜并供奉超自然的力量,一些天赋的有超自然的力量的人被成为仪式专家。他们试图通过祈祷,祈誓,殉葬等形式进行供奉并与灵魂和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来改变现状。他们也通过在木制人像上涂以珍贵物质( 如:颜料,树脂,可乐树坚果)来操纵人像,用刚果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液体(如:血,酒精,油)进行供奉,奠礼和祭神仪式(插图),或通过附加人像魔力包(内有神圣意义的原料)的方式获得超自然力量。人像因而从一毫无魔力的物体变成魔力/权力的人像。仪式专家之后通过给人像穿衣的形式对人像进行供奉,将铁片插入人像中进行装饰。 人像也可用来密封双方协定,祈誓,获得庇护。圆形或方形的盒子用于保存具神圣意义的原料,并用树脂粘于人像。进口的镜子或玻璃用于密封这些盒子。

7)重要战役

16世纪初期,刚果王国与葡萄牙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和外交关系,两国互派使节,并通过谈判和签订条约的方式解决争端。1575年葡萄牙在安哥拉建立了新的殖民地,随着葡萄牙的势力在此地区的稳固确立,葡萄牙与刚果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

1622年,葡萄牙人违背了与刚果王国签订的友好条约,派军队侵入刚果南部地区,在姆布姆比之战中击败当地守军。刚果王佩德罗二世闻讯后亲率大军,在姆巴姆巴之战中重创入侵的葡萄牙军队。随后佩德罗二世向请求与荷兰人结成联盟,希望将葡萄牙人驱逐出安哥拉地区。荷兰人并未立即答复。1641年荷兰人攻占卢安达时,刚果军队前来助阵,迫使葡萄牙人向内陆撤离。但刚果-荷兰联军未能彻底打败葡萄牙人,荷兰人最终在1648年被葡萄牙人赶出安哥拉。

荷兰人撤离后,安哥拉的葡萄牙政府开始对刚果王国展开报复行动,并用强硬手段支持当地的奴隶贸易。安哥拉和刚果之间的一个名为德姆波斯的地区受到进攻。刚果王安东尼奥一世便与西班牙人谈判,希望缔结新的联盟以抗击葡萄牙人。同时他向德姆波斯派出使节,劝说他们与刚果一起反抗葡萄牙人。1665年,该地区名为姆布维拉的一个小国正在经历王位纷争,两派分别向刚果王国和安哥拉政府求援。双方均作出了回应。

刚果王国的军队与葡萄牙军队交战于16651029日,史称姆布维拉之战。葡萄牙军队打败刚果军队,并将国王安东尼奥一世斩首。葡萄牙人虽占领刚果王国,但却并无实际统治权力,刚果王国分裂为多个互相竞争的小国,它们为获得对刚果的绝对统治权而爆发内战。战争持续半个世纪之久,对刚果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刚果王国繁盛时期的政治威望也不复存在。

8)政治制度

刚果王国分为 6省,省下设区,区下为村。村由头人治理、各省的总督则由国王任免。据说有的平民也被提升为总督。为了确保对各地区的控制,国王还向各省派出军事负责人,使其与总督相互制约。6省总督组成国务咨询委员会,各总督在中央政权中分别负责指挥军队、管理商业和集市等国务。各地区向国王进贡。刚果王位不世袭,从王国创始人后裔的男子中遴选。1540年以后,改从阿方索一世的后裔中遴选。由于王位继承无明确规定,候选人众多,造成内部纷争。

9)经济生活

刚果王国林业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前,已形成安定繁荣的农业社会,并出现专业化分工,农业、渔业、制陶、纺织、制盐、炼铁、炼铜等行业均相当发达。葡萄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后,以花布、丝绸、刀子、镜子、玻璃珠和瓷器贿赂刚果国王和各级官员,以扩大奴隶贸易的规模。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王国统治者从邻近地区掠取奴隶参与奴隶贸易,从而使国内产生了一批依靠奴隶贸易过奢侈生活的新贵。

4、库巴王国

库巴王国(KubaKingdom of) 扎伊尔历史上的古王国。亦称布尚戈王国。位于开赛河和桑库鲁河之间 ,是班图族库巴人的国家。约兴起于1516世纪,繁荣于1718世纪。17世纪初,库巴人引种玉米和烟草,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1)简介

库巴王国(KubaKingdom of),扎伊尔历史上的古王国。亦称布尚戈王国。位于开赛河桑库鲁河之间 ,是班图族库巴人的国家。约兴起于1516世纪,繁荣于1718世纪。17世纪初,库巴人引种玉米和烟草,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在宫廷的倡导下,库巴人的雕塑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一些国王的雕像迄今仍为世界著名博物馆的珍藏文物。19世纪,库巴王国在与邻近的卢巴王国冲突中削弱 1904年,库巴王国的末代国王居阿特·佩尚加·克纳为捍卫国家独立,率领人民抗击比利时殖民主义者。库巴王国因兵败而灭亡。

根据库巴人的口头传说,库巴人最初生活在刚果王国境内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打猎、捕鱼和采集为生。大约在16世纪中期,由于贾加人的入侵和自身人口的增长,他们开始向东迁移,定居在今刚果共和国的西南部,当时人口约有7万人。他们在这里进一步发展了自身文化,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农业日益受到重视,打猎和捕鱼被降到次要地位。他们的建房技术、食物储藏、工具制造和手工产品,很快远远超过了邻近的勒莱人。在村庄的基础上,库巴人建立了有组织的集市,流通媒介起初是方块酒椰纤维布和贝壳,后来改用珠子和铜棒。聚集财富的多少和生产能力的强弱,是库巴人确立个人威望的主要依据。至16世纪末,库巴人已发展成一个拥有18个部落的联盟,其中以中部的布尚戈部落最为强大,由该部落的酋长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负责从其他部落征收贡品和领导征服周邻地区的战争,某些芒戈人、卢卢阿人和勒莱人的部落先后被吞并或被逐出。库巴王国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1625年,夏阿姆·姆布尔·恩贡格担任了库巴人首领,在他统治期间(1625—1640年),库巴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传说,恩贡格在任库巴国王之前是一位经常来往于库巴和刚果之间的商人,由于他见多识广,赢得了库巴人的信任而被推上王位。

2)恩贡格即位后

恩贡格即位后,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他引进了玉米、烟草、木薯和豆类作物的种植方法,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库巴人定居下来,成为一个农业民族,后来玉米竟成了库巴人的主食。他还使人民掌握了用棕榈纤维织布的技术。为了补充农业劳力的不足,恩贡格把在对外战争中抓获的俘虏集中安置在一起,组成奴隶村,由国家派专人管理。著名的库巴雕塑艺术,据说也是恩贡格传授给臣民的,他本人的塑像至今仍保存在伦敦博物馆,是中部非洲留传下来的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在军事方面,他建立了兵役制,组织了一支青年卫队,并把一些年青力壮的战俘奴隶整编成国家常备军,用于扩大疆域;同时,规定禁止使用传统的飞刀,改用标枪和箭作为武器。在政治方面,他采取了加强王权的措施:要求所有贵族住在王国都城;创设许多新官职,由国王最信任的王子们担任;打破传统的王位由侄子继承的习惯,改为世袭制,国王候选人从其子女中选出;发展了宫廷礼仪,加强了国王的神秘感,规定国王的脚不能触地,吃饭时不能有女人在面前,打喷嚏或咳嗽时周围的侍臣必须夸张地做出同样的动作。由于国王是全族力量和幸福的化身,因而在战时不能统率军队,以免受伤流血;国王也不能病死、老死,只能在他寿终前把他掐死。从夏阿姆以后,国王被认为是上帝在世上的代理人。

3)恩贡格的改革

恩贡格的改革在库巴王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它加速了库巴人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促进了库巴生产力的发展,王国的统治机构也趋于完善。当时辅佐国王的一个重要机构是枢密院,它由六名高级官员组成,其中包括接受贡物的国库大臣和负责审理使用利刃伤人的法官(称尼比托);另外四名高级官员兼任王国四个省的省督,他们的职称分别为基米康布(首相兼大法官)、特希卡拉埃宠丘拉尼昂加。枢密院成员选自王室的姆巴拉氏族,王国其他氏族也可以在宫廷中派驻代表,阐述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王太后和国王的姐妹在国家事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王太后的权力仅次于国王,她有权决定国王的最终候选人。

4)一系列扩张战争

在恩贡格及其继任者统治期间,都曾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如科特·姆博威克一世征服了桑库鲁河沿岸的许多村庄;科特·恩斯向西南部的卡邦巴部落发动了一场战争。这些战争使库巴王国的战俘奴隶激增,他们被用于农业和经济活动中。至于库巴人当时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奴隶(如常见的债务奴、契约奴)以及家庭里是否存在奴隶,限于现有材料尚不能肯定,不过,根据库巴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推断,到17世纪初大概都已经出现了,相传恩贡格的母亲就是一名奴隶。到19世纪末,库巴王国中的奴隶约占社会总人口的10%左右,他们主要集中在首都附近。大多数家庭拥有奴隶1—2名,他们主要作为丧葬中的祭品。

5)顶峰

库巴王国的发展在18世纪中期达到顶峰。当时,各户农产品的产量成倍增加,产品剩余使它同周邻各邦的贸易成为可能。库巴人与西部宽果河流域各族和东部卢拉巴河流域各族都建立了贸易关系。

6)危机

19世纪上半叶姆鲍帕·玛宾克·姆布尔统治时期,库巴王国出现了危机。一些部落开始不服布尚戈的统治,桑库鲁河流域的各部落已获得实际上的独立。在姆布尔晚年,又发生了王位继承战争,接着瘟疫流行,四位国王先后丧生。库巴王国从此走向衰落。

5、卢巴王国

卢巴王国位于今刚果共和国南部的沙巴省。根据卢巴人的口头传说,他们的祖先最初住在马尼马(阿伯特维尔西北)地区。16世纪上半期,他们在一个半神话式的英雄孔戈洛率领下,向南迁居到洛马米河上游和卢阿拉巴河上游之间、基萨莱湖和乌彭巴湖附近。这里河湖交叉,土壤肥沃,属热带草原地区。卢巴人或以务农为生,或捕鱼、放牧,使用铁器。在孔戈洛领导下,建立了卢巴王国。

1)孔戈洛时期

孔戈洛的生平不详,据说他原是卢巴人一个部落的首领,在迁居新地后,他用和平渗透与武力征服两种手段逐渐控制了当地居民,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对一些倔强不驯的臣民处以极刑,往往令人割去他们的鼻耳或乳房。因此,在卢巴人的传说中,孔戈洛是一个既残酷又傲慢的人,是广降甘霖的一条红色巨蛇,以彩虹形式出现于世;他还令人修建高塔,希望能重新上天。蛇和彩虹也因此成为卢巴王室的标记。

卢巴王国尚保留某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在选定新王及其登基过程中,王太后起着较大作用,并且王后的母亲与国王共掌宗教大权。按卢巴人的传统,国王吃喝不能被其他人看见,还要隐瞒其他自然生理功能,被认为象神一样生存。当新国王或酋长产生时,他们要在公共广场上点燃一堆火,并一直燃烧到他们死时为止;臣属的酋长和部民则从这堆火中点燃各自的火堆,以示对统治者的效忠。卢巴王国的臣属关系还表现在各地的部民要定期向本部落酋长交纳贡品,然后再汇集到首都基腾塔,进贡给国王。

2)姆比利登时期

大约在1585年,孔戈洛被他的侄子伊伦加·姆比利杀死。姆比利登基后,不断向周邻地区进行征服活动,使卢巴王国的版图西至布希梅河(桑库鲁河上游)、北达马尼马、东到卢夫瓦河。他成了卢巴人口头传说中王国的另一奠基人。但是,在姆比利死后,卢巴王国争夺王位的斗争更加激烈,到18世纪晚期,先后执政的有七个国王:伊伦加·利乌、卡松龙、卡伦布路、古瓦·桑扎、姆望内·孔贝、代卡克里亚和伊伦加·松古。

3)恩贡贝时期

1785年,卢巴第十代国王库万布·恩贡贝继位。在他统治时期(1785—1805年),卢巴再次出现兴盛局面,王国的疆界向东已扩展到坦噶尼喀湖的西岸。他把全国领土分成若干个省,由他自己直接统治或任命省督管辖,强化了中央集权。省之下设区或村,其首领称基卢卢kilolo),由贵族和酋长们担任,职位世袭,他们负责为国王征收贡赋。此外,还设立专门官员姆维勒·恩坦达mwinentanda),掌管国家土地,包括土地的分配、定期休耕和组织人开辟荒地等。在中央宫廷里,他也增设了许多官职,通常由王室成员担任,其中较高的职位有桑加Sanga,首席顾问)、特维太tvite,财政大臣)、穆龙达munonda,负责维持宫廷内部的和谐)和姆夫姆mfumu,宫廷顾问)。为了防止外族的入侵,恩贡贝在边境建立了一支防卫力量,并用封邑的办法使归附的部落对他效忠。库万布·恩贡贝后继无人,他死后王国内部重新爆发争夺王位的战争,国势再次衰落。至19世纪末,卢巴王国已分裂成若干个小酋长国。

4)卢巴王国消逝后期

统一的卢巴王国虽已消逝,但卢巴人的语言和他们创造的文化在刚果河流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卢巴语言艺术奠基于赞美诗卡萨拉kasala)的传统之上,有关伊伦加·卡拉拉的叙事诗已成了一项重要的艺术作品。卢巴语经过数百年的锤炼和艺术加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中非许多族里广为流传,是今刚果共和国通用的四大语言之一,在沙巴省和开赛省还用于初等教育。卢巴人的雕塑也很出名,品种多样,在东部亨巴体现了柔和的自然主义风格,而在北部松吉则体现了完全不同的庄严风格,其中雕塑的精品是姆博科(mboko),一种女性小雕像,手里拿着碗、王室坐凳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卢巴多音符乐曲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成就。

5)卢巴王国的社会性质

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奴隶制。在卢巴王宫里,有许多被称为下等人的奴隶和避难者,他们受国王的保护,但其中许多人在国王死后被用作人祭。在一般村庄里也有奴隶,他们的处境可能较悲惨,在卢巴口头传说里有一首歌谣反映了他们的处境:他们侮辱我,我忍声吞气;虽然我愤怒地想逃走,可我无法找到返回故乡、回到亲人身旁的路。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对外扩张和内乱的频繁发生,战俘数量激增,卢巴奴隶制有了新发展,国王开始把战俘奴隶集中到都城附近,建立奴隶村和奴隶世系,担负耕种和守护任务。大概从这时候起卢巴参预了大西洋奴隶贸易体制,向葡萄牙等国奴隶贩子提供奴隶。后来,卢巴与隆达、卡曾贝都成了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地。奴隶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损害了当地生产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卢巴王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种族大迁徙,非洲原非黑人的天下,那黑人是如何征服了非洲?
刚果(布)和刚果(金):非洲为什么有两个刚果?
你知道刚果(布)和刚果(金)有什么区别吗?
非洲为什么会有两个刚果?
古代非洲黑人有着怎样的历史起源?黑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文明帝国吗?
全球第三大民族:人口占整个大洲的30%,发展却是人类最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