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场 | 血色长空,一战空战全景式综述(2)





“福克式灾难”

 

当一战进入第二个年头后,各交战国对空中武力重要性的认识就普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不少高级军官在目睹了飞机于1914年所遂行的成功侦察飞行之后,终于承认飞机是实施侦察的最有效的手段 。然而航空技术的进步很快就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在战争条件的刺激下,作战飞机不久后就将变得更大 、更快 、更坚固 、能够装载更多的武器—一场空中的军备竞赛开始了。

 

驾机飞越敌人后方,居高临下地打量敌军的集结点、兵站、队列、仓库、阵地,这自然是令人愉快的过程 ,但是侦察机上的人们很快就觉得仅仅这样太不够了,应该力所能及地对敌人做上点什么 ,于是他们开始在起飞时带上手榴弹、小型炸弹,甚至投枪,向地面上的敌人发起空中的一击,于是轰炸机诞生了。接着 ,飞行任务变得复杂起来 , 各国的航空队又要有效保护本方的侦察机和轰炸机能顺利执行任务,又要打击敌方的侦察机和轰炸机,在这种双重需要之下,专事空中格斗以夺取制空权的机型—战斗机也就此诞生了,并且将贯穿大战始终地不断在型号上推陈出新,成为一战军机发展史上最为华丽的篇章。

 

一般而言,东线空战的规模远远小于西线,不过进入1915年后在轰炸机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的却是俄国航空队 。这年年初 ,其新组建的一个特殊单位“ 飞艇中队”投入战场 ,虽然 名曰飞艇中队 ,实则装备着庞大的“ 伊利亚·穆罗梅茨”(Ilya Muromets)式重型轰炸机。俄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她的高级将领们在军事机械领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装甲汽车上,这种重型轰炸机的问世和列装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奇观。

 

随着“ 穆罗梅茨 ”投入交战 ,俄国航空队在1915年初也实施了重组。皇室成员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Alexander Mikhalo ich)亲王出任总指挥,他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由重型轰炸机所实施的战略轰炸,以及同样是由重型轰炸机所实施的远程侦察行动上。在1915年3月31日的一次典型行动中,“穆罗梅茨”家族中的最新型号创下了550 千米飞行距离的航程纪录。

 

德国人也从1915年起展开了自己的战略轰炸行动,目标是英国,尤其是她的首都伦敦。不过这场空中战役最初的参与者并不是飞机,而是齐柏林飞艇。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 ,这种飞艇以伦敦上空的统治者自居 ,它也确实给伦敦人带来了无尽的折磨,但是它的作战 效率其实很低 ,实际破坏效果和高昂的 出击成本根本不成正比 ,带给敌人的折磨也主要是精神层面的。

 

空中格斗无疑是所有空战样式中最迷人的部分,而“战斗机”这一概念的出现过程也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其实,试图将枪械和飞机相结合的努力,在一战爆发前就已经出现了。美国陆军中的一位航空爱好者伊萨克·纽顿·刘易斯(Isaac Newton Lewis)上校建议将他发明的著名的刘易斯机枪安装到莱特兄弟的一款“新型”飞机上 ,但却从后者 那里得到了“极为冷淡的回应”,一气之下刘易斯愤而离乡,在1913年远赴比利时开办了专门制造机枪的工厂。

 

战争开始后 ,让枪械和飞机“联姻”的尝试则多半是前线飞行员自发进行的改制。前面说过,法国人开始在后座上安装支架以固定机枪,这种做法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飞行员 选 择的武器还包括步枪 、手枪 、手榴弹、霰弹枪等等。不过这种后座安排方式也有风险,英国飞行员布鲁克-波普海姆(Brooke-Popham)就在驾驶一架装了后座机枪的飞机升空后险些失速坠毁,结果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斥责 ,并要求他保证以后不再这样做 。

 

不过配备后座机枪的飞机只能算是加了武装的侦察机,算不得战斗机,因为机枪无法向正前方—飞行中击杀敌机的最有效方向—射击,其射界只包括侧面和后方。当飞行员通过调整飞行方向以利自己的观察员射击时,敌机很有可能早就已经逃走了。

 

很快,为飞机加装武器的工作从野战机场的简陋工棚里转移到了大后方的设计师和飞 机 制 造厂那里 ,但是不论各国的研究者付出何种努力,都无法解决使机枪子弹从飞转的螺旋桨间向前击发的技术难题,射击暂时还得是后座观察员的任务。

 

英国人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那就是改变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布局位置 。当时作战飞机的常规结构是螺旋桨前置,这样的飞机称为牵引式飞机。双座牵引式飞机的座舱布局是飞行员在前、观察员在后,后者的射击受到螺旋桨、飞行员、双层机翼、翼间支柱和拉索等一连串事物的影响。英国人的新思路是将发动机和螺旋桨后置,从而打造出一种推进式飞机,座舱布局改为观察员在前、飞行员在后 ,这样装在机首的机枪终于实现了正面向前射击。不过推进式飞机存在着飞行性能不如牵引式飞机、飞行员视野较差、后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保养较为困难等缺点,因此并没有成为流行的设计。

 

关于究竟哪种机型才算是“世界上第一种战斗机”,历来存在着争议声 ,不过较多的史料倾向于把英国的推进式飞机维克斯(Vickers)FB.5看成是史上首种战斗机,其外号 “ 机枪 大巴 ”(Gunbus) 似乎也印证 了 这 一点。这种飞机于1915年2月初抵达法国战场,同年7月25日,皇家陆航第11中队接收了一批“机枪大巴”,于是被认为是史上第一个战斗机中队。

 

法国人对自己盟友的推进式解决之道不以为然,他们希望能够让机枪在牵引式飞机上穿过螺旋桨向前射击,而他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得到陆军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法国知名飞机制造者雷蒙德·索尔尼埃(Raymond Saulnier)展开了持续的技术攻关,终于想出了一种解决办法,其做法是在每片螺旋桨叶片上安装一具金属偏导片,这样机枪在射击时子弹要么穿过桨片的空隙,要么打中桨片上的偏导片而不会对螺旋桨造成破坏。这套装置付诸实用,成为了最早的机枪射击同步协调器。

 

凭借着一架安装了这种颇为初级的同步协调器的莫拉纳-索尔尼埃飞机,在法国颇为知 名 的飞行员罗兰·加洛斯(Roland Garros)居然在1915年4月的头几周里连续打下了3架德国飞机,令敌我双方都大吃一惊。可惜就在取得这一开创性的成功之后不久,加洛斯的这架特殊飞机就被击中而迫降到德军战线后方,致使协约国在1915年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被曝光了。


本来,德国方面也在搞着类似的研究,飞机设计师弗朗茨·施奈德(Franz Schneider)也在做着和索尔尼埃相类似的事,不过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一度抱有浓厚兴趣的军方便不再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现在,缴获的加洛斯的实机样本一下子令德国人突破了自己的技术瓶 颈 ,他们随即搞出了非常有用的新一代“机枪射击同步协调器 ”。1915年夏天,德军的第一种真正的单座战斗机福克(Fokker)E型单翼机出现了,由荷兰设计师福克设计的这款新机在引擎罩上装有一挺机枪,通过机枪射击同步协调器令子弹穿过螺旋桨叶片向前射击。福克单翼机和“鸽子”式一样采用单翼布局 ,但是二者在战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自库特·温特根(Kurt Wintgens)于当年7月 1 日驾驶这种飞机第一次击落敌机开始 ,这种福克单翼机便大开杀戒。事实上,福克单翼机对协约国飞机的杀伤破坏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空战史上出现了一个专有词组叫“福克式灾难”(Fokker Scourge)。对协约国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德国人对福克单翼机的使用存在着诸多限制,比如不能飞越敌方战线。很多场合里,德国飞行队在一次任务中都只是出动1—2架福克单翼机 ,假使那时德军完全 放手地运用手中的福克单翼机 ,那么福克式灾难就将会是更大的灾难。





王牌飞行员


1915年到1916年的那个冬天,“福克式灾难 ”一直是西线空战的主基调 。这时,在法国战场上的英国皇家陆航部队已经换了“当家人”,上任不久的休·特兰夏德(Hugh Trenchard)中校是一个精力旺盛、意志坚定的人,面对着占据优势的德国飞机,他的回应是让自己的飞机做出更大的努力。特兰夏德仍坚持在作战任务中派遣足够多的飞机升空,即便在“福克式灾难”的高潮期也是如此,这当然是对英国人生命和飞机的极大损耗。

 

包括“ 机枪大巴 ”在内的各种英国飞机的性能显著地劣于德国飞机,而驾驶这些飞机的大部分机组成员都是从飞行学校直接上的战场,毫无实战经验可言,而且他们的教官也从来没有教过他们如何对付福克单翼机这样可怕的对手 。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皇家陆航迎来了开战以来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大量驾机升空后便不再回来的年轻人被他们的同胞悲伤地称为“福克式饵料”(Fokker Fodder)。

 

1916年2月27日,陆航第24中队抵达法国 ,同时带来了它的新装备—英国的第一种单座战斗机德哈维兰(De Havil la nd)DH. 2型。由于英国人到那时还没能发明自己的机枪射击同步协调器,这仍然是一种螺旋桨后置的推进式飞机,不过这种新飞机的灵巧程度较“机枪大巴”有了长足的进步,被认为“堪与福克 翼机匹敌 ”。

 

值得一提的还有第24中队的领军者拉诺伊·霍克(Lanoe Hawker)少校,他是一战前期英国家喻户晓的王牌飞行员,是英国空勤人员中第三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的人物。在他的有效领导下,“福克式饵料 ”的不利局面开始慢慢被扭转 。所谓“ 王牌飞行员 ”(Ace) 是一战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个人击落敌机架数在5架(含)以上的飞行员。

 

随着新飞机的到来,皇家陆航还发展出新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在此之前,英国战斗机在法国的战术定位就是保卫侦察机,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当初上战场的第24中队在2月派出1架侦察机执行侦察飞行时,围在它身旁的居然有12架战斗机。很快,英国飞行员就意识到,相比这种围在侦察机身旁等着敌人“找上门”的护航任务,还不如主动单独出击去寻找敌机的所在。而后一种方式,就是搜索敌机并消灭之的单纯空中格斗任务 ,也是这场大战之后的时间里交战各国战斗机部队的主要使命。

 

进入1916年,法国人为了扭转在军机领域的劣势也做出重大努力,其典型成果是从当年3月起推出的纽波特(Nieuport)11型战斗机,以及后续的改进型纽波特17型。体形娇小的纽波特战斗机将刘易斯机枪架在上机翼上向前射击,向福克单翼机所掌握的制空权发起了艰苦的挑战。从5月开始,法国也开始向英军少量提供新型的纽波特飞机,以帮助其改变战局。

 

新机型还不止于此。法军不久后又装备了配备有机枪射击同步协调器的斯帕德(Spad)S.Ⅶ型战斗机,这是比纽波特更坚固也更高效的机型。相应的,英国方面也装备了性能出色的索普威斯“幼犬”式(Sopwith Pup)战斗机,这是一种小巧灵活的单座战斗机,而且,终于首度在英国飞机上安装了自己研发的机枪射击同步协调器。

 

就这样,协约国不断推出新机型,加上英法在飞机产能上的优势 ,空战的天平又开始向协约国一方倾斜 。可是德国也在开发着自己的新机型,一个重要的成果在1916年秋天出现了,那就是信天翁(Albatros)式系列战斗机 ,最早出现的是D.Ⅰ和D.Ⅱ型,这种战斗机的创举是每架飞机配备有2挺机枪,这意味着对英法战斗机实现了火力翻倍。随着信天翁战斗机家族的诞生,西线战场的空中格局再次发生了改变:制空权暂时又回到了德军手中。

 

与新机型的列装相呼应的是德国人在一个方面也处在了领先地位,那就是航空部队的编组和空战战术的研究。1916年夏秋季,德国航空队在之前那种飞行队的基础上,集中将一批战斗机编组成一个战斗机中队,专事夺取制空权的战斗。这种具有崭新架构和任务的中队通常编有14架战斗机,按照德语的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著名的“狩猎中队”(Jagdstaffel)。此外,上层架构也发生着改变。从这个秋天起,德国空中武装的正式称谓改为Deutschen Luftstreitkrafte,从字面来看大体可以理解为是“德国空军”,不过仍以德国航空通称 。首任司令官是恩斯特·冯·霍普纳(Ernst von Hoeppner)将军,参谋长是赫尔曼·托姆森(Hermann Thomsen)上校。

 

随着狩猎中队的编组,两个在德国乃世界军事航空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现了,那 就 是 两 位王牌飞行员马克斯·殷麦曼(Max Immelmann)和奥斯瓦尔德·波尔克(Oswald Boelcke)。这两位一战前期德国的空中明星,被德国报纸热烈地宣传为“击落敌机竞赛”中的 双 子 星 。实际上 ,波尔克在航空史上的重要性要比殷麦曼大得多,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击落数方面以40架对15架占据领先地位,还在于是他发展出了一套独到而有效的空中格斗战术(单独编组战斗机中队的构想亦来自他的提议),因而被誉为“空战之父”。当然,殷麦曼也大有成就,他是一战中最初诞生的几位王牌飞行员之一,同时还创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著名飞行特技动作“殷麦曼回旋”。

 

当德军的第一个狩猎中队在1916年8月编成后,已具盛名的波尔克受命出任该部的首任中队长 ,于次月投入对法军的作战 。德国空中力量迎来了一个新时期 ,不过波尔克个人 却走到了末路,当年10月28日,这位狩猎中队编制 的 首 创 者 和 践 行 者 ,在 空 中 和 本 中 队 的 另 一架飞机相撞而当场身亡。之后,他的中队被命名为“波尔克”中队,而不少由他一手调教出来的飞行员开始踏上自己的王牌征程,嗣后将领导各自的中队或更高级别的单位取得成功,其中最显赫的一位就是人称“红男爵”(Red Baron)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他将成为一战中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人。

 

这一时期德国人的另一项成功是在空地支援方面发展出了颇为不俗的步兵支援战术。在缺乏空地联络手段的情况下,德军的飞机仍然积极地配合地面部队行动,一是使集团军、军、师各级主官能够随时掌握自己前线部队的动向和位置,二是为前线部队召唤有效的炮火支援 ,三是直接用机载武器对地面上的敌人发起攻击。最早用于这种任务的机型是DFW  C .Ⅴ和 LV G C .Ⅴ,这些机型为了防范地面武器射击而在油箱和座舱部位加装了钢板,被认为是攻击机的雏形。

 

到1916年结束时,在战斗机这一至关重要的项目上领跑的依旧是德国人,信天翁系列战斗机也许是那时最好的战斗机。另一方面,尽管笼罩在福克单翼机头顶上的光环已经褪去,但是荷兰人福克仍然是最受前线部队欢迎的设计师,在各交战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大都终日埋头于办公室的草图中时,福克经常坐着当作联络机用的单翼机在各中队的驻地间飞来飞去,实地倾听飞行员们对飞机设计的意见和建议,这将有助于他推出更好的新飞机。

 

大战至此,情况已经清楚地显示出空战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消耗战。德国人在1916年里共向前线交付了8182架各型飞机,没有哪一个协约国能够独自在这方面超越德国,可是协约国飞机加在一起的数字就大大超过了德国:英国5716架、法国7549架、意大利1255架、俄国1769架。


未完待续

责编:Southland






本文摘自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4-1916)》

全书为系统介绍一战期间作战飞机的专著,共分两卷。本册为上卷,记录了1914-1916年间一战空战的概貌,主要介绍了40余种一战军机型号,从国别上涵盖了一战各主要交战国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美国等;从类型上包括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水上飞机等主要门类;在内容上包括机型开发、技术特点、实战经历、所属航空部队和突出的飞行员事迹等;在编排上按照这些军机的列装时间或初次参战时间为区分标准。可以说,本书是一部以军机视角进行独特呈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克d.vii
德国福克Dr.Ⅰ三翼战斗机
战场较量,英国DH - 2战斗机与德国信天翁战斗机
德国 福克 Fokker 单翼机
飞翔的骑士
飞机结构漫谈(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