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北重镇军事屏障——榆林/列国志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有“小北京”之美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榆林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榆林榆阳国际机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地区生产总值 3412亿元(2016年陕西第二),人均生产总值 11613美元(2016年陕西第一)。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点。

 

榆林历史

夏商时,榆林市的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

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仍设夏、长、绥、银四州。

隋末唐初,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僭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大定二十二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自然资源

榆林市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占全国1/3。每平方米土地下平均蕴藏着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40吨盐、115公斤油。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

 


煤炭:预测694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榆林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1388亿吨,占榆林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埋藏浅,易开采,单层最大厚度12.5米,是国内最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六县区。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神木和府谷两县。

 


天然气:预测储量6-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该市靖边和横山两县。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50%,其潜在价值达33万亿元。探明储量8854亿吨,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等地。

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

此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民俗

榆林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林小曲     

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陕北说书     

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秧歌     

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绥米唢呐  

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陕北民歌 

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靖边跑驴     

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陕北道情     

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府谷二人台   

是陕西省府谷最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戏曲品种之一,在榆林市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带,流传着一种由民歌向戏曲发展并已初具戏曲雏形的“二人台”,其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运用当地农民丰富的语汇,具有热情大胆、心直意显的艺术风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乐具有西北人民热情豪放、粗犷强悍的性格特点,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宽广,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

 

陕北民谚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横山老腰鼓   

于1998年和2016年两次登上春晚的舞台。横山腰鼓是当地群众喜 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横山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绥德石雕     

绥德石雕工艺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七大类别。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榆林古城

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榆林古属雍州,号称“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镇北台下有号称“塞上蓬莱”的红石峡,城南有“龙穴藏珍”的黑龙潭,榆林现存青云寺、悬空寺、金刚寺、梅花楼、万佛楼、普慧泉等名胜古迹。

 

镇北台 

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林市城北红山顶上。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陈运和诗赞“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进戏出戏扮将士”。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红石峡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是东邪西毒的拍摄地。  

 

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 

以沙漠森林草地景观和无形的民间风俗——陕北民歌、民俗为主,以人文景观为辅,融回归自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城郊型森林公园。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沙漠森林公园。

 

红碱淖

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海拔高度1100米,大陆性季风气候。湖面41.8平方公里,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平均水深8.2米,最深水位12米。红碱淖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1-2]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盘龙山古建筑群(李自成行宫)      

位于米脂县北的盘龙山上,盘龙山原名马鞍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行宫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      

 

白云山 

佳县白云山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道教名山,又名嵯峨岭,山势西北东南走向,雄踞滔滔黄河西岸,山上松柏苍郁,重岩叠嶂,夏秋之季常有白云飘绕其间,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素以“关西名胜”闻名于世。

 

易马城遗址

位于城北4公里镇北台与红石峡之间,俗称“买卖城”。明嘉靖初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息战议和,共商沿边界开放,设互市11处,交换双方所需物品,易马城即互市之一。    

 

吴堡石城    

又叫吴堡石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北2.5公里黄河西岸山巅。吴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它地处黄河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它又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誉为“铜吴堡”。  

 

榆林美食

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搅团、圪坨、凉粉、碗托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 ”,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

榆林饮食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在市区和各县、乡以及主要景区附近大小酒店、餐馆林立,相当普遍。榆林本地特色风味有:羊肉系列(如烤全羊、烤羊肉、炖羊肉、羊杂碎等)、荞面系列(如荞面饴馅、荞面讫铊)、小米、豆制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红碱淖特色水煮鱼等。

 

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不同于外地的是,榆林豆腐是用“酸浆”使蛋白质沉降。食之白嫩、细腻,味香可口,与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样,慢慢就成为军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榆林豆腐吃法也比较多样,有烩豆腐、炸豆腐、炒豆腐、清蒸豆腐等。特别是炸豆腐奶,色黄、皮脆、肉嫩、味香,真是色、香、味俱全,入口不腻,百吃不厌,是豆腐菜中的上品,为酒席上款待嘉宾的上等名菜。这儿“豆腐宴”,更是中外美食家的欢迎。尤其是榆林的水豆腐,制作工艺和风味别具特色,实为榆林饮食应该大力弘扬的一朵奇葩。康熙皇帝巡视榆林时,当地名厨上了此菜,味美鲜嫩,皇上赞不绝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羊杂碎 

羊杂碎集羊内脏于一锅,麻辣可口,形色繁多,肉质各异,极富本地风情。榆林地处边塞,自古以来以农牧业为主,牛羊成群,自然牛羊下水就丰富。榆林到底有多少家羊杂碎店铺实在难说,反正不管是老街还是新巷,到处都有。榆林人到底有多喜爱羊杂碎也很难说清,反正每天早晨大多数榆林人都会走进杂碎店大快朵颐地喝一碗热腾腾的羊杂碎,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羊杂碎在榆林人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无法估量,打记事起羊杂碎就滚烫烫地烙在了榆林人的记忆里。

 

横山羊肉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横山羊肉具有肉质鲜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香味浓郁、风味独特的优点,被誉为“肉中之人参”。“横山羊肉”以其独特的肉质、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显著的保健抗癌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名副其实的地方特色产品。

 

榆林拼三鲜

乾隆皇帝私访榆林时,曾吃过此菜,赞不绝口。后来,被带入宫中,作为招待外国使臣的压轴菜。也有人说,清康熙皇帝征讨北疆叛匪,凯旋来到榆林后,有位名厨特献此菜得到赞赏,后命宫中御厨把此菜列入满汉全席菜系。因而,只要到榆林的人如果不吃拼三鲜,也可以说失去了一次品尝宫廷菜的机会。

 

榆林肝子碗托

碗坨是陕北很普遍的一种民间食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用荞面做的碗坨更是家家户户的家常食品,可冷食或者热食。荞面碗坨在诸多的荞面食品中,有着鲜明的特色,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

 

炸豆奶

炸豆奶是陕西榆林汉族传统名小吃,是用豆浆为主要原料制成,故名炸豆奶。

 

洋芋擦擦

顾名思义,是用土豆做的。制作原料和程序都很简单,它是将土豆切成稍粗的丝,再拌以干面粉,使每一根丝上都均匀地裹上一层面衣,然后上屉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在拌上自制的西红柿酱。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洋芋擦擦属天然绿色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米脂驴板肠

用整副驴大肠做原料,反复用醋水搓洗干净,放入清水锅煮半熟。捞出再入卤汤锅,加酱油汤、辣椒、花椒、葱花、姜片炖煮至绵软。吃时切成小段,加原汤汁,口味麻辣咸嫩,香味袭人,可谓小吃一绝。驴板肠就是驴大肠。驴板肠是一道“其名粗俗、其味鲜美”的著名风味食材。

 

传统十二件菜

座盘(凉盘)1、三鲜; 2、菠菜炒肉丝; 3、鸡羹; 4、白面子(或清真羊肉);5、八宝饭; 6、四喜丸子; 7、户辣鸡; 8、肚丝汤; 9、炸糕丸子 ;10、黄花汤(金针汤) 11、红炖(或棋盘肉); 12、海带汤(注:座盘为佐酒菜,正式菜为十二样,故称十二件)。按所排次序上菜,另有一碗大米饭,最后上一海碗高汤。每桌座六人,清末以来榆林城举办婚礼待客食品为十二件,一直流传至今。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榆林豆腐     横山羊肉     横山大明绿豆

靖边羊肉     靖边小米     靖边土豆

子洲黄豆     子洲黄芪     定边马铃薯

府谷海红果府谷黄米     清涧红枣

清涧粉条     米脂小米     靖边苦荞

佳县干枣     佳县鲜枣     定边荞麦

 

大红枣

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

 

洋芋

榆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榆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

 

绿豆

榆林具有绿豆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的大明绿豆粒大、整齐、色泽好,是国内外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无毛绿豆、无硬实豆,千粒重6.6—7.6克,是籽食和生豆芽的上乘产品。

 

荞麦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回家”。这是广泛流传在陕西荞麦著名产区——榆林黄土高原的一首歌谣。它栩栩如生地把荞麦的特征特性描绘了出来。

 

海红果

海红树是本县的传统果树,属世界稀有树种。海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钙量高,为水果之冠,素有“钙王”之称,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

 

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榆林城倚山临水,龙腾虎踞,气势非凡,街道上楼阁相望,衙署相连,皇帝行宫(即凯歌楼,其时称“太乙神宫”)修得玲珑别致,大有皇宫气象,明武宗驻跸榆林时高兴地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明史》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忠义六是这样记载榆林的: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士常不宿饱。乃慕义殉忠,志不少挫,无一屈身贼庭,其忠烈又为天下最。事闻,天子嗟悼,将大行褒恤,国亡,不果。

 


《明朝那些事儿》这样写榆林:“我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榆林,“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崇祯16年,榆林精兵被调走,“榆林益空虚”,榆林城被李自成大军包围,但榆林坚决抵抗,坚守12天,无一人投降,最终陷落,全城殉国,《明史》记载:“其忠烈又为天下最”。

 


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周世民叛军围攻榆林城,榆林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3个月,迫使敌军退去。康熙皇帝闻报后,于当年闰五月十四日欣然命笔“两守孤城,千秋忠勇”赐榆,以示对榆林军民两次守城壮举的嘉奖。

 


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林,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地理 | 陕北榆林地区建置沿革
舌尖上的美味,榆林各区县不容错过的传统美食
陕北的历史
榆林地名及各县名来历
榆林大喇叭
陕北榆林市各区县名字的历史由来!陕北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