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那些遗憾:王安石的变法“利国却未利民”

众所周知,北宋自建国开始直至灭亡,一直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当宋神宗赵顼从其父那里接过家业时,其实面临很大的问题:对内而言,“三冗”(冗员、冗军、冗费)危机已经到了“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地步;对外而言,虽然北宋因“檀渊之盟”得到喘息的机会,但敌人的发展速度远超北宋。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当年轻却想有所作为的赵顼见到一直都在致力于“改革强国”的王安石时,一个奇妙的火花在两人的交流中碰撞而出——“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因彼时为熙宁元年,故又名“熙宁变法”。

王安石

在今天看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他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均有变革,是继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社会变革运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充实政府财政、提高国防力量的同时,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加上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对普通百姓的利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当然,王安石施行的新法肯定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那么,到底王安石的哪些措施不合时宜、有损百姓的利益呢?窃以为,“熙宁变法”中三个措施的不良运作,造成了其变法失败的结局。

赵顼

其一,青苗法。作为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条,青苗法其实就是“抵押贷款”,如果当时能在全国顺利施行,肯定能实现“不加税而国用足”。在陕西推行效果不错的情况下,王安石将其推向了全国,但却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时的地方政府丝毫不考虑百姓个人意愿,强迫所有人必须接受贷款,原本的胡萝卜也就变成了大刀。当政令推向全国时,哪怕皇帝权威至高无上也无济于事——为了保证个人利益,再渺小的个体都会用尽一切手段。由此可以想象,在部分省份检验有效的政令,当它向全国推行时,在利益的纠纷下,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其二,市易法。王安石认为,国库中闲置的钱无法生利,如果将其借贷给民间商人,不仅有利息等红利,还可以遏制他们对百姓的剥削,更能实现物价的降低。

可是,“年轻”的王安石只看到了民商的危害,却未曾认清楚他们的影响力——在相互竞争的压力下,哪怕部分商人实现了垄断,可在国家法律的限制下,剥削水平也是有限制的。而官方介入时,一切都变了——那些打着皇室口号的人,法律对其限制微乎其微,当他们垄断市场时,受危害的就不止部分人了。(具体危害,请参照某化、某油!)

王安石雕像

其三,保甲法。现在看来,保甲法其实就是现代民兵制度、警察制度的雏形,它的最初目的其实是为了加强对农村的统治,以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与此同时,它也算是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军事储备,进而节省大量的军事费用。

看起来如此美好的措施,怎么就惹出“大麻烦”了呢?保甲,包括“上番”、“教阅”,前者即轮流执勤,后者即训练与检阅。常言道“破家知府,灭门县令”,保正等官员将极小的权力发挥到极致,给保丁们带去了沉重的苦难,甚至家破人亡。

曾经杨广想毕其功于一役,王安石在变法的路上也跑得太快了,其超前的思维远远领先于那个时代,以至于“迷了路”——国强了,民却没富;噫吁戏,与今何其相似!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有料、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正眼看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安石变法---读《古史六案》(四)
变法为敛财的“拗相公”王安石
历史上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故事,这些历史你们知道吗?
高中历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题(含解析)
王安石变法为国为民,为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强兵,为何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