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通史专题总结5——世界现代史

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3)特点: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是运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4)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政治经济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36~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第一,运用斯大林模式: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排斥市场,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前者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者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失之偏激,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

(1)特征: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2)表现: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2.20世纪70年代:(1)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2)表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发展中国家开始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1)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2)表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美、日、欧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北美、亚太、西欧三大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4.20世纪90年代以来

(1)特征: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

(2)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两种趋势都迅速增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

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1)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2)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它起源于15世纪,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也就开始了经济的全球化。

2.到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进入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初级阶段。当时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和产品行销地立足于海外,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3.19世纪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大量商品和资本向国外输出,各国的经济活动更加密切。

4.20世纪中期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及巨型船舶、飞机与高速公路的发展,企业进一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和自动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政治形势的缓和,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员、商品贸易的流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五、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一个世纪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3.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六、17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20世纪以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推动了以反传统和反理性为特征、注重表现自我内在感受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运用不同史观理解十月革命

文明史观政治文明方面的制度创新,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
现代史观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史观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1.从近代化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出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从整体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三、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

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2.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1)第一次:①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他们在欧洲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支配下。

(2)第二次:①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②两极格局时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3)第三次: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②在多极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四、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地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五、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三者关系

1.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的独霸局面,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所以,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

2.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长远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但二者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同时存在且并行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0年高考考点考前梳理(七)
冷战之后世界经济的格局 为何会出现多极化 什么是世界经济的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原因,欧洲中心、两极、多极化三大历史阶段简介
解析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 必修1-3知识框架图(可打印),看完成绩一路飙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