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朝末路转头空,梦中才有百万兵--1644年的明朝

这是第二十九篇推送




(一)

公元1644年农历新年,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本应普天欢庆的日子,北京城里却是一片萧瑟。紫禁城里,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满面愁容。


陕西、河南已全部落入了李自成之手,更南方的四川、湖北,张献忠的大军正在扫荡明朝驻军,大明朝近半河山易主。


而1000多公里外的陕西西安,却是另外一派景象。


新年里,李自成在西安登基,国号大顺。意气风发的李自成发出了“嘬尔大明,气数已尽”的呼声后,带领二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向北京进发。


李自成由河南入陕西,再过黄河,进山西,绕过太行山,由晋北如北京


北京已是危如累卵,朝不保夕。大明朝廷也知道形式危殆,却无兵可用。


1642年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结束,13万明军被满清歼灭殆尽,关宁防线已趋崩溃,号称大明第一精锐的关宁军主力仅剩3万余人。


1643年,三边总督孙传庭的秦兵又在郏县被李自成歼灭,明军阵亡超过4万人。


关内、关外两条战线的连续失利让明朝机动部队损失殆尽,只能眼睁睁看着农民军高歌猛进,却又无可奈何。


历史在这里将一个生死存亡的难题交到了崇祯手中,大明朝何去何从?


自古以来,敌方临城无非三种选择,守、走、降。崇祯毕竟不是刘后主,骨气还是有的,所以降是首先被排除的。


崇祯毕竟不是刘后主


那是守、是走呢?


(二)

防守城市的关键:内有坚城、外有强援。敌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援军再悄然而至,里应外合,反败为胜也是完全可能的。


可惜这只是纸面上的可能。因为城即不坚,而外援也不强。


京营--这支曾经在于谦手下叱咤风云,与瓦剌骑兵血战的精锐部队,完全蜕变为职业兵痞的混迹场。


当时文献记载,京营官兵守夜时,“值巡军至察点,一处唱声,余队并唱声属和。及军主去,则鼾声如雷。”遇到巡查的军官过来,马上互相通风报信,等军官一走,立马呼呼大睡。


依靠这样的军队去守卫北京?似乎玩笑开的有点大。


昔日的京营已不堪用了,不复当年之勇


事实上,当农民军逼近到北京附近时,崇祯的确将京营开赴前线。结果是“听炮响,则一哄而散”,打都没打就跑了。


至于外地的军事实力派,谁都不傻,大明朝大厦将倾,识时务者才为俊杰。而且号称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已经易主,看看地图也知道,要来北京,只能绕道安徽、走山东、跨河北,的确有点难为他们了。


于是强援就变得只存在于慷慨激昂的大臣们口中,“调天下精兵入京勤王”、“募兵,凑饷”、“与贼决一死战”。


与敌决一死战只存在于口头,拿什么去和农民军一战呢?


(三)

朝廷里争论不休,李自成却没闲着。农历二月,农民军攻破太原、宁武关,大同、宣府不战而降,山西失陷。农民军已逼近北京最后一道屏障--居庸关,京师宣布戒严。


注:在宁武,李自成遇到了激烈的抵抗,战斗异常惨烈,农民军损失一万多人,李自成差点想放弃。


心急如焚的崇祯很清楚,现在北京周边唯一靠谱的部队就是驻守宁远、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影视作品《大明劫》中的崇祯形象,其实这是部不错的电影


松锦大战后,吴三桂部几乎是完整的退了回来,经过两年的恢复,其兵力还是相当可观的,而且吴三桂的关宁军一向强悍,战斗力为明军翘楚。于是崇祯紧急召见在京的吴三桂之父吴襄,与他商量调动吴三桂部南下。


请细细品味下面的故事,其实非常有意思。


面对皇帝的请求,吴襄答道:“臣父子世守此土....岂敢轻言放弃!”吴襄的潜台词是,“我儿子一走,满清必然南下,放弃这么大一片关外土地的责任我们扛不起,你给个说法”。


吴襄为什么此时提这个事情?就在几年前,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有感于朝廷同时与农民军、满清作战,想集中兵力对付农民军,先与满清媾和。结果事情泄露出去,皇帝直接拿陈新甲出来顶坑,杀了陈新甲。


影视作品中的陈新甲


深知其中道理的崇祯安慰道:“非弃也。凡事须权缓急,此时寇急于边。卿度卿子国能办贼否耳”。“现在都火烧眉毛了,先把农民军搞定吧,问题是你儿子能否挡住农民军吗”?


在得到关于关宁军战斗力的保证后,兴奋异常的皇帝催促吴军立刻南下。此时吴襄提出,“需军饷百万,必不得已亦须凑至七十万”。最少要70万白银才能出兵。


这个数字吓住了崇祯,深知自己家底的崇祯良久无语。外库(国家财库)中算上丝绸布匹合计一万两不到,内库(皇帝的私房库)仅存银7万两,国家财政已是山穷水尽了。


明朝的钱都去了哪里呢?都填进了无底洞般的军费,或被各级官员截留了。明朝每年征收各种名目的军饷高达400-600万两,天下百姓快被掏空了,所以才有“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


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万般无奈的皇帝只能发动大臣募捐,按官职强行摊派,最终也只凑到了20万两白银(周皇后替父捐款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而有意思的是,李自成进城后勒索百官,获取的金银高达近千万两(具体数字存疑,但整体量不小)。


等到农民军临城时,急眼的崇祯强令吴三桂南下,却已为时太晚了。



(四)

既然守不行,那走呢?


南京是明朝的故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照顾原来老臣们的感受,在南京保留了一个完整的朝廷,除了皇帝,六部九卿一应俱全(当然大部分是虚衔)。


只要来个皇帝,南京新朝廷就可以开张了。届时划江而治,割据一方,仿南朝、南宋之故事,再拖个一百多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故事情节真的会这么完美吗?


南迁,意味着放弃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哪怕是暂时的。“轻弃祖宗陵寝之地”,可是个超级大黑锅啊。


深知其中厉害关系的崇祯不愿意自己出头,想由臣子提出来,他再拍板定夺,面子上好看一些(请留意,这不是第一次崇祯这么干)。


诡异的是,的确也有人提出南迁了,皇帝欣然表示同意,可到最后,居然没成。



为什么呢?因为北方的大臣们都不愿意走。他们的家族在北方,根基在北方,皇帝到南方还是皇帝,他们到了南方可是前途未卜。


于是有人提出,南迁可以,太子走、皇帝留。


这就把崇祯逼到死角了。南迁本来就是准备跑路的,我在北京守城,你是在挖坑吗?


愤怒的崇祯咆哮道:“自古哪里有子走父留的道理”。好,既然你们要挖坑,那大家一起抱团跳。


崇祯话锋一转,开始讲述留守北京的意义,那意思就是大家都别走,要下地狱一起下地狱。


只是他太低估大臣们了。


农历3月18日崇祯煤山自缢,陪同他的只有一名内监。


今日煤山---景山公园


次日大顺军进入北京,5月1日再次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军入城。吏部的门前一直很热闹,希望能被新朝廷启用的人才是大多数。


死节毕竟太难了!


(后记)

当我看史书时,这三个月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真的让人感慨良多。


明王朝也好、清王朝也好,其实很像现代的公司。草创初期,锐意进取,激昂奋进,可一旦创业成功,进入稳定期,形势就开始变化了。


明朝晚期,文臣武将大多各怀心思,割据观望,哪怕船沉了,只要我能走就行了,其他再说吧。


不知道吴三桂降清的时候有没有去要那70万两白银才肯南下,历史其实蛮有黑色色彩的。



至于崇祯本人的性格,也有缺陷,从调吴三桂南下,讨论南迁就可以看出来,既想做事,又怕担责,性格犹豫。


对于部下,却又缺乏统御之能。他做了十七年皇帝,被处斩的首辅、尚书、总督不下十余人,被革职的就更多了。如果天天举着大棒,不给胡萝卜,只有考核,没有激励,到最后就是没有考核。


这些才是1644年的明朝给我们的教训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拥兵两百多万,打遍下无敌手的明朝,为何败给开国仅十万人的满清
闯王李自成真实死因最终揭开!
李自成:答应我三个条件,我立刻俯首称臣 崇祯:那我还是死吧
此人是大明最后的希望,却被崇祯亲手掐灭
大明战神跌落: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明疑清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