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料精选-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礼记·礼运》

【解读】《礼记》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为儒家主要经典《五经》(《易》《书》《诗》《礼记》和 《春秋》) 之一。 《五经》 加上已经失传的 《乐》, 即为 《六经》, 是研究先秦文化的主要著作之一。

《礼记》的《礼运》篇反映了我国古代由天下为公的社会向天下为私的转变:①先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窃乱贼,大家都为集体而劳作,人人都亲如父母兄弟姊妹,老幼鳏寡孤独都有人供养,青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男女都能适时婚配,首领也是通过选举产生,社会和睦。②其后则是“天下为家”。人人皆私其亲,私其子,人人为自己劳作,财产私有,首领世袭其位成传统,有了城墙与防御设施,有了君臣关系和各种规章制度,用智谋和战争解决纠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是这一时期的杰出的代表人物。

什么时候是“天下为公”社会与“天下为家”社会的分界线,《礼记·礼运》篇没有明说,但从其首列禹、汤等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人物看,显然是认为从夏禹起便开始进入“天下为家”的社会,夏、商、西周都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注释】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独以自己的亲为亲,不独以自己之子为子。②长(zhǎng):成长。③世及:世代相传。④知:通智。⑤汤伐夏,建立商朝。⑥周族至周文王姬昌时期开始强大,到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时伐商,建立周朝。⑦成王为武王之子,周公旦是武王之弟。武王死,成王继位,周公旦辅佐成王掌管朝政,为巩固周朝作出重大贡献。

2.尧传舜的传说

材料一: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材料二: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材料三: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解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研究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这三条资料是司马迁根据传说整理的有关尧传舜的故事,都是说舜以德行贤能为尧所知, 或经各部落酋长 “四岳”) 的推荐为尧所知,尧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 认为舜可以当大任, 便传位给舜。 这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时期, 部落联盟酋长的职位不是传子弟而是选贤能的情况。

【注释】①辟:通避。②中国:此指京师。③笃:淳厚谨敬。④陶:制陶。⑤苦:读如盬,粗糙;窳:粗陋。⑥聚:聚落。汉代以前的居民点常称为“聚”,后来逐渐改称为“村”。⑦摄行:代行。

3.舜取代尧的传说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孟子·万章章句》

【解读】《孟子》是孟子弟子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籍,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对于研究先秦史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对于咸丘蒙所说的“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孟子表示不足信。先秦时期,有关尧、舜的传说很多,谁是谁非,已难考定。如果咸丘蒙所说是事实,那也很符合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惯例,即有能力担大任的上,能力不足的就让贤。

【注释】①瞽瞍(gǔ sǒu):这里指舜之父。②蹙(cù):局促不安。

4.舜传禹的故事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说明:①禹有治水之大功于天下。②禹之受命治水经过“四岳”的推举,完全符合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惯例。③舜不是传子而是传贤。④禹为众望所归,所以天下诸侯皆去舜之子商均而拥戴禹。⑤司马迁认为禹建立了夏朝。

【注释】①鸿水:即洪水。②怀山襄陵:包围山陵。③女:通汝。④锡:通赐。

5.启继禹位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的上段说的是,禹先想传位给皋陶,但皋陶未及继承禹便去世。后又准备传位给伯益,但禹死后诸侯不朝益而朝启,于是启便即天子之位。但从资料的下段看,启的即位遇到了强烈的反抗,启是在用暴力镇压反抗后才就位的。启用暴力手段继承王位,标志着禅让制为世袭制所取代,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

【注释】①有扈氏:部落名,据说当时居住在今陕西户县(原写作鄠县,户、扈、鄠音同)。②六事之人:指六卿。因六卿各主其事,所以说是六事之人。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者之运行。威侮,指暴逆。威侮五行,指粗暴抗拒金、木、水、火、土五行规律。④三正:指天、地、人三者的正道。⑤共:通恭。⑥御:指驾驭车、马等。⑦祖:指祖庙、宗庙。⑧僇(lù):即戮。社: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⑨帑(nú):通孥,指妻儿。此处指没其妻儿。

6.夏朝世系

夏朝世系示意图

 

【解读】夏朝世系示意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上述资料显示:夏王朝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7.汤伐夏桀

材料一: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材料二:成汤,自契至汤八迁。……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

【解读】上述两条资料表明:①商族原先臣服于夏。②夏桀无道,百姓离心,原臣服于夏的各族纷纷起兵反抗。③以汤为首的部落联盟用武力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

【注释】①孔甲:人名,是桀的曾祖父。②畔:通叛。③武伤:大伤。④昆吾氏:是当时的诸侯之一。⑤伊尹:人名,汤之“相”。

8.商朝的灭亡

材料一: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殷民大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

材料二: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微、、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解读】上述两条资料都是讲述周武王伐纣的故事。资料显示:①殷纣王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殷纣王奢侈无度,十分残暴,完全听不进臣下的意见,因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众叛亲离。②武王伐纣得到民众的支持。武王伐纣得到殷商百姓与各族的支持,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连殷纣王的军队也纷纷倒戈,所以武王军队能以少胜多。③周朝也是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④武王伐纣时,周族已有一套包括冢宰、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等职官制度。

【注释】①知:通智。②冣:通聚。③县:通悬。④虎贲:勇猛之士。⑤昧:指暗,爽:指明。昧爽,合指天蒙蒙亮。⑥冢:大。⑦称尔戈:举起你的戈。⑧师尚父:人名,即姜尚(吕尚),民间传说也称为姜太公、姜子牙。

9.商朝的政治制度

王曰:“封!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尚书·酒诰》

【解读】《尚书》是现存我国最古的档案文献汇编,是《六典》之一。《酒诰》是周代文献,其中追叙到商代的政治制度。

资料显示:商的外服,实行分封制;内服,有百僚庶尹系统。

【注释】①越:语助词,无义,通“粤”“聿”“曰”。②外服:商王畿之外用于分封的土地。③内服:指商王的直接统治的地区,即商王畿。④百僚、庶尹:百官之僚属与众官之尹正。

10.商朝的职官系统

殷制,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五官致贡曰享。五官之长曰伯。千里之内为王畿,千里之外设方伯。

──[唐]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

【解读】这是唐朝杜佑追述商朝制度的一则资料。因年代相距悬远,未必准确,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中可以看出:①商朝有一套职官制度。其中包括参与决策的太宰,管理政务的“五官”,管理财物的“六府”,负责祭祀的太祝,负责占卜的太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太史,负责宗族和谱系的太宗以及王畿之外的方伯等。②在商朝的职官系统中,有关宗教事务的职官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所谓“六太”中,神职人员占三席(太祝、太卜、太士)。商朝的行政、职官制度对周朝有重大影响。

【注释】①典司:管理。②五众:五个官司之众官。③六府:主存六种货物的府库。

11.西周六官

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

──[唐]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

【解读】这则资料表明:①周朝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②周朝设六官:天官冢宰掌全局,地官司徒主要管土地户口,春官宗伯主要管礼仪,夏官司马主要管军事,秋官司寇主要管司法,冬官司空主要管土木工程等。六官各有僚属。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2.周武王的分封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记述了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的情况。受封者包括:功臣,如师尚父;先代贵族的后裔,如神农、黄帝、尧、舜、禹之后裔;王族,如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周公等。

【注释】①彝:酒器的一种,也泛指祭器。宗彝:指宗庙礼器。

13.周公辅佐成王时的分封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战国]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解读】《左传》最早的名称是《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巨著,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一些内容还追述到夏商周。

这段资料叙述了周公辅佐成王时进行分封的情况。

【注释】①二叔:指武王原先安排监督殷纣王之子禄父的管叔鲜和蔡叔度。后来管叔鲜和蔡叔度勾结殷纣王之子发动叛乱,被周公所镇压。②昭穆:我国古代宗法制度和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各代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里表示管、蔡等封给周文王之子,邗、晋等封给周武王之子。③胤:后代。

14.周公辅成王时的分封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解读】《荀子》为战国末年的思想家荀况(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的文集,对研究先秦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段资料主要是赞扬周公辅佐成王时处事得当,深得人心,但其中也谈到周公辅佐成王时曾分封71国,其中姬姓53国。可见西周时封国之多。

【注释】①倍:通背。

15.成王以后继续分封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

──[战国]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解读】这条资料显示:西周除了武王克殷之后和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之后实行大规模的分封之外,成王以后的周康王等也继续分封。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6.从伯禽的封鲁看西周的宗法社会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

──[战国]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

【解读】这是关于西周分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的资料。

透过这则资料可以看出:商周的社会是宗族的社会,宗法的社会。周王室封同宗为诸侯,诸侯则率其同族到封地,被统治的殷商遗民也是以“族”为单位被迁徙、安置。

【注释】①尹天下:治理天下。②睦:亲厚。因周公于周有大功勋,所以为周王室所亲厚。③大路:一种车的名称。旂(qí):即旗。大路大旂都是贵族专用,规格很高。④璜:美玉。⑤封父:古诸侯名。繁弱:大弓名。⑥辑:集合。⑦丑:此为众之意。

17.西周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原则、祭祀原则

材料一: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王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三: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高祖迁于上,宗则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以上至高祖宗,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为其子孙为祖,继别也,各自为宗。

                                              ──[西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德论》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谈的都是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材料三则是东汉班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

周朝,天子这一系统(周文王、武王及其嫡长子、嫡长孙……)自然是“大宗”,是百世不迁之宗。同母弟及其他庶子就是“小宗”,“小宗”只能祭祀高祖以下(即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以上,按规定无权祭祀。其神位也就随之拿走,这就叫做小宗五世则迁。但这都是对周王室(大宗)来说的。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也可能受封(封为王或卿大夫),别子受封后,对于他的后裔来说,他又是“祖”;他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支又是“大宗”,也是“百世不迁之宗”,而其他的旁支,则是“小宗”,“小宗”又是“五世而迁”。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①“大宗”与“小宗”往往是相对的。②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③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注释】①祢(nǐ):宗庙中称亡父为祢。②禘(dì):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③先祖主:此指神主。

18.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实质

惠之二十四年(公元前745),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年(公元前739),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

──[战国]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

【解读】《左传》桓公二年(公元前710)追述晋昭侯(公元前745—公元前740)因封桓叔(昭侯之叔)于曲沃,而导致的一场内乱。晋昭侯封桓叔于曲沃时,师服因预感到晋国会发生祸乱而说的一段话,道出了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政治目的:通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而达到使“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的目的。师服认为晋在西周之初,“本”既寡弱,就不该再分封。师服的话表明: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春秋战国的诸侯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知录(清)顾炎武-●卷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西周即邢,邢即西周,那些年的邢侯邢伯
中国简史之二:三代——西周
西周两次封建的战略意义
中国通史——西周(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