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族人物 蒙古族|都贵玛:最美的“草原母亲”!

她一生未育,却儿孙满堂;她历经坎坷,仍博爱无私;她不屈从于命运,无怨无悔,所获尊崇无数。她是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是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和电影《草原额吉都贵玛》的原型人物。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用爱心与真情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她,就是“草原母亲”——都贵玛。

都贵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从19岁起,都贵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坎坷,将28名南方孤儿全部培育成人。她通过自己的丹心妙手,拯救了一批年轻母亲的生命,为草原无私奉献了一生,用爱心谱写出一曲曲美丽动人的生命乐章。

28名孩子的“临时妈妈”

1942年,都贵玛出生在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大草原和蒙古民族的豪放,铸就了她勇敢、坚韧、勤劳的性格和对大草原的无限热爱。她从小就开始干农活,放牧、挤奶、剪羊毛、打草,每种劳动都做得有模有样。茫茫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伴着她成长,年轻的都贵玛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劳动能手。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物资匮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上海孤儿在周恩来总理和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这些孩子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因为在校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分配去照顾28名孤儿。从此,这个未婚姑娘成了28名孩子的“临时妈妈”。

“28名孩子中,最小的达来才刚刚满月,最大的也仅仅5岁。孩子们就像草原上的小羊羔一样,看着他们一个个饥饿的样子,我想草原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都贵玛回忆说,“照顾他们吃喝拉撒睡、换尿布等等我都不会,只能一步一步地学。”

面对一群幼小的孩子,都贵玛整日忙得焦头烂额——喂奶、喂饭、生活起居……她一个人样样都得管。但是,她都以坚强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用母爱温暖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事实上,都贵玛也是一名孤儿。4岁那年,她的父母就去世了,她一直由姨妈带大。因此,都贵玛对这些孤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根据蒙古族的传统,我们给他们穿上我们带的衣服,意味着这些孤儿将在草原上重获新生。”都贵玛说。

在都贵玛的精心照顾下,28名上海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又经常挨饿的年月,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让这些南方来的孩子逐步适应草原生活,都贵玛将他们先在旗里集中抚养6个多月,又在苏木(镇)上集中抚养了9个月,然后才慢慢让牧民接回家。每养壮或养大一个,牧民就接走一个,她一次次经历着骨肉分离般的痛苦离别。直到28名上海儿童全部被牧民领养后,都贵玛才离开临时托儿所。

如今,在各地、各个岗位上工作的都贵玛的儿女们,同样对这位老阿妈难以割舍。每当他们回到脑木更苏木乌兰希勒嘎查都贵玛老人家中,总有说不出的温馨和依恋……

而所有关注都贵玛的人,无不为她的那份超越血缘、超越民族的母爱动容。

多年来,都贵玛先后被授予首届内蒙古感动草原“十杰母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还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荣获过“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和中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妈妈”称号,并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有名的妇产科大夫

1963年,远近闻名的劳动能手都贵玛被推选为嘎查妇联主任。

那时的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长年的游牧生活,严重地摧残了牧民们的身心健康,不少牧民年过半百就已百病缠身。而分娩更是横在广大牧区妇女面前的一道“鬼门关”,许多产妇因此而痛苦一生,有的甚至命丧黄泉。

身为嘎查妇联主任,看到牧民遭受的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都贵玛的心里充满酸楚。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头,她排除万难,逐步成长为当地有名的妇产科大夫。

都贵玛自己花钱购买和订阅了大量的书籍、报刊等,一方面自己学习,一方面帮助别人学习。“那时,牧区的医疗条件相当差。看着牧民们遭受病痛的折磨,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痛。”都贵玛说。

1974年1月,都贵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一年,她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率先参加了旗医院的学习培训。

接受现代医学知识洗礼,对于文化基础极差的都贵玛来说,远比战暴雪、斗狂风困难得多。但畏难不前不是她的性格,别人一天学会的东西,她就花费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掌握。

从旗医院学成归来后,都贵玛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广大牧民群众服务。她一边放牧一边学习,向方圆数百公里内的妇科大夫请教了个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实践,都贵玛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成为当地妇女心中的“保护神”。

用全身心的爱温暖着草原人民

2017年4月20日上午,乌兰察布市边防支队四子王旗边防大队的6名官兵,到都贵玛家中看望这位可亲可敬的老额吉。这些年轻的官兵在刚入伍时,都听过老人讲述过自己和28名南方孤儿的故事。

都贵玛患有严重的白内障,看不清到家里来的年轻人,就一一握着他们的手,用蒙古语表达自己的感谢与祝福。老人的右眼已经接近失明,但她却拒绝做手术。她说:“我年纪已经大了,不用做了,省下钱还能资助几个牧区的贫苦孩子上学。”

8年前,都贵玛从苏木搬到了旗里居住。旗里给她以优惠的政策安排了住房,对她的生活也格外照顾。如今,她和女儿旭日一起生活,曾外孙女也已经上了小学。一家人生活得平淡幸福。在旭日眼里,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从我记事起,就总有哥哥、姐姐们来看望母亲。”旭日说,自己会好好照顾母亲,因为让母亲颐养天年也是所有孩子们的心愿。

从都贵玛搬到旗里住,四子王旗边防大队的官兵们就经常来看望她,前几年还聘请她当了大队的编外教导员。在四子王旗,都贵玛有很多“陌生”的子女,人们尊敬她、爱戴她,被她无私的母亲般的情怀感动。

几十年中,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当年的28个孩子都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如今他们大多过得平凡幸福。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都在不远的苏木嘎查生活着,都贵玛总能得到关于孩子们的消息。都贵玛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只要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我就放心了。”

如今,都贵玛和曾抚养过的子女有一个微信群,大家时常互相联系。每当逢年过节,工作在各个岗位的儿女们都会回到老人身边,看望他们共同的母亲。

今年54岁的达丽玛是当年都贵玛抚养的28名孤儿中年龄最大的。“那时候我只有5岁,也不懂蒙古语,却一点都不害怕,因为妈妈给了我们家的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达丽玛说,“她是最善良的妈妈。她对谁都好,无论是对我们28个孩子,还是对草原上的牧民……”

都贵玛一辈子不求索取,用全身心的爱温暖着草原人民: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她常年侍奉着非亲非故的巴图道尔吉老人;牧民拉其斯仁瘫痪在床,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帮扶他的义务;她还时常帮助一些贫困户。被授予“爱心妈妈”称号后,都贵玛立即与妇联组织联系,从2万元奖金中拿出5000元,资助了四子王旗民族希望小学50名贫困蒙古族学生。

2011年,都贵玛应邀去上海参加活动时,组织方带她参观了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幼儿园,如今这些幼儿园的条件今非昔比。站在黄浦江畔,都贵玛想:几十载岁月弹指一挥间,祖国和孩子们都越来越好了,这让她感到欣慰和满足。

注:以上民族资料与相关图片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的尽头是草原》:记述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
“草原母亲”都贵玛和她28个“国家的孩子”
三千孤儿到内蒙古以后……
【海上交往】艾敏河畔的“国家孩子”
“上海孤儿”与他们的牧民母亲,内蒙古草原的大爱故事
连7岁女孩骑马,都没用替身,这片拍出了一个如此“逼真”的蒙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