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英国史20: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已修改]

   雪莱(1792—1822年),被称为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8岁开始诗歌创作,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因刊行《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被学校开除。因海难英年早逝。1819年创作《西风颂》,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怀,“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1792-1822)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19世纪的英国,那么这个词可能就是“变化”。一切都在变化,利益集团和上升中的阶层,以及渴望大国崛起的历史阅读者,当然都歌颂和热切地期待这种变化,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渴望分享变革带来的成果的人们,也是少有悲观,也是受到理性思想、激进思想和周遭变化带来的强烈渴望,陷入浪漫主义的情绪之中。

    [新阶级的诞生]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先后出现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社会的转型同时意味着财富标志的转型。农业社会的财富标志是土地,工业社会财富的标志是资本。19世纪是同时也是财富标志转型的世纪,这在阶级的变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工业革命前夕,“土地是最大的单一经济驱动力,财富的最大源泉是租金,土地也是最大的雇佣者。”

    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1860年,只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的英国,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欧洲产品的55—60%。

    曼彻斯特成为英国的棉业之都,迅速崛起,并且带动了附近因奴隶贸易宣布非法衰落下去的利物浦重新崛起。

曼彻斯特市政厅(当代)


  工业化改变了英国工农业的比重。1788年农业占英国总量的40%以上,1850年下降到21%。

    工业化改变了人口结构。19世纪初,近40%的英国家庭务农,约40%的家庭从事工商业。184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成年男性事只有26%务农,在苏格兰则是28%。19世纪末,农业人口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

    工业化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把传统的等级社会改造成了现代的阶级社会。在传统的等级社会中,乡绅是天然的“家长”,庇护和照顾着下层民众,而民众则要服从上层统治,二者有着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也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家长制社会中,尊卑有别,各安其分,秩序井然,社会矛盾被掩盖。蒸汽机把劳动力集中到了城市,工人成了自由劳动力,除了“做一天工,拿一天钱”之外,与工厂主人没有任何关系。

    工业革命改变以社会的垂直结构。过去是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如今出现了中间阶级,规模大,财富多。1900年,英国只有524个贵族,其他有等级名号的人不超过200个。而且一些贵族也投资天矿藏、码头和运河,身份和利益关切也悄然改变。

    当然,贵族虽然在19世纪是强弩之末,但依然把持着政府和军队。1843—1900年的10名首相中,7人是上院贵族,1人是贵族之子,1人是从男爵,只有格拉斯顿终生与爵位无缘。内阁也是如此,19世纪的英国内阁人数一般在10—20人之间,荣誉职位如大法官、枢密大臣、侍卫大臣和掌玺大臣,必须贵族领衔。殖民大臣、印度事务大臣、苏格兰大臣,习惯上也是贵族担任。1806—1900年的21位外交大臣中,只有乔治·坎宁是平民。1780—1820年所有的65名阁员中,贵族学43人,贵族之子14人,贵族之孙1人,余下的8人中6人出身乡绅家庭,而且3人退休后进入上院。

    贵族还牢牢地控制着下院。1802年大选中有225名候选人靠贵族赞助进入下院,5年后这一数字上升到235名。直到1960年代,大约2/3的乡村议员有土地贵族的背景,1/3以上是世袭贵族,两党的阁员中有一半是贵族。只有到了1872年实行无记名投票后,上院对下院的操纵才慢慢削弱。

    尽管如此,19世纪晚期,贵族处在了衰落的边缘。虽然,他们保留着声誉、地位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甚至语音和语调也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的生活方式的魅力在下降。以前贵族过着两栖式的生活,在首都出席议会上院会议或从事社交活动,回到乡间则狩猎、掌管地产、兼任治安官、成为一方领袖。现在,资产阶级的娱乐方式如海滨度假等超过了贵族的悠闲,在引领文化时尚方面日益占上风。资产阶级的精打细算取代了贵族式的乐善好施,资产阶级的进取勤奋取代了贵族式的悠闲散漫。资产阶级用财富创造财富,而贵族则将财富用于消费和聚敛地产。资产阶级强调自我奋斗,贵族强调血统和尊古。资产阶级强调工作,贵族则是有闲阶级。资产阶级崇尚节俭,贵族讲究大方豪爽。资产阶级注重物质利益,贵族相信荣誉,愿意为之献身。资产阶级指责贵族是寄生集团,贵族则以热情好客、家长式的慈善和公共责任感关心民众,鄙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不可否认,19世纪末的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真的是失势了。

19世纪英国上层装扮

    工业资本逐渐主导下的企业家,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独立的手工作坊主和工场主;二是发明家、创造家;三是一部分商人顺时创办工厂而变成工业家;四是有些贵族从事炼铁、制陶、采煤等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成为企业家。他们在政治上十分活跃也有势力,极力要求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19世纪晚期,中等阶级占据了议会下院的约绝大多数席位,起着支配作用,掌握着经济和政治实权 。他们的生活方式弥漫于整个的社会。以前繁文缛节的华丽服饰让位于简单精干的西装革履,女性麻烦的裙服逐渐变成舒适飘逸的连衣裙‘贵族俱乐部让位于中等阶级的酒吧和咖啡馆,贵族社会的“社交季节”让位于大众休闲。绅士的西式燕尾服、高筒帽、文明棍成为19世纪男性行装的主流,女性则以裙装、小花伞、镂空手套引领服饰潮流。

托马斯 哈代(1877-1947)著《德伯家的苔丝》电影海报 

    中等阶级文化取得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它宣传自助、自律和个人成功,这方面的故事总是让人心神恍惚。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纷纷建立起来。

    这一时期的英国贵族家庭人口总数仅4、5万人,而中等阶级则有400万之众,占据全国人口的1/6。1850年伦敦博览会召开,中等阶级的乐观主义充斥于整个的社会。

    工人阶级相对于资产阶级,形成的晚,工作生活的状况糟糕: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存条件恶劣,工作事故频发,居住环境肮脏,童工和女工问题尤其突出。经过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努力,1833年《工厂法》颁布,主要适用于纺织业,对上述问题作了许多法律上的回应。到19世纪晚期,这些法律不断修订和改进,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促进了社会和谐,从而也根本上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大城镇,小乡村]

    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1911年,英国城镇人口高达79%,这尤其表现在伦敦之“大”。笛福把18世纪的伦敦说成了“巨型怪物”。19世纪的伦敦人口中央电视台以每10年20%的增长速度上升,到1901年伦敦人口等于排列在它后面的18个大城市人口的总和,几乎是欧洲大陆同4个最大城市(巴黎、柏林、维也纳和圣彼得堡)人口的总和。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每5个英国人就有1人生活在伦敦。威廉·科贝特把伦敦说成是一个肿瘤。

雾都伦敦,每天有大量硫酸和污水流入泰旺士河,一度可以毒死落入河中的人  ,今天的人们每每研究环境卫生问题,都会联想到这个曾经著名的雾都的前世今生


    城市化催生城市群和城市带,也改变了英国经济地位的版图,制造了一系列的专业化城市,例如制造业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旅游休闲型城市和综合性大城市。伦敦是最后一种类型的典型,它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陆海交通枢纽,有人说:整个英格兰只是大伦敦的交警而已。伦敦市内有豪华的宫殿、壮观的政府大楼、巍峨的大教堂,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博物馆、俱乐部和艺术馆分布于城市之中。

    当时的城市没规划,属于自由的野蛮生长,住房拥挤,环境肮脏,没有照明和排水系统,贫民窟散布其间,从陆地到河流的污染都非常严重,犯罪居高不下,儿童犯罪更是严重。于是,19世纪也是城市规划、改造、绿化、卫生治理的时代。这其中,也包括前面提到的警察制度的建立。

    时代变迁带来生活变化。我们开始注意家居的舒适度,家庭装饰出现,铺设地板,张贴墙纸,肥皂和洗涤碱大量使用,机械洗衣房和煤气灶、照片灯迅速发展。工人的餐桌上也出现丰富的菜肴,美国谷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冻肉、水果输入英国。英国成长为一个消费的国家,成为一个“轻佻琐碎的、放纵浪费和肤浅的社会。”

    人口出现了多元化的流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英国与海外之间,人们的流动性加大,工作加快,移民是一个普遍的倾向,亲情和婚姻关系都出现新的趋势。单身和剩女现象开始出现,英国那时流行这样一则谚语,“当贫困来临时,爱情就飞出去。”

    19世纪的英国婚姻,依然是普遍讲究门当户对,灰姑娘的故事不是常见的。中断婚姻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死亡,因为当时死亡率还是比较高的。离婚的程序和成本非常的复杂且高,因此表面上看离婚率低,但人们的爱情和婚姻的状态就显得比较多元。这一时期,多子多孙是时尚,维多利亚带了个好的头,她短暂的婚姻存续期间,连生六位子女,被誉为“国民母亲好榜样”。家庭生活中依然是男权社会,大部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形式,法律没有赋予已婚妇女的人格和身份,夫妇同一个法人,但这个法人是男性。

    妇女解放运动也在进行中。南丁格尔是杰出的代表,她出身富裕的中等家庭,投身护士职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誉为“提灯女士”,后来军人捐款9000英镑,让她建立了第一所护士学校,她也就是现代护士的奠基人物。当然这一时期的妇女依然没有选举权,其地位提高的标志性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战争客观上提高的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南丁格尔(1820-1910)  ,克里米亚战争中感动无数军人和后方国家民众的富家女子,她护士职业的先驱或开创者


    这个时段的历史阅读笔记中,省略了一些思想或思潮的探讨,如马尔萨斯人口论等,因其刻有太清晰的时代烙印。

    [宗教信仰走向私人化]

    19世纪的英国宗教方面也出现转型,信仰私人化。人们相信英国的繁荣和稳定,自由和帝国都植根于基督教的信仰之中,做礼拜是大多数英国人在星期天的选择。国教独尊,其正式的名称是“安立甘教”或“圣公会”,控制着洗礼、婚礼和葬礼人生大件大事。其中,洗礼由父母代办,葬礼由后人操办,婚礼则是自己安排。君主加冕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议会的开幕、闭幕采取国教仪式,26个国教主教和大主教是上院的当然成员。英国王位必须由国教徒担任,王室主要成员是国教徒,国家的重要职务基本都是国教徒。19世纪政治生活中,非国教的内阁大臣几乎没有。牧师,尤其是国教牧师是英国最大的职业集团,人员远超于律师、医生和机械师。

    宗教也向多元化发展,国教为主,天主教合法,新教少数教派也广泛存在,犹太教、伊斯兰教也允许存在。由于人们对国、《圣经》的权威性动摇,教会脱离群众,国教的地位也下降了。

    [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

19世纪的英国教育,呈现着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趋势。牛津、剑桥等“重点”大学,伊顿、哈罗等“重点”公学,维持精英教育,培育绅士和官吏,学费昂贵,奖学金少,崇尚古典课程,讲究宗教意识,注重人文教育,看重体育活动。公学向英国输送了大量官员,1880年以来,60%以上的内阁大臣受到公学教育,其中伊顿就占有34,7%。90%的大贵族都上过公学,其中75%上过伊顿或哈罗;上层文官中71%上过公学,其中48%上过伊顿或哈罗。议员的相应数字则是69%和49%,企业家的数字是63%和42%,外交官中67%毕业于伊顿。

英国伊顿公学(外景,绘画作品)


    世俗大学开始创办。1828年伦敦大学创办,与宗教分离,有功利和实用倾向。1831年国王学院则遵守教派传统,承认国教地位。这两所大学只颁发毕业证,无学位授予权。1850年代,英国出现一批新式大学,突出体现了地方色彩、自然科学和新兴学科教学。女子学校、女子入大学也开始出现。1883年,英格兰教会在全国开办女子学校。1863年,剑桥大学同意让女生私下参加地方考试,两年后举行考试,当年126名女生参加考试。1869年,剑桥大学试行女子预考和普通学位考试,1880年允许女子参加荣誉学位考试,但不可获得正式学位。1877年,牛津大学也步其后尘,举办了独立的女子考试。直到20世纪,剑桥大学才给女性授予学位,当然在此之前,伦敦大学和其他的一些大学就已经给予女子授予学位了。1900—1901年,除牛津、剑桥之外,英国的全日制大学生达到14347人,其中2749名女生。

伦敦大学学院外景

    大众教育相对落后,19世纪识字率呈现下降,国家没有相应的教育政策,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毕业标准。私人、教会、慈善机构甚至企业都可以开办教育,而国家完全不管。“导生制”(教师教年龄较大学生,然后学生向低年龄学生教学)学校、“国民学校”对下层进行教学,也不是免费。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规定,一是全国划分学区,地方教育委员会统一管理,二是英格兰和威尔士学校稀少的地方,创建学校委员会,三是每区由民间维系一所学校,对于付不起学费者可以免费。开始推行强制基础教育,凡6—13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这是英国教育的转折性事件。1880年英国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法,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部。

    19世纪英国教育经历了从私人到公共,从地方到中央干预,从随意到计划的发展过程。民众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两性文化差异缩小。1897年,英国文盲率下降到3%。英国大众教育终于确立起来。

    [注] 自《英国史》(卷五/光辉岁月/19世纪英国;第三篇社会1—5章阶级对抗/城市化与城市病。财富与贫困/人口婚姻与家庭/宗教与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荣革命丨为解决宗教和社会矛盾的《宽容和平方案》为何搁置?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饱受道德争议的人口学奠基之作
极盛到衰败:英国贵族体制为何走向没落?
英国状况问题:卡莱尔、恩格斯与狄更斯
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在封建农奴的支持下,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英国资产阶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