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唐往事末篇: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的前半生,一个字,丧!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开国之君,就有多少亡国之君,开国之君的故事千百年来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茶余饭后总能听见形形色色的坊间奇谈。

而那些亡国之君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被历史无情的尘封,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即使是那些为人们熟知的亡国之君往往也承受了太多的批判咒骂,这一切似乎印证了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成王败寇”思想。

亡国之君不但在政治上失败了,而且还将永远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历史不仅仅只有残酷,还有公平,哪怕是迟到的公平。

在这个奉行“成王败寇”观念的国度里虽然很多亡国之君、失败者都不同程度受到不公平的评判,但历史总是存在例外。

千百年来有两位亡国之君不但没有受到无情的嘲弄,反而赢得了最广泛的同情、理解,甚至永久的缅怀。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思,它也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公道自在人心。

这两位一个是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另一个就是南唐后主李煜。这两位大家都很熟悉了,第一位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第二位更冤。

他压根就没有当皇帝的兴趣,只是被命运捉弄,阴差阳错当了这个苦命的皇帝,最后落得纵为布衣亦不可得也。

因为今天的主角是后主李煜,崇祯我们这里就一笔带过,有机会再细聊。


第一节、春风正

李煜是李璟第六个儿子,原名叫李从嘉,字重光,生母是李璟的妃子钟氏。

李煜这个名字是他即位后才改的新名字,“煜”就是照耀的意思,象征阳光普照他的国土和子民,给南唐带来新的希望,是一种美好的祈愿。

据史书记载李煜为人孝顺仁慈,很聪明,喜欢诗书字画,而且还通音律,有音乐才能,诗词书画乐文,可以说样样精通,和他老爹李璟一样,典型的文人范儿。

关于李煜的相貌,史书也留下了几个关键词:

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十国春秋》

大概意思就是前额宽阔、脸颊丰满、牙齿饱满,属于富贵相。

按说李煜生在帝王之家天潢贵胄,也配得上这种相貌,关键是最后一句“一目重瞳子”,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

用今天的医学技术解释其实就是眼睛的一种粘连病变,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但古人不了解这些,还以为是帝王之相。

而且让古人深信不疑的还有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就是历史上几位著名帝王也有重瞳现象。

比如上古五帝里的舜和西楚霸王项羽都是重瞳,这更加印证了李煜的帝王之相,这种帝王之相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最惊恐地就是李煜的长兄——李弘冀。

李弘冀当时是太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这个人心狠手辣、小肚鸡肠,猜忌多疑。

曾经因老爹李璟的一句气话残忍毒杀自己的叔叔李景遂,这个在上一讲我们已经讲过,那么面对这个拥有帝王之相的弟弟,一贯猜忌成性的李弘冀怎能不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由于李璟的二、三、四、五子相继夭折,所以老六李煜就成了事实上的次子,这无疑加剧了李弘冀的猜忌心,对李煜更加不放心,史书里也提到了这个细节:

文献太子(李弘冀)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陆游《南唐书》

而李煜显然也感觉到了这种敌意,加上目睹了叔叔李景遂的惨死,更令李煜心惊胆战,为了免遭兄长的毒手,李煜选择了避祸。

整天泡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世界里,表现的毫不关心朝廷政事的样子,这可不是装出来的,李煜真的是淡漠名利,对权力争斗毫无兴趣。

他还给自己起了一大堆外号,什么钟隐、钟峰隐者之类的,天天穿着蓑衣打扮成渔翁,在江上泛渔舟,就差把陶渊明的画像挂屋里烧几柱香了。

李弘冀见李煜就这么点追求,这才渐渐打消了对他的猜忌和迫害,谁想没过多久,李弘冀因被李景遂的厉鬼缠身,天天噩梦不断,最后硬生生被吓死了。

想当皇帝的硬是没当上,不想当的却怎么也躲不过去,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生的生死无常。

北宋建隆二年,因李弘冀暴死,李煜被立为吴王,住进了太子居住的东宫,正式确立了他的太子身份。


尽管钟谟等大臣反对立李煜为太子,主张立对政治感兴趣的第七子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但这个理性的建议被李璟毫不犹豫的否决,李煜顺利当上了太子。

没过多久,李璟正式迁都南昌,留下李煜在金陵监国,谁想父子俩这一别竟成了永别,李璟到南昌后不久便因悔恨草率迁都而懊恼不已,加之气候的原因很快病倒,一个月后便死在了南昌。

李煜听到噩耗后,失声痛哭,不顾老爹薄葬的遗诏,执意把老爹的灵柩迎回金陵厚葬,并认认真真守孝,史书说他:

事元宗(李璟)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十国春秋》

就是说李煜侍奉李璟非常孝顺,尽到了人子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守孝期间过度悲伤,几次哭晕过去,差点就断气了。

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瘦的皮包骨头,必须靠拐杖才能站起来。一个小伙子悲痛到这种地步确实挺惊悚的,但也证明了李煜确实是一个至真至孝之人。

建隆二年六月,李煜在金陵正式即位,当然此时已经不能称皇帝了,而是江南国主,也叫唐国主,但这仅仅是让外人看的,关起门来还是一切照旧。

新君登基的一切礼仪典章制度还得按部就班的进行,谁想就是这个程序给李煜带来了第一个麻烦。

当时新君登基程序里有一个环节叫“金鸡消息”。

就是在殿外竖立一根木杆,木杆顶上安上一只木头做的鸡,外表涂上金黄色,号称“金鸡”,然后把宣告新君登基大赦天下的诏书放在金鸡的嘴里,称作“金鸡消息”或“金鸡颁诏”,宣告大赦天下。

这套程序是唐朝留下来的新君登基的典礼程序之一,南唐自称是大唐的正统延续,那帮书呆子老臣很多都经历过晚唐时代,都还记得这套程序,于是在李煜即位的大典上又拿出来表演了一回。

可不知怎么回事居然传到了赵匡胤的耳朵里,老赵脸拉得老长,马上把南唐派驻开封的常驻官员陆昭符叫来,劈头盖脸就是一番责问:

你家新主子胆大包天,怎敢擅自使用天子登基典礼?你给我说明白!

亏得陆昭符脑子转得实在是快,他马上说:陛下息怒,息怒呀,我家新主用的不是天子典礼,是我们江南的土风俗,那不是金鸡,只是一只怪鸟哇。

“此非金鸡,乃怪鸟耳。”——《五国故事》

老赵一听差点笑抽过去,哈哈大笑,挥挥手:算啦,俺就不跟这只怪鸟一般见识啦。

这场风波虽然被机智的陆昭符化解了,但还是把李煜吓得不轻,除了派人谢罪外,还送去大批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平息老赵的不满。


到了十月,赵匡胤派枢密承旨王文前往金陵祝贺李煜即位,李煜在接见王文前脱下龙袍,换上紫袍出去接见,这个细节是李煜临时增加的。

他爹李璟时只是贬帝号称国主,但接见宋使时依旧穿龙袍,此时换穿大臣的紫袍,就证明李煜已经彻底放弃了国主的身份,自居北宋的臣子,类似于诸侯的意思。

李煜即位后派冯延鲁到开封觐见赵匡胤,送上了李煜的亲笔信,双方初步建立了友好和谐的双边关系。

李煜即位时五代十国的乱世已经走到了末期,北方新生的北宋政权朝气蓬勃,南征北讨,相继消灭后蜀、荆南、武平、南汉,在北方攻打北汉,在南方不断敲打南唐。

可以说李煜面对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但由于李煜表现的非常乖巧听话,加上南唐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匡胤一时还没有立即灭掉南唐的打算,而是先杀奔别的割据政权去了。

建隆三年,北宋以慕容延钊为帅率军消灭湖南武平政权,顺手灭了割据江陵的荆南政权;

乾德三年,北宋以王全斌为帅,三路进军消灭后蜀政权;

这样一来,南方剩下的三个小朝廷里,南唐已经服了,吴越早就服了,南汉至今不服,好吧,下一个:南汉

在动粗之前,老赵决定先玩一把文的,大宋是讲道理的嘛,决定给南汉皇帝刘鋹写封劝降信,但这封信老赵不打算自己写,而是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李煜,借以考验李煜的忠诚度如何。

李煜被逼无奈只得命人写了一封劝降信,以自己的名义送给了刘鋹,结果刘鋹暴跳如雷,把李煜骂了个狗血淋头,

你这个软蛋,怂货,你还有脸劝俺投降?我呸!俺老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降?门儿都没有。

骂完还觉得不爽,干脆写了封回信,继续骂。

李煜简直都不敢看信,只好把自己的劝降信草稿和刘鋹的回信一并送给赵匡胤,

大哥,俺已经尽力了,您看着办吧。

赵匡胤一看,这下好了,可以动粗了,说完一招手,潘美撸起袖子带兵南下了,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广州,那个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刘鋹马上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毫不犹豫的举手投降了,玉一块没碎,倒是瓦碎了一地。

南汉灭亡后,江南也就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了,吴越一直都是北宋的附庸,多次出兵配合北宋攻打南唐,北宋真正要对付的只有南唐了。

而此时的李煜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自从他即位后便把政务交给亲信大臣陈乔、张洎负责,自己和皇后周氏沉溺在诗词情爱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二、红颜劫

周氏是奉化节度使周宗的大女儿,名叫娥皇,又称大周后。

在李煜18岁时两人结婚,李煜是个文学天才,而娥皇是个音乐天才,这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虽然是政治婚姻,两人进洞房后才第一次见面,这种父母之命的婚姻很少有幸福的,但神奇的是李煜和娥皇一见如故,非常恩爱。

婚后两人几乎天天腻在一起,李煜填词,娥皇谱曲,在宫里通宵达旦的歌舞饮宴。

李煜这一时期写的一首词《一斛珠》形象的描写了这段甜蜜的感情:

《一斛珠》

晓状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哀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繆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词中对小夫妻俩的恩爱生活描写之细致入微令人大为惊叹,甚至令人羡慕嫉妒恨。

两人甚至修复完善了早已失传的唐代宫廷名曲《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是唐玄宗时代的经典曲子。

据说是玄宗在梨园里亲自润色后的神曲,是唐代著名的宫廷大曲之一,自安史之乱后便失传了,到李煜时代已经失传了二百多年,至此终于重现人间。

从这一点看,李煜娥皇对中国文艺史的贡献是巨大的。

夫妇二人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整整十年,这十年也是李煜最幸福的十年,一直到乾德二年的夏天,大周后突然病倒了,李煜这次真急了。

嘘寒问暖、端茶喂药,天天守在大周后的病床前,但大周后的病情还是日益严重。

就在这时李煜做的一件事极大的加剧了大周后的病情,那么李煜做了什么呢?

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就是他出轨了。


大周后病重期间,她那个比她小14岁的妹妹进宫探望姐姐的病情,无意中遇见了李煜,俩人一见钟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史书里没有留下大周后妹妹的名字,一般都称为小周后,这个小周后虽然没有姐姐那样的才华,但聪明可爱,深得李煜喜爱,两人如同干柴烈火,谁也拦不住了。

两人经常在花园里幽会,按说这种隐私之事史书里是不会过多记载的,但李煜可能是被幸福冲昏头脑了,生怕人不知道,自己写了很多描写情侣幽会秀恩爱的词,很多人怀疑词中描写的其实就是他和小周后的那点事。

尤其是那首著名的《菩萨蛮》更是香艳极品,可是说是李煜早期宫廷作品的代表作: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的香艳度瞬间爆表,简直就是李煜和小周后约会的现场直播,用今天的大白话翻译出来简直是不堪入目,少儿不宜。

西楼我来为大家解释一番: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夜空里笼罩着薄薄的轻雾,小周后亟不可待的向后花园赶去,春宵一刻值千金,耽误不得。

因为怕被人发现,便脱下鞋子,手里提着,蹑手蹑脚的向画堂南畔走去。

那里是她和李煜见面的老地方,刚一见到李煜,小周后就一头扑进了李煜怀里,激动的浑身颤抖。

尺度最大的还是最后一句,人家出来一次不容易,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今晚随你!

摸摸鼻子,都流鼻血了没?

看来李煜写成人作品也是好手,水平杠杠的。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俩人的恋情很快就被大周后知道了,说是有一次小周后去探望姐姐,大周后就问她什么时候进宫的?

这小周后也是过于单纯,就实话实说自己来了好几天了,大周后吃了一惊,敏感的她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她非常悲愤,病情顿时加重了,史书记载大周后郁郁不乐,把脸面对墙壁,至死都没有转过来。

如果说李煜的出轨是对大周后的沉重打击,那么不久后又发生的一件事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是她最心爱的小儿子李仲宣九月不幸夭折,大周后痛不欲生,所有生的希望都破灭了,李煜也感到非常惭愧,又找回了模范丈夫的样子,天天守在大周后床前,大周后慢慢的也原谅了李煜。

但一个月后,大周后还是去世了,李煜痛不欲生,放声悲哭,夫妻十年恩爱之情历历在目,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卿奈何弃从嘉而去?

李煜给大周后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饱含真情的祭文,字字血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并厚葬于懿陵。

大周后死后,李煜卓实悲伤了一阵子,不久后心里便又思念起了那个可爱的小周后,就在他打算把小周后明媒正娶进门时,他的母亲太后钟氏也病死了。

这事又泡汤了,按照礼制,母亲去世,李煜得守孝三年,这三年不能吃荤腥、不能歌舞饮宴、不能游玩、不能听政、甚至连夫妻生活都不许过。

正在干柴烈火状态的李煜硬生生被憋了三年,差点憋出人命来,终于熬完了三年,马上迫不及待迎娶小周后过门。

这也是南唐唯一的一次皇帝大婚,因为李昪和李璟都是即位前就娶了原配,皇帝大婚还是头一遭,由于李煜非常重视,这次大婚办的风风光光。

小周后正式成为李煜第二任皇后,婚后两人恩恩爱爱,自不在话下。


三、梦难归

不管怎么说,李煜接连遭遇丧妻、丧子、丧母的沉重打击,这无论对于任何人都是无法承受的噩梦。

加上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北宋的压迫欺负,这一切都促使李煜这个对佛教生来就有好感的人无可挽回的投入佛祖的怀抱。

在青灯古佛里寻求心灵的慰藉,他那颗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心在飘渺的佛乐里才能寻找到一丝丝的安慰。

南唐本来就是佛教大国,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方流民南渡,促使南唐的佛教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加上南唐几代帝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佛教在南唐的兴盛可见一斑。

到了李煜主政时期,由于他个人的种种遭遇,使他更加热衷于吃斋念佛,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

朝廷多次下诏鼓励青年人剃度出家,不但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甚至鼓励道士改行当和尚,允许你跳槽,还给一大堆奖励。

道士们心乱如麻,俺要是跳槽,张天师会不会劈了俺?

开宝二年,先是令各州为出家的准和尚剃度。

开宝三年春天,又下诏要求各地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对于李煜大肆崇佛的行为,大臣们有的跟风,有的观望,有的上疏反对。

有个大臣上疏批评说当年梁武帝崇佛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多次把自己卖给佛寺,让和尚踩自己的头发,对佛祖不可谓不诚恳,可结果如何呢?

最后侯景围城,梁武帝凄惨的饿死在台城,陛下您对佛祖的崇敬恐怕比不上梁武帝吧?梁武帝最后仍然逃不脱饿死的下场,那陛下您呢?

这话实在太歹毒了,任何一个皇帝看了都会抓狂,兔崽子,敢诅咒本皇帝,你死定了。

当年韩愈为了劝谏唐宪宗迎奉佛骨舍利,也是举了梁武帝这个例子,结果惹得唐宪宗大怒,要不是大臣苦苦求情,韩愈就脑袋搬家了,最后依旧被贬到蛮荒之地的潮州,这些都是前车之鉴,那么李煜会如何处置这个胆大的臣子呢?

李煜看完奏疏后,嘟囔了一句:又是一个不怕死的??????

然后奏折留中不发,那个上疏的大臣毫发未伤,只是给换了个职位,继续做官。

由此可见李煜的脾气真是好的爆表,李煜本身就非常仁慈宽厚,加上又笃信佛教,轻易不开杀戒,因此在他手下任职那种幸福感是朱元璋的大臣想破脑袋都体会不到的。

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李煜的仁厚性情,说是有一次一个大臣给李煜汇报工作,李煜当时正在聚精会神的研究围棋,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大臣唾沫横飞说了半天,李煜只是嗯嗯哦哦的应付。

大臣被激怒了,上前咣当的一下把围棋盘掀翻了,棋子洒了一地,李煜一下子懵了,半天才气呼呼的责问:

你想学魏征吗!

那大臣毫不示弱:臣不是魏征,陛下也不是唐太宗。

李煜一下子不说话了,沉默了半天没有怪罪那大臣,反而认真听大臣的汇报。

放眼后来的明清两朝,哪个大臣敢理直气壮的掀翻皇帝的棋盘?

想想真是感慨。


李煜虽说不喜欢理政,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理政是必修课,李煜有时候也会表现出莫名其妙的热情。

开宝二年的冬天,李煜到青龙山打猎,回来时路过大理寺(古代的中央司法机关)就进去休息一会儿,正好赶上大理寺官员在审讯犯人,李煜一时兴起便亲自过了一把法官瘾。

李煜是怎么断案的呢?

真不愧是仁慈之主,能减刑的就减刑,能释放的就释放,大量犯人就被无罪或免罪释放了

亲录囚,原贷甚众。——《十国春秋》

中书侍郎韩熙载听到这件事,就上疏说审讯断案是司法部门的事,陛下不应亲自处理,而且监狱那地方不干净,也不是陛下尊贵之体该去的地方。

数落完李煜的过错后,韩熙载就开始伸手要钱了,

为了支持南唐的司法建设,请陛下捐助三百万钱内帑作为司法经费。

这个内帑就是指皇帝的私房钱,明末大臣们想方设法让崇祯掏腰包掏的就是内帑的私房钱,最后都留给李自成了。

李煜很无语,俺帮你断了这么多案子,你居然还问俺伸手要钱?

还有说理的地方吗?

抱怨归抱怨,李煜最后还是乖乖拿钱,破财消灾。

韩熙载夜宴图

开宝四年冬天,宋军南下消灭南汉,回师后屯兵长江中游的汉阳,对下游的南唐虎视眈眈,李煜听说后吓坏了,就打算派人到开封去探探赵匡胤的口风。

他的弟弟韩王李从善,也就是曾经和他争位的七弟,一直想为南唐做点贡献,便主动请求充当使者前往开封,李煜恋恋不舍的送弟弟北上。

李从善到开封后就被扣留了下来,再也没有回到南唐,李煜后来被俘后,兄弟俩都住在开封城里,却至死不能想见。

李煜见弟弟迟迟没有回来,就几次三番上疏赵匡胤,希望把弟弟放回来,赵匡胤一直没有答复,李从善就一直被扣留在开封,李煜悲伤难耐,经常登上阁楼眺望北方流泪不止,旁边的随从受到感染,都不忍看李煜。

“而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陆游《南唐书》

李从善一去不归,不但李煜日夜思念,李从善的王妃更是天天进宫向李煜哭诉,希望他救回从善,而李煜实在是力不从心,赵匡胤能听他的吗?

后来一听说王妃来见,李煜没办法就远远的躲开,避而不见,王妃悲愤不已,不久就病死了,南唐百姓都非常可怜她。

也就是这次李从善进京,李煜正式请求改南唐为江南国,唐国主也就变成了江南国主。


这时候,有个商人从湖北到金陵对李煜密语说北宋在湖北长江里藏了几千艘战船,建议趁其不备一把火烧掉,北宋就无力渡江攻打南唐了,可李煜不敢,这事也就吹了。

事实上北宋已经把目光投向了羸弱的南唐,反正就差最后一口了,但南唐虽弱,却仍有一些敢死之士,在战场上不一定谁怕谁,尤其是南唐第一名将林仁肇更是令宋军闻风丧胆。

此人当年在淮南战场上多次挫败后周军,打出了南唐的威风,至今赵匡胤还记得这个人,要攻打南唐就必须先扫除这块绊脚的大石头。

老赵虽然是个粗人,但基本的计谋还玩得转,他用一个很弱智的反间计让李煜相信林仁肇要造反,下令处死林仁肇,又一个自毁长城的典范。

林仁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赵匡胤的反间计,南唐军中的勾心斗角也是重要原因,朱令赟、皇甫继勋等高级将领为了迫害林仁肇,夺取军权,也起了很恶劣的作用。

南唐的处境江河日下,而李煜丝毫看不出要幡然醒悟的样子,依旧是整天吃斋念佛、填词做赋,有些忠直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其中内史舍人潘佑是李煜的心腹大臣,他愤然上疏劝谏李煜以国事为重。

李煜虽然下诏嘉奖,但并没有采纳潘佑的忠言,潘佑急了,一连七次上疏,言辞一次比一次激烈,但李煜就是不为所动。

潘佑一气之下上疏要求退休,我不干了。

李煜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潘佑说的气话,就把潘佑调到国史馆负责国史的编撰工作,其他的职务全部撤销。

潘佑更加愤怒了,索性豁出去了,又上了一疏,简直就是公开辱骂了。

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前面几次上疏,洋洋洒洒几万言,该说的我都说了,忠邪曲直也已经很明白了,而陛下宠信奸佞,朝廷乌烟瘴气,仿佛太阳即将下山的样子。

古代的桀、纣、孙皓等亡国之君,亡国灭种都是因为自己的荒唐无度,尚且被后世耻笑,如今陛下任凭奸佞之徒祸乱朝堂,败乱国家,陛下和桀、纣、孙皓差远了。

我绝不会和那些奸佞之徒同朝为官,来侍奉你这个亡国之君,陛下如果一定要定我的罪,那就请把我杀掉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吧。

这时把持朝政的张洎等人也落井下石,极力唆使李煜治潘佑的罪,李煜被骂了个狗血喷头,他就是再宽厚也被激怒了,可要他亲手处死自己的老朋友,却实在是下不去手。

就在这时,张洎等人又加了一把柴火,说潘佑这番话都是他的朋友李平唆使的,这两个人狼狈勾结,图谋不轨,陛下不可不防呀。

李煜终于拍板逮捕潘佑和李平,关进大牢里准备判刑,就在这时,刚烈不屈的潘佑居然以死相谏,在监狱里上吊死了,李平随后也选择了自杀。

潘佑、李平是李煜在位时唯一逼死的两个大臣,而且死后不久李煜就察觉到两人的冤屈,非常后悔冤杀了二人,还写了很多悼念的词,有时候吃饭时想起二人,就放下筷子叹息,再也吃不进去。

后来宋军讨伐南唐,赵匡胤下的诏书里列举了李煜的罪行,其中一条杀害忠良指的就是潘佑、李平之死这件事。


四、江南破

开宝六年秋天,赵匡胤遣使赴金陵要求李煜到开封参加皇帝的祭天之礼,李煜害怕有去无回,找借口拒绝了。

没过几天,宋朝又派来了使者再次要求李煜进京,这次更是以武力威胁,那意思就是你再不进京,大宋就要发兵南下了。

李煜借口有病,再次谢绝,并且壮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小心侍奉宋朝就是为了保全祖宗留下来的江山社稷,如果你再这么逼我,那我只有一死而已。

“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十国春秋》

李煜说这话时绝对想不到宋朝的几路大军已经水陆并进向南唐包抄了过来,赵匡胤以曹彬为主帅,潘美、刘遇、田钦祚等人副之,气势汹汹杀奔江南而来。

出兵前赵匡胤特别交代曹彬,说破城后千万不能滥杀无辜,更不可加害李煜一家人。

“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宋通鉴》

听到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李煜手足无措,一面派人到开封求赵匡胤开恩,又献上大批金银珠宝,另一面加固城防,积极备战。

到了十月,宋军轻松攻破池州,李煜下令戒严,取消开宝年号,使用干支纪年,等于和北宋彻底撕破脸了,几天后芜湖、雄远军相继失陷。

宋军进逼长江边的采石矶,这里是金陵上游的西大门,采石矶如果失陷,金陵就门户洞开了。

这时候吴越国也发兵攻打常州、润州,配合宋军作战。

李煜写信给吴越国王钱俶说今天我完了,明天还会有你吗?

一旦赵匡胤攻下江南封赏的时候,大王你只怕也只能是开封的一个老百姓呀。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今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十国春秋》

钱俶扭脸就把这封信交给了赵匡胤,大哥,您看我对您多么忠心耿耿,苍天可鉴啊。

这时候,采石矶传来了战报,宋军大破唐军两万人,俘获三百匹战马。

宋军架设浮桥,陆续渡过长江,进围金陵,很快便将金陵围困的水泄不通。

李煜在宫里听说宋军在长江上架设浮桥,心里发毛,就叫来张洎商量。

张洎哈哈一笑,说陛下放心吧,长江上怎么可能架设浮桥呢?

别逗了。

李煜也说:我也感觉简直就是儿戏嘛。

可就是这个儿戏居然变成了现实,而李煜却浑然不知,因为皇甫继勋等一帮奸佞之徒天天忽悠李煜说宋军马上就要被打败了,金陵保卫战胜利指日可待,陛下尽可放心。

这样一来,李煜也就放下心来,继续沉溺在文艺世界里不可自拔。


此时南唐军事方面的负责人是皇甫继勋,朝政方面的负责人是陈乔、张洎。

这个皇甫继勋是老将皇甫晖的儿子,整个一个纨绔子弟,荒唐无度,指望他保家卫国简直就是笑话。

而此时由于宋军围困日久,金陵城里已经出现了粮荒,形势日益恶化。

开宝七年刚过完年,宋军攻破了金陵外城,同时吴越军在东线也攻克常州,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李煜一天闲来无事便上城楼走走,不看不知道,一看快吓死了,城外密密麻麻全是宋军的营寨。

不是说宋军快被打败了吗?

不是说金陵已经转危为安了吗?

怎么宋军都打到城下了?

说什么宋军快完蛋了,原来是我的江山快完蛋了啊!

皇甫继勋,你小子把俺害苦了,我宰了你!

李煜回去就宣皇甫继勋进宫,皇甫继勋还以为李煜又要询问战况,大摇大摆进宫了,还没站稳就听见李煜大喝一声:拖出去,宰了!

皇甫继勋还没闹明白,就被拖出去,走到门口,被一帮将领堵住,拔刀当场乱刀砍死。

可见基层将领对皇甫继勋的恨到了什么程度。

到了六月,金陵的东大门润州也宣告失守,留后刘澄投降。

宋吴越联军合围金陵,南唐亡国危在旦夕。

到了秋天,李煜坐不住了,给驻扎在江西的镇南节度使朱令赟下令,率领十五万大军火速东下救援金陵,朱令赟一直拖到十月才顺流东下,水路大军浩浩荡荡进抵安徽的皖口,和宋军遭遇。

两军开战,唐军放出火船焚烧宋军战船,宋军顿时陷入慌乱。没过多久,风向突变,火船被刮向唐军的船队,引燃了唐军战船,唐军大乱,宋军趁机反攻,唐军全军覆没

是不是很眼熟?

这不就是赤壁的翻版嘛

援军没指望了,金陵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

宋军分兵百队,四面攻打,日夜不停。

城中米价飞涨、饿死、病死的人死者枕籍。

李煜两次派遣徐铉进京向赵匡胤求和,都没有结果。徐铉号称江南铁嘴,这次也豁出去了,见到赵匡胤就大叫:李煜无罪,陛下为何要无故讨伐?名不正言不顺,李煜无罪!

赵匡胤也不耐烦了,站起身打断徐铉的话,说:你别说了,李煜哪有什么罪,只是天下一家,统一是没有商量的,我的床榻边岂能容忍别人呼呼大睡!

“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邪!”——《宋通鉴》

赵匡胤的态度把徐铉吓坏了,一句话不敢说。诺诺而退,外交交涉再次失败。

到了十一月,金陵终于陷落了,宋军蜂拥进城,唐军部分忠义将士坚持巷战,死战到底,殉国的将领有几十人之多,主政的陈乔叩拜李煜,说臣有负于陛下,臣有愧,回去后就在衙门里自缢而死。

另一个主政大臣张洎也嚷嚷着自杀殉国,最后却没有死,他对李煜说:我不能死,我得跟着陛下到中原去说明情况,我要是死了,谁给陛下做证明呢?所以,我不能死。

城破之初,李煜也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已经在宫里堆满了柴草,准备自焚。

但最后被随从苦苦劝谏,这才打消了自焚的念头。

宋军主帅曹彬命令李煜出城投降,李煜带领四十五名随从官员光着上身出城投降。


曹彬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在城外江边的战船上接见李煜,李煜走到船边时不敢上船,因为船和岸是靠一块木板连接的,李煜害怕落水,迟迟不敢走上木板。

上船后两人谈了半天,曹彬对李煜说回京城后你的工资是很有限的,趁现在府库还没有封存,你能拿走的就拿走吧,等到府库封存登记造册,就一个铜板都拿不出来了。

“归朝俸禄有限,费用日广,当厚自齐装,一归有司之籍,即无及矣。”——《十国春秋》

曹彬是个很注重人性化执法的人,特地给李煜调拨了五百名士兵帮他搬运财宝,但李煜此时正沉溺在亡国的巨大悲痛中,哪里还有心思拿宝贝,回去后只是匆匆收拾了一些财物,其他大量财物都赏赐给了身边的臣子。

李煜走后,副帅潘美就问曹彬,大帅就这么放他回去,难道不怕他自杀吗?

大哥可是让咱们把他活着带回去呀。

曹彬笑笑说:放心吧,他不会自杀的。

为什么?潘美不解

曹彬说:刚才他上船时连独木板都不敢上,怕死的要命,我们已经保证他活着回京,你说他怎么会自杀呢?

“独木板尚不能进,畏死甚也。既许其生赴中国,焉能取死?”——《谈渊》

大帅真高,潘美恍然大悟。

李煜一行人乘船离开金陵的那天,下着不小的雨,众人冒雨登船,船行到江中心,李煜回望南岸的金陵城,不禁潸然泪下,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诗: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龙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这首诗里流露出的那种亡国灭族的悲痛和绝望,使这首诗呈现出厚重的“亡国之音”色彩,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还有一种说法是吴国的末代君主吴让皇杨溥被迁居泰州后写的,目前依旧存在争议。

但不管这首诗是不是李煜的作品,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哀伤却是李煜内心里真真切切的感受。

李煜就是带着这种巨大的哀伤一路北上,离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越来越远,从此以后那片土地、那个故国就只能在梦里依稀浮现,只能梦里不知身是客,只能一晌贪欢。

家太远了,穷其一生也触摸不到的地方,他再也回不去了。

船队行至河南境内的汴口,附近有座普光寺,虔诚的佛教徒李煜想去拜拜北方的佛,保佑他进京后一切平安,随从大臣们不希望他去,就集体反对。

一向敦厚仁慈的李煜这次不干了,极其罕见的发了一次飚,强硬的说:我从小被你们管到大,现在都亡国了,你们居然还要管我!不行,我非要去,这个佛非拜不可。

大臣拗不过,只好让李煜登岸上山恭恭敬敬的拜了一回北方的佛祖,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到这时还不忘施舍了大量绫罗绸缎给普光寺。

可以说自从李煜踏上了北上之路,他的词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开有宋一代词坛三百年之先河,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

这样的褒奖绝不是夸大的溢美之词,而是实事求是的历史事实。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史上规模最大水战,堪比赤壁之战!赵匡胤:我就要以多欺少
文史宴:后世灭国的范本——文明灭国,优雅受降
李煜:不堪回首愁宗叹 天上人间词帝恨
没有一段历史,没有小人
赵匡胤后苑涉猎时,失手撞掉大臣两颗门牙,他后来的做法让人服气
讲古(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