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曹仁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曹仁(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派夏侯渊与钟繇出兵河东,对外宣称要讨伐张鲁。关中凉州大小诸侯皆举兵反叛,组成联军抵抗曹军。曹操为何将战略重心转移从荆州转移至关中呢?有多重原因,而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则是210年,周瑜去世。孙权失去最重要的大将,由鲁肃接手荆州军事,意味着短期荆州地区不会爆发大战。而正是211年,益州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蜀,天下明眼人都知道益州是块肥肉,曹操此时也必须将战略重心放在西部,如果刘备入蜀,西北马、韩等军阀与刘备联合,将对自己造成巨大威胁。于是当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来到潼关,与关中联军展开决战。

九月,曹操大破关中联军,进占长安,拜曹仁为安西将军,镇守潼关,以保障曹军后方安全。如果周瑜还在,曹操断不敢将曹仁调离。

当曹操远征至长安,冀州河间国田银、苏伯为首的反曹力量举兵叛乱,冀州、幽州多地响应。曹操命曹仁代理骁骑将军,总领七路兵马回去平叛。曹仁率兵大破田银等叛军,顺利完成任务。

曹操从长安返回邺城后,再次任命曹仁为征南将军,授予假节,再次将镇守荆州重任交付曹仁。由于之前江陵已被孙权军攻下,所以此次曹仁的驻地改为樊城。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再次大举南征,这次攻击方向选在东线,主攻濡须口。夏侯惇、曹仁等大将都被调往,与张辽等部会师于居巢。三月份,曹操引军北还,留夏侯惇、曹仁继续镇守居巢。不久孙权派使者向曹操求和, 曹操应允,于是双方罢兵,曹仁回到樊城。

曹仁重大事件之四—樊城之战

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宛城以侯音为首举兵叛乱,准备投向关羽。历史上对于关羽北伐的原因与意图向来有争论,在此笔者不展开叙述。单说宛城为南阳郡治所,而南阳郡又是荆州第一大郡,与洛阳、许昌相距不远,位置非常重要。可能有的朋友不太清楚,误以为荆州自赤壁之战后即被孙刘联盟瓜分,其实不然,东汉时荆州各郡南阳人口最多,位于荆州最北端,与豫州汝南郡并称天下最大两郡,一郡之人口比凉州、幽州等偏远的州都要多。但刘表入主荆州时南阳已被袁术占据,袁术之后又有张绣,再之后张绣投降曹操,南阳就此纳入曹操治下,等于刘表并未实际控制过南阳。所以在后来曹孙刘三家争夺荆州,争夺的都是除南阳郡之外的地盘,在夷陵之战前,荆州大体上是被三家均分的。

说回侯音叛乱,南阳太守东里衮逃跑,侯音得知派兵追赶,并不断放箭。郡功曹应余挡在东里衮身后,身中七箭。应余自知命不久矣,于是转身对追兵大喊,劝说他们不要杀害郡守。据《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载“因仰天号哭泣涕,血泪俱下。贼见其义烈,释衮不害。贼去之后,余亦命绝。征南将军曹仁讨平音,表余行状,并修祭醊。”叛军们都被应余的忠烈感动,没有杀掉东里衮,但不久应余也伤重身亡。后来曹仁平定叛乱后,将应余的事迹上表给曹操,并祭祀了应余。

叛军未杀东里衮,但仍然绑回宛城,以号令城中官吏。有一名叫宗子卿的功曹为救东里衮,假意劝说侯音:“将军您起兵义举是顺应民心,远近皆望风而降。但劫持郡守可不光彩,没有任何好处,还是放了他吧。我跟您一起坚守,曹操军队开到时,关羽的军队也就赶来了。”侯音没有多想,听从了宗子卿的建议,释放了东里衮。宗子卿趁着夜色自己也逃出宛城,找到东里衮,聚集忠于曹魏的数千民团,反过来将宛城包围住,使侯音无法出城。

这个东里衮后来随于禁出征樊城,水淹七军时一并被关羽俘虏,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又跟随于禁降吴,再后来于禁重返魏国,东里衮也被东吴一并送还。

话说曹仁对付侯音还是很顺利的,有东里衮等人的抵抗,加上猛将庞德为副手,顺利平定叛乱。《三国志》武帝纪载“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这里曹仁进行了屠城,此事在曹仁本传中只说“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对屠城没有记载,是对传主的避讳。也许有人认为宛城忠于曹魏的人都随东里衮等人的出逃而逃跑了,但这只是推测,而且并不现实。退一步讲,屠城就算是曹仁为警示其他郡县而杀鸡儆猴,但效果值得商榷。后来关羽北伐时多地发生叛乱响应,看得出屠城并没有对潜在的反曹势力造成多大震慑,反而使民心倒向刘备集团。

相比之下接替东里衮的南阳太守田豫做出更恰当的方式,据《三国志》田豫传中记载,东里衮抓捕到五百多侯音的党羽,上表请求全部处死。新任太守田豫到任后,对囚犯们好言安抚,告诉他们要改过自新好好做人,然后就给他们打开刑具释放了。这些囚犯都叩头谢恩,当即表示愿意为田豫效命,这些人奔走相告,其他还在作乱的叛军听说新任太守为人宽厚,于是叛军一天之内就自行解散,南阳郡从此恢复安定。曹操得知此事,还下诏对田豫进行了表扬。

只能说曹仁指挥作战是行家,但搞政治不是他的专长。

南阳郡作为荆州第一大郡,宛城作为南阳郡治所,爆发如此大规模叛乱事件,这对关羽来说自然是天赐良机,他认为此时曹魏在荆州力量减弱,而自己已备战多年,所以发动北伐顺理成章。

所以笔者认为,关羽北伐是否与刘备在汉中的军事动作相呼应是存疑的,但宛城叛乱毫无疑问是关羽此时行动的直接诱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关羽随即起兵北伐。第一站是襄阳,襄阳与江陵相距不远,又在汉水南岸,与北岸曹魏势力交通不便。所谓兵贵神速,关羽不给曹魏反应时间,分兵包围襄阳后迅速北上攻樊城。

曹仁派出庞德在城外扎营以为呼应,曹操则迅速派出大将于禁总领七军前往救援。八月,连日大雨,汉水暴涨,于禁及庞德部均被水淹,关羽率军乘船进攻, 俘获于禁、庞德以及三万名士卒。

由于洪水冲泡,樊城城墙多处碰坏,加上数万援军顷刻覆灭,给樊城内守军造成极大心理打击,城中非常慌乱。樊城被洪水与关羽双重围困,与外界失去联系,也失去了粮草补给。《三国志》曹仁传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这里数板究竟多高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这样的记载能大致知道水势是非常高的,以至于关羽能够乘船攻城。

严峻的局势下,有人建议趁水势尚大,关羽不能完全包围樊城之机,乘小船在夜里逃走,虽然丢失城池,但可以保命。被满宠力劝阻拦,满宠还杀死自己所乘白马以示绝不逃走。曹仁于是激励将士们,要死守到底,自己将奋战至最后。将士们都被曹仁的精神所鼓舞,纷纷表示愿意誓死追随曹仁。有关满宠的事迹今后也将单独开篇介绍,笔者认为曹仁与满宠在樊城期间的史书记载是有疑问的,具体疑问暂且不表,留到满宠篇再讲。

总而言之,被关羽包围的樊城没有投降,没有崩溃,反而坚定地防守到底。

不久徐晃带领援军赶到,洪水也逐渐退去,徐晃以射箭书、挖地道的方式成功与曹仁联络上,最终里应外合击退了“威震华夏”的关羽。

延康元年(220),曹丕即位魏王,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三州军事,进封陈侯,食邑增加两千户,总计达到三千五百户。《后汉书·百官志》载“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也就是说曹仁此时已经位比三公,从位次上来说,曹仁车骑将军之前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比他高,而由于将军位与文职不同,并非常设官职,所以此时将军序列中只有大将军夏侯惇比他高,曹仁在魏国是官职第二高的武将。又因为夏侯惇身上更多的文官与政客属性,所以曹仁总督三州军事,而这三州囊括了对刘备、孙权集团的全部前线,曹仁事实上就是魏国的前线总指挥,军事上的头号实权将领。

除了实权,曹丕给曹仁很高的礼遇,将曹仁之父曹炽追谥为陈穆侯,搬迁十户人家居住在曹炽坟墓附近,为其看守坟墓。

曹仁升官进爵后便被派往宛城,镇守南部前线。

黄初二年(221),镇守襄阳的横海将军吕常病逝,孙权闻讯派出陈邵占领了襄阳。另有观点认为吕常是襄樊之战后随曹仁主动撤出,退入宛城,由于缺乏史料,笔者不做过多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孙权军进占的是一座空城, 经过219年的襄樊大战,襄阳樊城一线遭到极大破坏,樊城被洪水冲得多出崩塌,襄阳也好不到哪去,所以曹魏主动放弃了汉水以南的襄阳,这里一度成为无人区。

听闻孙权派人进占襄阳,曹丕诏令曹仁前往讨伐。曹仁与徐晃大败陈邵就势在襄阳屯兵,同时派出部将高迁将附近百姓迁移至汉水以北。曹仁此举非常明智,当年曹操也曾在汉中大肆迁民,留给刘备一座空城,而襄阳地处汉水以南,将百姓迁走确保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孙权军再攻来也只能得到一座空城,三国时期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

由于夏侯惇已去世,曹仁此战后被拜为大将军,正式成为魏国武将第一重臣。

曹仁重大事件之五—濡须口之战

汉末曹魏时期,三公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由于连年战事不断,三公逐渐变得空有地位而无实权。在汉末三国时期,尽管官制大体延续东汉,但很多官职名义地位与实际权力发生分离,甚至同名官职不同时期地位高低也有差异。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就常常陷入四征将军高于四方将军的误区,就是典型例子。大将军也一样,当年何进为大将军时,汉朝尚未大乱,所以大将军何进能够掌握全国军队指挥实权。到汉献帝迁都许县,此时天下已乱,谁拳头大谁有话语权,袁绍为大将军,但掌握朝廷的却是司空曹操。二十多年后曹丕称帝,北方经历了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的过程,上至三公下至乡亭,官职名称基本未变,但内涵却有不小变化,这个本身就很混乱的改变过程中硬要去比较高低是很困难的事情。

曹仁做大将军没多久,又改任为大司马,并引多支部队进驻乌江,自己坐镇合肥。大将军是战时职务,并非常设,相比来说大司马更加正式,是位在三公之上的最高军事统率。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载“魏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黄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

注意这个时间段,正当三国三大战役最后的夷陵之战进行时,刘孙两家厮杀正酣,曹丕却派曹仁来到合肥,某种程度上看得出,不管夷陵之战结果如何,曹丕是打定主意进攻东吴的。至于曹丕为何这么做以及是否正确,向来极具争议,笔者在此就不展开论述了。总之曹仁来到合肥,意味着魏吴之间即将爆发一场大战。

黄初三年(222)八月,夷陵之战以东吴大胜告终,九月,曹丕以孙权拒绝遣子入质为由亲自举大军伐吴。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载,魏国大军兵分三路,东路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中路曹仁出濡须,西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几乎精锐尽出,大有一举吞并东吴的气势。刚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孙权毫不示弱,分别派吕范对阵曹休等东路军,诸葛瑾、潘璋救西路南郡,以朱桓在濡须对阵中路曹仁。

其他两路暂且不说,且说曹仁进攻濡须口,先用声东击西之计派蒋济袭击距濡须三十里的羡溪,引朱桓分兵去救,然后曹仁亲率主力数万兵马迅速包围濡须城。城中守军只剩五千人,曹仁也许认为稳操胜券,所以有些托大,派出自己儿子曹泰指挥攻城。同时曹仁自恃魏军兵多,打算分兵进攻濡须口西面长江上的沙洲,这里是东吴军家属的驻地。濡须口现在名称叫裕溪口,也就是巢湖的入江口,这段长江上有面积很大的沙洲,作为东吴军的后方基地。

部将蒋济劝说不要越过濡须进攻沙洲,理由是在上游还有东吴水军存在,贸然登上沙洲将会被顺流而下的东吴水军围困住。曹仁却没有采纳建议,据《三国志》朱桓传载“(曹仁)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这里的油船是指船身涂上油,使浮力增加,便于行驶的快船。

结果,死守多时的朱桓突然冲出城猛攻曹泰,防火烧掉营寨,击败曹泰,又迅速派出水军攻击魏军油船,在水上吴军战斗力远强于魏军,毫不意外地大败魏军,斩杀魏军将领常雕,生擒王双,不习水性的曹军士兵慌不择路,都往长江里跳,这一战魏军损失一千多人。

濡须口之战以曹仁战败告终,以善于防守成名的曹仁在人生最大一次进攻战役中失败,败得很干脆,没有天灾人祸等借口可找。在战场上以自己儿子为先锋私心明显,打赢无可厚非,但事实证明曹泰实在当不起大任。濡须城尚未拿下就要直接进攻东吴后方,面对水军优势明显的东吴轻敌冒进,损失大将。这场战役曹仁确实失误很明显,为他减分不少,对手朱桓不无得意地评价曹仁“仁既非智勇。”

黄初四年(223),也许正是因为此战失利造成的心理压力,战后不久曹仁便去世了。曹丕赐予谥号为忠侯,与夏侯惇相同,是最高赞誉的谥号。曹仁的儿子曹泰继承爵位,后来官至官至镇东将军,假节,后改封甯陵侯。

曹仁应当是三国时期最以防守著称的名将,作为八虎骑中最善打硬仗的一位,先后与孙权集团二号人物周瑜、刘备集团二号人物关羽对垒,不论智谋还是武力都有精彩表现,确实是三国顶级防守专家。不过曹仁有些偏科,进攻能力显然要弱于防守,当自己指挥优势兵力时却成为朱桓扬名之战的背景板,犯了轻敌大忌,实在令人遗憾。曹仁与八虎骑中另一位最能打的夏侯渊两人简直是天平的两端,一个擅长防守,一个擅长进攻,优缺点都很明显,但曹仁更幸运,朱桓兵力太少,败仗并未造成太大损失。

曹仁不仅作战水平高,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我们知道曹仁年轻时与弟弟曹纯的沉稳截然不同,喜欢四处游猎,不拘礼法。但年纪大了成为将军后,能够整肃军纪严明法令。为了严格执行法令,他将规章制度带在身边,处理事务时便拿出来参照。曹仁严谨的作风广为流传,当年曹彰出征乌丸时,还是太子的曹丕就写信告诫曹彰,要以曹仁为榜样去奉行法令。

曹仁常年镇守荆州,面对的是最复杂的战略局势,尽管他从未取得过夏侯渊、张辽等人那样大的胜利,但能以防守成为名将更加难得,瑕不掩瑜,曹仁仍然称得上三国顶级良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中大战刚结束,关羽为何立即发动襄樊之战?三张草图告诉你答案
关羽为何突然发动“襄樊之战”,他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三国历史分享四十:襄樊之战
关羽提军北伐,把曹仁困在樊城,水淹七军!
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的计谋?哪个最让人捉摸不透?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司马懿神速擒孟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