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罗门教-印度教之二:形成与基本教义1

婆罗门教-印度教之二:形成与基本教义1

以公元八九世纪商羯罗的宗教改革为界,前期为古婆罗门教,后期为新婆罗门教,通常把前者称为婆罗门教,后者亦称印度教,二者虽都以吠陀文献为经典,但教义不完全相同。

1)婆罗门教的形成

婆罗门教形成于公元前 7世纪,源于公元前 900年,是早期吠陀时代的宗教思想发展的结果,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在公元前 6世纪佛教和耆那教兴起以后,该宗教虽继续流传,但其主导地位让位于佛教,直到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产生。一般把古婆罗门教称为吠陀时代后期,简称婆罗门教时代。
  婆罗门教在教义、组织形式、仪式和道德准则上不同于' 早期吠陀时代' ,是印度奴隶制度、' 瓦尔那' 种姓制度神秘化、绝对化的产物。第一,早期吠陀时代虽有执行宗教仪式的僧侣祭司,但还没有固定在一些人身上,没有正式形成一个专门的僧侣阶层,而婆罗门教中婆罗门就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具有种种特权的庞大僧侣阶层:第二,早期吠陀时代的宗教文献对人与神的关系在论证方面着重于' 是什么' ,较为粗糙,而婆罗门教的宗教文献着重于' 为什么' ,论证繁琐、系统、富有哲理性;第三,婆罗门教接受了早期吠陀时代的众神,但对诸神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加以调整。

2)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梵与梵天神、阿特曼

' ' ,是梵文'Brahman'的省略,原文为清静、寂灭、无欲、无求等意思,它是婆罗门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但是从该教的教义中极难找到梵的明确定义,他们讲的梵是指不生不灭、无所不在、永恒常住而无差别、无缩无减、无限的、不依赖于任何东西而又为所有事物存在原因的东西,它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修行的最高境界,世界万物的最高实体,可是人又指不出哪件具体东西是梵。因此,婆罗门教的梵具有神秘主义的神祇意义。
  不过,梵不同于基督教中的' 上帝' ,佛教中' ' ,伊期兰教中' 真主' ,这些最高神皆有一个有形的形象,梵不是这样。它虽然在本性上不依赖于人们的认识而存在,但它不具有任何属性和任何形式,人只能意会,不能用文字去表述它是什么。《奥义书》中说:' 噢!迦尔吉!这就是婆罗门所称的不灭者(指梵——引者注)。它非粗、非细、非长、非短、非红(火)、非湿(水)、无影、无形、非风、非空、无粘着、无味、无嗅、无眠、无耳、无语、无感觉、无热力、无气息或口、无量度、无内、无外。它不食何物,也不为何者所食。' 另一种说法是:' 这就是梵,这就是因陀罗,这就是生主,一切诸天神,地水风火空五大,一切细微者、混合者,所有这或那的种子,卵生、胎生、湿生、热生、芽生、马牛人象,无论是有气息者、能走者、能飞者和不动者都在识之上,为识所指引。世界安立在识之上,为识所指引。……识就是梵。' 在书中,经常把' ' '' ' 爱乐' ' ' ' 无极' ' 妙乐' 等这些无形无像的概念说成是梵的别名。
  总之,梵在婆罗门教那里,即是神,即是' 生主' ,是' 全世界之主' '天地万物的护持者' ,但它无形无状、无语无言,又为宇宙万物之主。人对梵的领悟、追求、崇拜是该教教义的基本出发点。
  与梵相联系的高位神,是有形有像的梵天、毗湿奴、湿婆。其中梵天神为梵文'Brahma'' 婆罗贺摩')的音译,是由梵的概念衍化出来的创造之神,毗湿奴是由太阳神衍化来的保护之神,湿婆是毁灭之神,这是婆罗门教的三大神。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次神,早期吠陀时代的大神因陀罗已降位在次神之例,或退居为原初大神。
  梵天神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婆罗门教的僧侣们认识到梵讲的太神秘,人们应该有一个与梵相联系的崇拜对象。在婆罗门教中梵天神(亦称' 婆罗赫曼' ,另一说这是两个神,婆罗赫曼是原始巨人普鲁沙,我们采用前者)的地位高于其他神,《摩奴法典》说他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制度,由他的儿子摩奴编制法典,确定' 应有的次序'。据《摩奴法典》说,梵天神来自梵卵(' 金胎'),把卵分为两半,出现了天和地,然后有 10 ' 生主' 来创造万物。梵天的形象有 4张脸,象征东南西北四方;4 只手各拿 4部吠陀,象征他的教诲与神谕或该教的信仰;4 个种姓,象征由神定下来的人间秩序。其中,手中除吠陀经典外,还有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他威严地端坐在莲花座上,由 1只或 7只天鹅拉着座车。


  在神话传说中,只是说由梵卵里创造出 10 ' 生主' ,没有确定梵天神究竟是 10 位中的 1位,还是另有 10 位;还说他本来是 5张脸或 5个面孔,被湿婆神毁去一个,所以只剩 4个。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出梵天神还不是至高神。但是,又在神话传说中说他创造了神、魔鬼、灾难,在《摩奴法典》里称他为' 自在之神' ,由他创造人类,由他的儿子规定人间的秩序,应说他的地位是较高的。后来他的地位逐渐下降,几乎被毗湿奴神和湿婆神完全取代,当佛教产生后,他被吸收为护法神,其形象为手持白拂的侍者,这可能反映出婆罗门教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宗教神的崇拜对象不断变化。
  与梵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叫阿特曼,大体指灵魂、自我、神秘力量等。
  阿特曼(梵文为 atman)是婆罗门教的一个概念和原则,有人只把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去研究,这恐怕有些失偏,因为在《森林书》和《奥义书》中这个概念同梵这个概念经常联系在一起构成婆罗门教的思辩性的神学。阿特曼有时指躯体器官或呼吸,有时指生命或灵魂,有时指本质或自我。
  一般来说,可以把阿特曼理解为一种神妙的力量。它渗透在万物之中,是万物创造的原则,所以它是自我、灵魂、躯体、呼吸、本质等,是与梵相联系并具有等同意义的概念。婆罗门教认为,阿特曼即是我心中的灵魂,它住在肉体之中,最先只有阿特曼,由阿特曼自我创造一切,一切的本质就是自我,即灵魂。阿特曼(自我、灵魂、本质)小者如米粒或麦粒,大者如天地,它是神妙的主宰力量,它是存在于万有之中又在万有之上的、具有无限力量的,不可言状的东西(实际上是指神秘的精神),也可以说就是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2
婆罗门教及其他
全世界主要宗教
起源于印度的四大宗教
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傻傻分不清不?
对宗教的信仰高于一切——古印度的宗教与祭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