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松读史之大唐(197):接班人重要还是大臣重要,当然接班人更重要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7)

公元645年征高句丽,李世民花了大力气没达到预期目的。其实他不是没有风险意识,出发前曾说:“现在天下大定,只有辽东这地方不服管教。我怕后世子孙家底厚了,忍不住要用兵。到时候办得不好,(象隋炀帝那样)惹出祸乱。趁现在我还行,替他们把这事给办了。”

他这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认为打高句丽是个高风险任务。战前,他派韦挺去督运粮草,说:'幽州以北,(至)辽水二千余里无州县,军行资粮无所取给。’从京津到辽河平原一带,两千多里范围内,没有建立成熟的国家行政体系(说明人口稀少),更谈不上什么物资支持。而且这一地区寒季太长,成本最低的水运不好开展。韦挺后来为什么去守抚顺(盖弁)?就因为河水封冻,运粮船走半道动不了,任务没完成,被撤职发配到那儿去的。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第二他认为担风险是自己这代人的责任。这个想法有一定道理。开国一代革命经验丰富,见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创业历程,善于在不利条件下打胜仗,不然就要被淘汰。但这话又不完全有道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应该一代更比一代强。人家汉武帝皇四代,不照样开疆拓土嘛。所以在这一点上,李世民看似壮心不已,其实恰好证明他老了,开始有鲁迅先生笔下'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心理。

打仗是很辛苦的,李世民这次亲征,出差将近一年时间。他又要作表率,不能把自己搞得太舒服。时间一长,对他的健康就造成了影响。返回长安途中,大概精神一放松,就病倒了。

这次病的时间不长,大概十来天,但后果很严重——宰相刘洎(jì),竟为此而丢了性命。

起因是刘洎和马周去看望李世民,出来后褚遂良问:“皇上怎么样?”大概病势比较严重,刘洎说了几句表示担心的话,被褚遂良抓住机会奏了一本。李世民康复后,竟下令刘洎自杀。

看个病人,竟闹到杀头的地步,至于吗?

根子还是在太子李治身上。

李世民出征前,前太子李承乾在流放地(重庆)去世,李治曾经的竞争对手,还剩下一个挨了处分的四哥李泰(李世民不久后恢复了李泰亲王地位)。宰相当中曾表态支持李泰的,有岑文本和刘洎。岑文本在这次东征途中病故,刘洎的形势,其实已经相当孤危。

但刘洎这个人咱们前面说过,特点是敢说敢干、无所顾忌。走之前李世民交待他在李治身边留守,他来了句:“皇上你放心,有人敢乱说乱动,我定杀不饶、决不手软。”

刘洎说这话,既懂事又不懂事。懂事,因为明白领导意图。李世民当时说:'我今远征,尔辅太子,安危所寄,宜深识我意。’这个'危’,指的出现最极端情况,比如大军溃散音信不通,或者李世民被围困甚至被俘。这时候最可怕的,是有人在后方搞小动作、拥立太子为帝,那样李世民就很危险了。后来明英宗就碰到这情况,差点把小命交待在草原沙漠。李世民说的那个'辅太子’、'深识我意’,就指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刘洎的回答,是说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有人敢冒头另立中央,我立马给他打掉。说明正确领会了李世民的意图。

说不懂事,因为他这话太露骨、有点'过’。上面交待个事,尤其这种敏感的事,你心里明白就行了。胸脯拍太响,一来领导反而不放心,怕你嘴巴不严到处乱传。二来,你怎么知道没交待别人?果然李世民当场就批评:“君王大臣,办事不周密都要招来祸害。你这人就这点不好,做事太粗、沉不住气,早晚在这上面栽跟头,以后要注意!”('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败,深宜慎之!’)

据《旧唐书》记载,褚遂良举报:刘洎趁皇上生病散布谣言,说'朝廷大事(指李世民生病)不足忧虑,只要辅佐好少主,谁不听话干掉几个,自然安定。’这摆明了盼着皇上出事,他好独揽朝廷大权。

李世民一听大怒,我还没死呢,就给我安排上后事了。找刘洎来问话。刘洎说我冤枉,马周可以作证。又找马周对质,证明确实没说。但褚遂良不依不饶,李世民最终下令刘洎自裁。

这个事当时和后世,争议都很大。刘洎死后,家人坚持不懈跑中央告状,到武则天时,终于给他平了反。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又说:褚遂良是正人君子,不会干这种事,是别人告发的。后边一些专家的意见:杀刘洎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作为李治一党的骨干,褚遂良要搞掉刘洎很正常,关键是李世民的态度。

李世民为什么点头,从前面他对刘洎的批评当中,已经基本有了答案。刘洎这人性格本身比较粗放,大概留守期间以太子监理人的身份自居,说话办事不注意。褚遂良又是个政治运作的高手,给他整一批黑材料,往李世民跟前一报:刘洎仗着皇上的信任,以辅政大臣自居,老子天下第一,不把太子放在眼里。而且动不动打皇上的旗号,离间皇上和太子的关系。他又跟李泰感情非同一般,皇上真有个什么意外,他会不会安心辅佐太子,真的很难预料啊!

李世民防范太子,本身是个能做不能说的事。褚遂良只要亮出牌来:刘洎这个大嘴巴,说皇上叫他注意太子。你说李世民怎么处理?

这事前不久有个先例。李承乾做太子时,李世民安排中书侍郎杜正伦辅佐太子,交待:“如今太子监国(独立办公),我成天也见不着他。我知道你一向忠诚,现在安排你去辅佐太子,你应该知道这个事的分量。”后来可能听到点什么风声,又说:“太子要有什么不法行为,你要及时掌握。规劝不听,及时向我报告。”之后杜正伦给太子提一些建议,老不被采纳,就拿李世民这话来吓唬他。没想到李承乾转过身向李世民打小报告,说老杜打你的旗号来压我。李世民大怒,责问杜正伦:“为什么泄漏我的谈话?”('何故漏泄我语?’)把他贬出朝廷。

他不去查违法乱纪的李承乾,倒来处理替他办事的杜正伦,这里面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接班人重要还是大臣重要?肯定接班人更重要。为了维护和太子的关系,牺牲个把杜正伦算得了什么。

李世民交待刘洎的话,几乎是交待杜正伦话的翻版。刘洎如果泄漏李世民的意图,再加上和李泰的关系,就决定了自己的下场。

临死前,刘洎请求最后写封奏折,监刑官没答应。李世民知道后大怒,把相关人员下了大狱。是李世民有反悔之意吗?不太可能。刘洎这个奏折,无非对褚遂良作最后的反击;李世民想看奏折,不过欲知道这个反击的内容、掌握点李治一党的黑材料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世民晚年为何杀宰相刘洎?你看看他临死前,是怎么折腾徐茂公的
唐太宗明知李治性情懦弱,难当大任,为什么还要选他做接班人?
李世民问群臣:该立谁做太子?大臣把刀交给李治,结果被立为太子
唐朝高宗李治的皇后
《资治通鉴》:如何深层次识别一个人?
刘洎之死,是褚遂良诬陷,还是李世民之过?其实凶手另有其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