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谈 | 中药毒性解读(五)
userphoto

2022.09.26 山东

关注



以下为李赛美教授关于“对《有关中药毒性的问题》解读”的访谈时的语音翻录文稿

现做节选、分享

本期摘录

中药毒性解读第五部分

相关内容

您可点击#专辑#可快速获取目录。

本文字数:2164字

阅读时长约5分钟

一、使用附子的暝眩反应

王博士:老师,您觉得患者服用完附子之后有什么表现或者症状,能够提示它发挥了疗效?《内经》里的暝眩反应您在临床中有遇到过吗?

李教授:不多,小剂量基本上没有,有时候有患者会有点头昏,可能也会有点心悸,一般是身体比较敏感的,舌头干干净净的,就可能会有一些反应,但是几十年我就见过几次。那种危重症的病人,或者像上一讲中讲的病人,我用到30g附子的,病人也能够承受,就从止痛的角度来讲,有量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30g附子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在临床也得到了验证。

李教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轻微的心悸、口麻、烦躁这些反应只在头两剂药出现,后面消失了。这种“不良反应”的性质其实就是类似于《内经》中的暝眩反应,不像毒性反应是越来越严重,而是随着治疗进程反应越来越小直至消失,是患者体质提升以后,身体自我修复系统在体内进行的一次湿气、炎症、毒素“大扫除”,也是身体恢复健康、调节阴阳平衡的一种正常反应

二、中药与现代药理学

王博士:明白了。老师您现在临床的用药量除了附子以外也普遍是比较小的,有什么说法吗?

李教授:第一种是有毒的药物,这种剂量我们都要谨慎用,这个我在前几讲已经讲过了。第二种就是根据病情需要,也有轻重的剂量调整,比如说黄芪,我平时用到30g或者45g甚至60g。这也是传承自我们邓老,他擅长用黄芪补气。大多数药要看药物的毒性,患者的情况等等确定用量。

王博士:想请问您是如何看待附子的科学研究与临床使用之间的关系?现在对单味药物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研究药理作用、毒副反应,您觉得这种现代化研究成果与咱们临床上的应用之间有差异吗?

李教授:自然是有很大差异,但是我觉得可以参考,现在西医很多现在瞄准中医,因为中医首先是经过了几千年来的人体验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开始就通过了临床实验,而我们治病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所有医学实验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临床来指导临床。一般的西医药物研发思路是首先从实验室研究出发,找到规律以后再到临床试验,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中可能又会出现很多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源头就不是基于人体的有效性,不是在老鼠就是在兔子身上得到结果,找到规律,但是这真的能完全套用到人体吗?我是存疑的。

我们中医是以方治病,不是靠药,是一个药物的组合,除了治疗某一个特定的证、一个病,更注重调节人的某一个生理环节、某个系统的功能,所以它几千年传承下来一直具有活力就是因为它临床上的有效性。

现在不少的新药研发是从中医里边挖宝,但它的角度不一样,一般从复方里边找到某一个特定的药,从药里面又筛选有效作用靶点、有效成分,最后做成一个单体,找到分子结构,最后做到人工合成,就不依赖于天然的植物,那它这个思路呢,短期来说作用明确,非常有效,但是长期来说是很容易产生耐药性的。

比如像《伤寒论》的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有非常多适应症,两个方子都有葛根,后来西医就专门研究这个葛根,从葛根里一个有效成分葛根素,发现它对于椎基底动脉,对血管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这反过来证实了我们讲的“项背强几几”,都跟椎基底动脉的痉挛有关系。对西医来讲等于它找了一个新药、一个有效药,但从中医来讲,是帮助中医回答了为什么葛根会有这样的疗效。用现代的手段,跟国际接轨,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得懂,能了解中医,才能更好地推广中医。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未来中医走到更高、走得更广的一种思路,就是要中西医的优势结合、互证,而不是排斥。

三、相反药物使用

王博士:老师我想请问,比如说附子和半夏,《药典》里面这两个药物是反药,那您在开方子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吗?

李教授:我经常附子和半夏合起来用,也没发现有什么不良反应。反而他们在一起用效果也挺好的。其实你提醒的很好,我们医院也会多重把关,尽管有专家提出来这个所谓十八反、十九畏要改,要重新修订,有一些国自然是立过这个项目,为什么呢,说明在使用中大家认识到它不符合临床实际。而且张仲景的一些方子里边也有附子跟半夏配伍使用的,比如附子粳米汤。我们在临床上包括这个“人参最怕五灵脂”也有争议,我在临床上也搭配使用治疗胃病效果挺好,没有不良反应。

不过这些也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程序很多,要经过大量的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所以建议大多数医师还是按照《药典》用药,不要冒险。

结语

王博士:老师我们今天的访谈进行的差不多了,最后有一个小事情,就是我们这个访谈是由上一位访谈者来推荐下一位访谈对象,您这边是我访谈刘力红老师之后他给我做的推荐,不知道老师您有没有其他的老师可以推荐?最好是对附子的使用比较擅长,或者是临床上对剂量比较有研究的老师。

李教授:你已经访谈了哪几位老师呢?

王教授:我访谈过刘力红老师、张存悌老师、傅文录老师,还有我们大学的王庆国老师,首都医科大学的耿建国老师。

李教授:你可以尝试去访谈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王付教授。我们提到那篇《附子亡阳论》就是他写的,到底附子怎么亡阳他有更深的见解。

王博士:真的非常感谢您

李教授:能够帮到你就好了,帮我向其他老师问好。

责编 | 袁颢瑜

审核 | 李赛美 

鸣谢 | 感谢王博士的采访与翻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

感谢您的支持与转发

更多中医小科普您可以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脏养生
中药之美二 半夏
中药不传之秘在配伍,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毒”“药”不分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有区别
长期服用中药会有不良反应吗?
为什么中医说是药三分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