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好这三件事,赋予孩子终身幸福的生命底色

文 | Andrew张炯 编辑 | 金雀儿

来源 | 布谷学习

布谷老师

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又到了不少家庭纠结于如何给孩子报志愿的时刻。

报志愿,表面看是孩子选什么大学、报什么专业的问题,但其背后深层的逻辑,实际上是一个家庭在将近二十年的辛苦养育之后,对孩子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走上什么道路、选择什么人生的各种设想在经过长期激烈“博弈”之后的一种阶段性结果的集中呈现。

下面这篇文章,是来自一位超级宝爸的分享,他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与各位家长一起分享。

每到这个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总会有不少朋友跑来问我该如何给孩子报志愿。

这么多年下来,我几乎看到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类型家庭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各种选择。这些孩子当中,有远赴欧美名校、立志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青少年精英,也有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一心只想毕业后尽快找一份稳定工作的单亲子女,更多的则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分岔路口、“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一个报志愿的问题,从微观的家庭层面,却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宏观领域的壮阔图卷。

2017年10月,AI机器人索菲亚在沙特阿拉伯获得公民身份,这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时刻。

身处这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大时代,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知和期待都在迅速升级,同时我们的家长也被变成了当今社会上最焦虑的群体之一。

记得前两年有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曾在国内广受追捧,除了有赖影帝阿米尔·汗的精彩演绎之外,恐怕更在于影片恰好契合了当下国人教育孩子的诸多痛点。

其实,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客观规律一直都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和经验,如果家长能把握好这些规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阶段做好三件事,那么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被赋予终身幸福的生命底色,而每一位家长都有可能比影片里的父亲更加成功。

一、小学阶段

耐心帮助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马哈维亚是幸运的,因为他清楚地发现了两个女儿身上的摔跤天赋。

在一次意外的冲突中,没有学过摔跤的女儿把男生打得鼻青脸肿,让她们的老爸发现了原来女儿也可以继承自己强大的摔跤基因。

虽然当时印度的社会环境对女孩子学摔跤这件事抱有极大的偏见,但态度坚决的爸爸依然决定从孩子的特长入手进行培养。

这样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

  • 钢琴天才郎朗3岁就显露出对钢琴的突出兴趣,9岁就拿下了全国钢琴比赛的冠军;
  • 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10岁时就已经根据兴趣开始自学编程,而他的合伙人帕克,15岁就已经入侵了500强公司的内部网络,只是由于未成年被判处社区服务……

儿童教育的成功首先源自对孩子内在天赋力量的探索和挖掘,这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生活中,那些明确发现了孩子兴趣和特长的父母们是幸运的,因为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相当漫长的成长岁月中,既无法显露出高人一筹的特长,也常常并不确信自己的兴趣究竟是在哪个方面。

因此,家长的耐心陪伴,进而帮助孩子去寻找、发现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哪怕最终只得到一个模糊的大方向,这也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第一次主动开始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并会自主地对自身感受做出判断。大千世界头一次精彩纷呈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接触、体验是第一步要做的。

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有发言权。

这个阶段一般开始于孩子的幼儿时期,时间通常跨越整个小学阶段。

今天的父母已经在普遍地有意识为孩子创造这样的体验条件。

然而问题是,许多家长只是带着孩子走马观花般浅尝辄止,这个月学画画,下个月改成了书法,还没坚持多久,家长又替孩子做了主:“他对这件事没兴趣。”

就这样,孩子对一件事情的探索草草结束了。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教师和教育环境的原因,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由于家长在教育投入上的急功近利。

我们很期待自己的孩子在某件事上能迅速展现出快人一步的成果;如果没有,孩子只是跟其他人一样,甚至还不如别的孩子,父母们的心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波动。

中国家长的心态常常很矛盾,我们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潜意识里又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所学习的各个领域都要超过大多数同学,否则就很生气,认为自己投入教育的钱和精力白花了。

这一心态几乎人人难以避免,细想起来十分可笑。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为教育要有一个可量化的培养成果,无论它是分数还是作品;而且这个成果还要比其他人的好,最关键的是——还要快!在某些家长看来,教育要是像网购一样该多好,手指轻点鼠标下单,明天快递就自动送货上了门……

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的耐心太重要了!

很多人都知道憨豆扮演者罗温·艾金森的故事,据说他小时候憨头憨脑,行为举止笨拙幼稚,因而成为学生们戏弄的对象,老师也不愿意给他上课,因为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甚至连他的父亲也认为他的脑子有问题,很少跟他说话。

但艾金森的母亲不这样认为,她坚持自己的儿子是优秀的,只是还没等到合适的时机,并鼓励他多储备知识,多积累智慧,对挫折要辩证看待。母亲的耐心帮助艾金森走出阴影,这才有了后来闻名世界的憨豆先生。

反观我们许多家长,孩子的先天条件要远比艾金森有利得多,但父母的视野和格局却不敢让人恭维。如果坦率地剖析一部分人的内心世界,恐怕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他们探求的主要目标;教育投入所带来的好成绩和由此在与其他家庭比较中获得的优越感、满足感,可能才是他们的真正动力。

教育变成了一门要看投入产出比的生意!

这样的教育无异于杀鸡取卵。

古有《伤仲永》的警示在前,也与今天全球化的人才培养与竞争理念格格不入。在由美国知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提出的“T型人才”概念中,人才应该具有两个维度的能力:

  • T的一横是横轴,代表跨专业领域的换位思考能力,需要通识教育才能培养,而通识教育的理念基础正是广泛地探寻和发现孩子的兴趣;
  • T的一竖是纵轴,代表的是一项深度的专业技能,需要专业教育进行培养,理想来说应该基于特长来发展。

许多人往往在还没有发现孩子特长的时候就急于培养其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实际上,无论对外部世界还是自身世界,孩子都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和了解,这是发展专业技能的前提。

因此,很多名家都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充分让青少年博览群书,“先博而后约”。知名学者易中天就曾在访谈中说过,少年时期广泛地涉猎各种感兴趣的书籍,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保持耐心,帮助孩子一起去寻找、发现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是这一阶段父母的必修课。

哪怕表面上看起来一无所获,其实都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学阶段

引导孩子在有潜力的领域坚持不懈、形成优势

当我们帮助孩子发现了一些有潜力的发展领域之后,除了继续开拓边界外,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逐步引导孩子向纵深挺进,帮助他们发现深入下去的原因和乐趣,鼓励其坚持不懈,用超出一般人的热情和努力把普通兴趣转变为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一般到这个阶段,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已经在某些领域有了至少三到五年的摸索,年龄基本就到了该上中学的时候。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他的《异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可以看做是对这一阶段指导思想的最好诠释。

作者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由于他们真的天资过人,而是由于他们付出了超出寻常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以上的持续锤炼,任何人都能在所坚持的领域成为专家。

通过对成功的音乐家、运动员等做的调查,“一万小时定律”很容易得到验证。

  • 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之前就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练琴3500小时,到他享誉欧洲时,训练早已超过一万小时;
  • “飞人”刘翔从7岁开始苦练14年,才换来了奥运赛场上的“一骑绝尘”;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5岁开始接触历史,11岁学习《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持续学习了15年,期间阅览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专为写作积累资料时间也超过了一万小时……

如果每天坚持干一件事3小时,一年365天,一万小时就意味着十年。

《摔跤吧,爸爸》里,马哈维亚从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到送她们进入印度国家体育学院,到直至获得世界冠军,也经历了女儿从小学到大学的至少十年时光。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既无非凡天赋、又无法确保每天基本练习时间的现实情况下,通往成功的岁月会更加漫长。

在这段悠长的深入时期,“坚持”这个词的价值弥足珍贵。

当一件事的练习进入“深水区”,事情的进展经常会变得非常缓慢,成果有时很不明显,甚至某个时期孩子的水平还会倒退;

而且大量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会让孩子对所从事的事情的新鲜感和好感都大大降低,这个阶段常常充满了挫折和沮丧。

“我不想学了!”这句话成了许多孩子脱口而出的回答。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坦言:“这15年里,我们有一万次想过放弃。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能走到今天,如果重来,我不确定这种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

大家只看到我们今天的光鲜,却没有看到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沮丧的时候、闹矛盾的时候,政府‘找麻烦’的时候,客户不满意的时候,没钱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成功的耀眼是瞬间的,但付出的代价、经历的挫折与苦难是非常漫长的……”

但最终马云和阿里巴巴坚持了下来,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成长为市值4000多亿美元的中国互联网行业霸主。同样坚持不懈的,还有网球冠军李娜、歌手韩红、演员黄渤等等。

为什么他们能坚持下来?

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身事业的无比热爱。马云喜欢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份“相信”究竟来自哪里?

我想就是来自于对自身事业的真真切切的热爱,和对其价值的充分自信。

我们再次看到了发现和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一个人长期成长的重要基础。

当然,即便依照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第二阶段也是对孩子和家长巨大的挑战。

父母们只有坚持不懈,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孩子在原来浅层的兴趣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陪伴孩子跨过一个又一个有形或无形的障碍,支持他们向某一领域的高峰不断迈进,他们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阶段

鼓励孩子逐步确立终身使命

《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之所以在培养孩子上面如此坚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要“为印度拿一枚金牌”“为全印度的女孩子证明,女人不仅仅只能生孩子、洗衣、做饭,她们还能够与男人一样为国争光”。

正是带着父亲传承给她的为国家、为民族、为众生的使命,女儿吉塔终于在最困难的局面下力挽狂澜,完成了决赛中不可思议的惊天大逆转。她收获的绝不只是一枚金牌,更是一个年轻人构建精神世界的最关键一步:面对绝境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怨、不自艾,勇于担当、绝不放弃。

她做到了、完成了,战胜了自己。生命的个体虽然渺小,但生命之火却又如此璀璨!

从这一点来说,这位父亲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他从教育孩子的日常点滴之间,不仅传授知识、技巧、经验,更传递理想、信念、使命。

据说,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曾对学生张之洞感叹,自己一生的功业,均来自于幼年时期父亲对他耳提面命的“性理之学”。古人所谓“性理之学”,与我们今天常说的使命、价值观大有异曲同工之处。

扎克伯格曾多次在演讲中提到这个词——使命。在2017年的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给台下即将步入社会的未来精英们的建议是:

  • “光有目标是不够的,你必须拥有心系他人的目标”;
  • “没有更高远的使命感,这个创业公司不可能梦想成真”;
  •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造一个每人都拥有使命感的世界”。

尽管去年以来饱受“泄密门”等一系列困扰,但扎克伯格关键时刻还是选择勇敢站出来,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改善产品和服务。一切应对,最终仍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使命感。

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命和价值观的传递最重要,同时也最困难。

人类之所以需要比动物漫长得多的养育时间,之所以需要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的发育和学习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后代进行使命的指引,把人类文明的火种代代传递。

惟其如此,教育也才算真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要使孩子建立起基于独立思考和较为成熟价值观的使命感,一般是在大学阶段。

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如果他们能够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过程中,能够从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中,得到对社会有意义、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使命,继而终身为之奋斗和践行,那将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没错,就是幸福。

“倘若他注定要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留下烙印,那么对他来说,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他是否能够完美地挖掘、发挥他的才能,并完成自己的杰作,其他一切皆微不足道。”叔本华在他《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对个人的使命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描述。

当孩子终于找到了专属于他自己的使命和幸福时,我们这些家长无疑已经大获成功了。

还有什么,可以和一个对事业和生活充满热爱的完整丰盈的生命相提并论的呢?

Andrew张炯

11岁快乐男孩的父亲,布谷学习的忠实粉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年级孩子如何平衡课内和课外学习?
培养孩子特长的正确方法
高考定终身?来谈谈真正有益的学校教育
老师,要让你的学生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
读书为了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