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一陪读日记(一):《活着》,余华在序言中说了啥?

《活着》这部作品从1993年成稿到后来的多次加印改版,余华一共写了五次自序,分别是中文版、韩文版、日文版、英文版和麦田公司新版的自序。读一本书,不可错过作者的自序,因为它能最直接地告诉我们作品想表达的是什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尽管适用于许多伟大的作品,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理解也发生在很多读者的身上,即便是博学如大学教授又如何呢,听于丹老师讲 《论语》,不但普通听众有意见,恐怕孔老夫子在天之灵也只能长叹一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惜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还没有形成为自己作品写序的习惯,大概这也是今人如此热衷于解读古人的原因吧。

即便是你已经读过了《活着》,那么也很有必要回头再看看作者这五篇自序,它们不仅仅告诉你这部作品讲述了什么,还告诉你是如何写成的,作者的灵感和智慧、纠结与痛苦,对写作的理解,对幸福的感悟……所有关于作者这个人的,都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余华在中文版自序中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是的,我手写我心。文字,可以不华丽,但不可以不真诚。说到这儿,我不能不同情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教去写各种体裁各种主题的作文,其中有多少空洞说教,有多少违心仿作,有多少虚情假意……一切只为了在高大上的评判标准下拿到高分,真的就是“作文”而已(做作的“作”,作孽的“作”),应试中一篇好的作文,从遣词造句、条理结构到立意提炼,貌似都很完美,可是唯独没有真诚,没有学生自己……

可是做到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欲望与道德、自私与崇高、感情与理性、现实与理想、纯粹与分裂……时刻撕扯着我们半遮半掩的面具。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民众还好,可以随波逐流,可以明哲保身,在生活的压力下混迹沉沦。可是一个作家,如果也懂得躲避争议、躲避忏悔、躲避崇高、躲避历史与政治,无关痛痒地叙述着陈年往事,无关是非地配合着歌功颂德……这样的文字终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要做到真实,除了直面自己的痛苦,还要直面现实的残酷,美好的情感总是作为情绪存于意识之中,丑陋的事实却时刻触手可及。可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也不止于控诉和揭露,他更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和希望,让麻木的人们清醒,让绝望的人们重生。

余华还告诉我们,《活着》的写作灵感来自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的歌词同样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正如《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读者眼中的多灾多难的幸存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仍然饱含着深情和幸福。眼泪有多苦涩,就有多丰富和宽广;世态有多炎凉,就有多深情和高尚。

即便没有这首来自《老黑奴》的灵感,我相信余华也会碰到类似的火花。因为对于作家来说,一颗真诚的悲悯之心就是他的天份。余华在第五篇自序中说:“当我回想这个福贵时,时常觉得他不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而是我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位朋友。”在社会与时代的原因之外,作家和作品之间冥冥之中自有缘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作家||【活着应是一种责任】◆杨照辉
从作家和读者两个角度,浅析自序对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原创】余华作品《活着》读后小记转载
余华的5个写作建议,教你如何成为作家
读书那些事儿(三)
【运动与读书·2023.5.1】读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