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于谦祠

  

  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他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雄”。


位于三台山的于谦祠

 

  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人,字廷益。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于谦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次年(景泰元年),也先因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景泰八年(1457)“夺门之变”中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而遭杀害。

  于谦本人被害,家属发配边地充军。抄家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他被害的消息传出后,路人嗟叹,无不认为这是天下的一大冤案。有个叫陈逵的官员,感念于谦的耿直和功绩,不畏徐、石等人的压力,收殓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又把灵柩运回他的故乡杭州,葬于三台山。


位于三台山的于谦墓

 

  明成化二年(1466),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格局尚属完整。1966年,于谦墓区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在这次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于谦祠又经保护整修,恢复了于谦祠牌坊和甬道,现已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叹一代民族英雄于谦,在“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国家生死存亡的危及关头,挺身而出,拥景帝而退瓦刺,立下了赫赫战功,引起了小人的妒忌,最后在“夺门之变”中惨遭杀害。人们只知道岳飞冤,然于谦的冤屈更甚于岳飞。时至今日,岳庙遍布全国,而纪念于谦的地方屈指可数。冤哉于谦。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于岳庙介绍于谦祠,表示对于谦的敬意。

  于谦祠,又名“旌功祠”,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经1998年修葺整治后,在于谦诞生6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祠由前殿、正殿和后殿三进建筑、南北两庑及祈梦殿等组成,简朴而巍然。祠内陈列于谦塑像、生平事迹、大型浮雕、镇河铁犀牛等。


立于大门外的于谦祠简介

 


于谦祠大门,两边楹联为胡澍沛题的“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跃三台”

 

  于谦祠为传统型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几个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葱茏、绿树成荫。与岳庙熙熙攘攘的旅游团队相比,这里明显的幽静了很多。

  于谦祠的前殿辟为序厅,殿门两侧楹联是林则徐所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清朝嘉庆壬午年(1822)六月,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议集资整修于谦祠墓,并带头捐献自己的官俸。上悬匾额“百世一人”,是对于谦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




于谦祠前殿,两侧楹联是林则徐所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序厅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镌刻着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于谦青少年时所作诗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正是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高洁品性的真实写照。两侧墙上陈列于谦年表、于谦世系表,一张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像尤为引人注目。厅内还放置造型简洁的案几、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气氛。


于谦祠序厅全貌

 


于谦祠序厅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镌刻着前言

 


序厅内的于谦年表

 


序厅内的于谦世系表

 

  前殿与正殿间天井的东北角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为“忠泉”。根据祠内清时李铎遗碑记载:康熙乙亥年(1695),在改建于谦祠时发现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诚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




于谦祠内的“忠泉”

 

  前殿与正殿间的天井里,赫然立着一尊威武、雄壮的铁犀牛,身高约2米,围长约2.5米,周身乌黑,独角朝天,背上铸有于谦亲撰的《镇河铁犀铭》,它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一个历史见证。黄河自古多泛滥,于谦巡抚河南期间,励精图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为鼓舞人民战胜洪灾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铸了这尊“镇河铁犀”,表达了希望根除黄河水患,使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于谦祠内的铁犀牛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黄河在开封两次决口。危难之际,于谦受命任河南巡抚,只身到开封上任。于谦履任后,体察民情,重视河防,在修葺黄河大堤与开封护城堤的同时,亲自撰写了《镇河铁犀铭》刻在犀背,将其安放在黄河岸边新建成的回龙庙中。

  安放铁犀的铁牛村后来又经历了两次洪水,回龙庙被大水夷为平地,但铁犀始终没有被冲走。1940年,侵华日军将铁犀掠至开封城,想把铁犀熔化后制造军火。铁牛村村民奋力抗争,最终设法把铁犀保护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河务部门为展示地方文物,发展黄河旅游事业,拟将铁犀移往风景游览区,但铁牛村村民死活不答应。他们说:“没了铁牛,我们还咋叫铁牛村哩!”河务部门想想村民说的也有理,就尊重群众意愿,把铁犀还放在铁牛村,又“克隆”了一尊铁犀放置在花园口。除了花园口的仿制铁犀外,就是在西湖畔的于谦祠里这一尊复制的开封铁犀。

  于谦治河的事知者甚少,但他的那首《石灰吟》恐怕很多人都会背诵:“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综观于谦的一生,确实人如其文。


于谦镇河铁犀牛铭:“百炼玄金,溶为金流。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施之衽席。惟天之俯,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

 

  前殿与正殿的天井中,南面的偏殿被辟为“历史上的杭州清官实际展厅”,北面的偏殿为“廉政教育电化教学室”。


南面的偏殿被辟为“历史上的杭州清官实际展厅”

 

  走进历史上的杭州清官实际展厅,迎面是“前言”,很多内容与当前的反腐倡廉挂起钩来。惭愧啊,官场的潜规则,已不可能出现在如今看来已是另类的这些官员的举动,否则的话可能你永远也无上升的通道。反腐倡廉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更多的是与自身廉政无关的党员干部甚至是基层群众,真正掌握实权的官员又有几个能在反腐倡廉教育中有所醒悟。


“历史上的杭州清官实际展厅”前言

 

  展厅内是一组杭州清官的简介。可能很多人会没有兴趣,我只不过是作为一种资料积累吧,没兴趣可以跳过去。

  褚遂良进谏太宗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杭州钱塘人,祖籍河南阳翟。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学问稍长,性亦坚正”,因此深得唐太宗的信任。历任六品秘书郎、起居郎、谏议大夫、太子宾客等职,直至中书令和顾命大臣。褚遂良在太宗朝前后上谏数十次。“多见采纳”,是唐太宗贞观晚期的名臣。

  《旧唐书·褚遂良传》对褚遂良进谏唐太宗的事情多有记载,并称赞他是贞观时继名臣魏征、王珪之后又一位“骨鲠风彩,落落负王佐器者”,给予他的直言进谏的精神给以很高的评价。

  褚遂良“书如其人”,在书法上也开创一代新风,成为中唐以后的书法家“颜柳”二家的前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


褚遂良进谏太宗

 

  白居易疏浚西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他为官时,廉政爱民,操守高洁。他在杭州兴修水利,筑堤保护钱塘湖,泄引湖水,灌溉良田千顷。又重新疏浚唐朝时留下的六井,便民使用。白公堤今已不存,杭州人民将白沙堤称为白堤,以纪念这位前任“市长”,并建祠为祀。

  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只带走了两片天竺石和一只鹤作为纪念,他把大部分的俸禄留在杭州作为公家应急之用。在多年以后,他还念念不忘在杭州的岁月。他在《洛下卜居》一诗中记载了离杭的情景。


白居易疏浚西湖

 

  范仲淹画粥而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庆历新政”改革的主导者之一。

  范仲淹幼年由于家境贫寒,因此,范仲淹每天煮粥为食。当粥凝结以后化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以腌咸菜佐餐。有同学送来精美的饭菜,范仲淹谢绝了同学的好意:“如果我吃了你的好菜,贪图享受,也许就吃不了粥了,所以不能开这个先例。”范仲淹的节操赢得了同学的敬佩。

  范仲淹为官清廉,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家里除非接待宾客否则不食肉,妻子儿女衣食仅能自给,但乐善好施,常常救济街坊。范仲淹嘶吼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就是出自范仲淹之手。


范仲淹画粥而食

 

  苏东坡造福杭城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的仕宦生涯中,曾经两次任职杭州,第一次是1071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089年,再任杭州知州。因此对杭州有很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的诗篇。

  苏东坡第二次在杭为官期间,发动人民疏浚了西湖,并将西湖里挖出的淤泥筑成了一道长堤,这就是今天的“苏堤”。同时,苏轼还在湖中建立三塔,禁止种植菱藕,以防止湖泥淤积,这就是今天“三潭印月”的由来。

  传说苏东坡疏浚西湖时,百姓知道他喜欢吃肉,所以相约给他送去肉和黄酒。苏东坡不肯接受众人的馈赠,但又不想辜负百姓的好意,于是将肉分割成块,吩咐家人按名册连酒一起分送给参加疏浚工程的民工,家人把“连酒一起送”误为“连酒一起烧”,阴差阳错中制成了一道风味迥异的名菜。杭州的百姓为纪念苏东坡清廉的作风,就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


苏东坡造福杭城

 

  李及不市一物

  李及(959-1028),字又几,祖籍范阳,后迁河南郑州。宋真宗时进士,他是苏轼的前任“杭州市长”,也是一名诗人。

  李及出任杭州知州后,当时杭州的社会风气崇尚浮华,而李及惟独以清廉自守,从来不大开宴席请客。一次,天下着雪,李及独自一人去郊外,众人都以为他去邀请客人来赴宴,李及却只是跑到孤山去见了隐士林和靖,两人粗茶淡饭清谈一天,到晚上李及才回来。

  李及在杭州为官多年,从来“不市一物”,不买任何一件东西,更不要说收受礼物了。在离任的时候,他只买了一部《白居易集》带在身边,表示对这位前任贤太守的景仰之情。


李及不市一物

 

  胡则修筑海塘

  胡则(963-1039),初名厕,字子正,宋太守御笔赐名“则”。永康人,端拱二年(989)进士,因处事干练,能任繁剧而节节升迁,所到之处兴利除弊,为民请命,政绩斐然。

  胡则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出任杭州知州。故则到任后,就把整治钱塘江潮患列为第一要务。他征求意见,制定方案,又一反先申报方案再执行的惯例,冒着藐视朝廷而遭参革的危险,毅然决定一切申报,一边立刻组织人手抢修。《咸淳临安志》记载;胡则在任的时候“独无潮患”。杭州人曾在凤篁岭为他建了一座显应庙,纪念他的功绩。


胡则修筑海塘

 

  于谦两袖清风

  于谦(1398-1457),字延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于谦与民族英雄岳飞和张苍水并成为“西湖三杰”,是“西湖三杰”中唯一的杭州人。他生于杭州葬于西湖,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于谦为官清廉,在任地方官员时,每次进京述职,除了随身行李,不带任何礼物,当时宦官王振专权,官员争相献金求媚,独于谦不为所动。他作诗表明自己的态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一词就是从这首诗中提炼而出,成为清廉的代名词。


于谦两袖清风

 

  周新冷面寒铁

  周新(?-1412),初名志新,字日新,因明成祖常独呼“新”,因此改名周新。广东南海人。今天供奉于吴山的都城隍就是这位明永乐时期的直臣周新。

  周新以善于断狱、正直敢言、不畏权贵而闻名,因此时人称为“冷面寒铁”。周新曾任浙江按察使,未上任,浙江当地免冤的民众高兴地说:“我可以申冤了。”周新到任,果然得到平反。他生前,清廉自守,妻子靠织布养家。周新因为锦衣卫的陷害而被明成祖冤杀,死后,家贫如洗,靠广东巡抚杨信民资助其妻生活。


周新冷面寒铁

 

  海瑞不阿权贵

  海瑞(1514-1587),字汝贤,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海瑞曾任浙江淳安县知县。为政清廉,屡平冤案,深得民心。

  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对人说:“听说今天淳安知县海瑞为母亲过寿,才买了两斤肉。”他为官清廉,张居正曾派人考察海瑞,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海瑞死后无子,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前往探视,见海瑞只留下葛布制成的帏帐和一些破烂的竹器,甚至有些贫寒文人都不使用的东西。


海瑞不阿权贵

 

  王确平冤确金

  王确:字介夫,安徽凤阳人。明嘉靖五年(1526)任余杭县令。生卒年不详。

  王确到任伊始,就开始查阅旧案卷,并下乡访问,体察民情。他发现浮里界(今黄湖鸬鸟地区)乡民孙棨纵火烧安溪官民庐舍被判死罪一案与事实不符,可能存在冤情,他用了两年时间进行调查,终于查明真相,并要求翻案,为孙棨获得了减刑。

  孙棨的母亲对王确十分感激,当时,王确的母亲去世,王确因“丁忧”回乡,孙母立刻以百金相赠,作为治丧经费,但王确坚决拒绝。两年后,孙棨获释,他感激王确为民伸冤,为官清廉的高尚品德,于是出钱在余杭县衙前苕溪畔修筑了一座亭子,名为“却金亭”。


王确平冤确金

 

  阮元官俸助学

  阮元(1764-1894),字伯元,号元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乾隆五十八年(1793)授山东学政,任满调浙江学政,嘉庆四年(1799)署浙江巡抚,前后在杭长达十二年。

  阮元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于嘉庆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诂经精舍在杭州学术史上影响重大,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曾经在此讲学,民国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曾经就读于此。

  阮元为官清廉,当时江浙地区富家建造私家花园的风气盛行,而身为浙江巡抚的阮元却没有一处,他的俸禄大多用在奖励学术和刊刻书籍上,每逢生日,就闭门谢客,谢绝送礼访问,即使是六十寿也仍然坚持这一习惯,只有其好友龚自珍送上《阮尚书年谱第一序》表示祝寿。嘉庆五年(1800),阮元主持疏浚西湖,费银四千五百两,将挖出的淤泥堆积在湖心亭之西,即今“阮公墩”。


阮元官俸助学

 

  林启拒贿办学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末名臣。曾经担任杭州知府,以创办教育而闻名,是今天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杭州高级中学三所知名学校的创办人。

  林启在杭期间大办兴学,开启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在杭州创办了“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的求是书院,是为今天浙江大学的前身。在杭州金沙港又开设蚕学馆,是为今天浙江理工大学前身。

  光绪二十五年(1899),林启又准备在杭州圆通寺旧址开设养正书塾,英国广济医院院长梅藤更希望将该寺占为己有,林启婉言拒绝。于是梅藤更携带重礼再度拜访,林启严辞拒绝:“我官可以不做,我中华之土地,一寸也不能让!”养正书塾是为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杭人缅怀这名清廉从政的太守,在孤山设林社表示纪念。


林启拒贿办学

 

  北面的偏殿为“廉政教育电化教学室”。门紧锁着,没有开放,开放了也看不到什么。


廉政教育电化教学室

 

  正殿是于谦祠的主体部分,也是陈列最具特色的地方。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于公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为海水浪花图案。像后衬以由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殿柱上悬挂数幅颂扬于谦不朽功绩的楹联,均是明清时期的名家所撰,经当代书法家题写。




于谦塑像

 

  大殿墙面为两幅半圆大型浮雕壁画,左侧是“北京保卫战”,右侧是“土木堡之变”的有关场景,每幅画相对独立,但在整体上又呵成一气,场面颇为凝重、壮观,运用明暗变幻的灯光效果,再辅以铿锵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乐,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尘土飞扬的古战场,正与于谦一起抵御外侮。壁画高3米,宽46米,是经专家多次论证修改,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壁画突破了一般祠堂陈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见柱子,与匾额、楹联、塑像遥相呼应,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




“土木堡之变”简介及浮雕壁画

 




“北京保卫战”简介及浮雕壁画

 

  大殿塑像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块,其中包括湘乡杨昌浚题的线刻《明少保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像》碑一块,袁枚题《重修于忠肃庙碑》残碑九块。


大殿塑像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块

 

  后殿陈列于谦生平事迹,采用图版和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廉明”、“保卫北京”、“永垂青史”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于谦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绩以及悲壮的人生。两侧的陈列柜中,分别展示了于谦的著作和历代有关于谦的评述著作,有《于肃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传》、《于忠肃公祠墓录》等。南北厢房分别作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陈列明代的各种军械,包括神机营用的火铳、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门类多、数量大、制作精、技术高,有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于谦祠的后殿

 








后殿的部分场景

 

  从于谦祠的正大门出来,对面是一条笔直宽阔的通道。通道的尽头处就是于谦祠码头。


于谦祠正大门对面一条笔直宽阔的通道,尽头处就是于谦祠码头

 

  于谦祠码头上立着一个牌坊,正面写着“丹心托月”四个大字,其背后是“赤手擎天”四个大字,这是乾隆皇帝给予于谦的“评语”。牌坊的立柱上刻着两幅楹联,其一是董其昌(1555~1636)所题:“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其二是魏源(1794~1857)所题:“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庙容永焕,长赢史笔芳名。”


于谦祠码头前的牌坊

 

  出于谦祠大门向北约50米,可见一明式牌坊,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为墓区平添几分肃穆与庄严。百米墓道的尽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谦墓。


于谦墓道

 




于谦墓

 

  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后毁于1966年。1982年重建时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由书法家沙孟海重书。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


于谦墓

 

  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墓北面,是建于2002年的于谦诗碑廊,廊内陈列于谦自撰诗及后人缅怀诗碑刻17块。很多年没去这里了,初一看,还以为是建了一个供市民休闲的亭廊,环境还挺不错的。走过去一看,才发现是新建的于谦诗碑廊。






于谦诗碑廊

 

  拍了几张诗碑的照片,同时将其内容表述出来与大家共享。感到不足的是我辈所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这还是借助搜索才得到的内容。如果能将其用正楷标注,并解释诗句的意思及背景,雅俗共赏,那该多好啊。


南北分携别意深,相看彼此泪沾巾。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耿耿孤忠天地老,萧萧衰鬓雪霜侵。按图讲诵文山句,千古英雄共一心。——《七律·题苏武忠节图》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七律·咏煤炭》

 


谷日晴明好,丰年信可期。雪消风澹澹,天暖日迟迟。东作因时起,西成与岁宜。忧民无限意,对此暂舒眉。——《五律·谷日喜晴》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七绝·上太行》

 


东风庭院落花飞,偕老齐眉愿竟违。幻梦一番生与死,讣音千里是邪非?

凄凉怀抢几时歇,缥缈音容何处归?魂断九泉招不得,客边一日几沾衣。——《七律·悼内》诗联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树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七律·北风吹》

 


涌金门外柳如烟,西子湖头水拍天。玉腕罗裙双荡桨,鸳鸯飞近采莲船。——《七绝·夏日忆西湖风景》

 


晓风吹月下长空,渐觉东窗日渐红。寄语邻鸡莫惊觉,家山正在梦魂中。——《七绝·春晓》

 


赤日行空暑气浮,炎风簸土几时休?云霓久渴斯民望,廊庙当分圣主忧。旱魃剿除消暑气,神龙鼓舞起灵湫。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七律·望雨》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七绝·石灰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谦墓及祠【浙江杭州】
于谦墓
张敬芸|杭州行
于谦祠
杭州豪华酒店旁竟然有一座五百年的古墓 阴森恐怖住店宾客毫无察觉
杭州西湖于谦公祠与墓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