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蠡湖20--- 景点介绍 > 蠡园公园
旺季
门票(联)
45元(60元)
时间:
3.17-5.27  7.7-10.22
儿童票
22元
淡季
门票
30元(45元)
时间:
1.1-3.16   5.28-7.6  10.23-12.31
儿童票
15元
游船
蠡园---西施庄
20元/人.次
游船时间:9:30---15:00
园林一票通
成人票
170元/人.次
蠡园+鼋头渚+锡惠名胜区+锡惠公园+梅园
儿童票
85元/人.次
备注:儿童1.2米(含)以下免票,1.2米—1.5米购儿童票。
桃花朵朵开
[发布时间:2012-04-02 阅读次数:2042]
三月下旬以来,由于气温骤升,连日放晴,蠡园的桃花仿佛一夜间突然被吹开。
清明小长假首日,春光明媚,“桃花源”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热闹景象处处可见。
蠡园桃花小知识(一)
[发布时间:2012-03-19 阅读次数:540]
蠡园桃花小知识(二)
[发布时间:2012-03-22 阅读次数:460]
蠡园桃花小知识(三)
[发布时间:2012-03-22 阅读次数:455]
蠡园桃花小知识(三)
[发布时间:2012-03-22 阅读次数:455]
蠡园桃花小知识(三)
[发布时间:2012-03-22 阅读次数:455]
蠡园夜公园
[发布时间:2011-11-23 阅读次数:625]
为方便游人从湖面上观赏蠡湖新城夜景,蠡园公园推出蠡湖夜游项目。
景区推出4条仿古游船,游客上仿古船后,从蠡园码头出发,沿途可观赏西施岛、宝界双虹、鹿顶迎晖、蠡湖之光、珍宝舫、蠡湖大桥、百米高喷等夜景。景区还推出了双休日散客夜游新线,内容包括:游园、赏花、广场集体游戏、现场烹制巴西烧烤美味等。
游客中心
[发布时间:2011-11-23 阅读次数:1997]
蠡园开闭园时间:
夏季7:00--18:00        冬季7:00--17:30
咨询投诉电话:0510-85101380
假 山 耸 翠
[发布时间:2011-11-21 阅读次数:3347]
归 云 峰
蠡园有真水假山之说。真水指五里湖水,假山即指用湖石所垒的云字假山群。群体之大,数量之多,不亚于苏州狮子林。假山群,大都位于渔庄旧址。古木深处,尽是湖石假山,颇似群峰林立,幽谷深邃。一条山径,曲折盘旋,忽高忽低,忽明忽暗,置身其间,闻声不见人,如入迷宫。又因湖石的形状如天上变幻无穷的云朵,故以云字命名,有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等,犹如人在山中走,满身云雾绕。这组假山群的主峰,就是高12米的归云峰了。假山之侧,配以小亭、莲舫、池塘、小溪、曲桥、石笋;缀以青松翠竹及各种名贵花木,具有会稽兰亭风泛,故假山石径旁石碑上刻《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有兴趣钻山洞的朋友,还可以沿着假山中的小路在迷宫一样的山洞里穿来穿去,领略一下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宽忽窄、忽明忽暗的情趣,就像郭老诗中最后所说的那样:“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
莲 舫
莲舫是座建于1930年的船形建筑,三面临池,一侧与驳岸相接,前舱装有落地长窗,中舱有矮墙花窗,尾舱隔粉墙栏杆和进出船舱的小门。游人置身其间,颇有倚窗凭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过池塘,有座古轩,三面开窗,朱栏绕轩;前临小溪,后倚松竹,风光甚是旖旎。
洗 耳 泉
此泉在假山群南的石路间。1930年,陈梅芳浚一泉,据“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之句,取名洗耳泉,并有博采众议之意。泉的周围,叠石如耳郭;泉井直径1米,亦如耳洞;旁卧一石,形如狮。
潜 鱼 池
洗耳泉之侧为荷池,池畔广堆湖石,形如十二生肖。池上有石板小桥,上镌“潜鱼”二字,细看小溪如鱼,方知潜鱼之妙。由于潜鱼池的北岸,即为十二生肖石,它们可以对应每一位游客的属相,因此生肖石和潜鱼池合在一起,就祝福到此一游的每位游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鱼跃龙门,心想事成。缘池循路前行,假山群西侧,有老桂数十株,郁郁葱葱,此即为“南堤春晓”景区的首景——桂林天香。
假山耸翠
南 堤 春 晓
[发布时间:2011-10-30 阅读次数:2937]
桂 林 天 香
原为民国初虞循真所辟“青祁八景”之一,有老桂树数十棵,碧叶簇拥,繁花如碎金。景名出自“天香云外飘,桂子月中落”之典。仲秋时节,丹桂飘香,花好月圆,发人遐想。
月 老 亭
桂树丛中建有一竹制小亭,取名“月老亭”。亭柱上刻有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月老亭虽着墨不多,但寓意美好,自有留人魅力,顾游人常在此摄影留念。
百 花 山 房
位于蠡园入口处西侧,有湖石、假山、修竹、土岗,自成一坞。坞内有平屋5间,名百花山房,原属渔庄,建于1930年。山房弯椽飞檐,3明2暗,中间3楹,前后均有6扇古式落地长窗,四周花窗栏杆,精细雕饰;厅堂内正中悬“百花山房”匾额,厅室内摆设着精美的红木家具,墙壁上悬挂着梅、兰、竹、菊条屏。房后有湖山石叠成的假山坞,植有芭蕉、棕榈,颇具南国风光。房前土岗,立一湖石,瘦漏皱透,很有气魄。岗下有仿古石台石座,在此闲坐,有“细数落花因坐久”的情趣。在这百花山房向东转西接出一段曲廊,题额“浣花”,布置“范蠡西施故事”的画廊,有“夷光出世、浣纱定情、背井离乡、沉鱼之美、隐忍吴宫、养鱼泽邑、商贾致富”等8幅石雕。
濯 锦 楼
位于百花山房之西,建于1984年,三开间,两层,楼名形容此地风景就像刚刚洗过的锦缎一样美丽。楼上卷棚柱间,挂有无锡著名老作家沙陆墟集前人诗句手书的楹联:“路横斜,花雾红迷岸;山远近,烟岚绿到舟。”于此可俯视南堤春晓的核心景点四季亭。
四 季 妙 亭
1954年建,分春亭、夏亭、秋亭、冬亭四座,位于百花山房以南,方塘的四边。四个亭子式样、颜色完全相同,呈方型,黄顶红柱,一面为照壁,其余三面置有坐槛。亭旁,根据亭名植季节花木作标志:春亭为溢红,种梅花;夏亭为滴翠,种夹竹桃;秋亭为醉黄,种丹桂;冬亭为吟白,种腊梅。四季鲜花,馨香不绝。1981年,分别请朱百里、冒亦诚、曾可述、钱玉麟书额,塘内堤外,湖水萦回,一派水景,楚楚倒影,别有情调。
渔 庄、涵 虚 亭
在四季亭的东北面,有个四面环水的小岛,路和岛以小桥相通。岛上这亭就是涵虚亭。亭畔有“渔庄”砖刻。亭子八角攒尖,飞檐翘角,亭顶琉璃溢翠,亭畔湖石嶙峋,空灵殊域,八面来风,古柳疏朗,花木弄影,不失为可人一景。
龙 凤 亭
南堤西南角有个六角形、攒尖顶的亭子,它叫“龙凤亭”。因为这亭子的藻井里,用斗拱承托的12根楞木上,共雕有60只凤凰,而且每组5只又由一条飞龙率领,正中绘以双龙戏珠,因此题了这样一个富丽堂皇的名字。又因为该亭濒临蠡湖,在月上柳梢时景色更美,所以1981年6月,由倪小迂书额题匾“月波平眺”,点明了这里的良辰美景。
柳 堤 花 雨
南堤位于四季亭方塘之外,绕园半圈,植桃400余株,柳300余株。此系30年代初,虞循真为陈梅芳建渔庄时所筑湖堤,长200多米,原为“青祁八景”之首。今已纳入蠡园范围。到了阳春三月,这堤上柳绿含翠,桃花吐艳,一湖碧水,数峰青山,疑是苏堤,最具有春日江南水乡的典型之美。1995年7月20日发行的《太湖》邮票中,有一枚“蠡湖烟绿”,那画面上的一抹柳烟,非常清新醒目,就是这里的生动写照。在柳堤东头,有一座跨水高桥,拾阶而上,右拐弯进入假山洞,里面就是蠡园又一条亮丽的水上风景线---长廊揽胜景区。
四季妙亭
南堤春晓
长 廊 揽 胜
[发布时间:2011-10-30 阅读次数:2789]
云 窝 山 洞
该洞原是渔庄大假山的收尾,1952年蠡园百尺廊向西续建至该地并更名“千步长廊”时,就成为假山耸翠、南堤春晓、长廊揽胜等三大景区的接点。古人有“洞天福地”之说,而这山洞与长廊衔接处所用花街铺地的图案,恰巧顺应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心理。图案的中间是个“寿”字,周围有五只蝙蝠,蝙蝠的“蝠”与福气的“福”是谐音,因此这图案就叫“五福捧寿”。它旁边有棵木香藤,开花时,满树的银花,被比喻为“摇钱树”,有钱有福有寿,蠡园长廊的千步之行就在这样的寓意中开始了。
千 步 长 廊
原属蠡园,1927年建。位于原蠡园与渔庄交界处,长289米。1952年两园合并时,长廊延伸,并架桥使两园连接。80年代初,为了与“层波叠影”新区相互沟通,又在廊子的中间接出水旱廊和复廊“数鱼槛”,使廊的总长度达300米左右。长廊临湖,曲岸枕水。廊的北侧筑墙,上开漏窗89个(现存80个)。漏窗用小青瓦,图案各异,游人称绝。廊的南侧,临水敞开,置朱栏坐槛,中架两座跨水廊桥,廊内设月洞七处,使长廊显得深邃多变。游人漫步廊内,透过花窗,可见东园亭台楼阁,山水桥廊,尽得移步换景之妙。西侧临水,湖光潋滟,有“山光照槛水绕廊”意境。特别是长廊的尽头,以栈桥伸入湖中,桥头的晴虹烟绿水榭和对面的凝春塔,更是点醒一湖春水,勾勒出蠡湖边最美的轮廓线。长廊不仅可以观景,还可以欣赏文化内涵。这主要指廊子里面变化多端的瓦花漏窗、砖雕题额和青石碑刻。瓦、砖、石这些极普通的原始材料,一经文学艺术的浸润,就变得魅力四射、不同凡响。
晴 红 烟 绿
晴红烟绿水榭建于1935年,位于长廊东端。采用50米长的平桥引伸入湖,在湖中平桥顶端的平台上建水榭,故俗称湖心亭。亭呈长方形,飞檐翘角,四周通敞,金色琉璃顶,甚是不俗,内悬华绎之书“晴红烟绿”匾额,晴红指艳阳丽日,烟绿是水、是树、是山、是雾?都是,又都不仅仅是,真正为湖水园景色彩多变的写照。
凝 春 塔
晴红烟绿水榭东侧隔水处,贴水筑小矶,其上建有凝春塔,小巧玲珑,五层八角,红砖青瓦,甚是可人。它与水榭成犄角之势,可望不可及,水榭塔影,成为游人游蠡园理想的摄影佳景。在无锡园林中,有“无园不塔”之说,而蠡园的凝春塔点醒了一湖春水,为蠡园景色的经典之作。
镜 涵 水 庭
平桥西端长廊尽处,为园中六角洞门,其上有砖刻题额“镜涵”,入门,可见一泓池水。在此可见一池似镜,二桥渡波,三岛似蓬莱,四亭赏美景。池广一亩多,四周有梧桐、冬青、香樟散立,池边花枝绰约,绿树成荫,景色不同于蠡园他处,稍存异国情调,特别是池北有名为“颐安别业”的西班牙式洋房,既别具一格,又因曾有名人下榻于此,留下了“半是存疑半是猜”的传说掌故。为着赏景的需要,沿池建四个小亭:一为圆亭,一为六角攒尖亭,田田岛上有荷叶亭,在西北角竹林里有扇形亭。它们样式各异,玲珑相同,驻足小憩,动静皆宜。镜涵水庭现在又是蠡园新老景区的结合部。循着池边的湖石小径前行,出西边围墙的月洞门,有曲径可通东部层波叠影景区。
晴虹烟绿
长廊揽胜
层 波 叠 影
[发布时间:2011-10-30 阅读次数:2942]
半 亭
蠡园是著名的江南水景园林,作为后来居上的层波叠影景区,以水景为主,亭台楼阁,萦绕池畔,布局得体。它紧靠千步长廊,西侧沿原假山,用湖石、黄石叠成假山余脉,筑石径以通鱼矶。该亭北与镜涵水庭西围墙的月洞门邻近,南侧紧贴伫月暗廊与千步长廊相通,三面敞开,西侧临水,是层波叠影东头的起点。
数 鱼 槛
数鱼槛,紧依长廊,面阔7楹,临水而筑,中悬于希宁书题“数鱼槛”额。槛池对面,为临水而筑的廊屋,东置漏窗,西立敞轩,围以“吴王靠”坐栏。这段复廊是蠡园水景转换的结合枢纽:游人在千步长廊看到的是蠡湖烟水苍茫的旷达之景和长浪拍岸的动态之美,而一转身进入数鱼槛,却是沉潭凝碧的幽曲之景和游鱼戏水的静态之美,变化之妙令人赞叹。
绿 漪 亭
穿半亭绕池向前,沿途竹影婆娑,拐弯处,有伸入池中的半岛,上有绿漪亭,六角攒尖,窈窕轻巧的身姿伫立水边,与半亭互为对景,隔池呼应。绿漪亭为有情之作,其式样和比例尺度,既得宜又得体。且亭子周围景观,原以疏朗为主,有此一亭,则虚中生实,疏而不荒,为进入景区高潮——春秋阁,作了很好的铺垫。
春 秋 阁
春秋阁,既是层波叠影的标志,也是整个蠡园极重要的“补笔”。它以重檐、三层、歇山顶的挺拔身姿,为蠡园创造了“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仰视景观,借以抵消湖滨饭店大楼对蠡园造成的压抑之感,同时又吸引游客登阁凭栏,俯视蠡园空灵秀美的清丽景色。春秋阁以吴越春秋范蠡、西施故事而命名,使历史的文脉在这里得到延伸。阁悬艺术大师刘海粟所书“春秋阁”匾额,厅上有《范蠡西施泛舟图》。春秋阁的底层,向南以水旱廊接通千步长廊,向北以转角廊与红蓼榭相连,高低错落,首尾相顾,富有建筑的韵律美。
红 蓼 榭
该榭为厅堂式,黛瓦红柱,雕花长窗,宽敞精致。它的匾额、楹联、壁画、挂屏,也布置得文雅,而且与环境起呼应作用。水榭之东,接出半亭和宽敞的贴水平台,围以雕栏。平台中间开一方洞,露出底下一方水域,水中堆砌湖石,供游人凭栏观鱼,故名“问鱼渊”。
水 淼 亭
春秋阁北为小溪,上架拱桥,桥上建亭,亭三楹,卷棚式,因与蠡湖的浩淼烟波有关,故名水淼亭,俗名桥亭,从空间关系看,该亭则与桥下河道在穿过千步长廊时所建的廊桥相呼应。过此桥亭,景色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 荫 亭
自水淼亭至蠡园边门的游览干道两侧,景色富有野趣,假山和水池,建筑和绿化,配合得比较密切,整体布局显得清旷疏朗。该亭伫立在游览干道左侧岔路的路口,亭边柳枝拂面,花儿照眼,亭子做得很简洁,圆形攒尖的亭顶,用陶片镶嵌。游人都喜欢在亭子里坐一坐,稍作休息,圆一个古代隐士优哉游哉的梦。
映 月 桥
春秋阁西为方池,池中筑堤,堤上架桥,名映月。它的得名,是因为桥拱做得比较高,呈半圆形,这样倒映在水池中,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圆又美丽。柳堤在此画上了一条优美的曲线后,就渐渐变成以太湖石筑砌的石径,进入假山深处。
邀 鱼 轩
在假山和水池形成的山涯水际,建有邀鱼轩。青瓦歇山顶,红柱白粉墙,显得很雅致,轩中悬朱屺瞻题书“邀鱼轩”匾额。轩前接出贴水平台,邀来游鱼嬉戏。轩后壁开月洞,过此即为归云峰大假山,和四方亭已相距很近。
鱼 矶
出邀鱼轩门洞,归云峰假山北侧堆叠的湖石大假山,逶迤起伏地伸入山前的水池,吴越合璧,情趣盈然。假山的山脚在碧水清波中化成了涉水的汀步,似断还续地连着湖石小岛——鱼矶。岛上有西施雕像,此时的“她”,已还原成浣纱女的形象,清纯天真地在故乡的山水间,任它花开花落,云舒云卷……
春秋阁  红蓼榭
西施庄
[发布时间:2011-11-22 阅读次数:810]
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范蠡,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携西施泛舟归隐于五里湖西施庄,因而在美妙的湖光山色间,流传下一段千古佳事。
西施岛占地45亩,全岛由三个小岛组成,用廊道、栈桥相通,呈“品”字形,与湖滨饭店珍宝舫隔湖相望,南临威尼斯花园,东倚蠡湖大桥。该岛以范蠡、西施隐居的历史记载为依据,其楼台轩榭和建筑均依此而建。岛上的主要建筑物有船舫、陶朱公馆、展示表演厅、绣楼、夷光茶楼、三祖堂、游船码头等。岛上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再现范蠡西施泛舟蠡湖的浪漫爱情故事和范蠡西施教当地人养鱼、种竹、制陶、经商等民间传说。
踏入西施庄,人们不禁会为这与众不同的体验美女文化的景观所吸引。步入序言厅,春秋时的色彩通过投影壁画、多媒体放映的渲染,把游客传送入2400年前的时代场景;转入戏台,《浣纱女》的演出再现西施浣纱的身影,使游客身临其境;戏台前的荷花池里,乌篷船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灯相映成辉;进入内院,是绣房、书斋、方厅,在这里你可以推动纺车织纱、洗把脸、照下铜镜,阅读一下西施的碑刻,亲身体验西施“美”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望越亭抒发思乡情怀,唤鱼台召唤“西施”,陶朱公馆的三祖堂、会客厅、“卧薪尝胆”的陈设、浣纱处的留影,夷光茶社的美人泉飘香,水樨轩的蠡湖风光。
西施庄,一个2400多年历史传说的庄园,一则流传千年的动人爱情传说,一代美女生活历程的缩影。西施庄以它独具特色的体验,包孕吴越的文化内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游客们可跟着“美人”的生活节拍,做一次“美的历程”。
春秋戏台
西施美人像
西施庄景点
[发布时间:2011-10-24 阅读次数:928]
1、西施浣纱处
这里是西施与范蠡初次见面的地方,是西施生命中重要的一笔,所以设立此景点。
西施出生在浣纱江畔的苎萝村,传说其母在河边洗衣被珍珠所射而生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中的“越溪女”表明了西施的身份,她同她的母亲一样,是一个“浣纱女”。
出使吴国之前,西施和她的女伴,常到林木葱嵘的湖畔浣纱。洪水过后的湖畔,沙泥沉淀,此处的水就特别清,于是成了西施的流连之所。
据说西施浣纱时,连溪里的鱼都盯着她发呆,直到沉入河底。也正是浣纱使范蠡认识了西施,湖畔浣纱女的笑声将正在寻找美人的范蠡吸引而来,当他看到浣纱的西施,惊艳不已,随后将西施带回都城,造就了一个传奇。
如今西施已然不在,而浣纱女子清脆的笑声还能在这挂满薄纱的江边隐约可闻。
循着传说,我们复原了西施浣纱处,并且复原了当时的浣纱工具。在此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浣纱时的情景,淡淡地融入了乡间人们的朴实与简单的快乐。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亲自参与其中。虽然只是简单地浣纱,却是西施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游客不妨亲身尝试,体验其中简单的快乐。
2、陶朱公馆
勾践灭吴后,范蠡自知“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于是离开越国,游历五湖,分别从事过经商,制陶,养鱼等行业。晚年,他改名为陶朱公,避世隐居。
本馆依陶朱公的名号而命名,整个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卧薪尝胆、三祖堂和范蠡会客厅。
2、1、卧薪尝胆:
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立下雄心壮志要报仇雪耻,就在柴草上睡觉,经常尝苦胆,以激励自己不忘国耻。越王就这样磨练自己的意志,经过长期的准备,终于率兵打败了吴国,洗雪了自己蒙受的耻辱。
范蠡在助越败吴后隐居,但仍不忘记与先主共患难的日子,便在自己居所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恢复了当年“卧薪尝胆”的场景,表达对国家及先主的追忆与热爱。
2、2、三祖堂
范蠡的一生,先是成为越王勾践的谋士,尽智竭力为越王报仇灭了吴国;此后功成身退,在齐国变名致富,佩齐国相印;又立即弃相迁陶,成了亿万富豪陶朱公。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的定评:“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三祖堂的建成,就是为了纪念范蠡一生的成就。他曾被三个不同的行业认定为创始人,分别为“商”,“陶”,“渔”。三祖堂中陈列展示了范蠡的种种功绩,陈述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2、2、1商祖
勾践灭吴后,范蠡乘舟泛海而去,北上来到齐国。由于经营有方,他挣得家产数十万。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请他出任宰相。他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这是一般人的极致,然久受这样的尊名,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交还相印,将资产分给亲友邻里,自己只带几件珠宝,离开齐都到了陶(今山东定陶),改名为陶朱公。范蠡之所以在陶这个地方落脚,是因为他看中陶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便于交易。他在这个地方以经商为业,不久便又聚积财富巨万,成为天下首富,因此也被后世称为“文财神”。其经商之道为历代所称颂,被后人奉为“商祖”。
2、2、2陶祖
相传范蠡弃官归隐后来到了宜兴。他同西施在鼎山一个叫台山的村子里隐居下来,发现当地泥土斑斓,富于粘性,适宜制陶,就设坊建窑烧陶。受西施煮饭启发,经多次试验,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最终制成陶器。又相传,范蠡受惠山泥人启发开创了陶艺,成为中国第一陶人,他把这些办法教给当地百姓,从此鼎蜀窑场就兴旺起来了。后来人们尊奉他为“陶朱公”,“陶祖”。从此,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的艺术,千百年来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2、2、3渔祖
传说古代经商鼻祖陶朱公越国大夫范蠡曾在今天的蠡口渔牧为业。襄阳记曰:“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燕名处也。”这里明确地记载着范蠡教导别人养鱼的技巧。范蠡,一代名臣,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后辞去官职,又游历五湖,他对世间事物有着更为深刻和与众不同的见解。春秋时期,地方间相对闭塞,正是范蠡对百姓生计的关注和协助,给各地百姓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无锡鱼米之乡的由来亦在于此。
3、湖畔渔舟(唤鱼台)
相传范蠡西施辞却越国后泛舟于太湖,沉浸于湖光山色之中,尽享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漂于湖上的小舟便成了他们唯一的寄托所在。范蠡西施乘舟云游,所到之处风俗景色皆不相同,伴随他们左右的只有水中的鱼。西施死后,葬于湖中,化身为银鱼。于是银鱼成为太湖的独特产物。借古人之闲逸,我们建了这座船舫,将西施范蠡游湖的兴致寄托于其上。而今站在这船舫上击掌或高喊“西施”,鱼儿应声游来。
4、望越亭
站在岛上最高点,遥望千里之外的家乡,思乡情切,却身不由己。西施介于战争和国家兴亡的缘故,从一个普通的浣纱女蜕变成国家斗争的武器,只身置于敌国的重重危险之中,在奋力斗争之余,对故乡的思念便成了最为难以割舍的情愫。身负重任的西施,唯一可以寄托乡情的地方,即是这一座方亭。站在亭中向湖对岸望去,茫茫一片,犹然可见西施望越时的幽幽深情。
5、五彩螺群雕
眼前的五彩螺色彩绚丽,不同平常所见,而它的由来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西施当年随范蠡隐居湖边,她每天梳妆后将胭脂倾倒于湖中,螺食胭脂后变成了五彩的。宋代张尧有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
如今西施已故去,五彩螺却繁衍不息,故特别塑立五彩螺雕塑群于西施庄前,见到这绚丽多彩的五彩螺,就犹如见到了西施。
6、夷光茶社(美人泉)
中国有数千年文明史,茶文化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饮茶艺术中,茶叶自是讲究,然泡茶的水也是马虎不得的。无锡自古以“天下第二泉”闻名天下,而“二泉”的水是最适宜泡茶的。可见无锡泉水的水质优良。今西施庄内有古井一口,名曰“美人泉”。泉水清澈透明,绵软甘甜,想必西施美丽容貌的保持,也有着这一眼泉水的功劳。
在这清香悠然的美人泉边饮茶,自是一件惬意的事,于是在泉边建茶庄一座,往来的游客可在茶庄中品茶,休息,与西施范蠡同饮这泉中水。
7、绣坊 闺房 书斋
归隐后,西施同普通的妇女一样做起了纺纱织布的活。为复原西施范蠡的生活场景,在院内分别营建了绣坊,闺房和书斋。在绣坊中可以看到织布所用的器材,置身其中,千百年的历史晃如一瞬。绣坊上方是西施闺房,其中有着西施梳妆所用的妆台,游客可以进入这古代美人的闺房,坐在妆台前亲身感受一下,或可窥见美人的驻颜之术。绣坊,闺房的对面是书斋所在。书斋中陈列着中国数千年前纪录文书所用的竹简,古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在此体现无遗。古老越文化的点滴,都融进了这一方小小的书斋之中。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描写西施美貌与品质的诗句,现将这些诗句雕刻石碑置入方厅,使西施形象更加立体感。
8、荷花池
六月的荷花神是美女西施。传说西施助越败吴后,越王把西施接回越国,但王后十分嫉妒西施的美貌,把西施抓到江边绑上巨石沉入江底。老百姓都不相信西施会死,传说她做了荷花神,住在一个小岛上,每年采莲节,就能在湖边采莲的女孩子当中看到她。
西施庄是在蠡园的岛上,船票二十元,坐船上去,好像是游览一个小时,再坐原来的船回去,庄子不大,修缮的很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锡蠡园游记》
秀丽典雅--- 无锡蠡园 (绝品收藏)
【转载】春光烂漫到无锡,层波叠影游蠡园
游无锡最容易错过的景点,蠡园的春天就像一幅水墨画
话说蠡园
【活动回顾】欲识蠡园趣 | 来听沙老讲蠡园与西施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