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嵩山 中岳庙、周公测景台、古观星台

   今年萌生了完成三山五岳登顶的愿望,五岳中已去过东南北三岳,8月30日,又踏上了攀登北岳的行程。

   乘高铁到郑州东站时已下午4点,打车46元到郑州火车站,对面的客运中心站有发往登封去的豪华大巴,票价27元到登封。行程一小时50分钟,晚7点半到登封客运站,打车到预定的武都大酒店。酒店位置不错,在市政府斜对面,门口有2路车可直达中岳庙和嵩阳书院。

   第二天早八点坐2路车到中岳庙站,下车后没发现中岳庙,一问才知,中岳庙有三个站,我提前一站下车了。慢悠悠的10分钟走到了中岳庙大门,由于时间早,庙里只有几个零星的本地上香居民,正好参观和拍照。 

   嵩山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黄盖峰下,距登封市城东4公里,是我国建筑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庙宇之一。包括太室阙以及嵩山黄盖峰上的中岳行宫,主体建筑从“名山第一坊”到后面的御书楼,全长1.3华里,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400多间,共七进十一层建筑,被称为“中州祠宇之冠”。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明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黄盖峰下的中岳庙,相传汉武帝在峰下获“玉人”,时此峰上有黄云如盖,故名。

 

             中岳庙的前门中华门,原名“名山第一坊”,1942年改建后更名为“中华门”。

         中华门后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古代过往行旅无暇亲谒岳庙时,在此遥拜以了心愿。

        穿过遥参亭,迎面是天中阁,为明清之际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

     天中阁后是木结构配天作镇坊。原名为“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

    穿过牌坊,迎面是崇圣门。原为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现在的歇山式建筑。所谓崇圣门,是为了纪念中岳神在北宋时期被赵匡胤加封于“中岳中天大宁崇圣皇帝”,人称崇圣大帝,而改为现在的名字。现已变身为“财神殿”。

                       

    崇圣门东北的红色亭状建筑是古神库,即神的仓库,创建于北宋。在北宋时期曾对中岳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修,由于是皇帝的命令,整修的规模较大,把许多毁坏的神像拆了下来而塑了新的神像,拆下来的神像就集中埋在了这里,表示尊重。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高3米许,重约3吨。这四个铁人就是为了把守古神库,而在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当时负责军队和治安的人员用军队的铸造技术铸造的,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铁人。

                                            铁人之一

    古神库对面是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亭子四周也有仿制的四个铁人。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四通碑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记载的中岳庙历次整修的过程。

    崇圣门北是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现为文昌殿。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它是通往中岳庙主殿——峻极殿中心院落的大门,因而得名。门口有两个将军也叫将军门,这两个将军一个叫朱海,一个叫李用,两人的脸色明显不一样,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道教所主张的阴阳对立。民间说法,东边的王灵官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道士,后被道家尊崇为道教祭祀时护法的神将。西边的赵灵官,有人称是赵公明元帅,秦朝时期在终南山修炼得道,他是道教所供奉的财神,民间传说赵灵官是武财神之一。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从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


                                        南岳殿
                                           东岳殿

                                        北岳殿

                                          西岳殿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道教认为,如果身上佩带有这五岳真形图,在深山之中行走或修行能很清楚的辨别方向,不至于迷路。同时狼虫虎豹不得近身,有辟邪保平安的意味。
 
                                        嵩高峻极坊

    穿过峻极门,迎面是嵩高峻极坊,也称迎神门。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斗拱,据说当时营建是没有用任何一个铁钉,全靠卯榫结合。“嵩高峻极”四个字,传说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坊名出自《诗经.大雅》“嵩高唯岳,峻极于天”,是典型的清代宫室建筑。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也称“中岳大殿”。是中岳神上班办理朝务的地方,也是人们祭祀中岳山神的主要场所。
    月台前面是拜台。每年中岳庙庙会期间,由于来的香客非常多,后面的峻极大殿容纳不了过多的游人,同时也为了消防的需要,人们就在这里拜祭,所以称为拜台。 
    拜台西南侧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岳立天中”四个大字。
                                殿中的中岳大帝像。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和天灵妃坐像,民间形象的称他们是睡爷爷座奶奶。
                        睡爷爷座奶奶  
 
    寝殿后面是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民国时的官员大部留过洋,所以建筑有点西化。
 
    出中岳庙,马路对面正前方500米处,是太室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原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石阙为汉安帝元初五年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这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汉代建筑之一,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太室阙保存在一间房子里,不对外开放。 
                                        太室阙
    

    古观星台在登封市告成镇。告成镇,原为古阳城,位于登封市东南11公里处。唐女皇武则天于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取大功告成之意。清乾隆县志载:“阳城和太室,都居九州中心,位置非常重要。”这里向有天中地心之说。

    从中岳庙门前坐2路车,倒1路车到登封汽车客运站对面的城乡客运站,有直达告成镇的汽车,20分钟的车程。汽车临近告成镇的路口,一块巨石上刻有“天地之中”字样。跟司机打声招呼到古观星台,车停在离观景台不远的路边,5分钟可以走到古观景台大门口。

                   古观景台大门外,门前是照壁。

                                门前照壁

                      古观景台大门

 

    古观星台门票40元,比中岳庙贵10元。门前有一红色的照壁,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造,当地人俗称“影壁墙”。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系时任登封知县施弈赞所立。

   进入山门,是一个庭院。院西南面有阳城遗址出土文物陈列馆,展厅闭门没有开放。沿院中石板甬道前行,穿过垂花门,迎面便是周公测景台。周王朝建立后,周公为寻求营建东都洛阳的准确天文依据,在这里修建观景台,利用土堆、木杆测日影,来寻求地中,验证四时季节的变化。周公当时修建的是土圭木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时任太史丞的天文学家南宫悦依据周公旧制改成了石圭石表,以便永世保存。其中,测景台的梯形台座称为“圭”,上立石柱称为“表”,“表”高合当时八尺。


    当年,周公通过在这里的实地观测,把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影子从最长到最短和从最短到最长的中间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样就划分了四时。夏至这天在圭的周围看不到影子,就把这里定为地中。“中国”“中原”“中州”“天中”等称谓,都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而河南话里的“中不中”也是源于此。石圭北面的一幅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为南宫悦所题,道出了此台的真谛。


    观影台北面是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祠内供奉着周公坐像。


    周公祠北面,一座似城堡的高大青砖石结构建筑就是始建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的古观星台,其创建者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郭守敬首先在周公测景台的基础上,对测验仪器进行了改造和扩大,并在全国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27个观测站,阳城观星台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也是其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建筑。此建筑曾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炮弹击中,在墙壁上留下多个弹孔。

  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观星台

    观星台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下的空地四周,摆放着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正方案、景符、仰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

                          天文测量仪--高表

   沿登台石阶上至观星台顶,顶部平台的东南角放置一台用汉白玉制作的日晷仪。



  平台北面两间观测耳房间置有一横梁,太专业了,没有搞明白用途,基本属于外行,看不出门道。

 

                  观景耳房和横梁


  观星台的北面是帝尧殿,明天启七年(1627年)以来称螽斯殿,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建,更名为帝尧殿。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殿宇被毁。2005年原址复建。

                       帝尧殿

 

  观星台西南侧有一口古井,相传为郭守敬在建造观星台时先期挖凿,后测量仪器用水以及生活用水都取自此井。井水清澈甘甜,历经数百年久旱不竭。

 

    从观星台门口走到公路边,正好碰到一辆到登封的汽车,乘车3元到城乡汽运站,打车回宾馆休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地之中”,属俺登封!
干货
除了少林寺,嵩山还有这些地方值得游玩!
文化名山之二十五:中岳嵩山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登封“天地中心”历史建筑群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鄭州登封中岳廟(二)【圖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