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徽绩溪   上庄村胡适故居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胡适迷,国内所有的人文景点中,最想去的就是安徽绩溪上庄村胡适故居。2007年黄山游,因为时间的关系,与绩溪失之交臂,引为憾事。2011年台湾行,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便是位于台北南港的胡适纪念馆,因为胡健中的那句“你静悄悄的躲在南港,不知道这几天是何模样”曾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此后,上庄村更成为我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2014年5月,自芜湖来到绩溪,了却了我多年的最大心愿。

   上庄村位于绩溪西部,距县城38公里,是上庄镇政府所在地。县城到上庄镇的直达班车每半小时一班,交通非常方便。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上行驶,不知为什么,我的心情竟有点激动。一路都在遥想着,百年前的胡适,是通过哪一条路、乘坐何种交通工具走出这连绵不断的大山,奔赴上海求学、奔向美国深造的。在穿过了四条隧道,经过了五十分钟的车程后,汽车到达终点站上庄镇。入住不远处的龙腾大酒店。

          从酒店阳台山看到的上庄村

来上庄,怎能不尝一尝道地的“徽州一品锅”?这可是胡适夫妇待客的佳肴,是胡夫人最拿手的厨艺。酒店餐厅的招牌菜恰好是“胡适一品锅”,点餐半小时后,菜就被端上了桌:最上一层是蛋饺(其实是用鸡蛋面做皮,豇豆和肉做馅),下面一层肥硕的红烧肉、一层豆泡,锅底是大萝卜块。从锅底翻上来,油腻腻的,这哪里是梁实秋先生曾描述过的、令人垂涎的“一品锅”?餐厅的解释是,他们仅提供简化的一品锅。这话似乎在点餐时就该与顾客说明,而烹饪讲究的是火候和配料,两者都被简化,味道也就可想而知了。 


                龙腾大酒店的一品锅,用难以下咽来形容不为过。
  

出宾馆左行几十米,一座镌秀的小桥映入眼帘。小桥架设在常溪河上,前方既是上庄村的杨林水口--徽州三大水口之一。桥名杨林桥,1969年曾被洪水冲垮一桥墩,曹诚英女士捐资修复。站立在桥上,近观是成荫古树下奔流的潺潺溪水,远眺是与溪水相映成辉的起伏群山。山、水、树,连同溪畔的粉墙黛瓦,构成一幅天然的风景画,令人不能不陶醉其中。胡适之先生曾引用南宋杨万里的诗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来赞美这一景致,至为贴切。

      杨林水口


杨林桥

   沿常溪河畔前行,过古树,便来到上庄中学校门口。一入校门,既是操场。校内的两棵大树下,树立着一尊胡适铜像。但究竟上庄中学与胡先生有何渊源,到底还是没弄明白。看网上的介绍,上庄中学的前身是清末的毓英和燃黎学堂,胡先生童年曾在此启蒙。此说太笼统,更难言是否确切。

上庄中学,树下有一尊胡适铜像。

紧邻上庄中学的是上庄村文化长廊八景图,其中有上庄村的详细介绍。上庄村北宋时属绩溪县修仁乡,元明清时属修文乡,旧时为绩溪八都。1942年到新中国成立,易名适之村。胡姓是村里的主要居民,为改胡姓的李唐后裔。据考,在800年前,有朱柯邓段杨刘张胡各姓先民在此栖身作息。曾有“千灶万丁,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之说。后因柯大统起义失败,元军洗劫,其他姓氏之人,先后离散,胡姓一家独秀。胡姓聚族而居,鼎盛时期,全村有近6000人,太平天国后剩1200人,而旅外400人,村内仅存800人。同治后再次逐渐兴旺起来,各种商店应有尽有,各种商贩川流不息。而村人在上海经商的最多,故有“小上海”之称。


       常溪河,右侧是八景图和胡适广场。

 

过文化长廊,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开阔的胡适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尊胡适之先生站立铜像。铜像的制作水平太一般,形神都不很似。若放在它处,很难辨认出既是胡适之先生。铜像后面的一片建筑是胡开文纪念馆,原为胡天柱长房胡恒德祖屋,里面有胡开文徽墨创始人胡天柱的生平事迹介绍。


   胡适广场


胡开文纪念馆

穿过广场旁的一条青石路面的小巷,前面是上庄小学。上庄小学是胡适心系家乡教育的结果。1923年,在胡适倡议下,上庄村成立了“私立毓英小学”,胡适和他二哥绍之都有捐资。学校以毓英文会为校址,胡适任名誉校长。1952年秋,毓英小学改名为上庄小学。


上庄小学


沿小学旁的小巷继续前行,里面有一条“适之路”。适之路曲曲折折,如果没有路标的指引,很容易迷失方向。拐了很多道弯后,才看到“胡适故居”的标志牌,故居大门门楣上书有“兰惠书屋”四个大字。


       胡适故居大门

进入大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落,地面上铺就着青石板和鹅卵石,这里是胡先生童年时期戏耍的地方。院内从东至西,并列着三幢清末徽派建筑,整体素雅、脱俗而不失庄重。东边靠大门的一幢是胡家的老屋,胡适祖父建造的,两进院落,房间偏小。徽州风俗,以左为大,房子分给了胡适的大哥,其后代一直住在这里。1997年由县政府出面征购,经整修后展出胡适家人和族人照片、家谱及胡适父母生平等。

     胡适故居院落

并列的三幢清末徽派建筑


胡铁花画像


居中一幢是故居的主体建筑,为两进二楼通转式结构,胡适父亲胡铁花于1877—1880年建造。胡适自1895年与母亲从台湾返回,至1904年离开到上海,一直居住在这里,并在此期间接受了九年的家乡教育。后来兄弟分家时,胡适二哥分得院子的东半部,西半部归胡适(三哥因出继给族叔,房产在别处)。解放后又分给一位伤残的退伍军人,故居也因此得以完好保留,就连颇具特色的门楼砖雕居然也是原装,真是一个难得的意外。


      故居主体建筑

 

故居内部有三大看点:一是厢房门窗上的兰花木雕,图案明快、清晰,没有半点的毁损,系出自胡开文墨庄制模高师胡国宾之手,胡适在台湾被谱成曲并风靡一时的诗作“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灵感概源于此。二是胡适1917年返故里与江冬秀完婚时的婚房,雕花婚床、妆奁、红木家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与婚房连通的书房更体现出胡适的书生本色。三是高悬于后堂上方的红底金字“持节宣威”匾,系1941年绩溪县长朱亚云送给时在美国为抗日奔劳的胡适大使的寿礼,上庄村也于翌年改名“适之村”。

兰花木雕

书房

婚房


持节宣威匾

西侧一幢是廊房,共三间,原为胡家的来客居所。正中房间内摆放着一尊胡适汉白玉雕像,雕像周围悬挂着蒋介石先生送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智徳兼隆”。两侧房间展示着胡适自上海求学后各个时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照。


         蒋介石挽联

故居主体建筑对面有一幢二层楼房,胡铁花在世时建好,但未及装修,原规划为家塾,铁花去世后改为轿房兼放杂物。修缮后展出胡适国际国内部份朋友照片。

   


轿房

 

走出胡适故居,从适之路漫步到环村南路121号,这里并列着两幢建筑--来新书屋和胡铁花宅。

来新书屋是胡适童年时就读的私塾,现已成为村民住宅,大门关闭着,没有对外开放。说起来,胡适的启蒙识字教育是在台湾由父母共同完成的。返回家乡后,胡母遵从丈夫“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其读书”的遗嘱,将不满4岁、已识字近千的儿子送入了小叔子介如公的家塾。后介如公外就阜阳县训导,胡适转而跟从族叔禹臣先生读书。禹臣先生的学生多至十几个以后,学堂就搬到了来新书屋。胡母寄望于儿子颇高,付给先生的学费,从三倍于学金的六元逐年提高到十二元,胡适因此获益匪浅,学问也日益见长。


来新书屋

 

胡铁花宅是铁花公的出生地,也是铁花公当年议政议商议事的场所。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把守,里面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铁花公生于1841年,资质聪颖,家中长辈认为他是可造之才,令其专心读书以应科举,但他的科举前程却被洪杨之乱耽搁了。1860—1864年,太平军犯境皖南,八次攻克绩溪城。铁花公是长子,且身体健壮,这4年间一直率领着家人东躲西藏以避太平军的劫掠。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1863年,铁花公的原配妻子冯夫人死于太平军的劫难。这些,在铁花公的日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当时甚至还要躲避官军,期间的颠簸流离、恐惧饥饿等种种的苦痛奔波非亲历者很难体会。所以当罗尔纲撰写的“太平天国史纲”发表后,胡适会出乎意外的对罗大发脾气,认为罗过于美化太平军。这也自然,罗尔纲是广西贵溪人,对同乡不吝赞美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已。


胡铁花老宅

 

太平军失败后,铁花公主持了上庄村胡氏宗祠的规划和重建工作。重建需要庞大的资金,这对劫后余生的族人是笔不小的负担。铁花公力排众议,冲破族中守旧分子的重重阻挠,于1865年动工修建,到1876年历时11年终于完工。建成后的胡氏祠堂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可惜在1997年以危房的名义被拆掉。上庄村志中有一张拆前的胡氏祠堂照片,算是给这段历史留下一点遗迹。


上庄村志中拆前的胡氏祠堂照片
 

上庄村的街巷似迷宫,我是个典型的路痴,在返回的途中竟然走反了方向,稀里糊涂的来到一座小桥旁。桥头有一块石碑,据介绍:此桥名环秀桥,始建于明代,1837年被洪水冲毁,1893年,里人汪裕泰茶号创始人汪立政、汪惕予父子捐资重建。环秀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30,过桥就是余川村--诗人汪静之的故里,村中有汪静之故居。我因为对汪静之兴趣不大,此时天空又飘下了雨点,加之迷路的焦虑,没有跨桥进村,就沿着常溪河岸返回到宾馆了。


环秀桥

 

上庄村地处公路的尽头,周围被群山环抱,旧时村民为出行和经商的需要,修建了多条通往外界的通道,其中的杨桃岭古道就直达旌德的江村。江村是江冬秀女士的出生、成长地,据说也是江泽民主席的祖籍地,江女士的堂弟江泽涵也在这里长大。胡适踏上这条古道至少有三次:1917年夏自美返乡后去面见江女士、年底的迎亲和之后的回门。古道留给胡适的更多的是违心与无奈,而江女士却从这里走向幸福之路,以致抗战期间返乡时还捐资1000元对古道进行了修复。

先生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婚姻。孝心与慈善之心使他难以抗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的不幸遭际和巨大付出令他很难遵从自己的意愿,孝顺其实也成了他心灵的沉重负担。他在1919年写出“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固然是受美国家庭伦理观的影响,而实际上也确是他自己的心声。胡先生对母亲感念一生,但“子欲养而亲不待”,除了婚姻的顺从,对母亲却少有回报。倒是作为未婚妻的江女士断断续续的守候在胡母身边近十年,替他尽了应尽而未能尽的孝道。胡先生与江女士能够携手到老,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距上庄村三公里的旺川村头公路旁,有一座曹诚英女士墓。据说墓地选在这里,是曹女士的本意,期望她的“穈哥”返故里的时候,能够在此一聚。胡先生与曹女士的恋情被传的沸沸扬扬,有些事情更是捕风作影。作为民国时期的才子加美男,胡先生的仰慕者不知几许,收到的情书更是多到没有时间翻阅,却独与并非美貌的曹女士擦出火花。我有一种猜测,胡先生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长大,年轻的母亲以继母的身份周旋在与其年龄相仿的继子媳中,又没有财政大权,种种烦难造成的痛苦使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他很难置身事外,母亲心中的苦痛其实也是他心中的痛。这种家庭烦恼不足为外人道,与口无遮拦的江冬秀也不能讲,于是身世相近、极为熟络而对胡家家事有所了解的曹女士就成了他的倾述对象。看胡先生的《四十自述》,对兄嫂早年的很多行为颇为不满,只是后来行事时对他们宽恕了而已。这是胡先生的伟大之处,对朋友、对政敌亦如此。胡先生曾说过“宽恕比自由更重要”。


曹诚英墓

 

先生的照片,充满坚毅和力量。而胡先生的见识,更非常人能比。我最佩服的是他游庐山后得出的“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这种真知灼见令一般人难望其项背。由此及它,胡先生在年轻时爆得大名绝非偶然。胡先生的不朽贡献,是白话文的推广,而整理国故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胡先生博学,但不精专,在其涉略的各个领域都不是学术上的顶尖,他也自称“但开风气不为先”。他能成为领导群伦的文化界领袖,凭藉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和崇高道德的感召力,他几乎成了公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有时也说错话,但那仅是个人思想的局限,而非为了政治投机和个人利益。


胡适之先生

 

先生有“圣人”之称,是一个人格健全的智者。仅是对后进的提携,就可看出他心胸的开阔,有很多人受他的恩惠而成名成家。他的家里,常年成为亲朋和同乡的宾馆,此项开支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最近看石原皋先生的《闲话胡适》,内容除了炒他人的冷饭,有新意的几个地方,如胡铁花无头尸、江冬秀预持刀杀子、曹诚英坠胎等等等等,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石先生在胡家住过几年,胡先生也曾营救过他,但书中看不出半点的感恩之心,字里行间好像是胡先生倒有所亏欠。此书成于1983年,那是个思想禁忌尚未开放的年代,如果他不是奉命而作,就只能质疑他的人品了。

先生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价值观深深打上现代文明思想的烙印。他生前所大力提倡的一些主张,至今还为很多人所推崇。胡先生不是老古董,他是一个现代人,他的一些超越时代的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还在影响着当世的人。胡先生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他的功过是非,尚不能盖棺论定,但他逝后台北市民自发的大规模公祭,已代表了芸芸众生对他的最公允的评价。胡适之先生永垂不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绩溪上庄​:在一场邂逅中寻找胡适的足迹
史上最全最详细最深入的徽州攻略(5)—— 绩溪
徽州名菜“一品锅”是人们冬季常吃的美食,做法是把各种菜品
(28)2014年的皖南(20)绩溪的县城
绩溪“安苗节”,守住农耕文化的“火种”
像文人一样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