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文庙(力求完整篇)

     福州文庙,在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殿”。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观察使李椅将州儒学移建于此,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闽王王审知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中转运使杨克让始作孔庙。后经宋熙宁、明洪武和清咸丰三度大火,建筑规模渐次缩小。现存文庙为咸丰元年至四年(1851-1854)重建,其在地域管辖上虽属州府一级,但结构单体之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还有一些名气。

 

    福州文庙在近现代的数十年间曾饱经沧桑。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时,文庙被日军占领为屯存汽油及停放汽车之地,地面所有石条均断碎塌陷,所有匾额金字均被损毁,文庙门首亦被拆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庙一度成为住家的大杂院,并先后作为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场所。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经对少年宫进行搬迁并进行大规模修复,2006年作为保留尚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也是迄今为止离某人家最近的一处国保了。

 

    关于福州文庙的旧貌,只搜索到一张拍摄于1926年的福州文庙大成殿背部照。在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殿后两檐之间,挂有“仰之弥高”的特大匾额,上檐正脊之上有“双龙抢珠”脊饰,下檐的四脊之上均有“单龙”脊饰。

 

    在相似的角度,拍摄了一张新照。受拍摄空间的限制,效果不大理想,但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仰之弥高”四字笔力不复原字之雄劲、上下檐的脊饰均已消失外,屋顶与照壁基本保持原样。

 

    大成殿。座落于高出埕面1.46米的石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辅以石柱,其中石檐柱22根,石内柱8根,石柱头之上衔接木柱,落地木柱18根。石柱用材硕大,每根重达8吨以上,当年施工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上下檐之间铺作层共有42攒五跳八铺作的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组成,这种华丽的“鸳鸯交手栱”做法在福州地区明清两代的殿宇式建筑上是比较常见的。

 

 

柱头铺作

 

补间铺作

 

    殿中藻井、平棋顶部均有精美的古星象图,至今金光熠熠。

 

 

 

    大殿内正面安放有新制青石雕刻孔子坐像,左右前侧分别安放颜回、子思、曾参、孟轲青石雕刻坐像,东、西、北三面绕孔子坐像立七十二贤人青石雕刻像。梁柱间悬挂重新复制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清代皇帝书写的六面大匾额,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书写的楹联。看起来钱是花了不老少,可做出来的这些东西却实在不敢恭维,甚至可以归于垃圾一类。

 

    值得一提的是“与天地参”匾额。这是乾隆御题,各地的文庙大都可以看到,但“与天地参”四字究竟是何意思,估计还有些朋友并未知晓。据某人所知,有两种说法比较靠谱:一说“参”同“叁”,谓孔子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言其地位之崇高;一说“参”原指“参星”,也就是北极星,故有“高、寿”之涵义,谓孔子的思想与天、地同存,永不泯灭。

  

    大成殿前廊。

 

 

 

 

 

    前廊的柁墩上也有星象图。

 

 

 

    正脊翘角。

 

 

 

    戗角。

 

 

 

    大成殿前建有长32米、宽9米、高出埕面1.2l米、周边饰以栏板栏杆的月台。台面铺设大石板。故老相传,每当太阳东升西降横照月台埕面之时,人们可从栏杆下方空隙平视埕面,可见石埕面冉冉上升之瑞气的奇异景观。

 

    陛石。

 

 

 

    山面。

 

    大殿东侧空地上堆放着大修时替换下来的石构件。

 

 

 

    东西庑殿。各11间,有过雨亭与大成殿前廊相连。现辟作《孔子圣迹展》和《福州教育史展》的两个展厅。

 

 

 

 

 

    仪门。古称戟门,内侧竖有《咸丰元年重建福州碑记》石碑二方,通近3米,郭柏荫撰文并书写190字碑文,刘永松篆书碑额,刻匠蒋学心。传说站立二碑前静心凝视,阴刻的碑文会逐渐地凸现出来,呈现阳文碑刻的奇异效果。也许现存石碑已经是复制品的缘故吧,无论某人怎么努力,甚至把自己的眼睛都看成了斗鸡眼,还是看不出传说的那种效果。但某人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殿的两根印度教石柱的阳刻图案上,确实看出过阴刻的效果,这说明福州文庙《咸丰元年重建福州碑记》阴刻碑文会呈现阳文效果的传说应试不是随便杜撰出来的。   

    仪门两侧原有乡贤祠和名宦祠,今已不存。

 

 

 

 

    泮池。系近年修复时新增。据某人所知,泮池原本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文庙东侧的原福州府学中。原福州府学早已不存,文物部门在修复孔庙时,便在仪门和棂星门之间新挖了这么一口泮池。而依照旧制,泮池设于学宫,根本不可能出现于文庙之中,这种不合规制且不加任何说明的做法,极易让参观者形成认知上的误区,实在不值得提倡。

    此外,据史料记载,原福州府学中的那口泮池下通三元沟,池水能随江河潮汐涨落。这种奇观,我辈当然无缘得见了。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现存石构件属明代旧物。六柱三开间,对称布局,每根柱脚用两块夹杆石前后对夹锁固。

 

    正墙墙额之上有灰塑。

 

    东西两翼墙上镶嵌着“江汉秋阳”、“金声玉振”联句石刻。

 《孟子·滕文公上》: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依旧制,福州文庙东西边墙墙根各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立石一块。因原物于“文革”期间下落不明,修复文庙时只好补制了两块。

 

 

    2005年,某媒体记者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居民小区采访时,突然发现路边排水沟上盖着一块残缺的的石碑,经联系文史专家辨认,此碑确系失踪了40年左右的两块福州文庙“下马碑”之一,只可惜已经被人为加工。当记者辗转找到收藏“下马碑”的何先生时,这才了解到这块石碑的来历:大约在五年前,何先生到福州通湖路一处拆迁工地“淘宝”,一块原本用作街心花园石桌桌面的大青石引起他的兴趣,何先生雇了六个人,将石头搬上板车拉到自家楼下。石头放下时,他顺手一摸,才发现背面有字。他觉得这是块很特殊的石头,于是将石头放在楼下,等待能认出它的人前来……

   

   简介】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明宪宗下诏要求在各地文庙正门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立下马碑,规定文武官员在两个下马碑之间必须步行通过,锣鼓仪仗也偃旗息鼓,以表示对孔子的尊重。此后,全国文庙皆设有下马碑,使得孔庙享受“王”一级的崇高待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走福州孔庙,感悟儒家文化
福州孔庙(绝品收藏)
全国文庙系列——福州文庙
闽东----福州文庙
在家看古厝 | 记福州文庙 探先贤文化
当今最具活力的国学体验基地:都江堰文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