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希彦 · 用气化的思维认知世界
userphoto

2022.05.08 河南省

关注


文:刘希彦

庄子 · 齐物论(一)

《齐物论》以“天籁”开篇,这是《庄子》里有名的典故。现在都用天籁代指美好的音乐,而庄子的天籁讲的是悟道,出自师徒之间关于悟道的一段对话。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南郭子綦坐在几案后面,仿佛遗忘了自己的身体。侍立在一旁的颜成子游有所感应,问:“身体可以清净得像叶落之树,难道心也可以像死灰一般一念不起?老师今天的状态和以往不一样了啊。”
“槁木”、“死灰”,多作枯败僵死来理解。静坐不应该是这样。从文字上来探讨,槁木并非枯木,而是落叶之木,削落于外,里面是有生机的。死灰是火之余烬,风一吹,便化为轻尘,为精微之物,而非僵硬之渣石。灰中往往还藏有火星,小时候拎一个火箱去上学,烧到中午,表面都是灰,用火钳子翻一翻,里面是星星点点的火炭,余温可持续半日。此处特意说是死灰,只是为了表明内火已经褪尽,所以子游才说今非昔比。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老师先肯定了学生的发问,“不亦善乎”,为什么如此惊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不到他努力想知道的时候,不要主动去开启他;不到他心里已经快明白的时候,不要主动去教育他。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只能听懂自己想听懂的,也只能明白自己快要明白的话,师徒也不例外。真正的智者是一棵树,只会默默的往高处长让别人看见,不会主动招摇攀牵,树会受伤不说,别人也未必看。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位示现者,做好自己即可,行不言之教,而非说教,说教不成容易转为施暴者;还应该是一位等待者,要分身无数,在每一个路口等着学生,等到适当的时机,真正的教育才能达成。
子綦便是这样一位老师,他知道时机到了。“今者吾丧我”,今天“吾”把“我”弄丢了。这话有趣,一句话里面用“吾”和“我”分别来代指自己。能弄丢的“我”,可见有形有相,也就是“耦”,为色身,为假我。忘掉这个假我,才能见真“吾”,得见本来面目。下面便是对这一境界的描述。
“你听过人籁,听过地籁吗?听过地籁,听过天籁吗?”这是一位极好的言说者,借不同层次的自然界的声响,描述了这一无可云证的境界——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这里说的是“地籁”。文字上铺排之恣意,细听汩汩密密如同泉涌,远观则横云遮日,狂风过境,席卷万物,这是庄子所擅之大手笔。起手便见天地之大,“大块噫气”,大地吐出饱食之气,这是为风正名。此风不作则已,一作则万窍怒号。岂止有风声,高下的山岗,百围大树的窍穴都在发出声响。接着写窍穴的各种形状,又是声音的各种情态,极尽辞藻,不一一咬文嚼字。各种窍穴之声相应和,小风小和,大风大和。风一停这些窍穴都空虚了,只看见树木零乱的摇动。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游说,万物孔窍发出的的声音是风鼓动的,这是地籁;竹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人吹奏的,这是人籁,请问何为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此处历来难解,说法不一。
天籁之声仿佛来自于万事万物,又莫测端倪,是自然而成,还是有谁在鼓动它?子綦对天籁的回应一半在答,一半在问。这是言说之妙境,在学生面前不能不做解答,又不能为了解答而造作出一个答案,于是就有了如此话风。没有风的推动和孔穴的共鸣,可见不是外在的因缘聚合;亦非吹奏乐器,可见没有主使者在鼓动,正所谓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是为天籁。
“咸其自取”,自然而然,凭空而来。此语脱离了线性的逻辑,也脱离了固化的定义,为的是回归存在的实相。
何为实相?以梦为喻,梦是外界的因缘和合而成?不尽然;是做梦之人自主?此人已睡着,如何自主?又如同病眼看见空中的花影,既不是眼中所生,亦不是空中所生,此所谓无因无由。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便是如此,所以《齐物论》以庄周梦蝶收尾,是蝴蝶梦见了庄周,还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谁能说得清楚。问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蝴蝶和庄周是有区别的,梦中之事皆因幻生,等到梦醒之时,那些幻相有区别吗,有必要去区别吗?
何谓“齐物论”?万物同归一幻,自然便是齐的,无须再齐。齐的是物,齐的是对万事万物实相的认知。齐的不是论,那是统一言论和思想,这是戕伐之源。
这是子綦的悟道之语。如何悟得?“吾丧我”,隐几静坐之时,“我”这个固化的认知消失了之后,存在的实相便显现了。不是求来的,有求便是着力,着力便差,实则是息心之后的自然显现。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中说:“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生命是一道光,这个光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此光与日月之光同为一体,能照彻山河大地。吕祖说的是“回光”,神回于内而生之光,于是“天地山河一切皆回”。子綦此刻得闻天籁亦是,于守神之时觉照到天地万物。这是自我中心的错觉消融之后,对存在的重新觉受,是回归大道的路。
先说“咸其自取”,又问“怒者其谁邪?”子綦很会讲法,刚立了个名相,随手又破掉,可谓不着一尘。语言天生就容易有歧义,“自取”若理解为有主使者,则落入我见;若说没有主使者,又落入断灭见。既无来由,又非无来由;既是空也是有,空和有原为一体,何曾有别?宇宙之广远,造物之微妙,岂是人能穷尽,正因为一定要求一个答案,寻一个定义,才会落入皮相,执于一端,如此便是魔障。
何为“籁”,浅言之,就是用气化的思维来认知这个世界。所谓地籁和人籁,是局部的、逻辑的、具象的的认知,可通向知识和学术,所以世俗的学问经常会被推翻,学术研究也总是各有各一套,永远争论不休。天籁则是整体的、感通的、无相的认知,可通向智慧和大道。
这次的新冠病毒,西药的疗效不好,因为西医是分科之学的产物,是以病为本的局部认知。将局部的认知放到整体的存在里,不能应验是情理之中。为什么中医疗效卓著?中医有以人为本,兼察天地的全局观,又顺应人体的气化运行来治病,实为万籁之理,所以古方亦能治今病。《伤寒杂病论》里的这些道理和方法,几千年了,依然用之即验。
籁的本义是竹管乐器,以气来鼓动孔穴发出声音。庄子独创天籁之说,天何以有籁?在中国文化里,气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地籁人籁为有形之气;天籁则涵盖了有形与无形之气,或曰“炁”,这个字造得极妙,与气字同音通解,又一体两面,有无共为一天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润读书笔札丨庄子齐物论(一)
读庄子“吾丧我”有感
庄子《齐物论》:我的情绪我做主
《庄子》导读(五)——《内篇 · 齐物论》1.2-1
礼翼书院《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三次学习
南怀谨《庄子》·《齐物论》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