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

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原方: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gumingjia1386:风药治脑梗等血管性疾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祝味菊他们就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发汗使得体表的水分(血液)减少,瘀在脑中的血液能重新分布到机体表面,减轻脑部的充血。这个道理其实可以类比于体质差的人晕倒于澡堂,因为在澡堂洗澡皮肤发红,充血严重,使得脑部的供血减少,人就会晕倒。

赵杰:风引汤没有用过,侯氏黑散经常用,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黑散最主要的成分,个人感觉就是矾石,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解放时期,条件艰苦,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效果很好,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经方论坛“acl114pp”医案一:最近一个二尖瓣膜置换术一年后、因感冒一身沉重乏力,头重不欲举,如有冒子盖着而且头痛比较厉害,眼花,胸闷如压,早晨腰痛如折,下肢如铅铸,舌淡胎白,脉细。辩证是寒湿、我以前一般用人参败毒散和羌活胜湿汤治疗。因为患者和我比较熟而且比较信任我!我决定用侯氏黑散,因为我以前用过此方治疗过头痛效果明显,白菊花20克、白术15克细辛3克、茯苓10克、牡蛎15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党参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五剂、服完三剂后就牙龈出血就打电话给过我、其他症状都减轻啦就是牙龈出血,我叫她把华法林减少量后就没出血啦!其他症状都没有啦、金匮上有两个方子侯氏黑散治疗寒湿中风影响经络不利和风引汤是火热中风影响经络不利。

医案二:病人产后就一身乏力酸软绵绵,半年以后就出现右眼皮下垂争不开、来我这里看看,我没有开药,要她去医院确诊、结果确诊重症肌无力、面色发白无神,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舌淡、开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七剂后眼皮可以正常睁开、但一身酸酸软软乏力,特别是上半身无力明显,开补中益气汤十四剂后照样乏力、盗汗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多梦,开归脾汤加仙灵脾黄精七剂后、乏力失眠关节酸痛明显好转、但有复视比以前严重多了,开侯氏黑散加黄芪后明显好多了,继续吃原方巩固。

经方论坛“liuxvxian”医案:男51,正月16日突发脑溢血,本院CT查右侧脑出血约40毫升,马上十宣,百会放血。其中右手中指,点刺后挤压,血喷出一尺多远。挂上甘露醇,马上转到上级医院,再做CT没有继续出血,专家称赞下级医院处理得很好,出血位置离脑室非常近,如果继续出血一旦进入脑室必死无疑。保守治疗10天出院。找到本人要求针灸治疗。查:肌力0级。除常规针灸外,配合经方。肢体痛,浮肿,左关弦滑右关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发烧但欲寐脉微细,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中恶寒,肢体烦重,侯氏黑散。到昨天为止整整一个月,已能不用任何辅助物独自行走2千余米,而且下肢“不带划圈的”,上肢“不带拐篓的”。慢走除了稍笨重外,几乎接近常人。这样好的疗效,首先放血疗法起了关键作用,然后是经方与针灸。放血疗法,对脑溢血急救,干中医的人人都会,可真正能用上的机会不多,因为脑溢血病人大部分轮不到中医治疗。此病人因是熟人,所以得以一用。

......

风引汤,又名 紫石煮散《千金》,紫石汤《外台》

原文:1.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注:《外台秘要》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

注:惊痫,即癫痫。瘛疭,即手脚痉挛,口斜眼歪。其病在脑。凡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证,多用矿物药或泻下药。石膏治身热汗出。

医案:经文论坛“中西医生”:张姓妇人、69岁、甘肃庆阳西峰市人。2010年起病,右侧上下肢无力,诊为高血压、脑梗塞,当地住院一个月,具体不详。2011年3、4月份再次住院一个多月,病情较前加重。今年3月中旬,因病情更重,又住当地医院二个月,因为“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其女儿所述)。总之,住院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重。6月份住到甘肃庆阳长庆桥女儿家中。6月18日晚间QQ视频进行网上诊疗。当时病症:右侧肩膀抬举困难,抬肩痛甚,夜间右肩疼严重影响睡眠,不能自己翻身,医院认为存在右肩关节粘连;吃饭抓不住筷子,送不到嘴里,需要人用勺子喂饭,口齿也不太清楚;同时右腿发软,走路很慢,一步一步往前挪,颤巍巍,要人扶;多汗,稍怕热,夜尿多,不敢喝水,喝水则夜尿更多,大便可,夜间痰多打呼噜,情绪不稳,老独自要哭,胡思乱想;总之,甚为痛苦。所服药物为:血塞通、华佗再造丸、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血压大致正常。视频:体丰、面色尚润、舌象无明显特殊。当时即处以风引汤原方:制大黄12、干姜12、桂枝9、甘草6、生龙骨12、生牡蛎12、生石膏18、寒水石18、滑石18(包)、紫石英18、赤石脂18、白石脂18。嘱先服五剂。患者女儿随后在甘肃泾川抓齐药物。服用五剂,即产生明显效果,因一时抓不齐药物,中断一周左右,病情有所波动,后又配齐药物,再服十剂,总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好转多了”。表现为:右肩痛明显缓解,睡眠好了,翻身自己能用上力了,能自己用筷子吃饭利索了,右腿有力了,走路明显快了,能抓着扶手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出汗明显减少,夜间不再吐痰了(之前要准备痰盂),夜尿也少了,服药后大便偏稀,情绪稳定了,不再独自哭泣,甚至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总之,按患者所言“效果很好”。目前患者主诉还是右侧上下肢不遂问题没有彻底恢复,右肩抬举还有些痛,张口时右侧面颊有些痛,大便偏稀。刚才其女儿电话询问,下步如何用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再服用十五剂,以观后效。

按语:患者反复住院三次,诊断脑梗塞当属无疑(患者公费医疗全部报销,影像学检查不成问题)。风引汤出自金匮中风篇,功效是“除热瘫痫”。用药指征是有热象的“瘫”,本例患者“怕热”,同时时值夏季,是用该方的眼目。结果用药15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而且每付药不过4元多,比住院二个月的花费不知要经济多少,且在“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情况下应用,效果不必多言。西医认为脑梗塞的病理系血栓、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瘀血”,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应用中药,就似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了,而中医的活血化瘀药力度应该不敌西医的抗凝溶栓药物……。伤寒金匮所记载的是数千年自然医学的结晶,西医是百余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中医要厚重的多,中医还是应该保持自身本色,而不宜围绕着西医的理论和指标转。当然西医自有长处,不宜排斥,两种医学联手帮到患者才是主旨。至于有寒象的中风可考虑侯氏黑散,寒热偏向不著的可考虑古今录验续命汤,医者的肤浅揣测,请同道斧正。

补充说明:患者服药取效后,应该中病即止,不宜再服,毕竟是金石攻伐之品,应当改为针对中风的中成药善后。

......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旦证
《皕一选方治验实录》精选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连载三)
倪海厦人纪教程简体整理稿之金匮要略1
医案四十二:桂枝加葛根汤治愈肩背疼痛伴随头晕半年,间断发作耳鸣5年案
​毛德西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篇方治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