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催肥】式教育说“不”【值得家长、老师收藏】


        改革开放后,功利主义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嫣然成了国人的“普世价值”。养鸡的三个月下架;养猪的四个月出栏;蔬菜水果用膨化机催熟......人们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越来越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自上而下的政策和管理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功利主义”队伍中来。从上至下,理直气壮的违背人性心智发展的自然规律,妄图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达到“知识最大饱和状态”。


      家长、社会、学校都在挖空心思在孩子身上去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几乎每一个孩子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高度紧张下成长的。天不明起床,然后三五分钟吃点早点,很多学生甚至不吃。匆匆到学校,这时老师往往已在班级,学生马不停蹄进入学校课堂模式。中午放学到下午上课期间,少则几十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貌似孩子的自由时间,但午间作业占据了一多半。晚上的作业非常多,现在连小学生往往都要做到深夜。好不容易周末,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练钢琴、学画画、练书法......家长忙的不亦乐乎,老师每天严阵以待,全然不顾孩子已经疲惫的身躯抑或迷茫的眼神,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模式。


      以上制式不是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反教育。它完全忽视了教育的最基本的属性,违背了人和人性的自然发展规律。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提教育的三大根本属性:


第一、教育只是一个启蒙过程,知识只不过是启蒙过程中的原料和载体。让出生者首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前提也是基础。一个孩子的人格、情商、体格不完整,那么知识、技能再多也是无用,甚至有害。就算有用,一个不完整的人,这一辈子不会幸福,也不会带给别人幸福。中国人大多都是在各种“忍受”中活着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二、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和传授,是要关注和跟踪发展。农民种庄稼,绝不是靠拔苗助长,而是经常观察苗情,偶尔在旁边松松土、剪除一些杂草。一个生命的成长有着根本性的自然属性,不同阶段有着自然的生长现象。心智的成长也是如此,而教育所做的,只是在保护这些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梳理罢了。


第三、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事实上,我们的功利心态让我们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孩子刚刚呀呀学语,就让他背数字歌,认字,背唐诗......就像一个刚破土的果树,恨不得马上结出果子一个道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呈倍数增长。


    当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爬田字格时,德国、日本、美国的孩子在做玩具;当我们的孩子在小学拼命做作业时,他们的孩子却在球场、田野疯玩;当我们的孩子带着高度眼镜深夜钻研奥数、新课标时,他们的孩子在组织社团;当我们的孩子复习读研时,他们的孩子在车间做模具在团队演讲......当我们的孩子走向社会后,才发现,以前学的知识99%一辈子用不到。走上社会后,还要从头再学一遍。


       就这样,本来愉快的生命,在压力、恐惧、无聊中度过,这种学习生活还被冠以权威式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基础”。一个不愉快的生命,给他施加再强大的外力,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事实上,当他们真的走向社会后,才发现那些辛辛苦苦近二十年学到的“真理”却与社会格格不入,全部是扯淡。现实中,每一位中国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都要从零开始。学生期间,学生听到的最多一句话是:“你不好好学,不听老师的话,将来走向社会你毫无出路”。事实上,凡是真把老师的话当回事的人,全都被社会毙了,倒是那些学习不咋地的反而成功【马云就是最好的例子】。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你是不是跟老师学傻了?”教育与社会竟然如此对立,这是何等的讽刺?


    一个中国人一辈子就做两件事:第一件是考大学,第二件是买房子。完成这两件事,就标志着一生圆满。而德国、日本、美国......却没有这些想法。他们一辈子也是做两件事,一件是会玩,另一件是精心做一辈子工匠。但这并没有影响诺贝尔获奖者80%是这三个国家的事实。盖茨的学习在我们看来那简直是大逆不道,赖赖考上大学后竟然退学。乔布斯更是不靠谱。父母带他移民到美国,送给一对美国工人夫妇寄养,后考上当地一所比较差的大学----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类似我们县级电大】,入学不到半年就退学。大家知道,盖茨开创了人类信息时代,而乔布斯让人类进入了创新时代。这两个改变人类命运的人,就是从小玩大的。马云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三次高考落榜,最后还是报考当时无人问津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才勉强入学。

      


       当中国人倾尽一生精力去买房子时,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却在实验室争夺诺贝尔。有人说,他们没有衣食之忧,所以才能安心创造。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盖茨成功后一直没有房子,还是租赁,后来的房子是美国退税奖励的。乔布斯去世前,只有一套房子,最后给了他妹妹。这些人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淡之又淡。我们举这些例子,不是说孩子从小越叛逆长大越有出息。而是通过以上道理和事实,每一个家长和教育者都要认真反思自己,你到底想让孩子往何处去?

 


    要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不难,只要我们客观踏实的回撤到教育的灵魂上来就可以。消除消极的教育因素是第一步,比如:分数第一原则、冗繁的课程内容、枯燥单纯的课本学习等等。增强积极的教育因素是关键。积极的教育因素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除了尊重天性和循循善诱外,我们还有三样最重要的被忽视。那就是惩戒教育、耐挫教育、逻辑教育。

 


    一提到惩戒教育,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体罚,这种认识是片面偏激的想法。教育中的育,包涵培养和治理两个意思。惩戒教育其实是耐挫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实施的必不可少的保证,是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没有惩戒的爱绝不是真爱”。惩戒不是惩罚,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惩罚是一种制裁手段,而惩戒则是有强烈目的性的教育手段。惩罚强调的是处罚,也就是应得到的约束和痛苦。惩戒强调的是戒除和预防,强调的是结果和目的。惩戒可以让孩子从小懂得任何事物都有“边沿”,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现实中,惩戒早已成了教育的禁区。今年以来,马老师被学生群殴、綦老师被学生打断腿,还有刚刚发生的文老师体罚学生被索赔1.3万并立案,永嘉交警在校园用警棍殴打女教师,鄱阳中学老师处理学生打架与学生冲突后被辞退......等十多次轰动全国的“殴师”事件,让惩戒教育渐行渐远。家庭中更甚,孩子的需求往往成了所有家长的“核心利益”,满足孩子成了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社会中更是弥漫着着保护孩子的“正义之声”。“校园暴力”后媒体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指责攻击学校,老师体罚学生,会招致全社会的痛批,


       老师不敢管学生,这一定是上帝都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却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实实在在存在着、蔓延着。

  

     一个没经历过惩戒的人,是很难有耐挫力的。一个缺乏挫折锻炼的人,一定是一个无能的人,要想活下去也是很痛苦和艰难的。“校园暴力”频发【其实我本人不认同这个词语,学生暴力与校园几乎无关】、被老师批评后自杀、考试不理想自杀......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正是缺乏挫折教育造成的。当下孩子们意志力的脆弱已到了令人恐惧的程度。


       孩子耐挫力低下主要原因是家庭娇生惯养、社会无原则呵护造成的。学校教育中的不当手段也是孩子耐挫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阻止耐挫力培养的“尚方宝剑”。溺爱孩子成了教育的主要手段,放纵成了主要方式。除此之外,讽刺、怀疑、忽略、打骂、比较、唠叨......都是造成耐挫低下的因素。


      有一份调查数据是这样的:2015年春季,在全国城市和农村1200多个中小学抽样调查中发现,小学三年级家长坚持接送孩子的比例:城市是83%,农村是71%。十年前,城市是73%,农村是65%。1993年,也有个类似调查,当时的数据是:城市47%,农村36%。


      我这儿还有一份调查,是关于青少年个人消费趋向的【不包括衣食住行学习用品旅游看病等】。1988年全国中小学生月均消费是3元,其中城市孩子3.9元,农村孩子是2.1元。2014年城市孩子为480元,农村孩子为190元。


       当老师的都知道,上学期间,往往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而那些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往往碌碌无为。我们的好孩子标准是不是欠缺一条耐挫力?


培养孩子耐挫力,要从幼儿开始抓。关于耐挫力的培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孩子正在试着撕开糖纸时,你别急着去帮他,直到他努力后真的撕不开寻求帮助,再帮他忙。」


其实,有很多人会觉得抗挫力培养是要给孩子「挖坑」,故意让孩子体验挫折。还有些人会认为抗挫力的培养是在挫折发生后再来培养。这些都是误区。培养抗挫力,可以有这样几个切入点。


比如带孩子去玩卡丁车等挑战勇气和胆量的活动,让孩子爱上一两项体育运动,锻炼他的意志力……在游戏、活动中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胆量。而这些训练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会慢慢学会如何去迎难而上,而且比较容易及时获得克服困难后的快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许多挫折,小到撕不开食物包装,大到重大考试失利等等。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只是让他体会生活的美好。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慢慢去体验真实生活中的挫折。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孩子分享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我们的应对方法。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无菌环境”中。对待孩子的求助,不能大包大揽,也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利用帮助的机会,进行有步骤的引导。比如,揭糖果纸这么小的事,不死简单的帮他剥开,而是手把手教他。两次之后,他就熟门熟路地开撕了。同理,大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家校距离不太远,路途没有很危险地段的话,完全可以从二年级尝试让他独立行走。



培养孩子接纳挫折的勇气,让孩子明白,失败、挫折与收获一样重要,都是人生内容精彩部分,是任何生命必不可少的。这个理念最为重要。抗挫力培养不是「剥夺」,而是“给予”更多,而这个就是接纳和爱。让孩子用平常心接纳挫折,用好奇心挑战挫折,用幸福心消化挫折。在孩子遇到失败时,无条件接纳。在孩子对选择和愿意担当时,给予鼓励。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培养抗挫力。「可以被打败,不能被打倒」的这种气概,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目前社会的浮躁和暴虐非常严重,社会上为一点小事就吵架、打架,甚至打死人事件也不鲜见。这是缺乏逻辑教育的结果。逻辑匮乏的后果就是导致是非不明、思想堕落、伦理弱化。一个民族没有正确的逻辑是没有希望的,更严重的是作为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和家长普遍缺乏逻辑能力,这怎么能培养出有逻辑能力的人才呢?缺乏逻辑能力的人,肯定是想当然、直觉化思维,混沌化结论的一群人。


缺乏逻辑的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主见。遇事不知道如何处理,与谁的关系好就听谁的话。待人接物甚至与人打招呼都紧张。有的人甚至连买衣服、吃什么饭都犯愁。


2、把中庸之道当成成熟。有些人说话做事不去探究问题的本质,而是顺从大多数人的立场。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落个“好人”,事实上,时间长了,这类人也被大家识破。


3。无明的人。一切对错的标准都围绕这自己利益或与自己亲近人的利益,利益是对错的唯一标准。自己的亲人、朋友做的再糟糕,就算隐瞒欺骗利用自己,只要这事儿与自己无关,还是继续把TA当亲人、朋友。在这些人眼里,亲人或朋友的态度、立场、需要是至高无上,是毫无疑问的真理。


4、说话交流中往往显示出主题不明确,论析缺乏条理和严谨性。喜欢看西方大片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的言谈话语简练凝结、意思逻辑严密。


5、看问题直观。在缺乏事实依据的前提下,甚至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想当然下结论。


6、习惯成自然,多数就是真理。马云当年办翻译社、辞职,全校1300多名老师都说他是疯子、外星人。后来记者采访他一个问题:当年你当老师时,1000多名同事,却只有一两个是你的朋友,为什么?马云回答:按照大多数人逻辑,大家都不是我的朋友,肯定是我的问题,但目前全国有7亿多人在使用我们的平台,这种认同对我来说最温暖。马云的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多数人往往是错的。


不要试图说服愚蠢的人,愚蠢的人不会接受启蒙,越是愚蠢的人越认为掌握了真相和真理。----左春和。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思维方式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常常以经验、情感作为思考依据,往往缺乏逻辑。任何一个结论,没有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更糟糕的是,我们所产生的经验,往往是很狭窄很片面,甚至是具有欺骗性的经验。西方思维中,往往把所有人当成自己群体一部分,包括敌人和仇人,每个人就像一节链条,哪节链条出问题,其他链条都认为自己也有责任。所以,西方人在对待问题上,往往是开放、宽容、温和的态度。中国人不然,总喜欢把人分类,像切藕一样,每个人都是一段段的,只要与自己不同,那就是对立,与自己相同就是一体。所以,中国人总是斗争、迎合、巴结、算计。


      正因为缺乏逻辑能力,中国人成了标签大国,动辄就把别人归类,根本不去想着如何为这个标签负责。扣帽子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无论是政府还是平民,都无时不在帽子下生活。有人中国统计,新中国以来,我国类似“黑五类、牛鬼蛇神”等各种政治帽子不下300多个。


     正因为我们缺乏逻辑能力,我们的国度充满诈骗。由于大家不会触类旁通,不会按逻辑推理,所以只有亲力亲为才相信。只要自己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就信以为真。而骗子们就是利用这种国人心理欺骗。

     逻辑是反直觉的。比如:以前大家都认为相同物质,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先着地。伽利略通过反直觉否定了这个结论。同样,我们目前教育上也是如此。比如,每个人都认为一个孩子成绩必须要优秀,只有成绩优秀才可以考上大学。可没谁去思考,为什么必须成绩优秀?那些事业成功的人,为何成绩都不优秀?爱迪生甚至没进过校门。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与前途有关联吗?盖茨、乔布斯没上大学还不是照样成功?是个大学生都比马云厉害,但世界上只有一个马云。


    培养反直觉能力是逻辑提升的第一步。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判断一个人往往是从性格外相获得答案的。这种直觉结论显然不靠谱。一个看起来很老实的人,那只是性格表象,与品质毫无关系。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以后请不要相信第一印象或第六感觉的鬼话了。


     从前美国社会流传着一种观点,那就是白种人最聪明,其次是黄种人,最后是黑种人。后来做了一个系统性测试,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在数理方面,黄种人遥遥领先。文学艺术方面,黑人遥遥领先。而一向高傲的白种人总分次于黄种人,与黑种人持平。这种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认知形成后就定型真理就这样被逻辑推翻。


      在很多国人内心深处,藏着无数个直觉细胞。比如:看样子他就不是好人;他那么有钱肯定不知道怎么来的呢;他经常不在家,肯定在外面胡作非为;那个女的打扮那么妖艳,一定是做鸡的......这种毫无事实依据支撑毫无逻辑关联的结论成为家长和老师们判断问题的主流理念。在这种错误理念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也会成为一个糊糊涂涂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一直没有人才,让学生亚历山大,让家长苦恼,让老师无可奈何,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方向和节奏错了。教育就像熬药,只有慢火熬煎才能出精品,而不是不分昼夜的填鸭。更不是靠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全部压给学生。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少作业,而是简化课程、缩短学习时间后,增加能力方面的培养。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心智的科学引导才是教育的真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学季:适当的挫折教育,是自强不息之本!
【郁氏文化】“挫折教育”就是体罚教育吗?――由抖音短视频引发的思考(文∕郁光涛)
教育孩子要辅以惩戒
我们小时候被老师打,父母说是教育,为什么现在普遍称虐童?
教育惩戒“同过同罚”?别闹了,当学校是法院啊?
孩子的逆商怎么培养?(e患者说的回答,1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