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履廷:被科举套牢的八股人生(转)

熊履廷,字来周,号甓园,今张巷瓘山人。“诗、古文词名噪一时”,尤其以诗见重儒林,加上他勤奋而且长寿,所以诗词创作的成就颇高。熊履廷人生最得意时,江西巡抚白潢对他格外器重,凡遇山川楼阁名胜需要题字赋诗,白潢就派人赶赴丰城请他代为捉刀,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可谓莫大的荣耀。因此远近问字求学的士子络绎于途,门生故旧为此登科入仕者也不在少数,倒是他自己负才不售,蹭蹬棘闱,白首穷经,在八股文中消耗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最令人心碎的是熊履廷曾经离梦想那么近,康熙四十四年(1705)和雍正四年(1726),他以初试第一的成绩去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最后以八十二岁的高龄郁郁而终,死时只是一个岁贡生。我们在他多达四十卷的诗集《也耽吟》里,可以看到一位读书人坎坷的八股人生。

         熊履廷在被科举绑定、套牢之前,本是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瓘山熊氏历代以诗书传家,出了不少名人,他家里也是书香门第,祖父凌寰先生是一位诗人,著有《乙藜居集》,其父木也先生(虚白)也是读书人出身,对熊履廷、履义、履敬三兄弟督学甚严。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熊履廷耳濡目染,就此步入读经论道而求科举仕进的道路。

         熊履廷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八岁开始跟随塾师发蒙,十岁便通声律,而且很善于属对,他父亲曾出对云“茂叔池中莲茂盛”,熊履廷应声对“蒙正窑外草蒙茸”。族叔震百公郊外试对“新苗吐穗谷离离”,他应声对道“旧藕生莲花朵朵”。康熙九年(1670),熊履廷师从瓘山前村的先达余配元(号云思,康熙庚戌进士),余在召试他时拟对云:“云遮月兔儿,四足全形不见”,熊履廷应声对道:“日晒雪狮子,一身冷汗长流。”余配元“因击节,大奇之”,正式收熊履廷为入室弟子。

        熊履廷十五岁时“方通八股”,但他性耽诗赋,精力全耗费在吟诗练句中。康熙十三年(1674)爆发“三藩之乱”,吴三桂的部队横扫桂湘,江西也被波及,盗贼四起,熊履廷没法读书,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走避兵锋,“诗书废于甲兵,学问荒於逃窜”,更把学业耽搁不少。兵乱之后,熊履廷去参加几次童子试都没考中,有人认为他把精力过于耽误在写诗方面,熊履廷不以为然地说:“以文之笔作诗,则为腐诗;以诗之笔作文,必为隽文,是所谓诗人少达而多穷。”似乎年少的熊履廷很早就预感到自己科举不利,作了此生只能用诗来“销磨岁月”的心理准备。

        话虽这么说,但要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扭转坐吃山空的窘境,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学以致身的功效,就得借助科考这一捷径了。何况熊履廷十八、十九岁时连遭父母相继过世的变故,生活“极困窘”,为了谋生,熊履廷被迫到赣南教私塾十多年,一直到三十三岁时回丰城。在世俗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之下,熊履廷又不得不削足适履,去参加他素不看重的科举考试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就此踏上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八股应试之旅。

        熊履廷开始的科举征程比较顺利,接连得到巡抚宋荦、督学王撝斋的垂青,特别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主考张尚瑗的力荐,几次岁试都“冠军南郡”,此后年过半百的熊履廷考试一直不利,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元年(1723)、四年(1726)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直到雍正十年(1732),熊履廷终于考中了一名岁贡,此时他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

        熊履廷编年而录的诗集《也耽吟》就是围绕这一漫长而痛苦的征程展开,并忠实地纪录自己的科举人生的。此书共有四十卷,自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到乾隆四年(1739)止,时间跨度达67年之多。从浩繁的卷帙中,我们可以一窥来周先生的交游、履历、志趣、情怀,也可以读到一颗被功名折磨的落寞、迷惘、焦虑、绝望的心。如果不受八股科考的羁绊,也许诗人是快乐而恬淡的,一但掺杂了功利的成份,任何人都难免要陷入沉浮偃蹇的悲喜人生。

        我们在他俯拾即是的众多与科考有关的诗章中,就可以看到他期待——失望——愤懑——期待的心理循环。

        我们先看他二十岁左右所写、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两首《咏缸中鲤鱼》诗,其时正在棠馥设馆(今淘沙唐福):

        修鳞养甲镜天中,万里风云惜未逢。直待来年春水暖,桃花浪里看成龙。

    勺水潜藏已有年,扬鳍鼓鬣自悠然。而今暂逐凡鱼戏,只听春雷上九天。

    同一时期又有《叔以笼内竹鸡命题口占一绝》,同样描述了他不甘寄人篱下、自许一飞冲天的强烈愿望:

        锦羽蹁跹野外鸡,空庭昼永傍人啼。高飞自是平生愿,暂向樊笼借一栖。

    康熙二十三年(1684)端午前夕,熊履廷离开设馆教塾的赣南安远县,前往省会南昌参加府试。这是二十六岁的熊履廷开始参加的第一场较为正式的科举考试,为此他曾作《午日泛百花洲应孙臬台观风试》,诗中借龙舟夺锦标起兴,格调颇为高昂:

        百花洲上百花妍,宪府风流佳节传。蒲柳色深迎画桨,芰荷香暖袭琼筵。龙舟远趁标头去,雉堞低从镜面悬。豪饮不辞今日醉,满舡萧鼓碧波天。

    可能是这次考试没有取得进展,熊履廷用和氏璧和滥竽的典故,对自己的表现大不满意:

        
残秋萧索态,大半似狂奴。献楚翻成石,干齐愧不竽。雨昏山影乱,霜落叶声枯。直欲凌空去,天门恣一呼。

        随后熊履廷参加了巡抚宋荦主持的观风试。观风试是清代一种由地方大员主持的,用以选拔人才的考试,为此熊履廷作了充分的准备。此次考试是宋荦就琉球国派遣陪臣和王族子弟到中国入国子监读书的盛事,要求作五言古体一首;赋《匡庐云海歌》七言古体一首、《白鹦鹉》古言律一首,熊履廷发挥比较好,得到宋荦的首肯和奖掖。但观风试毕竟不是与科举功名直接挂钩的正式考试,熊履廷虽然得了善诗的名声,也解决不了出身问题——他不得不又买舟南下。走后熊履廷为了表达对宋的感激,奉诗说“幽兰自恨潜幽谷,已遇春风尚不花”(《上宋大中丞》),他把不能出人头地的责任自己揽下,同时也寄希望巡抚大人以后还能继续提携与奖荐。但此时他也感觉自己“褐单双袖冷,金尽一囊轻”,就像失群之雁“薄暮失群鸣”(《归舟感赋》)。

        康熙二十八年(1689)熊履廷写下了第一首下第诗,诗末仍用丰城剑典故,表达了自己的不屈:

    宿昔趋庭日,蹉跎献策年。才羞王子后,命让祖生先。雁影牵秋兴,鸡声废夜眠。雌雄双剑在,岂必受人怜。(《应试后同伯兄用韵自慰》)

        为了应制科举,次年南昌府学诸生结了一个文会组织“兰社”,“订诗文之会”,以便相互切磋时文制艺,准备辞去赣南教书的熊履廷也加入兰社,并把精力放到了这方面,写了一些“同社会文”,希望“甲第原相继,丁年已见称”(《祈同社诸子早捷》)。康熙二十九年庚午乡试,得士甚众,熊的丰城同乡中就有万俨、余珙、陈善治三人中举,熊履廷表达了祝贺与羡慕之馀(《喜秋闱得士》),也表现了自己高中的强烈愿望。《试归宿小江店》诗中说:

         
献策归来晚,河边暂解装。清茶寒夜店,乱草旅人床。雪意欺貂敝,更声听雁长。功名千古事,漫道熟黄粱。

        熊履廷于康熙三十年(1691)考中秀才,但康熙三十五年(1696)壬子乡试又落榜。熊履廷连赋五言律诗五首,有“误我惟黄卷,骄人是白金”等忿然之句,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次对他的打击不小,其中一首云:

   
   广额传奇遇,鸦皆作凤吟。如何山采玉,不许石成金。破帽头颅恋,遗丸涕泪深。荆妻偏笑语,进酒劝开襟。

        康熙三十八年乡试揭晓,丰城继上科以来连科无人中举,熊履廷颇为牢落,于《己卯揭晓后作三首》中用丰城科举史上的“龙山宴”和风水上的“三洲”故事来慨叹丰城文教整体水平的滑坡和自己时运不济,就因其中有“清时岂忍歌衰凤”和“龙光灭没”等“违碍字眼”:

        
丰城两度暗奎星,屈指开科事未经。世路无媒徒自拙,文章不误只人灵。秋风色色早喧坐,暮雨迷迷雁下汀。可恨龙山消息断,松惭竹愧色凋零。

        
西江返棹北风号,恋我犹然敝緼袍。废后宁须詹尹卜,愁来只合杜康逃。一时好事门空辟,三载伤心色误操。圣代於今多雨泽,如何独不及吴皋。

    三洲水落树疏疏,旧有仙人谶亦虚。书债未偿羞脉望,宦情多滞笑揶揄。清时岂忍歌衰凤,大壑何当纵巨鱼。底事千秋埋狱剑,龙光灭没斗牛墟。

        康熙四十一年(1702),熊履廷四十五岁生日赋《生日吟》一首,他又把目光盯上了下一科乡试:

        半生孤馆春复秋,砚田徒石舌耕苦。却笑此身非燕子,奈何他家傍门户。既嗟芹草采迟迟,投时转疑文字腐。闱中三战且三北,榜羡伊人登龙虎。将来富贵犹莫知,已去年华那堪数。填胸块垒訢向谁,起将长剑指天舞。等闲香动槐花黄,岁属大比又壬午。

    很遗憾,壬午乡试熊履廷又以失利收场,他又悲哀地赋诗三首,以志其憾:

    
英雄颠倒极,按剑向秋悲。七萟心空呕,三年眼又痴。蝉寒帷抱叶,鸟倦复投枝。试问东篱菊,如何发独迟?
    最是功名路,迷茫认未真。有人夸拾芥,而我叹堆薪。物换青阳逼,愁多白堕亲。文章还自恐,赚老百年身。
    儒冠虽未老,却也自羞予。宇宙牢笼鸟,乾坤涸辙鱼。紫蓉临水艳,红树入秋疏。不向龙门去,何时免教书。

    “寄食难禁孤馆冷,承家仅得一经遗”,心力憔悴、无限落寞的熊履廷又一次碰壁。回到山斋中,熊履廷开始整理自己的诗集,并请同乡、在北京的吏部郎官李云会作序——一块田荒了,另一块田不能听任它颗粒无收。面对连年的灾伤,此时熊履廷心系民瘼,集中创作了一些关注民生的诗作,如《旱叹》、《怪雨歌》、《见有食观音土者感而赋之》、《大水歌》、《续大水歌》、《寡妇吟》、《谷雨歌》、《忧旱行》、《丰民谣》等作品,这些都是熊履廷感情最真挚、成就也最高的一组作品之一。

    康熙四十四年(1705)乡试,熊履廷发挥不错,但结果仍没考中,而且按当时传闻说他不但要取中,名次还比较靠前。从大喜到大悲,让熊履廷感觉人生的喜悦与痛苦转换实在太突然。但是,他又必须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试后对熊履廷颇为赏识的学政张尚瑗在章江门专门约见他以示安慰,把他和胡学浃比喻为“丰城双剑”(《赠胡两生会兄》),熊履廷赋《太史张损持夫子以拙卷荐元未售召晤章门恭呈二律》表达对座主的感激之情。张后来曾把自己比较欣赏的文士组织过几次雅集,熊履廷虽然去了赣南,也在拟邀请参加之列,张甚至书召熊履廷赴昌聚会,更让熊对这位座主心存感激。现在我们从《乙酉卷已拟解忽然终弃感成二首》中看不出他究竟是什么原因被黜落,年近半百的他在科场上已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一次地熊履廷的打击非常大,以致他卷起铺盖,先在里中丰山庵重操旧业,继续做他的私塾先生(《落第后复馆丰山庵作》)。次年他又抛妻别子故地重游,去往赣南的兴国县设馆教了三年书,期间他的长子夭折,更让熊履廷心恸不已。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熊履廷又参加了本年乡试,从他与同乡、曲江胡学浃(同样著名的一位科场倒霉蛋,壬午乡试后曾以一篇摧人心肝的下第诗文《广己赋》而录入县志)交流的情况看,试前他感觉良好(《十四夜场屋作》),结果是两人的成绩都不妙(《午日大雨就试次胡两生韵》),这一科的考试丰城取中举人五名,已是“六刖秋闱”的熊履廷不愿多谈及,而是默默地去了安福县儒学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到康熙五十年(1711),他又转赴临川县和金溪县明末大学士蔡国用的淇园教书谋生。此年乡试他只是轻描淡写了自己铩羽而归之事,“荆山倍有伤怀处,被刖归来璞也无”,还提到想要回自己的试卷也求不到,没有了伯乐,落第后内心的隐痛只自知(《辛卯遭斥索落卷不得漫赋》)。

    逐渐心灰意冷的熊履廷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本不在开科之年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碰上康熙大寿,加开一科乡、会试,这让熊履廷又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蔡大学士的淇园里起功来。本年二月中旬他如期参加了乡试,“生逢圣泽深无限,料取花朝胜桂秋”,他希望这次格外之恩能甘霖普沛(《癸巳二月十四日夜场屋作》)。明月依然照别离,本科丰城中举者有三个,其中还有一个是距他家不远白马寨的杨廷言(杨丹山),但熊履廷又一次落榜。除夕时他吟句云“马齿徒加长,龙头竟未成。无端风雨冷,剪蜡守残更”,应该是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次年秋天是正科的甲午乡试,但他又连续“九踬秋场”,“窜迹山中,幽愤塞胸,如寒蝉冻雀,又不能发之”,只好一气集唐诗三十首,“得丧悲欢尽是空,诗人自古恨难穷”,并作《哭命》一首,藉此以纾郁结烦闷。

    康熙五十五年(1716),熊履廷到邻县崇仁县儒学任助教。“惊天富贵终何待,扫地文章大可叹”(《丙寅除夕上司命一律》),但他求第心切,没有心思漂泊异乡,次年即回丰城,于沙湖就近设馆。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乡试,熊履廷参加第十次乡试又没考中,正好主考官作了一副对联,中有“十番锁院秃霜毫”句,熊履廷认为这是天意,时逢六十生辰,他哀伤地赋《贱辰书感》诗云:

    
贱卖诗文竟乏缘,伤心欲废蓼莪篇。独淹草莽康熙世,重遇桑蓬戊戌年。肮脏木能谐俗尚,崎岖终不受人怜。魁然七尺身虚度,倚剑崆峒试问天。

    康熙五十七年(1718),熊履廷遇到一位知己、江西巡抚白潢,命运似乎又出现了一丝转机。这一年丰城决堤,白潢亲自到丰城踏勘灾后重建,熊履廷的颂诗颇有文采,引起了白潢的注意,并推荐他入豫章书院肄业,本来“盛遇惭当天下士,殊恩敢负大中丞”,但熊履廷考虑到自己年逾花甲,去与一帮青皮后生同桌读书,观感上有些难堪,而且掌教豫章书院的老师鲁留耕还是自己康熙四十四年同出张尚瑗门下的同年,人家现在是科班出身,当年初试第一名的熊履廷还是青衿一个,“白发羞称弟”的情形颇让人尴尬,他便以生病为辞未赴。但考虑来考虑去,他还是想白巡抚盛情难却,受到领导重视也是一种殊遇,说不定有一些机会,便动身去了南昌。白潢颇为礼贤下士,不但修缮了书院,改善办学条件,到常书院讲学督课,大暑时还颁赏西瓜。他对熊履廷不但鼓励他努力进取,还以贡墨数碇见赠,而具体指导这班老秀才学习的学政,更是著名的学者查慎行。主观上客观上条件都不错,但康熙五十九年(1719)乡试,熊履廷第十一次落榜。落榜的原因又是犯了圣讳,这只是一个技术性的小问题,但在封建社会来说是很致命的,前引诗中他率意地使用“康熙”二字入诗,本就是一个教训。熊履廷幸亏生活在康熙朝,如果到了文网渐密、数兴文字狱的乾隆朝,恐遭不测。所以他写《写闷》诗云:“枉走秋场十一科,青云志装已销磨。心伤孟老南山句,触忤宸聪奈命何”。不久又传来恩公白潢调京任户部尚书的消息,使熊履廷再一次陷入了迷惘与痛苦中。他悻然回乡赋《场屋后归瓘山》诗云:

    郁郁谁堪折,蓬门镇日扃。文章真有命,土木本无灵。细雨孤村暮,残灯两鬓星。生涯今已决,把钓蓼花汀。

    六十开外的老秀才熊履廷,心中的矛盾与痛苦交织在一起,时而信心重振,忽而情绪低落,时而看尽浮华,安于天命,科举把一位老人折腾得神疲力尽,让人感觉有神魂颠倒的感觉。且看他几天之内前后心境迥异的几首诗:

    休疑樗栎质,颇有栋梁心。岁久埋幽谷,工师未一寻。(《漫兴》)

    风云不肯送龙门,万事今知有数存。煮茗吟诗随分乐,糟妻笑对弄雏孙。(《落第后口号》)

    “飞身登玉宇,恨见素娥迟。丹桂如相赠,还须第一枝(《梦游月中作》),科举对这位老人的毒害实在太深,令人既可嫌又觉得可怜。为了功名,他奔波科场,白首穷经,他的高足徐文弼都成了秀才、举人、进士,而六十五岁的他还在南昌豫章书院读书以参加岁试,连自己的女儿出嫁都顾不上回家(《幼女出阁以岁试羁会城》)。天伦与人情,只能托文字来表明自己还尚未泯灭良知。

    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圣祖玄烨驾崩,雍正入继大统,颁诏明年开恩科。皇权的嬗递也成了笼络士子的手段,熊履廷等老秀才同样不肯放过这个机会。但命运一直似乎在捉弄这个可怜而顽强的人,雍正元年(1723)的恩科、二年的正科,熊履廷再次刷新了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落榜的纪录,恩科这一次所说本拟取中,但又被黜落,把卷无聊对薜萝,青云得路故人多。如何璞已良工剖,反教归山泣卞和(《恩科卷已批遍阅荐久复云俟来春联翩而去览之怅然》),熊履廷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同样的下第专业户、老伙计甘名世登科而去。请看他甲辰科试前试后的两首诗:

    十度零三锁院游,何人不望老龙头。风云毕竟逢新主,得意花朝胜桂秋。(《甲辰二月十五日场屋口占》

    从今不去棘垣游,命薄难期署榜头。尚有诗魔驱使在,龙溪骥岭老春秋。(《揭晓后叠前韵志慨》)

    熊履廷还提到这一科考前他还专门去扶了一次乩,从侧面可以看出他现在已经对自己不自信,对命运也完全托付给了上天。但神仙也骗人,终究没能如乩语所愿,他愤愤地写道:

    俯仰徒生七尺身,看来世态积樵薪。文章已赚英雄老,底事神仙亦赚人。(《阅甲辰试录口占二截》)

    文章憎命达,从省城落第回来,熊履廷的怨气未消,又忿然作了两首看上去是“狂诞不经”的诗:

    片舌虽耕不疗贫,无媒自分老风尘。薪钱米债何由偿,欲把青天卖与人。(《漫兴》)

    文昌命里恨无星,岂是生花笔欠灵。脱手全将场屋卖,安排做个老明经。(《解闷》)

    雍正四年(1726),年近七十的熊履廷趁脚力尚壮,也为了舒缓一下压力,他出游鄱阳湖周边州县,过彭蠡,宿都昌,登匡庐,访石钟山遗迹,然后再去参加本年乡试——结果是第十四次“例行”落榜,而本科的解元恰恰是丰城沙湖丁奭;清代丰城以能吏著称的诗人袁守定也在这一科绝尘而去。“虚生两只垂肩耳,只听他人宴鹿鸣”(《自感》),这让作为前辈的熊履廷感觉情何以堪。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文房四宝烧了个干净(《笔纸墨砚,四宝也,文人多赖之,独不灵於余。今老矣,谨以无命火焚之,误坑并作诗责焉》)。看他累年不第,唯心地迁怒于文具,真是可叹、可怜又转觉可爱。

    “三荐不售非大器,七旬空度乏奇缘”,这是七十岁的熊履廷的《自寿》诗句,后又作《自况》诗云:身为名所误,得失付于天。且喜贫非病,无拘俗亦仙。残书孙可课,妙句友堪联。草屋龙溪上,吾将退老焉。但不要以为他真的开始认命,他看了自己上一科的卷子,认为自己的水平没问题,只是没遇上对路的阅卷官,才使自己没有机会中举,从《阅丙午呈堂卷口号》可知他仍抱有一线希望:

    青袍紫绶志空怀,白粥黄老尚捱。七已经三度荐,五行无奈十分乖。巷斜片月虫啼壁,园锁残秋叶拥阶。天若有知开只眼,还须把我好安排。

    这一时期主政丰城的是商丘人高岑,也就是宋荦的外甥,颇善诗词,其《眺秋楼诗》中的《宝气亭集》和《丰城杂词》就是丰城任上所作。故人之甥对熊履廷的器重让他觉得特别亲切,遂与高岑唱和往还,暂时忘了几十年来的宠辱与得失。落笔能将五岳摇,白头踪迹似蓬飘。无端块垒填膺满,安得鄱湖当酒浇(《怅怅词》),科场之事可不提,写诗倒是他的强项,也是唯一可以排遣的方式,只是叹老嗟卑逐渐成为了他诗章的主题。

    雍正七年(1729),七十有二的熊履廷昂然参加了南昌府试,再赴豫章书院参加傅学院主持的三场通材试,以后又参加谢巡抚的观风试,然后是本年己酉科乡试下第——除了乡试,老于考场的熊履廷已经不记得自己参加了多少次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观风试和通材试了。有考就去,考完就走,甚至在南昌章江门内搭建了一爿心旷楼以作应考的临时住所,他已几乎变成一台不折不扣的考试机器,光廪饩米就吃了二十七年的熊履廷已顾不得旁人的冷嘲热讽,内心强大而略显麻木的熊履廷藉此销磨最后的几年时光。

    雍正九年(1731),熊履廷遭受了一次不白之冤,大概是有人投拆他霸占考试指标、浪费国家经费之类的事,署南昌知府一度革去了他的考试资格——这让他感到不可接受,没能考中举人本已使他感到怀才不遇,而薏苡之冤更让他感到怒不可遏,考试资格是他的命根子!经过反复的申拆,当道也不想与这位七十开外的老秀才过不去,总算赏还了考试的名额(《革名后蒙复》)。他愤愤不平地作《辛亥春,署守暴戾诬枉,详革,通郡为余扼腕》以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为了证明自己有如老当益壮的廉颇,他回到丰城便到小港白洲教馆,也为自己的下一科——也是最后一科作准备。

    雍正十年秋壬子乡试,熊履廷又准时出现在考场。他照例在试前于场屋口占一首五绝以讨个好口彩:皎月穿帷照,龙门影渐斜。姮娥如有意,赠我广寒花(《十四夜宿场屋作》)。但考试时他就觉得有些吃力,一是记忆下降,二是精力不济了。棘垣门辟竞弹冠,老大羞余不自安,心中没底的熊履廷匆匆离开了考场,不敢与人交流心得,也等不得考试结果出来。其实他也预感不妙,或者根本没抱过太大希望,他已习惯了失败——实际上,这已是他第十六失利。

    结果出来是再平淡不过的了,些许希望又是第十六次习惯性流产。气愤难平的熊履廷写下一首《壬子揭晓后一日作》将责任一股脑儿推到那些冬烘考官身上:

    又走秋闱十六番,思将踢倒跃龙门。冬烘秉鉴文何据,日影侵帘目易昏。浇柳乩言无复验,积薪世事不堪论。高官绝少诗人做,收拾乾坤入酒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熊履廷如愿以偿得了一个岁贡的名头,我们不知道这是考官们赏的一个安慰奖,还是上天最终垂顾这个可怜的老人,策试彤庭非不愿,主恩怜老免驰驱(《斋居漫兴》),这个及时来到的小小岁贡头衔,至少停歇了一位生命不止、考试不休的老人在科举途中踽踽而行的身影。

    除了感谢座主史仲升老师,75岁的岁贡熊履廷想起52年曾经扶过一次乩,乩文中有赖仲升语,这次真是靠史仲升帮忙,果脱予难。但另一句执笏归来一词让他不知所云。不管怎样,小就功名已白头的熊履廷乐不可支地写下了一首《应贡次一日漫赋》:

    淡粥坐寒,得个明经也似仙。路踏青云虽薄命,天留白发却长年。姓名忝附春官籍,诗句难沽海客钱。执笏神言今已谬,娱情自有好林泉。

    后来熊履廷还拣选到一个充福建教职的小衔,虽然终于算进入体制内的杂流小官,宪檄屡催就职,但老迈的熊履廷终于明白自己不但不能胜任,而且已是来日无多。他到了八十,终于明白自己一辈子都为功名所误。

    剩下的日子依然老病贫苦,故交老友也一一下世,但已了平生愿的熊履廷至少还可以借吟诗对酒、赏花艺蔬,甚至是卜兆墓地来打发剩余的岁月。其后又逢乙卯乡试,除了想起六十年前的乙卯乡试碰到三藩之乱外,棘院浮沉十六科、四荐不售的熊履廷不再作秋闱之想,顶多是听到省府县试的题目自己也在家试作过过八股瘾。雍正十二年(1734),熊履廷作《老叹》诗一首自况衰病:

    耋期临矣双斑,便有微官想也闲。老态向人成木偶,前身何处失金钚。姓名不列甲科内,诗句长留天地间。可叹亲朋零落尽,柴门伏枕昼常关。

    乾隆四年(1739),82岁的熊履廷与世长辞,正式结束了一辈子的科举征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姜宸英 科举人物
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
蒲松龄科举考了40多年未中举,却与济南结下一世情缘!
蒲松龄与高考满分作文
古(清)之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王道成:八股文和试帖诗|文史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