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河精蕴——出土商代玉器精品选粹


玉琮
商代
长6.5、宽6.3、高3.7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青玉质有沁。呈矮方柱体筒形,射较矮,内圆外方,通体素面无纹,棱角分明。转角处有竖向阴刻线,似为后世所刻。颐和园旧藏。


玉璋
商代
最长29.4、最宽9.6、最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中有黑点和大片白色斑痕,并有黄褐色沁斑。边缘有旧伤缺。体扁平,首部内凹成月牙状刃边,刃薄。柄呈长方形,上有单面钻孔。柄体连接处两侧出单齿牙栏。栏上方饰倾斜的阴刻线及交叉线,两面均有,线条极细。从器型上看,类似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牙璋。


直线纹玉圭
商代
长15.5、宽3.5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顶端有圆弧形双面钝刃。两面阴刻五组平行直线纹,中下部对穿一孔。其形制与殷墟妇好墓所出玉圭极似。


玉璜
商代
长10.2、宽3.8、厚0.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大片褐斑。弧形,扁平,素面,两端各有一单面孔。


龙纹玉璜
商代
长4.9、宽1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体呈半环状,通身雕龙纹。嘴、尾部两端各有一圆孔以供穿缀。


弦纹有领玉璧
商代
直径12.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灰色。璧体薄匀,孔缘起棱,两面各阴线刻四组弦纹。类似器物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江西新干大墓都有出土。


有领玉璧
商代
直径9.5、孔径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扁圆形,大孔窄边,孔壁两面突起呈圆口状。此类器物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中多有发现。


玉牙璧
商代
外径13.3、内径6.7、厚0.5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环形,外缘有三处出廓和三组齿牙,每组各六枚齿,两面光素。


玉牙壁
商代
外径13.8、内径4.9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黄褐色,局部有褐黑色沁斑。呈扁平状圆形,中央有一圆孔。外缘有三个形状及方向均相同的锯齿状凸脊,凸脊间又分别雕琢出六个齿牙,齿牙间距不等。


玉牙璧
商代
直径14.49、厚0.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呈极不均匀的色泽,有深浅不一的褐红色大块斑,半透明。素面玉璧形,环周缘在四个等分点上,各雕刻出一个尖牙,再于牙间各雕刻出一组扉牙;此器出牙缺乏犀利感,尤其是扉牙的部分,是商代常见的稍带方板的牙组形式。早年不少学者以为,此种带牙之玉璧是一种天文仪器,称其为“璇玑”,今此说已不为人们所接受。


玉戈
商代
长28、宽6.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色沁。阔援微曲,前锋峻峭尖锐,中有脊,两侧有刃,内作长方形,有穿孔,末端有锯齿状突脊,表面光亮润泽。商代玉戈一般都是平直的“一”字形,或略有弧度,一般援与内之间的装饰有凸齿,这类凸齿是商代玉器装饰的一个特点。一般而言,商代的戈中部有一条隐起的脊线,脊线两侧微凹。刃部与边部刃有一凸起的小隔线。


玉戈
商代
长44.2、宽8.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绿色中夹有姜黄色斑纹,材质坚硬,有较好的玻璃光。器扁薄,援呈三角形,戈双刃向前聚成锋,略斜,中部起脊,直内,近栏处居中有一圆孔。内部有两组双阴刻线,末端有五组扉牙。


玉戈
商代
最长16.5、最宽5.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呈鸡骨白色,有红色朱砂。器扁薄,援前锋呈三角形,有中脊和上下刃,锐利。内略呈长方形,近阑处居中有一圆孔,内后端有较宽的平行阳线五组,整器制作规整。


玉戈
商代
长10.7、宽3.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褐色。器扁薄。援前端呈三角形,前锋尖利,两侧有刃,中间起脊线。援后端中部有一小圆孔。直内。原清宫旧藏。


玉戈
商代
长22.2、宽4. 6、厚0.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牙白色,沁色较重。援部较长,三角形锋,有中脊及边刃,援后部有上下阑。长方形内,前端中央处有一单面钻圆穿,后端阴刻两条平行竖线,其后减地雕刻三组双阳线纹,尾端呈齿牙状,体局部有朱砂痕。两面纹饰相同。


铜柄玉戈
商代
长26.2、宽6、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戈身玉质已受沁为鸡骨白色,边缘有刃,薄而短平。铜柄镂空,饰凤鸟纹,可能原嵌有绿松石。


玉斧
商代
长11.3、宽5.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局部泛白,温润亮洁。长方扁形,刃部稍宽,钝口,无使用痕迹。上端微窄,圆角,上有一单面穿孔。


铜柄玉斧
商代
长21.8、宽8.07、厚0.76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与铜复合器。扁平长方体。斧体宽扁,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斧为双面弧刃,中部有脊线,底部钻一圆孔。内与斧的一部分为铜质。长方形内,有上下阑,下阑较长,内顶端于长方形框内铸一兽面纹,旁侧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有使用痕迹。


玉钺
商代
长12.2、宽9.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边缘有较深的褐色斑。顶端有一半圆形缺口,左右角各有一小孔。上部有一圆穿。刃为弧形,刃口薄而锋利。两侧边仍有齿牙状饰,疑为由玉钺改制而成。


玉钺
商代
长14.7、宽7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泛淡绿色,有褐色白色斑。体为扁长形,上窄,下宽,通体素面无纹,钺的上端顶部有一圆穿孔。此钺上端及左下角残缺。


兽面纹玉戚
商代
长15、宽14.7、孔径6.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已受沁为黄褐色。玉戚中穿大圆孔,刃部为七个连弧。两侧各有两组凸齿。兽面纹臣字眼,卷云形长眉,卷耳,两眼之间有一方菱形。两面纹饰相同。戚为兵器,玉戚为商代礼仪用器,也是权力的象征。


玉戚
商代
长11.4、宽6.9、厚1.25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扁平体。顶平直,扇形弧刃,双面刃,两侧各分布二组牙饰,每组三齿。器上端有单面钻圆穿,无使用痕迹。


玉戚
商代
长10.7、宽5.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经侵蚀为姜黄色,上部呈灰质白色。体扁薄精巧,呈梯形,肩平窄,两面磨刃。玉钺腰两侧琢磨出外凸的六个齿牙,间距不等,左右对称。内上端有一个单面钻圆孔。


玉刀
商代
长36.8、宽4.4、厚1.3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有裂纹,裂纹处受沁呈褐色。器体厚重,刀脊平直,有短刃;柄部自然呈鱼嘴状,并有一圆穿。


兽面纹玉韘
商代
高3、直径2.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已严重受沁。一面减地浮雕兽面纹,兽面方形眼,上卷角。一面光素,有一斜横槽。下棱穿有一孔。整体尺寸较小,可能为童子所戴。韘是古人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扣弦器,商周至战国时期,玉韘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汉以后演变为玉韘形佩,为装饰佩器。


玉柄形器
商代
长10.4、宽2.8、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黄色沁斑,光泽莹润略透明。器为扁平长条形,顶端平,中上部分略向内收并饰凸弦纹两周,其他部分光素无纹,底部斜磨出尖,通体无孔,碾磨精细。


弦纹柄形玉器
商代
长10.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色青中闪黄,质坚硬,局部有赭红色沁斑。器作扁方长条形,通体纹饰分为五节。顶端平,略向里收并有一道凸弦纹。中段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并有一对穿孔。弦纹之间形成凹槽,略向内收。中段与下部相连出一台痕,末端出四棱锥形榫头,可嵌接木柄。棱纹刚劲规整,之间饰以弦纹。


花瓣纹玉柄形器
商代
长9.9厘米,截面长1.4、宽1.3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泛青绿色,局部有沁斑、绺裂。造型为长条方柱状,顶端平,四面为斜坡状,通体以弦纹分节,并用浅浮雕技法琢饰出较为对称的花瓣纹,底部出尖,光素,似作榫头。


龙首玉觹
商代
长4.9、宽1.1、厚0.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泛黄色。体呈半弧状,两面纹饰相同。一端平齐,雕出龙首形象,臣字眼,嘴微张,头部皆为减底平凸雕刻技法,嘴部有一圆孔以供穿缀;另一端逐渐收尖。


龙首形玉觿
商代
长7.1、宽4.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牙黄色。状若兽角。上端刻龙首,瓶形角,觿中部刻三角纹,下部呈双面刃状。龙首对钻一孔。《诗·卫风·芄阑》: “童子佩觿。”《礼记·内则》:“左佩小觿,右佩大觿。”《说文》:“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均对觿的用途作了说明。


人首形玉饰
商代
高4.3、宽3.4、厚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有白色黄褐色沁斑。圆雕一人首,正面弧凸,背面内凹。人首臣字眼、大鼻、阔嘴,大耳。头发以短直阴线刻出,双目间有一穿孔,可供系挂。


玉人面饰
商代
高2.3、宽2.3、厚0.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鸡骨白色。长方扁形,面微凸。高束发上阴刻细小竖线,宽额,竖八字眉,鼓目,大鼻,阔嘴,两侧有对等的耳朵。背面内凹,无纹饰。正面抛光均匀。


兽面纹玉饰
商代
高4.5、宽3.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灰白色沁。本器的装饰纹样与青铜器的装饰效果极为相似,以商代晚期常见的双阴线纹手法和兽面纹作装饰。从整器的形状看,其原料可能是玉琮残片改制,以原琮外方一角为兽面的正中,头戴牛角状冠,“臣”字眼、硕鼻,下部一穿代表嘴,整体风格商代特征十分明显,定为商器较为可信。商代晚期玉器制作工艺与青铜器制作工艺并行,其整体装饰风格趋于一致。


人首形玉饰
商代
高3.4、宽2.6、厚2.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已受沁为灰白色,并有土斑。长圆球形,背部有孔。两面均以阴线雕琢人面纹。正面人面臣字眼,高额、竖鼻,以几道阴刻线表示嘴纹,脸颊及额头均有双勾阴线雕琢的连弧纹、三角纹及卷云纹。反面雕工粗犷,长方形眼,仅以横、竖阴线雕琢额、脸、面颊。此物造型少见,纹饰独特,对其表达意义还有待研究。


羽冠人形玉饰
商代晚期
高12、宽3.5、厚0.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沁成白色,不透明。体扁平,双面剔地浮雕。玉人呈蹲踞状,侧平视,头微扬。头顶高高耸立羽冠,边缘呈脊齿状。“臣”字形大眼,鼻与眼距离较远,斜直高鼻,嘴部较小,略向前倾,与鼻距离较近,大耳。手臂弯曲,握拳,放于胸前,腿呈蹲立状,臀部刻“ ”纹,下有一穿孔。下肢紧帖臀部,足部较大,无纹饰刻画,足下有榫。似用来插嵌或与其他器物结扎使用。


人形玉饰
商代
高8.1、宽1.5、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玉人呈直立形,“臣”字眼,大鼻,阔嘴,双手相交于腹部,腹部有心形装饰。腿较短,镂雕,饰勾云纹。脚五趾以阴刻线分出,两面纹饰相同。下端有扁长榫,故此器可能为插嵌件或柄形器。


龙形玉佩
商代
高4.85、宽4.3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有褐色铁锈沁及土沁。器呈龙形,中有孔。器形似玦形,但未开缺口。龙体卷曲,“臣”字眼,蘑菇形角,卷尾。以双钩阴线雕琢回纹,装饰于龙之身躯,线条简练。


龙形玉玦
商代
高4、宽3.05、厚1.3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局部玉表已严重受沁。玦为夔龙形,卷曲,头足间断开。夔龙吻部前伸,凸圆球形眼。身上以双勾结合压地隐起技法雕琢纹饰。玉玦造型与妇好墓出土者类似,为商代之器。


龙纹玉饰
商代
长3.5、宽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浅浮雕正视为一盘龙,瓶形角,一足,体饰回纹。


虎形玉佩
商代
高2.9、宽8.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白色,有褐色斑。虎呈半卧形,尾上卷。以阴线勾勒躯肢轮廓,勾云形方耳,张口,嘴尾各穿一孔。


虎形玉佩
商代
通长5.3、宽2.2、厚0.6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呈片状,卷尾蹲坐,圆眼,张口,身上双面皆为单阴线雕刻,尾上卷,虎口和卷尾处各有一孔以供穿缀。该玉器属于商代晚期的佩饰,其雕工遒劲流畅,为这一时期的典型玉器。


象形玉佩
商代
高2.7、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片状。站姿,鼻端勾卷成孔,躯体肥硕。颈上缘对穿一孔。此器两面均留切料痕迹。光素无纹。



牛首形玉饰
商代
高4.2、宽3.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受土沁呈灰黄色。牛面中部起脊,牛角写实,阴刻双钩方眼。嘴至下颔对穿一孔。反面平素。技法简练纯熟,属商晚期风格。


鸮形玉佩
商代
高5、宽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器圆雕一立状鸮,鸮勾啄,立耳,双翼并拢,短尾下垂,足尾处有小十字穿孔。通体以精致双阴线琢出卷云纹。头顶饰一斜对穿,以供穿缀。


凤形玉佩
商代
长13.2、宽7.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润,经浸蚀局部泛黄褐色晕斑。体扁平,用丝锯镂空线刻。器呈回首长尾夔凤形,周边为齿状,有四个单面钻成的小孔。两面纹饰相同,精巧写实,有石家河文化玉凤构图遗风。


鹦鹉形玉佩
商代
高8.4、宽3.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高冠,冠边缘出脊齿,圆眼,尖喙下弯成钩,身以阴线双钩法刻勾云纹,短翅长尾,立爪。造型及雕刻风格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鹦鹉极为相似。


刻铭鹦鹉形玉佩
商代
高8.4、宽4.2、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青白色玉质,表面有大面积铁褐色沁。器物呈片状,雕琢一鹦鹉,两面纹饰相同,凤鸟昂首,“臣”字眼,勾喙,胸前出四组有扉牙。身饰羽翅纹。头上有冠,冠两面分别刻有“牧”、“侯”二字。冠部有孔,可穿系绳。商周时期,刻有文字的玉器极少,此器所刻二字,可能是器物主人的名或爵位,十分珍贵。


高冠鸟形玉佩
商代
长8.13、宽2.04、厚0.1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沁呈鸡骨白色。扁平状,弧形。一端刻成鸟首形,勾喙,圆眼,月牙形眉,头上以平行阴刻线刻出高冠,冠上有一圆孔。鸟的身体上以双阴线刻出羽翼,尾部齐平。


戈状冠凤形玉饰
商代
长11.5、宽3.5、厚0.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体扁平。凤鸟冠雕刻一大一小弯弧形援戈,中间有脊锋,前锋呈三角形,尖锐,两侧带刃,大援下部有扉棱和穿孔,可佩系。凤鸟呈侧立状,头后有角,棱形眼,尖喙,双翅拼拢,尾部向上卷起,爪呈钩状,尾、足各有镂孔。翅膀用阴线雕刻,表示羽翎纹,两面纹饰相同。


凤形玉佩
商代
长10.2、宽4.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纯洁莹润。方形冠,阴刻长羽纹,浅浮雕圆眼,喙略外翘,并对穿一孔,线条流畅,粗细兼施,刀法刚劲。


鸟形玉佩
商代
长8.9、宽3、厚0.1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褐色,有白沁。玉鸟呈伏卧状,为片状玉料琢成,圆眼,双面皆为单阴线雕刻,尾下垂,嘴有一圆孔以供穿缀。


鸟形玉佩
商代
高2.2、长4.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微泛黄,夹有赭红色朱砂。鸟侧身而立,变异长尾呈片状。下面以双勾彻线刻出鸟的圆眼、尖喙、鸟羽及涡纹形胸羽,胸下有一个圆孔,可知是垂饰之属。背面光素无纹。鸟形简洁古朴,琢制线条刚劲流畅。


鸟形玉佩
商代
高3.5、宽3.3、厚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少有沁色。燕首稍圆,前有三角形尖,圆凸眼。燕身张两翅,上以双钩阴线饰羽纹。尾部分两瓣,有一圆穿孔。


鸟形玉佩
商代
长2.6、宽1.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有少许铁锈沁。圆雕一小鸟,圆凸眼,张口。颈部有一横穿孔。身上减地浮雕羽纹,尾部以阴刻线表示。玉鸟小巧精致,十分生动可爱。


鸟形玉佩
商代
长5、宽2.6、厚0.25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沁及朱砂痕迹。呈片状,首部前仰,圆眼,身饰阴刻羽毛,短足,长尾下垂,在鸟的嘴部与胸部各有一圆穿孔,可穿系。两面纹饰相同。


螳螂形玉佩
商代
长9.7、宽2.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绿色,有少量褐色沁。体厚重可稳立。螳螂圆眼外突,前肢折曲,身阴刻双钩云纹。


螳螂形玉佩
商代
长3.8、高1.3、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表面有铁褐色沁。扁平片状,镂雕一大腹螳螂,前爪及后尾处各有一圆穿孔。螳螂前肢弯曲下勾,大腹宽尾,腹部仅以几道阴刻线装饰。此器整体风格简约,形象逼真,与商代常见细瘦之玉螳螂略有不同。



蛙形玉佩
商代
长2、宽1.5、高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有少许水沁及土沁。圆雕一蹲伏之蛙,圆眼外凸,张口。通体光素无纹。此玉小巧,但形神兼备,是商代圆雕玉器的典型代表。



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长7.5、宽2.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呈白色,并有土斑。器体为扁平片状。蜥蜴呈匍匐状,三角形头,头尖部穿一圆孔。浮雕椭圆形眼,颈部浮雕两凸弦纹。四肢前伸,左后肢及尾断缺。背面光素。



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长10.5、宽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片状。蜥蜴肖生,呈匍匐形。浅浮雕圆眼,嘴微张,并与颔底一孔相通,阴线刻足爪。形象生动。


鱼形玉佩(3件)
商代
上:长4.5厘米 中:长3.5厘米 下:长5.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长条片状微弧。大头,体肥,尾下弯呈弧形。用阴刻线刻出眼、鳃、背鳍、胸、腹鳍和尾部,近口部有一穿孔,可佩系。中:玉质土黄色。扁平长条形。鱼嘴处单面钻有一小孔,可穿系,近尾处两边出鳍,鱼身刻出头部、眼睛、背鳍,斜尾。下:玉质青色,布满鸡骨白色斑。薄片弧形。头上部有一单面钻孔,可穿系,正反两面用粗短阴刻线琢出背鳍,尾部宽平,呈长方形,斜边。



兽形玉饰
商代
长6.5、宽2.5、厚0.4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沁。呈片状,“臣”字眼,嘴部平齐,足部饰阴线,尾部有刃,嘴部有一穿孔。两面纹饰相同。


鱼形玉佩
商代
高2.8、宽6.9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洁净莹润。鱼体呈新月形。眼部对钻一孔。阴线刻背鳍、腹鳍,尾端呈双面刃形,颇锋锐。



弧形玉佩
商代
长4.2、宽2.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头部有红褐色沁。整器呈弯条弧形,故又被称为璜形器。内弯处有几道弦纹和凸棱纹,似简化抽象的蝉,尾部分两支,又似羽翅。背面光素无孔。此种弯条形饰在商代墓葬中已出土多件,所饰纹饰多以兽面、蝉纹为主。



龟腹形玉版
商代
长7.9、宽4.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有黄褐色斑。上部对钻一孔。正面阴刻格状龟腹纹,下端分尖叉。反面呈凹弧形,并有四个对称式橄榄形穴,表示龟版在占卜前进行钻灼的钻痕。



甲子表玉残版
商代
长7.4、宽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正面阴刻双钩“庚”、“寅”、“辛”三字,其中 “庚”、“辛”二字泐伤。“庚”、“寅”、“辛”应是“庚寅”、 “辛卯”之缺。字体清晰劲健,背面平素。此甲子表残玉版采用大字双钩法,是国内仅见之作。据陈邦怀先生考证,甲子表玉版原件为六片组成。每片文字两行,每行二十个字。此残片属第三片,文字在第二行。此玉版亦是古文字
研究的珍贵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西周玉器
商代高古玉精华部分赏析(二)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春秋玉器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下)
中国传世古玉—汉代篇(一)
国宝档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