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沙窑出土香具的研究

长沙窑是一座商业性瓷窑,古称为石渚窑,因窑址在湖南长沙市以北30公里所辖的望城县铜官镇书堂乡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解放后的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显示,长沙窑的窑区除了瓦渣坪之外,谭家坡、陈家坪、廖家坝、胡家垅、蓝家坡、蓝岸嘴等都是遗址区域。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后期,兴盛于中晚唐时期,而衰落于五代时期,其烧制时期仅150年左右,但其生产的产品器型之丰富,风格之多样却是当时任何一个窑口所罕见的,长沙窑的香具亦是如此。长沙窑香具上所展现的各种类型文化元素无不体现出了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根据对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结果统计得知,长沙窑所生产的香具主要以香炉为主,兼有配套使用的瓷盒,其中香炉和瓷盒均可细分为多种样式,这在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此书主要以1983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而笔者所在单位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瓷器同样也是以此次调查发掘为基础。根据对馆藏长沙窑香具统计得知,香炉共有27件,瓷盒及盒盖共计两百余件,现针对相关器物的具体造型做一简单介绍。


香炉造型在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中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又可细分为2式,B型可分为6式,本馆所藏的27件香炉造型大致也可分为这三型。


A型:多足炉,共计16件,可分为2式。


Ⅰ式,15件,均为四足炉,一般器型较小,子母唇或敛口外折唇,腹微束或扁腹,平底或圆底。



青釉四足瓷香炉(图1),残高7厘米,口径10厘米。敛口外折唇,扁腹束腰,圆底,手指状四足外撇。1983年长沙市望城区灵官嘴出土。



青瓷四足瓷香炉(图2),残高6.2厘米,口径6.5厘米。敛口外折唇,扁腹近直,平底,手指状四足外撇。1983年长沙市望城区灵官嘴出土。



青釉四足瓷香炉(图3),残高5.6厘米,口径7.7厘米。子母唇微敛,缺盖,腹部微束,圆饼形底,手指状四足外撇。1983年长沙市望城区长沙窑址出土。



青釉兽面四足瓷香炉(图4),残高9.4厘米,口径12.4厘米。子母唇微敛,缺盖,扁腹圆底,兽面形四足外撇,香炉腹部在四足间各有一兽面状贴花。1983年长沙窑址采集。



Ⅱ式,1件,绿釉五足瓷香炉(图5),残高8.8厘米,口径11.8厘米。敞口微敛,扁腹圆底,手指状五足外撇,足部较四足炉长。1983年长沙窑址采集。此外,还有多足炉器盖19件,均为乳形钮,盖面镂空,做头盔型,其中有一件器盖的盖面上更是以六瓣花呈现,十分精美。


B型:圈足炉,共计5件,可分3式。



Ⅰ式,1件,青釉浮雕莲花纹圈足瓷香炉(图6),通高11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0.2厘米。子母口,缺盖,圜底,竹节状短柄,覆盘莲花形高圈足。造型优美。1983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Ⅱ式,1件,青釉三环圈足瓷香炉(图7),通高11.4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10.8厘米。直口,外折唇,扁腹微束,喇叭形高圈足,腹部有三个环形饰。1983年长沙窑址采集。



Ⅲ式,3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子母口,扁腹近直,高圈足。褐釉镂空圈足瓷香炉(图8),残高5.1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7.9厘米。子母口,缺盖,扁腹近直,镂空式高圈足,圈足上等距离有三个圆形镂空。1983年长沙窑窑址采集。



青釉圈足瓷香炉(图9),残高5.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7.8厘米。子母口,缺盖,扁腹近直,高圈足。1983年长沙窑窑址采集。



青釉镂空圈足瓷香炉(图10),残高8.9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8.6厘米。子母口,缺盖,扁腹近直,镂空式高圈足,圈足上等距离有三个圆形镂空。1983年长沙窑窑址采集。


C型:平底形高足炉,共计6件,可分为2式。



Ⅰ式,4件,均为子母口,高足,足底为饼形底。青釉高足瓷香炉(图11),残高6.4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5.5厘米。子母口,缺盖,半球形腹,平底形高足,足底为饼形。1983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青釉高足瓷香炉(图12),残高5.6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5.7厘米。子母口,缺盖,扁腹微束,平底形高足,足底为饼形。1983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Ⅱ式,2件,均为敛口外折唇,高足,足底为玉璧形底。



青釉高圈足瓷香炉(图13),残高6.5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5.8厘米。敛口外折唇,扁腹近直,平底形高足,足底为玉璧形底。1983年长沙窑窑址采集。


就用途而言,长沙窑香炉由闻炉、坐炉和手持炉等多种,陈设的环境又分为厅堂、庙宇、居室的不同。一般来说,厅堂因面积较大,所用香炉也往往较大,而起居室所用香炉则较小。长沙窑窑址曾出土过一件口径在16厘米左右的四足炉,应该是在厅堂使用。如果厅堂过大,往往同时使用几个香炉。唐时盛行歌舞表演,表演时一般先要在地上铺设地毯,为了不让地毯起皱,要压上四角,于是在地毯四角放置香炉,香炉的燃香慢慢往外挥发,观者身心都得到享受。文中所列举的A型Ⅰ式中有的器形较小,口径在7厘米左右,多用于居室。而C型如豆,便于手持,应是闻香炉。礼佛祭祀的香炉往往打印佛教文化的印记,如文中列举的B型Ⅱ式的三环炉,这种三环炉当是悬吊使用的吊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香炉为五环,其用法大体一致。此炉的用途可能与坐禅时所用的提环吊香炉有关。


如前所述,长沙窑生产的香具除了香炉外,还有与之相配套使用的香盒,又作香、香合、香函、香箱。这类器形在1983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也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据统计,此次发掘共计出土474件瓷盒,可分为圆形、方形和龟形三种,其中以圆形为主,而笔者所在馆就收藏了其中的150余件,造型有圆形和方形。



圆形盒,按照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一书中的分式分型方法,可分为6型,而本馆所藏圆形盒可细分为2型。A型,子母口,直筒形扁腹,器底圆收近平,状若圜底。青釉褐彩草叶纹瓷盒(图14),通高6.2厘米,内口径7厘米。器身为子母口,直筒形扁腹,器底圆收近平,状若圜底。器盖做三叠同心圆状隆起,以褐彩围绕内圆绘四组草叶纹。1983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B型, 口圆角,扁腹圆收,平底做圜底状。



青釉绿彩“油合”瓷盒(图15、图16),通高6.7厘米,内口径6.7厘米。器身为口圆角,扁腹圆收,平底做圜底状。器盖做四叠同心圆状隆起,以绿彩在盖面书写有“油合”二字。1983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C型,方形,子母唇,直腹,平底。



青釉长方形瓷盒(图17),高4厘米,长7.5厘米,宽4厘米。子母唇,盖已失,直腹,平底。1983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长沙窑瓷盒除了部分较为完整外,还有很多是有缺失的,比如仅存盒底或者盒盖的,有的盒盖上也书写有“油合”二字,而且盒盖型式与B型瓷盒中的盒盖型式一样,笔者所在馆就收藏有两件这样的盒盖。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这些盒盖上书写的“油”属于唐代妇女所使用的化妆品。在唐代,已出现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供给宫廷的有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香”,后传到民间,称之为“西蜀油”。温飞卿《菩萨蛮》云:“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另有《归国谣》云:“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这里的“蕊黄”和“黄蕊”就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眉妆,即用花蕊研制的一种黄色香料。此外,唐代女子还使用木樨香油,有乌发之效,洗发后用最妙,亦可用作面脂。


长沙窑生产的香具除了在窑址区有所发现外,在印尼“黑石号”沉船及长沙、武昌等地的唐代墓葬和扬州城区均有发现,并且型式也较为丰富,釉色较窑址的出色,这些都证明长沙窑在唐代曾经大量生产过香具。其实,不仅长沙窑生产过香具,越窑及邢窑等唐代著名的窑场均有生产香具的记录,且有相应的实物出土。诸如香炉及瓷盒等香具的大量发现,则是唐代香文化的体现。


唐代是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香的意向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在香料及香具方面都有反映。自古以来,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宗教活动中的焚香之外,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广泛地运用香料进行各式各样的“芳香疗法”。从中国运用香料的发展史上来看,古人对香料植物的利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了。然而由于地域所限,先秦时期所使用的香草植物种类还不多。而自汉魏六朝以来,由于与西域中亚以及南海之间的交通往来,香料开始大量输入,用香之风因而开始盛行,人们更视使用香料为日常生活的上乘享受。


到了唐代,由于国家版图的扩大以及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上佛教的兴盛与外国香料的大量输入,香料来源呈现多样化的面貌。香料也成为唐代社会的重要贸易物资,唐代东都洛阳即有一批中外商人组成了香行,专营香料的贩卖。这是因为唐人对香料的喜爱,促成了香料贸易的兴盛。


香在唐人日常生活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无论是在皇室贵族之间或是民间生活之中,应用香料均非常盛行。香的意象普遍呈现在唐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场域里:在个人日常生活场域上,唐人除了以最普遍的居家熏香,保持空间的清净与芬芳之外,妇女往往在身上佩戴精致的香袋、香囊,以随时保持身体芳香。在长安贵族之间,更盛行以香料熏衣的风气,香于是成为一种名贵而时髦的事物。在宗教场域上,入寺行香、焚香礼拜、香汤浴佛等仪式上,则将香当作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与献礼,文人更在静坐或诵读经书之时焚香,制造出一种身心平衡的宁静氛围。


在政治场域上,香更进入皇室殿堂,成为唐代宫廷礼仪的一部分,唐代君王亦有将香药赐与臣下,以表慰问或作为岁时礼物的惯例。香于是成为君王与臣下之间传情达意的媒介。我们可以说,香是唐代社会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的,唐代的社会环境也促成了香文化的高度发展,不仅在香料的种类方面较前代更为多样化,应用香药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唐皇室本身即是香药的爱用者,不仅皇室药库对选择香药极为重视,各州郡每年岁贡亦多进献香药,甚至发展出了运用香药作为美容方药的风尚。


除此之外,香具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大发展。在唐代,以金银熏炉、香囊为代表的香具完全可以代表整个时代的工艺美术成就,其中的原因固然与国力的强大和佛教的兴盛有关,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社会性的对香的痴迷与追捧,无疑也是香具发达的重要内在元素之一吧。


唐代香具所用材料大约有金、银、铜、瓷、陶、石和锦缎等,虽然铜和陶瓷因为价格低廉而拥有更多的使用人群,但真正代表大唐气象、代表唐代工艺水平和人们对香文化无限崇尚的是金银香具。金银之所以成为香具的主要材料,一是因为金银本身就是贵金属,既然贵重稀有,就理应用在人们认为重要的事物身上;二是因为香料十分珍贵难得,唐代社会消费的香料大部分依赖进口,需从西域丝绸之路辗转万里运入中国,因而贵比黄金,所以熏香之器亦需华贵;三是因为金银二色不仅纯净,而且显得华美绚丽,这正符合唐朝统一强大的国势和唐人雄心万丈的富足与自信心理。如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透雕五足三层银熏炉”和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香炉”,不仅制作工艺繁复精致,而且通体的银色也显得十分华丽。


在唐代,虽然香具以金银器为典型代表,但是其他种类的香具同样精彩,如北方窑场的绞胎贴花香炉等,不仅美观而且价格低廉,因而可以大量普及。除此之外,邢窑及越窑都生产过一些单色釉的瓷香炉,或“类银似雪”,或“如玉似冰”,更有奇珍者,如邢窑生产的琴炉,十分难得。而唐三彩和长沙窑所生产的带彩香具,则更加闪耀夺目。


中国焚香之俗始于先秦,盛于两汉,至唐代终于发展成了全社会都不自觉浸淫其中的香文化。香不仅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而且还经由宗教和文人士大夫的倡导而进入世人的精神世界。香也不只是一种奢侈华贵的生活享受,还是唐人借以修身养性或通神悟道的媒介。正因如此,以市场为导向的长沙窑便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生产香炉和香盒,虽然瓷质香具不如金银器那么富贵精致,但是其价格低廉,因此深受普通大众欢迎,这也是在多地出土长沙窑香炉的原因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香事
宋代龙泉青瓷香盒、香瓶鉴赏与研究(上)
博山炉暖淡烟轻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藏品/陶瓷/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欣赏(第10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