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出问题
userphoto

2024.06.26 浙江

关注

中医:大部分的疾患追溯其根源,都是这里先出的问题!

 云修行 2024-06-26 09:42 山东    土豆微信        
 

道医课堂

道医课堂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医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公众号

一、十二经的三个循环

你知道吗?人体十二经络,形成了三个循环,这三组循环是由同名经,也就是手足太阴经(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阴经、手足太阳经、手足厥阴经、手足少阳经这六对,然后又进行阴阳配对,形成的三组。

每一组的四条经络刚好完成胸->手->头->足->胸这样一个全身循环。

第一组:手足太阴与阳明经循环。

第二组:手足少阴与太阳经循环。

第三组:手足厥阴与少阳经循环。

这三组循环,对我们人体生命起到了这样的三组平衡:

我们说太阴、阳明形成了燥湿的平衡,这组循环主要是给我们身体提供最基础的物质能量,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东西消化吸收都是这套系统。

少阴、太阳这一组循环提供的是能量,你看少阴主热,太阳主寒,是寒热的平衡。

厥阴主风,少阳主火,厥阴少阳是一个气机通道的平衡。

二、太阴阳明经的循环

1. 手足太阴经的连接

我们来看一下太阴经是怎么走的。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落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横出腋下”这样走到手指,而我们足太阴脾经,你看从下至上到腹中,然后它“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到舌头这儿结束,大家可以看到,它还有一支“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实际上从这儿开始到了中焦,脾气散经就会上归于肺了,足太阴脾经与上手太阴肺经是接着的,我们完全可以把手足太阴经看成一条经。

2. 手足阳明经的连接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再看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开始,向上走到肩膀到大椎,然后入缺盆,一直到里面去下络大肠,下膈属大肠,然后再往上到脸颊部,环着口唇一周到鼻旁迎香穴。

而胃经它是从眼眶这里开始的,从眼睛这儿承泣穴起,在脸上走,然后从缺盆到体内,属胃络脾往下走,然后到气冲这儿,再往下沿着下肢,一直到足三里,再到我们第二脚趾的外夹角。

我们现在看这个循环就可以看出来,阳明经也同样形成了一个无缝连接,你看,手阳明大肠经到迎香这儿止,然后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然后从承泣才开始走,所以我们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无缝链接,一个接一个,就像接力赛一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一个闭环。

三、太阴阳明循环的作用

这一套循环它起的什么作用呢?这点很重要。

太阴阳明循环它要完成我们肺和脾的运化布散,同时由我们的大肠和胃来承接人的水谷——从我们吃进去食物,最后形成水谷糟粕,传导排泄出去。

你看,它在排的过程当中,水谷中的精微已经被吸收了,被脾吸收之后上归于肺,把它再布散出去交给全身。

所以说,如果这个循环中有哪个环节停滞不动了,我们的水谷精微就散不出去,也就是说,我们身体就得不到这些养分了;与此同时,所形成的糟粕也排不出去,脏东西出不去新生的精微物质也出不来。临床中这样的问题很多。

要知道,我们大量的疾患,消化系统的饮食积滞、津液不生,还有很多病症,包括小孩的鼻炎,大人的鼻炎,甚至有一些孩子的抽动症等等,各种问题我们追溯到它最基础的根源,往往都会发现是太阴阳明循环先出的问题。

四、太阴阳明循环的特点

这组循环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刚刚接触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些不太好接受,你可以慢慢去领会,我们会一点点的渗透。

太阴是主湿的,它在阴分之表,它起的作用是往外宣,太阴是三阴最表,在表它就会干嘛?就会往外溢,往外散,所以它是一个宣发布散的作用,我们在调理肺经和脾经的时候都记住这一点,你就知道怎么去做了,要把这里面郁结的东西散开,宣散开,当然,这里也会涉及到一些手法的使用。

如果太阴经失去它的宣散疏布作用了,开不了了,这时候就叫太阴病了。

消化系统的就是太阴病;当“开”不开,肺气壅塞咳喘也是,咳嗽咳得很厉害时,我们有时可以摸到肺经的中府穴一摸就很疼,这时候把中府穴这里推散开,咳嗽一下就会平复很多,这是因为这地方当“开”,但是宣开不了了,我们要帮它散推开。

阳明是主燥的,它在三阳之里,我们说太阴是往外溢,而阳明则是要往里合,它是不能够往外泄的,就像我们做饭蒸包子蒸馒头,盖要盖严实,不能老掀开,要让阳气蓄在里面,才能让锅里的食物变熟。

所以阳明经内连的胃和大肠腑都需要有能量,有热量在里面蓄积着,这样才能够把里面的东西由我们吃的食品变成糟粕,而且“内行下达”。

阳明病就是肠腹内行下达的机能遭到破坏了,要不然就是它不能腐化传导,东西没有消化就拉出去了,这属于没有足够的能量;如果是排出的力量不够,或者说阳明里面燥热太多了,津也不够了,就会出现大便干燥之类的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说的阳明病的表现。

有一个病例,腹泻6年,这个病人是从河北坐着大巴车来找我看病的,这个病很奇特,病人6年前因贪凉在房顶上睡了两个月的觉,后来就开始出现严重腹泻,每天都要泻很多次,人变得很消瘦,怕冷、腰酸……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天只有半天有精神,下午的时候就已经疲乏无力了,记忆力也很差。

我们在经络诊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他的双侧小腿足阳明胃经的地方皮肤是光滑的,一根汗毛都没有,但其他地方是有毛的。病人是个小伙子,身上毛发没有问题,但是胃经上却光光的没有毛。

在给他针灸调理的时候,我发现竟然不能针足三里,一针下去他就腹泻,在此需要提醒大家注意,针灸的适应症需要很严格地区分,不是所有病都可以针,这个病人就只能艾灸手三里和足三里。

这位病人本身也是医生,回去之后做了一段时间的调理,向我反馈说右腿阳明经地方的毛发大部分都长起来了!有一次他专门坐了很长时间的车来找我,就为了让我看一看他腿上长出来的毛,半年之后他的体重已经恢复到一百五十斤斤左右,而且脸上的光泽也很好。

这就是阳明主合的功效,它的力量相当大。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平时大便老不成型,属于这种热量不足的情况,我们就可以通过艾灸足三里和手三里来改善它阳气蓄积的作用,不能随便地去放血或是过多地针灸,那样会对他有伤害。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太阴阳明经的表里互用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燥湿平衡,帮助我们的消化系统内环境,保持恒温恒湿,以及酸碱度,保证我们消化功能的正常——这就形成了我们人体的粮仓。

本文作者:王红民老师 正安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道祖洋洋洒洒五千言,到底在讲什么呢?
越活越通透的人,都不做这三件事!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老子是道家道教的宗师
人生有两大“天规”,一旦违背,命途艰难,越早知道越好!
中和之道: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
晓锦源:都市人的迷茫与解脱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