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与中国教师报 | 田保华: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远

 

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远。


田保华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中国教师报特聘专家。

 

我与《中国教师报》的相识,是在2009年的仲秋,算起来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10年来,我们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伴,一路走来,各自都收获了成长。这10年,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收获的10年、成长的10年、金色的10年。在人的一生中,一般来说从50岁到60岁,这10年应该是一个金秋季节,也应该是一个“金色十年”。说来也巧,也许是一种缘分:在人生的金秋季节起始之时,我与《中国教师报》相识于金秋季节,相知且相伴成长于我人生的金秋季节。虽然说我的这个“金色十年”,“金的质地成分”并非上乘,却也粘贴了点儿《中国教师报》金的“姿色”。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有人说,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你所交往的人,决定着你的品位。我这10年之所以收获了一些成长,正是因为我和《中国教师报》“这群人”在一起。苏州十中原校长柳袁照有一个著名的“柳袁照之问”:教育人的行囊中应该装着什么?情怀,担当,原创性。中育教育集团董事长王伟先生的办公室有一副字:聚一帮好人,做一桩好事。我想说的是,《中国教师报》这一群人,是一帮好人,在做一桩好事。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他们有着共同的诗和远方。十几年来,他们不忘初心,只顾风雨兼程;并且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好人。


当你和这一帮人在一起,你所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它促你思考,促你奋进,促你成长。巧合的是,2009年是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年,突破点在哪里?在历经了启动探索阶段、整体推进阶段,进入“重点突破阶段”的重要一年,如何寻求突破?如何总结、生成、提升郑州的实践与经验?在“这群人”的鼓励与帮助下,经过更为深层次的调研与思考,于2010年春天,在改善教育生态、改善课堂生态的层面上,总结生成了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道德课堂”:核心理念、教师素养、行动策略。进而提出了郑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确立了“推进道德课堂建设,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题,促使课程改革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道德课堂建设的常态化发展阶段”。同时也促使我对2001年以来关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平生的第一本书《教育即道德》。2010年至2012年,我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了专栏,几乎每周一篇的专栏文章,促使我对道德课堂建设“行动策略”的系统思考、实践与总结,促成了《课改有道》一书,对《教育即道德》作了实践性、技术性注解。


2017年春,在道德课堂建设的常态化发展阶段走过了“七年之痒”之后,《中国教师报》对道德课堂建设的成果进行了回访报道。在总结梳理2013年、2016年两轮“道德课堂建设有效形态”评估认定成果的基础上,生成了道德课堂的“实践标准”(三有:有形、有魂、有习得)和“评价标准”(三问、三看、三有),丰富、丰满了道德课堂的理论体系:核心理念、实践标准、评价标准、教师素养、行动策略。同时又促使我对七年来在刊物上发表的学术文章进行梳理,形成了《教育有道》一书,并且勾勒出了《学校有道》一书的结构框架。每跨出一步都有“这群人”的鼓励与鞭策,每一项成果的生成都浸润着“这群人”的汗水与智慧。


细细想来,与“这群人”一起走过的是一条寻道、明道、悟道、得道、循道的路,这是一条“有道之路”。2015年春,《中国教师报》在徐州召开第一届全国名校长高峰会议关于“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研讨,促使我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深层思考,悟出了郑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道(五条),即确立一个理念(技术改变生态、技术涵养生态),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区域教育新生态),实施三项创新(创新思维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应用)。2015年夏,福州关于“互联网+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会议,促使我对创客教育的本质(创新与创造)和目标(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的深度思考,悟出了郑州创客教育发展之道(十五条),即三大目标任务、六大创新行动、五项服务保障、一个评价体系。同年夏天,海口关于“深度学习”的研讨会议,促使我对教育的本质、学习的本质、人成长的本质与新课程的理念、道德课堂的理念、深度学习的理念、创客教育的理念等作融合性思考,悟出了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郑州市基础教育转型发展之道,即“拥抱创客运动、推动评价突破、促进育人模式转型”,以主题为“让创新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的年度“全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为标志,促进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15年的“探索之旅”走向“创新之旅”,促进郑州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思维培育”、从“育分”走向“育人”、从“补短”走向“扬长”,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成长。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不断变化”,坚持持续不断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有道发展”,是教育的发展之“道”,更是教育的发展之“德”。对于我个人来讲,“得道”是一种诳语。唯一需要坚持的是沿着这条“寻道、明道、悟道、得道、循道”的“有道之道”坚定地走下去。


教育是一种力量,他能直击我们的心智。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教师。教育有一种责任,它应让师生共同成长。知晓这种责任,完成这种责任,在实现心灵交换的同时,能让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的,就是学校。在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感受到这种力量,体验到这种力量。《中国教师报》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中国教师报》的“这群人”就是教师。他们知晓这种责任,担负着这种责任,完成着这种责任,运用着自己的智慧,创造着这种智慧的力量,在和一批人又一批人实现心灵交换的同时,既成就着别人,也升华着自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为什么要出发,决定着我们能够走多远。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远。和谁一起走,真的很重要。聚一帮好人,做一桩好事。让我们和《中国教师报》这群人一起走,向着诗和远方。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便不忘初心,只顾风雨兼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做幸福的教育
做有灵魂的教师
重建课堂生态和文化
【课题研究】郑州市道德课堂创新发展研究
《三字经》的“教之道”
距离名师有多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