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章 生物力学
第六章 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和和性质的一门边缘科学,而推拿是以手法力刺激穴位或调整和矫正关节功能及发病理状况的学科分支,两者的结合必然推拿学科对生物力学研究的需求。



第一节 基本理论

        在学习了人体系统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特别是推拿手法的操作要求,我们有必要对人体几处推拿常用操作部位的局部解剖进行详细了解。

一、一些基本的力学概念

        1.刚体:刚体是指这样一种物体,就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对所讨论的问题来 说,不能忽略;但它受到力的作用时,大小和形状都保持不变,即不发生变形。


2.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力对物体的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的作用点。


3.力矩:设有一作用于物体的力及一点,力与点至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为力矩,即力对一点的矩。


4.笛卡儿坐标系:空间相互垂直的线交汇于一点,即原点,包括二维和三维坐标系。二维坐标系有X和Y轴,三维坐标系有X、Y、Z三条轴线。


5.平衡:作用在一个刚体上所有力的总和以及所有力矩的总和都等于零时,我们称刚体的这种状态为平衡。


6.平移:刚体运动时,如果其上任一直线始终与其初始位置平行,则这种运动称为平移。


7.旋转:刚体围绕某一固定轴(直线)做角位移。轴线可位于刚体之内或刚体之外。

脊柱三维空间六自由度运动坐标系


8.自由度:是指该体系运动时,用来确定其位置所需独立坐标系的数目。即刚体沿着所有的轴做前后平移或绕着轴做旋转运动的总数。


9. 运动学:属于力学的一个分支,在不考虑引起任何动作力的前提下,研究刚体运动学的一门学科。


        生物力学是研究力或能量作用于生物体、生物材料或生物系统时力的运动和形式的一门科学。刚体生物力学主要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两个部分,无论那一方面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评价标准。
长度、作用力和时间是物理学的要素之一,与之相关的物理学概念有质量、加速度和速度等。常用的概念有移位、载荷、阻力和时间,这4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可以用标准的力学概念分析这4项要素的性质,要了解其中任何1项要素,就必须同时了解其它3项要素的含义。复合性关节脱位可以有这4项要素中任何1个要素的改变,例如载荷、阻力、移位和时间,其中时间要素与其它3项要素密切联系。

                                                                                                                                                 返回

二、移位

        简单地说移位是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脊柱的移位有3种基本类型,即动力型(由于运动造成的移位)、静力型(偏歪)和张力型(变形)。

        动力型移位是测量某个物体在特定的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正在移动的距离。如果移位的大小和方向是特定的,应考虑到相对移位和向量,例如速度和加速度。速度的定主我是单位时间内移位的变化情况或位置的变化情况,加速度是表示速度的变化率。

        单纯的移位只有大小,没有向量。例如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而方向与距离无关。静力型移位和偏转是加速度为零时牛顿力学的特殊形式。

        在分析脊柱移位的临床意义时,常会用到另一个力学概念,即张力或变形。张力是表示物体在静力载荷条件下,物体内诸力相互作用时,物体的大小无改变。用于测量相互移位和偏斜的两个常用的方法是笛卡儿坐标系,即X、Y、Z 3条彼此相关的轴线以及坐标系统,借此来测量三维空间物体移位的角度和距离。煅柱移位(偏斜和变形)是载荷克服阻力的结果。

                                                                                                                                                  返回

三、载荷

        载荷是外力或瞬间外力作用于一个特定的物体结构,如果作用于物体结构上垂直载荷的总量等于零,那么就可以说,此结构是处于静力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载荷的作用是在物体结构内部产生了作用力,叫做应力,应力可造成组织结构的变形。载荷和张力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轴向载荷(拉伸和压缩)、剪切力、弯曲力、扭力。

拉伸应力

剪切应力

弯曲应力

扭转应力

 


        不平衡的载荷作用于物体可影响物体的运动,改变物体的线性运动或角速度。外部载荷有4个比较重要的特点:载荷的大小、载荷的方向、载荷的作用线、载荷的作用点。 载荷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力可分为以下几种:


1.重力:重力所产生的载荷(如人体的体重)作用于人体的组织结构有如下性质:①为连续均匀一致的作用;②作用的单向性(重力线);③总作用力(体重);④重力作用时可集中于一点(重力点)。

2.生理性载荷 :如果以脊柱作为参照物,体内的其它作用力对其产生载荷有:①肌肉作用(如平衡、动力和运动);②韧带(弹性);③液压(如血压);④肺压(肺脏)。

3.功能性载荷 :功能性载荷是指来自外部的动力所产生的载荷造成脊柱正负加速度的改变。这些载荷包括振动、压力和冲力。
由外部载荷作用而出现的组织结构内部诸力小于组织结构结合力的情况下,在去除载荷后,组织将回复到原来相应的位置上。一旦作用力超过组织结构的结合力,组织结构将会发生永久性的变形。如果载荷量进一步增加,最终组织结构将发生破坏,如出现撕裂或骨折等。

                                                                                                                                                  返回

四、阻力(即组织结构的内部诸力)

        阻力是指组织结构内本身所具有的抵抗外部载荷作用时组织结构所生的扭曲变形和移位。在临床上评价阻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到一些因素可影响或改变组织结构的刚度,其中有:疾病、适应或训练、创伤、年龄、手术、代谢变化等。

 

                                                                                                                                                  返回

五、时间

        在所有的动系统的研究中,时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评价单位时间内的力学因素时,应了解功能组成部分的3个力学因素,它们是:①单位时间内的载荷是用压力、冲力或振动来表示的;②单位时间内的移位是用速度、加速度来表示的;③单位时间内的阻力可以表示为蠕变、应力松弛、滞后和黏弹性。 一般认为与时间因素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具有长短两种概念。


1.与短时间概念相关的有:
(1)生理性反应:有反射活动、刺激和习惯养成等;
(2)力学效应:蠕变、应力松驰(持续变形)、粘弹性(载荷量)和疲劳(反
复载荷)。


2.与长时间概念相关的有:
(1)适应(负反馈) 包括组织结构大小的变化、密度的变化和纤维走行的变化。
(2)退变(正反馈) 包括组织结构特征的消失、结构的丧失(萎缩)和功能的丧失等。 时间因素的范围很广,从零点几秒到几百万年。在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定量化力学评价研究中,均要涉及时间这个概念。

                                                                                                                                                  返回

六、临床应用及意义

      移位、载荷、阻力和时间构成了半脱位的基础,借此可以描述脊柱半脱位。由此,可以进一步研究脊柱生物组织的力学特征以及脊柱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这有别于以往的相关研究,但其仍无法描述脊柱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许多学者研究了脊柱组织的力学性质,将脊柱组织结构的力学特征概述如下几个方面:

1、肌肉:①肌张力(代谢、化学和神经);②长度(收缩比和伸展能力);③大小(萎缩和肥大);④技巧。

2、骨骼:①密度(应力、电现象、化学,如PH值、蛋白和矿物质等);②骨骼内部组织结构的走行(压电现象和电势)。

3、软骨(胶原和蛋白多糖):①软化;②纤维化;③钙化;④其它原因引起的变化,如创伤性、化学性(滑膜炎)和遗传性等。

4.肌腱(胶原和蛋白多糖):①创伤可导致纤维连接的断裂;②年龄;③持续应力(蠕变);④持续张力(应力松弛)。

5、韧带(胶原和弹性蛋白):①超过组织结构弹性范围的可塑性变形;②纤维支架的自然断裂;③较小弹性瘢痕组织的修复;④持续应力所致的增生;⑤创伤→纤维硬化→钙化→骨化;⑥损伤载荷的作用强度。

6、椎间盘:①力学性质包括骨和韧带的部分性质;②疾病;③化学(渗透压)。

7、关节:①软组织 包括滑膜和韧带;②硬组织 有骨和软骨;③关节结构。

                                                             


第二节 手法动力学研究

一、概述

 

        手法动力学是传统推拿医学与现代生物力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主要利用生物力学等现代实验技术来观察、分析和研究推拿施术过程中手法力学特性的动态变化。它要求在对推拿手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借助于电子电测试技术、光弹性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手段来探讨推拿疗效的手法作用机制,以使我们对于推拿这门古老的无创伤性非药物疗法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性认识。


        推拿以不同手法组合作用于相应穴位、部位和关节,通过手法的直接力、经络系统介导的生物学作用,来治疗疾病或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因此,手法研究是推拿研究中最基础的方面。由于科技水平、认识方法和手段等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目前仍存在诸多疑惑。手法力作用于机体机械感受器,引起感受器发放动作电位,向中枢传入感觉性冲动信号,从而发挥对人体调整功能的激活作用。手法力作用于关节骨骼,导致骨关节结构空间位置的改变,从而消除对滑膜、关节囊、周围韧带、神经、血管的压迫或牵拉刺激,消除病理状态。推拿治疗同一疾病,不同医生实施时,可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个医生手法作用力的差异。手法力是其治疗效果发挥的始动因素,手法动力形式的变化决定和影响着推拿临床治疗效果。故从六十年代起,推拿学界就开始设想研究推拿手法,但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这一设想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


        人体对推拿手法的应答过程,大致可分为分三步:①施术者力的发动; ②受术者力的接受;③受力后局部及全身的生物反应。手法动力学研究是应答过程的前二步,其研究结果对于应答过程的第三步是至关重要的。

                                                                                                                                                  返回

二、手法动力学研究现状

        (一)推拿手法运动学研究

        推拿手法就其生物学本质而言,是具有特定运动规范的肢体运动,通过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上不同肌肉、关节的复杂动作而产生具有不同时间、空间变化的动力曲线。这一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上不同肌肉、关节的复杂动作是发动手法三维动力曲线变化的源泉,推拿手法运动学研究也构成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手法运动学研究可从生物电子技术和力学工程技术两个不同技术角度进行研究。


1.生物电子技术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动力系统,而关节则提供了肢体运动的轨道,因而通过观测肌电的时间-空间变化序列,可基本估计手法的运动学规律。 通过应用皮肤表面电极测试了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振法等常用推拿操作时上肢肌肉运动的时间-空间序列,发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一指禅推法操作中起着主要的动力作用,由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交替的兴奋收缩,带动着前臂、腕部和拇指在动作起始位的两侧进行往复的内外摆动;而在扌衮法操作中, 前臂的旋后肌群和旋前肌群也作为主要动力肌群参与了肢体运动,首先由肱三头肌发力,使肘略伸展,随后前臂旋后肌群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使前臂旋后至约45°,腕关节向前折屈,完成前滚运动,接着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旋后肌群同时放松,旋前肌群收缩,使前臂旋前内摆,完成回滚动作;而在振法操作中,前臂的腕伸肌和腕屈肌则发生快速的交替收缩和放松,使伸屈肌群在每一短促的振动终了时,迅速地发生逆转,于是就产生了持续的振颤。通过生物电子技术,使得对推拿手法操作方式的描述从经验和观察方式向客观检测方式转化,修正了传统描述方式的不足之处,提高了对手法运动规律的认识。


2.力学工程技术 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手法动作,从动力学角度看,它也是施术者肢体的多组不同屈伸肌群带动多个关节完成的多个杠杆组效应的综合结果。各种推拿手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具体体现在手法作用形式、用力的大小、用力的方向、用力的持续时间和操作频率等几个方面。手法操作的用力,不外乎直接用力、间接用力和混合用力。对于具体的每一肌肉或关节作动力学分析,在目前仍有很大的困难。限于现有的观测方法和手段,我们只能把施术者的肢体近似地看作为一个刚体,把多个不同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分力作用,近似为一个总的合力作用,用定性的,最多是半定量的实验分析结果来对手法“力”作用的动态状况予以描述。


     (二)手法力的测定

        手法“力”是推拿治疗的前提,没有力的发动,也就谈不上应力接受和生物效应。经典力学理论对力的描述有三要素,即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但由于人体是个复杂的多杠杆复合生物体,其材料特性也不能以经典的牛顿线性力学性质所描绘,不可能通过经典力学得到圆满的解释。现代生物力学的产生,使我们有了正确分析手法作用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手法动力学的研究,我们有可能最终探明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而且对于手法力的量化、规范化和客观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手法力测定的一般技术
⑴力传感器:力传感器是将手法力转换成电信号的关键元件,最常用的是应变电阻测量技术。应变电阻测量元件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是金属丝电阻应变计及半导体电阻应变计。金属丝电阻应变计的优点是元件的价格较低,同批号元件性能之间的一致性较好,应变的线性范围较大。其不足之处在于灵敏系数较低(2~2.6),输出信号小,故必须配以应变电阻仪才能进行力测试工作。而半导体电阻应变计的优点是灵敏系数较高(100~180),输出信号大,以较简单的电子放大线路即可应用于力测试工作。其不足之处则在于元件的价格很高,同批号之间性能的一致性较差。压电薄膜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复合材料,其特点是在外界动态载荷的作用下迅速改变材料的电学特性。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生产的聚丙乙烯(PVDF)压电薄膜就是其中的一种,可供制造压力传感器。压电薄膜的优点是质地较柔软,能制造成柔性传感器。其缺点则是电压信号不稳定,零飘很大,适宜于测定动态压力信号,但对直流信号或超低频振动信号的测定难以控制测试精度。


⑵信号转换、放大: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十分微弱,且电阻变化信号不能直接通过电子放大电路加以放大,故手法力学测定系统必须要有一信号转换、放大电路,以便对该点信号进一步予以显示、记录和分析。

⑶测试信号显示和记录:动力学测试信号为一电信号,该电信号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器加以显示、记录,才能为研究者所观察、分析。
显示是把电信号以便于观察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获得对信号的直观印象。传统的显示设备是示波器。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则可把电信号以动态曲线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甚至可提供动态的二维、三维曲线显示方式,这是传统的示波器显示所不能达到的。
记录是把瞬时即流失的电信号以某种固态的方式保存下来,以供进一步的分析之用。传统的记录方式有多导生理记录仪、心电图机、光线记录仪等。


⑷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①数据采集和转换。来自传感器的电信号是一种在时间上连续、在强度上不确定的模拟量物理。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微型计算机是属于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在时间上离散、在强度上确定的数据量。要使计算机能处理来自力换能器的电信号,必须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据信号,这一过程成为模数转换或A/D转换。 实现模数转换可以设计制造专用的模数转换卡(A/D卡),但一般都采用现成的商品A/D卡。
②储存。储存是把瞬时即失的电信号以磁信号记录保存下来,目前主要采用磁盘记录,也可用可录式光盘记录各种数据。
手法力是一种动态力,而要描述某一特定的手法动力,需确定力的峰值、力的时间变化轨迹及在三维空间轴的的不同投影。前已述及,经过A/D 转换输入微机内存的手法动力信号是一连串的数字数据,这一连串的数字并不方便人们观察和理解手法操作的状态,须将其用动力轨迹曲线的方式显示出来,以便于直观地研究和分析。数据处理软件通过向显示内存读写数据,可以方便地把某一矢量轴上手法动力信号序列以动态曲线的方式显示出来。
③数据分析。图形处理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直观观察曲线的变化,而其短处则是处理结果的模糊性。当不同操作者的手法操作技能相差很小时,难以判断其间的差别。故手法动力信号还必须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加以进一步的处理,以得出更为准确的处理结果。

2.推拿手法测定仪 测定手法的动力学变化的特定仪器仪称为推拿手法测定仪。八十年代初期,山东中医学院与山东工学院合作,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与同济大学合作,相继研制成功推拿手法测定仪。以后山东中医学院又应用手法测定仪对当时在世的推拿界前辈的的代表性手法进行了测定和曲线分析。推拿手法测定仪的研制成功为推拿手法动力学研究及手法操作评价提供了一种客观性的现代实验工具,在推拿手法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把应变电阻计用环氧树脂等粘接材料固定在按三维方向排列的弹性构件的表面,当各构件受到外力作用时,出现变形,电阻应变计也随之出现伸长或缩短的形状变化,引起其电阻值的变化。这一电阻值变化经过信号的放大处理,可以模拟信号或数据信号显示或记录下来,供人们观测和研究手法动力之用。
推拿手法测定仪就是根据以上原理设计制造的,由手法测定仪由传力装置、力换能器及信号放大线路所组成的。传力装置为平台和沿前后、左右和向下方向安装的悬臂梁。推拿手法在测定仪的平台上操作,手法力在时间和三维空间上的变化通过平台传递到由弹簧钢所制成的悬臂梁上,引起悬臂梁的弯曲变形。悬臂梁的弯曲变形,又进一步引起粘附在其两侧的应变电阻计一方伸长、一方缩短,使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将力信号转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变化。
推拿手法测定仪以搞清各种手法动力形式为目的,对手法动力学特征分别作了客观形象描记测试,从而准确地揭示了手法运动在各时空特征上的规律。目前,推拿手法测定仪主要应用于推拿专业的手法教学工作,通过观察和分析操作者于标准手法曲线之间的差别来达到改正关节运动和肌肉收舒方式,掌握手法的正确操作方式和不断提高手法操作技能的目的。


3.推拿手法测定仪数据处理 推拿手法测定仪的研制成功,为推拿手法操作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检测和评价工具,有力地促进了推拿手法动力学研究和手法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但推拿手法测定仪本身只能输出供瞬时观察的电信号,该电信号既立即消失,又不利于保存。为了进一步研究推拿手法动力学,1987年沈国权等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推拿手法测定仪的数据后处理,在低档的APPELE-Ⅱ微机上实现了实时数据处理, 对常用的两种手法——一指禅推法和扌衮法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研究。 推拿手法测定仪数据处理软件首先根据不同手法的曲线特征自动地测试数据进行周期识别,把一连续存放的手法动力信号划分成各周期,然后应用统计原理对手法各周期的不同数值进行分析。研究证实,推拿手法信号是一种周期性随机振动信号,操作技能的高低可以用峰值变异系数、时间变异系数、冲量变异系数等统计数据精确而客观地反映出来,操作技能较高的专家和教师的手法信号较为稳定,而操作技能较低的学生及实习医师的手法信号随机变化占有较多的份量。手法动力曲线与其操作方式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手法操作失误有其特征的曲线变化,手法动力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数学方程加以描述,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该研究成果于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上海复旦大学许世雄等对推拿手法测定仪的结构作了进一步改进,研制成中医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将测力分析仪的输出信号输入电脑,并对滚法合力作用点的几何轨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产生合力几何轨迹不同形态的原因,提出了定量指标。许世雄等把141例滚法合力作用点轨迹按几何特征分为“心型”(占30.9%)、“葫芦型”(占14.5%)、“8字型”(占23.0%)和“棒锤型”(占24.3%)。


4.脊柱手法动力测定 脊柱手法的动力测定对指导临床手法的应用及脊柱手法操作的安全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但与刺激性手法动力测定相比较,脊柱手法动力测定所涉及的技术及相关问题更为复杂。故脊柱动力测定的起步虽较早,但难以深入。吴宝根等曾应用应力传感器对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的力量进行了测试,测得其峰力的数值在1~9公斤的范围之内,一般为2~8公斤,女性患者所需要的复位力量要略低于男性患者所需力量。该数据与国外同行所作的工作相比,所得到的结果要低,其原因可能在于人种的差别及手法操作方式的不同。

                                                                                                                                                  返回

三、手法动力学研究展望

        对推拿作用机理的认识是国内外都在研究的课题。构成推拿作用的三个因素(手法刺激性、局部组织生物学特性、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之一的手法刺激是揭示推拿作用机理的前提,而正确的手法及动力学则是产生必要恰当刺激性的保证,只有对推拿手法的动力学正确分析才能对上述三个因素作出全面、正确、深入的研究。手法动力学研究的起步虽晚,却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手法动力学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纯力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它与临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限于观测手段尚不能同步发展,目前的动力学研究选择的手法多为较为简单、易操作、重复性强的手法,随着生物力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深、更复杂的手法动力学研究将会全面开展,并且,手法作用力的动力学机理的最终阐明,将为手法作用的应力分析、生物效应两个环节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但从目前研究状况看,问题与困难并存,手法动力学研究是伴随现代生物力学等学科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如果随着新型电子传感材料、仪器设备、测试手段的不断更新,能在活体上作更加精细的、无损伤性的手法作用力实时测试,动态记录手法施术时的动力学指标变化,那么,手法动力学研究的突破肯定为时不远。


第三节 推拿手法力的运用

        

        推拿疗法的本质具有以力为代表的属性,正确的手法操作方式是形成操作技能的第一环节。手以肩、肘、腕关节连接于躯干,手指又以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连接于手掌,这些关节为手和指提供了多维的自由度,赋予手和指运动的高度的灵活性。手法是一种多关节、多肌肉参与的运动,完成一个特定的手部动作可以有无穷多种不同的关节和肌肉运动的组合。以一指禅推法操作为例,其运动方式是以前臂的主动运动来带动腕部前后摆动,进而带动拇指被动地屈伸,虎口被动地开合。这种开合屈伸动作是由于腕部空间位置不断改变而拇指仍吸附于一点所引起的被动动作,拇指运动肌群本身并不产生收缩。初学则者往往以主动屈伸拇指的方式来产生腕部的摆动动作,因拇指运动肌群都是小肌肉,肌肉收缩力量和耐久能力差,手法力难以深透,又容易引起肌肉、肌腱、韧带的疲劳性损伤。而正确的一指禅推法操作方式以手臂发力,因手臂肌群是大肌肉,产生的力量大,又能持久地操作,不易疲劳,更不会引起关节肌肉的运动性劳损。


        手法量效关系的阐述和研究,是手法临床应用规律的重要课题,对推拿临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医生不能回避手法物理量与治疗效果之间关系的规律,以考虑手法的选择和应用。由于以往对推拿手法量效关系缺乏认真分析和研究,导致了手法临床应用上的误区,许多临床工作者往往以药物治疗的规律来看待推拿手法治疗,以为推拿手法力的大小、手法刺激的强弱、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与治疗效果之间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每当推拿治疗效果欠佳的时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加大手法力度,强化手法刺激强度、增加关节运动幅度或延长手法治疗时间来寻求疗效的提高。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带来临床疗效上的提高。建立推拿手法量效关系理论,已成为当前推拿基础研究的迫切任务。困难的是,由于推拿治疗作用的非特异性和多样性,作用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要从实验研究的角度进行手法量效关系研究,仍有许多技术和理论问题等待解决。


        与其他疗法相比,推拿是一种对人体基本无毒、副、损伤作用自然疗法。但任何事物总是具有正反两个方面,推拿也不例外,推拿应用不当,或推拿的适应症选择不当,也会产生对人体不良的影响或推拿意外。推拿的不良作用导致患者主观的不适,而推拿意外则对患者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防范推拿不良作用和推拿意外,是推拿临床应用研究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脊柱手法,因其需要对患者躯体实施幅度和力度较大被动运动,更容易造成脊柱及附属结构的机械性损伤。故脊柱手法操作的安全性问题,成为近年来推拿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热点之一。


        推拿手法操作于人体体表,却能改变身体内部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状态,使之恢复健康。推拿为什么能够治疗不同的疾病,手法通过哪些作用途径影响疾病的转归,影响手法治病的内外因素有哪些,一直是广大专业工作者和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对推拿治病机理的认识,是推拿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作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医疗学科,推拿手法学研究不能不带有现实的功利主义,不仅为满足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更为通过对推拿治病机理本质的认识,掌握影响推拿疗效的内外因素,对临床难题进行理性分析,作出相应的临床处置,指导推拿手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推拿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法的不良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法操作者的体力消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义凯教授谈推拿与脊柱力学(二)
中医推拿舒筋作用机制研究
动载荷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
复合材料构件设计理论及仿真研究进展丨中国工程科学
五种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