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懂此文,便能找到“真心”!(《楞严经文句》(七))
原创 一支空杯子 内空外明 2023-07-12 18:24 发表于陕西

在《楞严经》前文中,阿难因自己未能体悟到真心,合掌恳请如来开示什么是真心。
在此章节中,如来开门见山的告诉阿难,“见性”即是每个人的真心!
01
神圣的比喻

原文: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释意:在佛法典籍中,佛陀说法时,时常会出现“大放光明”等等神奇而充满宗教色彩的场景。
对这样场景的记载,其实隐含着种种对“真相”“真心”的比喻与揭示。
原文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比喻人们的真心、寂常的心性本就是光明、能了知一切的。佛法认为,人们的真心,意识的本质,虽然不在身外、也不在身内某一处,却也在身内外无所不在。所以这里描述为从胸前放出宝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比喻人们的一念之中,本身就有千百次真相的体现。
普佛世界一时周遍,比喻佛法所认为的真心,不分个体,非物质、非精神、无主宰。遍布于整个世界,四维上下虚空,就像一张“无量之网”,横竖都遍及。
为了方便理解,再做个简单的比喻:作为个体的人,就好像是行走在这张无量的“意识”之网、“真心”之网上,所到之处,所经历的一切眼见、耳听、心想,自己主观的觉知,与被知道的一切外在、内在现象,都是真心根据个人的因果、业力而随缘展现。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比喻佛法所证悟的“顶”法,不过只是证明和回归到了那一体的真心而已。
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表示佛陀的弟子阿难,与所有众生都是这同一个真心的显化,所以佛法认为“众生平等”,本质“无二无别”。
妙微密性净明心:意识的本质、人人平等的真心,不能用思维去理解,“不可思议”称之为“”。
人们的思维想法、对对错错、变化无常,但也是因为这个真心而生,真妄同体,所以称为“”。
无论个体的人经历了什么,真心永远始终如一、不增不减,所以称为“”。
真心从来不会受到好坏、善恶现象的污染,人们经历的好坏善恶,都只是真心随个人之缘的外在表现,所以称为“性净”。
所有人真心的体现,即是意识清明的了知,犹如光照一般清晰明了,所以称为“性明”。
这样的真心,人人本有,本来没有失去与获得的说法。人们迷失而不知道他,则名称为“”,从迷失中走向“悟”,名称为“”。
得清净眼者,比喻人们永远看破了虚幻,而能从一切现象中同步看见真相,体悟到真心。
由于明白和体认到了真心的清净与光明,所以尘沙障碍(各种思维妄念),本不存在,即是“法眼清净”。
由于明白和体认到了真心的清净与光明,所以见思障碍(各种迷惑不解),本不存在,即是“慧眼清净”。
由于明白和体认到了真心的清净与光明,人们便会知道,一切主观上的障碍与烦恼,与客观遇见的障碍与烦恼,都是真相、都是真心本身的体现。
明白了这一点,一切内在障碍与烦恼,也都会圆融消失。


02
“见性”即是真心


原文:佛告阿难: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此中三个前尘,皆指浮尘眼根,不指色尘。)

大意:佛陀告诉阿难:“一位眼盲之人,并不是什么也看不见,而是看见了一片黑暗。眼盲是眼睛收到了损害。但是这种能见的'见性’,并不会亏损。”
阿难说:“眼盲之人只能看见一片黑暗,怎能说有'见’存在呢?”
佛陀说:“眼盲之人,所见之黑暗,与有眼之人,在毫无光线的屋子里,所见之黑暗,有区别吗?”
阿难回答:“两种黑暗之间,没有区别。”
佛陀又说:“如果眼盲之人,眼睛突然复原,依然能看见种种现象;就好像人们在漆黑的屋子里,突然有了灯光,依然也能看见种种现象”。
“所以说,眼睛能看见黑暗或是光线,这种'见性’,便是心,而不是在肉眼本身。”
释意:在这里,佛陀直接指出了“见性”便是所有人的唯一“真心”。
一般人认为,能见事物现象的是眼睛,所谓的心,是自己能思考、能推理、能演化的意识与思想。
却并没有深刻领悟到,肉眼本身是不能看见任何现象的,能思考、能推理、能演化的思想,也只是被“心”知道的种种变化的影像和念头而已。
人们常说,眼睛在面部,能知一切的真心在身体之中。这样的认知,就是将“心”与“能见、能觉知的作用”,错误分成了两个部分。
殊不知,面部的眼睛并不是“真正能见之眼”,身中的心、脑中的思想念头也并不是“真正能明白一切的心”。
实际上,真正的眼睛(能见一切现象的功能),与真正的心(能知一切的功能),是同一个本质,同一件事。这同一件事,便统称为“见性”。
所以佛法说“一切唯心”,也可以说是“一切唯见”。简单的理解,人心这种能觉知一切、能见一切的作用,称之为“心”。
佛陀将这个“真相”告诉了弟子阿难,阿难一时还难以理解,一时难以体悟到“真心”。
于是,佛在《楞严经》的后文之中,用了更多的语言和比喻,来继续表述“真心”究竟是什么?义理精深,论证严密。
在“内空外明”的后续文章中,也将进一步层层解读。
在这里,首先对“见性”这个概念,进行笼统而简单的归纳,以便读者初步有所认识。

03 
“见性”究竟是什么?

见性”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就是在说“能见、能觉知一切的功能和性质”。
表面上可以理解为人们的“觉知”,能够觉知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他人的言语、自己的思想、情绪、身体感觉……
而其实,“见性”的含义,远比觉知深奥太多。
从某种角度,佛法智慧,是对生命意识极其精微深入的研究。而“见性”含义,就像是一切意识现象、和物质现象存在的根本本质。
要理解到“见性”,需要引入另外两个有关于“觉知”的概念:“见分”“见精”。
所谓见分,可以理解为单一而分别的知觉,身体肌肉皮肤能感到冷热、舒适、痛痒,这种身体单一的知觉,便是身之“见分”。
而冷热、舒适、痛痒种种感受,对于身体单一的知觉来说,是所觉的现象和对象,即是“相分”。
同样,眼睛能看见光线,眼之能见是“见分”,光线与黑暗是“相分”。
大脑能知道念头是什么,这是大脑(佛法中称为“意根”)的“见分”,念头、情绪则属于“相分”。
简单的说,眼耳鼻舌身意不同的身体器官之能“知觉”的作用见分,对应着被知觉的“相分”。
什么是“见精”呢?在“见分”之后,还有一种整体的“知道”“觉知”存在。
就好像,我知道我看见了天空,我觉知到大脑正在产生念头,我觉知到身体感到疼痛,我觉知到舌头尝到了美味……
这个“觉知”是一个整体,就好像有一个整体的心,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分别知道了什么。
即便如此,一体的觉知“见精”依然不是“见性”,依然还不是佛法所谓的“真心”、那唯一的“真相”,那一切意识和物质现象的究竟本质。
所谓见精之“精”字,其中仍带有一丝虚妄、虚假的含义。但是见精也已经是见性的初步体现了,已经接近真相了。
生活中,一些行者时刻把自己作为“觉知”的存在,即是时刻认为自己是“见精”。
这样也是初步正确的,是人们发现真相的必经途径,但不是终点。
《楞严经》比喻见精为“第二月”,见性为唯一真实的“第一月”。
而人们的思维分别、推理、探究、演化的功能,类似于西方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的这个“思”字,则属于更加虚妄的“水中月影”。远不如“第二月”接近真实。

这个“第二月”是怎么形成的呢?
佛法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比喻。《楞严经》比喻为,人们看着天上唯一真实的月亮,然后用手把眼睛“”了一下,所以出现了“两个月亮”。
这第二月和第一月,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还是个幻影。只不过这个幻影,比那“水中月影”要真实的多。
而“”这个动作,即是比喻“无始无明”(这里暂不细说,《楞严经》后文有详解)。
从更深的含义来说,见精与见性相比,依然是有局限的。有两点最明显的差异:
一是见精有“依他起性”。即是见精之所见,都是来源于一切身心现象和外在现象,即是“依他”。
二是有“”与“”的对待在其中。即是有“能见”与“所见”的对待关系在其中。
所以人们并不能说“我要保持觉知”。有“保持”这种主观动机在其中,这种动机本身,就是见精所见之“相分”。
而见性,是完全不“依他”的,也没有“能”“所”之对待关系。
不依他、无对待、“能所双亡”、“离一切相、名一切法”等等,才是见性。
见性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理解到见性,即是“观察者即是被观察之物本身”,一切所见,皆是自己,没有“我”与“他”,内与外,“能”与“所”之区别。
要理解到这一点,仍必须以比喻的方式,来表述。
就好像,整个世界是一场梦境。人们在梦中,看见山河大地、看见他人和自己的感受……
梦中这一切是怎么显现的呢?并不是梦一开始,所有都存在。而是梦中之见到哪里,哪里便被显现。这即是做梦之主体见性的“不变随缘”。
见性本身不变,只是梦中的现象是见性“随缘”显现。
这个显现的过程,是双方面的。一个是梦中人的能见之作用,第二是梦中人所见的现象。
也就好像,梦中人眼光放去,所以才有了山河大地;梦中人眼光向内在看,所以才有了内在的思想、情绪和智慧。
而山河大地,即是梦中的眼光。内在的思想、情绪和智慧,也是梦中的眼光。
包括梦中人,认为梦中有一个自己,有一个“我”,仍是能见、所见的想“相”。
实际上,这个“我”与山河大地,无二无别。即是“观察者即是被观察之物本身”。
而这一切,梦中之“能见、能觉知”,和梦中之“所见、所觉知”,其实都是本不存在的,本是虚幻的。
犹如《楞严经》中所说,都是见性“举全体而随缘产生”,而见性本身却未曾变化和增减,即是“随缘不变”。
这也是心学圣人王阳明所谓的“心外无物”:“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便知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所以说,现实的梦境中,能见(即是见精、即是觉知)与所见(之现象),其实是同一个事情,都是同一个自己。能见所见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理解到这一点,也便能理解到产生能见、所见的“见性”
以此,人们也便能理解,为什么《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众生相”。
在现实的梦境中,我即是所见之众生,众生即是我。
以此,人们也便能理解“慈悲”的含义,即是“无缘之慈,同体大悲”。
真正的慈悲,不是对于自己和某一个人的,而是对整个梦境,对所有众生的慈悲。
明知是梦幻,却对众生升起仁爱,即“无缘之慈”。
明知是梦幻,却对整个梦境升起怜悯,愿所有众生觉醒、离一切苦,便是“同体大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纯的呼吸-淡然
《梦游集》实修摘语浅译
如是问答(1)
大智度论 白话译(第三册22)
你知道你的善根有多深么?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