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潮汕记历(一)旧城回望

       因为授业恩师病重,借着元旦假期又一次回了趟厦门,和几位师兄师姐看完了下恩师。尽管我并没有与厦门大学有过多的牵扯,但当年的恩怨情仇却让几个同门在多年后得以再次在老师的病榻前回首往事。恩师病重,几经周转的老人也抵挡不住故土心情。于是就转院联系回了他的故乡汕头。这也就有了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踏足这片侨乡。
       好在汕头距离厦门也不算太远,潮汕地区本身也与福建接壤。有赖于交通的便利,老师也没有遭遇太大的路途颠簸,很快就到了汕头。恩师被安排住下的病院在汕头市中山医院。这里同时也是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肿瘤科专家门诊的主任医师是恩师的一位旧相识,如此一来也算方便。几个人跨省异地周转,我们也就顺道做了一次例行的核酸检测。与浙江不同的是,这里的核酸检测每一次都要挂号自费,检测周期约6-12小时。元旦适逢广东省考,来医院的检测人员也有点多。这里虽然距离佛山不远,地理上的感觉也和东莞较近。但实际上据当地人说东莞的疫情甚至此前的广州疫情对这里都没有什么影响。或许是管控到位,汕头一直是低风险地区。
     
       安顿下来后,是另外一通忙碌。还没有多少茶歇的功夫,老师的思乡病就涌上来了。他的这种homesick简直比他现在的身体上的病还要厉害的多。于是乎,我们有了新的使命:去老城寻恩师旧宅。老师给老师母塞了一张地图,那是张简易的汕头老城巷道地图,是恩师这几年每每思念故乡凭着记忆画下来的。虽然潦草了些,但还是把坊巷格局画的明明白白。我知道,这是恩师在给我们指引方向,就好像他当年给我们授课时眼睛里充满着光。我又一次在他的眼睛里寻到了当年的模样。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成了第一个探路者,尽管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医院对面的旧楼是医院出来后的第一个吸引点


       还没出发前,说实话我还真没有能好好静下来去欣赏下这片土地和生长于斯的人。对汕头这块地界,仅有的印象还是写在政史地教科书中的改革开放的热土。要不是出了医院,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还真的是淹没在川流线条之中,差点没注意到正对面的台门旧楼。直到过了马路才习惯性的驻足看了看旧的快要塌陷的粤式旧居。而我也不会想到在我几天后离开时,已经对这座城市的这种旧居有了初步的印象,更不会想到这座医院所在的马路(外马路)竟也是我接下来几天常常要“光顾”的一条中心马路。

       老师的心愿是回来看看他的旧宅和居住环境,老而有所念。希望我拍点照片和视频带回来先给他看看,毕竟马上转院就要动手术,休养期间怕是不能亲自回去看看了。于是我就带着手机顶替大炮筒来了一场寻梦之旅。按照“地图”的指引,老师的家在新康里,刚好是汕头老城区的最中间地段。也是曾经汕头老城的CBD边上一个僻静的小巷子。这种深藏于繁华都市中的小巷子并不好找,尤其是当天出发寻找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在东部城市的区域上,已然暗下天色。等到我从医院拐到旧城核心时,已经是昏暗灯光里的斜巷人家。

       入夜,晚上七点。在外马路上一家当地肠粉店叫了份纯正的肠粉填填肚子。然后从中心医院反方向的外马路转角到了外马路89号的三普点存心水龙局旧址,不收门票,进门参观了下这座慈善基础上的消防局旧楼,一直登顶到瞭望塔的警钟旁眺望旧城。虽然是夜间,却依然可以清楚看到旧城格局的坊巷结构。而朝着正北方向则是一座座高楼。这座始建于1927年的水龙局大楼在建设当初还是大海边最高的建筑,而不远处如今需要仰视的高楼,在百年前却是慢慢大海,甚至连滩涂都不是。当时的地方善人们出资的这座消防楼不仅承担着老城的消防工作,还配合着承担一部分海上救援的工作。这在二楼的历史照片中就能找到曾经老照片里的历史见证。而那批出资的善人也把这份慈善事业延续了下来,成为汕头市的一个亮丽的人文名片。至今,隔壁的存心学校和大峰庙还保留了“存心”之念,而存心善堂也作为社区精神的传承地代代衣钵相继。水龙馆到展品倒是和国内许多消防主题的展览馆差不多,更多的是还原当时的工作场景,包括茶水间、消防器材等。整体展览倒是和我最开始在越南看到的水龙局展览馆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背后的文化内容都有着极为相似的点。对于一个初次接触晚清民国消防事业的人来说,有时候看看这些旧物,反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时空对话感,而当时汕头的慈善事业能够把消防纳入慈善,发挥类似国产NGO的指责,并且尽量与欧洲同步,也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与时俱进。

将近一百年前的水龙局旧貌,与今天差别不大。

       出了水龙局旧址就是大峰庙和存心学校。在瞭望塔看老城时我就关注到了这所学校,只可惜无缘参观,只能在楼上俯视夜间树荫下的校园主楼,想象着古朴沧桑外的人文故事。而大峰庙因更多的是客家文化及东岳三山信仰,也只匆匆一顾。毕竟,我的目标是先找到老师的旧居。于是绕过大峰庙的石壁画从存心善堂办事处的小道走过香火鼎盛的妈祖庙,给她对面修复完善的老妈宫戏台拍了张像模像样的“剧照”,就径直在旁边的小道绕进昏暗的老城区,开启我真正的寻脉之旅了。

        我顺道拐进来的巷子叫顺兴街,她有点像鲁迅妻子许广平在广州的老家。同样是逼仄的巷子口里藏着小富小贵,巷子外头就是繁芜嘈杂、店铺林立的中央大马路。而从这条中央大马路开始一路步行,就是我真正开始感受全国最大骑楼群的开始。准确的说是环绕着中山纪念亭的国平路、居平路、永平路、升平路、国平路、镇平路商圈。他们以居中的小公园亭为中心,依着几座扇形骑楼形成了一个环形发散型布局的商业圈。这里不仅有南生百货这样的大型商场、还有和沪上一致的粤东老字号们齐刷刷的列队,飘着自家旗号招揽着顾客。这个圈儿不仅是今天改造中的老城的CBD,同时也是当初晚清兴埠以来形成的聚集区的CBD。多少的粤商富贾和猪仔苦工乃至战争中的物资与信息交通线都是在这个圈子内南来北往、陈仓暗渡。

       如果是携伴出游,我一定会和这里的其他游客一样围着华灯初上的CBD转悠,买些手办手信,就着当地潮食,顺便欣赏一下潮人潮装。但一个人的出行,我有我更喜欢的方式。何况还有领了军令状的任务需要完成。于是,离开灯红酒绿,我踏入了暗色的民居,开始我习惯性的“来一个地方体验一个地方的生活”的老办法:逛民居!

       当然,我也不是一种wandering,更多的是一种 idling.就是在以寻找老师旧居为最终目的的社会观察和思考。或许可以算是自不量力型的idle thoughts of an idle follow(懒人慵思录),更奢谈大雅。然,于我,却每每都是一种启示上的增长。这不,我就在巷道之间、人情之外,寻思出伊斯坦布尔之外的“猫之城”的心思来(这座城市的猫咪很自由,尤其是在老城随处可见)。而那心血来潮的为每一个巷子名留影的纪念,多少也是一标准的idle thought.

       最开始,我是从南生百货的后巷开始绕行。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从南生的反方向逛了非遗体验馆和集成发所在的电影名人史迹馆,加之来时已经经过了新广发百货一带人群最多地段,也越发觉得国内被开发的商业街道像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充满了商业气息,就对店铺林立的骑楼商业街失去了短暂的兴致,转而专心的去寻老师的旧屋。而按照地图显示,老师的家就在南生百货的后巷子里!

中山亭

       汕府在对旧城改造期间,把核心地段的商业圈进行了优先规划,保留了居住区的隐私。于是乎,在灯火通明的步行街区域外,我仍能深入腹地感受巷里人家的人间烟火。这也是我近几年来喜欢穿街走巷idling的一个原因:眼耳声鼻口全方位感知一个地方的万家灯火,哪怕这灯火只残留过去的依稀。

       从人群中遁入僻静的第一个巷子叫永泰二横街。他是老师旧屋所在的新康里的一个十字梅花道上的小巷。我路过的时候,2号的门刚好敞开着,一家三代人五口之家在对着翘着大屁股的旧电视机在看节目,有着一种回归八九十年代的初味儿。往里继续走,可以看到这户人家斜对面的墙上贴上了危樯警示牌,剥落的三层黄泥巴墙解释了这个警示标牌的含义。同时也给出了这座老城岁月的答复。继续纵深5米,来到4号民居,他的外墙吸引了我。外墙上用天然的篱笆与啤酒瓶堆砌出来的一种充满设计感的随意,让人差点儿以为是家酒吧;接壤的门虽然掩着,但汽灯还是设计多少有点民国范儿。尽管这个汽灯也已经换成了钨丝电灯。立足观看,才能品出家主的品味。而2号到4号的5米墙距,又让人联想起这些屋子昔日的荣光。

      按图索骥,老师的小地图虽然粗糙了些。我还是成功找到了新康里后巷。这里是更加纵深的羊肠小巷,从这个巷子的另一个口子出来甚至只有一个L字型的仅容一人一自行车距离的出口。昏暗的灯光之下显得毫无人气。好在现在还没有过22点,刚进入后巷的时候看到有一妇人端着小板凳坐在路灯下家门口。我习惯性的拿起手机拍下了灯光下的巷子和妇人。一人一座一巷道。这条眼里的路的尽头处就该到老师家了。在距离目标500米不到的这个十字路口,我刚踏步时,被右手边的十字路口一户人家吸引。同样的昏暗灯光下,他们的门庭在现代与民国之间切换的游刃有余,特别是门口的剑兰和藤木。攀缘的藤科植物在汕头的老城随处可见。一路下来不少老房子都和藤科数植连在了一起。简直有一种树成了精的味道。那是因为长期旧屋没有人居住的因果。而这间房子的门面却光鲜亮丽,在老城里的这些巷子中藏出了隐士出世的味道,让我情不自禁也拍下了它。

       看完雅味十足的门庭,继续向前。终于还是在刚刚的妇人憩息的对面找到了老师的旧屋。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奇怪的游客,我被老妇人截胡了。她也好奇的问了我为什么大晚上来看这破房子。我如实的作了回答。“原来你是来找七先生家的呀”。

“七先生?”

“就是这屋的老主人”。

原来老师还有这称谓,我着实不知道。

“我还真不知道我老师是不是七先生”,我拿出地图给老妇人看了看,确认了自己寻找的房子。

“是这里,七先生当过大官。你看这门庭都不周边高一大截,旁边的屋子是当年的市场,他们家原来院子的一部分。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做了指挥所。”

虽然是晚上,我确实可以看到快要到我胯部的门庭花圃以及虽然剥落了灰塑的门墙。只是正大门的几阶台阶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容貌。

看来是这里了,当年老师讲课时曾经眼里泛着泪光的以及日寇进驻这里时的情景。而老妇人说的指挥所,其实是老师当年上课提到的慰安所。只是时光荏苒,这里无人居住后坍塌了一大半,也没人记得这样一个老房子在几十年前曾经是日寇侵略的罪证。七先生是老师的父亲。也是潮汕地区最早的一批华侨和回国建设的华侨。但出身卑微,老师曾说过自己的父亲是猪仔。我们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猪仔只是《天津条约》后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现象,但是在他的家族中,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

       夜里的灯光条件不是很好,但我还是拍下了门台照片。因为空间有限,我站在对门老妇人家门口的斜角位置给拍了里面的大体,具体还是要第二天白天才好进去看看。毕竟,从“慰安所”的侧边可以看到里面的房子已经塌了一大半,一颗高大的粤地特有的樟树或榕树已经比周边的房子还要高,它反而成了这个屋子最突出的存在。

        回酒店的路上,我突发奇想的随手拍下回去路上老巷子铭牌,那种蓝色的字配上昏暗的光线折射出来的沧桑,既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又像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当我重新回到繁华的小公园CBD商业区,我到老妈宫戏台旁边的小巷子去买了一个粽球。这是当初被央视报道过的老字号,可如今也面临着公私利益间的争斗。这个包裹着各种食材的粽子,就像是老广的乡愁一样,有表有里。吃着粽球的时候,我在想。老师当年年少吃着的粽球,应该只有童年的美味和日后的家国情仇吧?至于商人之间的利益之争,应该只是这个时代下的矛盾吧?而我这个临时的饕客,也无非是千万个旅客中的过客罢了。就像是这些个老房子一样,他们见证着一代代的人来时来、去时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在潮汕一天吃10顿,还能不吃撑?
看世界|中国广东:汕头骑楼小公园生腌的老城一日游
扬州老报人作品《扬州老城》将出版 解密古巷的故事
旧城变新城 俯瞰宜昌老城区环城南路的蜕变
汕头老市区最强美食攻略,吃货都应该收藏!
悠闲的潮州牌坊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