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百家饭”的美好记忆!

  不寻常的时期,想到不平常的往事。 照明见证了吃"百家饭”的美好记忆!成为脑海里的一个永久的印迹!


      写在前面的话

       不寻常的时期,想不平常的往事。2020春节是不寻常的一年,欢度佳节与抗新型病毒同一时间。从湖北开始的一级防控戒备,已经延伸到省、市、县。党中央、国务院下达了指令,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防止疫情蔓延的措施。春节我们之所以宅在家里,是因为这场战役没有局外人-----

    疫情就是命令,旗帜彰显担当,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先上! 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一线,跟我上,往前冲!他们把党员旗帜高举在疫情防控一线。疫情来了,咱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百姓心里就是踏实! 
        从自家阳台望去,公路上往日来往穿棱的车辆,疫情期间少之又少。这让我想起了一段吃“百家饭”的经历。

   “百家饭”是过去民间育儿的一种旧俗,幼儿若长期体弱多病不愈,家人即用红布缝制一个大口袋,由父母或亲人,拿着口袋向邻居挨门乞讨,用讨来的一百家粮食,煮饭喂体弱患儿,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病害,使小孩身体健壮,健康长大。
      “照明”在我的人生记忆里经历了和谐变奏三步曲,即:“油灯、蜡烛、电灯”。说起“油灯”,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照明除了松柴就是煤油灯,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使用概率极高。
     讲起煤油灯,我是见证人,也是家里油灯的制作人。制作方式非常的简单,随便找一个加盖的空墨水瓶,把盖子(过去的盖子都铁皮的)从中间打个眼孔,再把尼绒线绳穿入,灌入适当煤油即可。
       每当夜幕降临,屋内光线黑暗,煤油灯也正式“上岗”了,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神圣使命”,灯光由弱逐渐变强,冒出浓浓黑烟,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淡淡油香”,发出滋滋声响,犹如弹奏“和谐进行曲”,整个屋内“油香渐浓”,饭香也扑面而来,“二味合一,其乐融融”。
        然而、这段难忘的进村入户装电灯,吃“百家饭”的美好记忆!对于我来说、是真正意义上,远远超过在200户以上人家里吃过饭。记得七十年代初期,我们公社有8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为了尽快解决农户用上电,公社领导决定由我和罗师傅、巫师傅三人负责进村入户,一户一户安装照明电灯。
      当时、电灯在农村是最为奢望之事。我们三人一个村一个村,依小组挨户安装,装到谁家中午就在谁家吃中饭,装到谁家晚上就在谁家吃晚饭。大概用了快2年的时间,使全公社农户基本上安装了电灯。
       如今,电灯无论在城市和农村,用电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佳“伴侣”,伴随着城市霓红灯的初现端倪,电灯也成为装典城市和农村夜景的常用方式,霓红灯成为新世纪街道亮化工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照明见证了我吃"百家饭”的美好记忆,成为我脑海里一个永久的印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成都的记忆——灯的故事
记忆 || 没有电灯照明的日子
克旗记忆(上)
一盏灯
熊月之:《照明与文化:从油灯、蜡烛到电灯》
40年代煤油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