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万人行课堂笔记 7 (76--95条)

讲师:张玉林

整理编辑:灵兰小草

第六节

中医要学会脉象。剂量要符合国家药典。

分清是什么体质——寒、热、虚、实。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解:太阳病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说明病已传变或者合并。胃中有停水,导致气上冲,

吐下不止。里寒里虚,上吐下泻,应该用四逆汤。

虚烦的虚在这里不做虚症讲,它的意思是没有实证。实证一般指阳明证,结胸、陷胸,是夹杂的。此处是没有实证的烦,睡不着觉。(所有三阴三阳病中栀子豉汤的烦是最重的)单纯烦,没有躁动不安。

心中懊侬,相当于胃的嘈杂,胃不疼不胀不痒,就是不舒服。

热邪拥塞在胸膈,就会少气:胸闷气短,动一动就上气不接下气。

栀子生姜豉汤的生姜和半夏都是和胃止呕的,栀子豉汤有个方阵,跟现代人结合密切。

现代人有心理问题的不同程度的烦躁与失眠,莫名其妙的抑郁,这些都是中医能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些症状和整体体质有密切关系。现在绝大多数人属于虚寒体质,需要从少阴病考虑。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豉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 炙 香豉四两,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 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燥:呆不住 。窒:不通。栀子豉汤证的烦是最严重的烦,但是还没有到躁,烦是别跟我说话,看什么都没兴趣,都烦。躁是呆不住,坐不住,在哪儿呆着都不行。栀子豉汤是邪热陷于胸膈,此处仅仅是感觉里面热,还没到里面热的火烧膛的感觉。

胸中窒者:胸中不痛快,仅仅是胸中不痛快,还没到全身都不痛快,全身不痛快就是柴胡证。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解:伤寒五六日,一定要考虑到传没传少阳,向里传,最容易传到半表半里,交通要道,必须要从这过。

中医的心的位置不是指心脏的生理位置,不是指心脏那一点儿,更不能跟心绞痛做对应。

栀子豉汤是寒的,冠心病的心绞痛往往是供血不好,高血脂,高粘血症,心脏血管狭窄,受寒收缩,活血化瘀,千万不能用寒的东西。伤寒论心中跟胸中位置是一样的。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解:心烦:热陷胸膈,邪热陷到胸,感觉不通,疼,心烦。

腹满:下之后伤的是胃阳,会出现泻心汤证,是虚痞的,(阳明病,首先热,腹满,疼,)

虚痞的肚子摸着是软的。

腹满+卧起不安,同样可以用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来表述。

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解:大下之后伤了胃阳,会出现畏寒胃痛现象,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胃阳损伤后会下利,但不是很严重,下利严重的话,不能用栀子豉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解:习惯性便溏,久寒。不能用栀子豉汤。想用,加干姜。

反流性食道炎,用大黄、枳壳。

  病人旧微溏者,溏便,不是很稀,但是也不成型,旧微溏,时间很长,也不是完谷不化,不能用清热,因为是寒性体质。比如现在祛湿的薏米红豆,假定是寒湿的人,用红豆薏米就是错误的,方向性,原则性错误,薏米是清热利湿,首先要有热。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解:太阳病,发汗不够,汗出不彻,人仍然发热,可以有恶风寒,可以没有恶风寒。

既有表证又有里虚,先调里虚,可能救里后外面表证没有了,如果救里后外面表证还有,再解表;又有表证,又有里实,先解表。这是治疗原则。

心下悸:一方面可能是血不养心,也可能是气上冲,气挟水上冲。叉手自冒心,欲得按。

头眩:头昏沉,晕晕乎乎,不是天旋地转。

身瞤动:气血不足以充养肌肤,会出现跳动。

振振:摇摇晃晃走不稳。

欲擗地者:要摔倒。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芍药也有利水的作用。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解:咽喉干燥:有热;津亏。平时就咽干,慢性咽炎,总觉得嗓子干。喝点儿水一会儿还干,比较偏瘦更要注意这点。胖的呢,体内废水多,不可用的水多,到了津亏,也不能发汗。

体质不同,生同一个病,治法不一样


84. 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解:慢性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急、尿少,尿憋不住。走不到地方就开始尿,尿疼,热疼,伤津液了,也不能轻易发汗。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解:很少见。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不得眠。

解:衄家:经常鼻子出血的,不可发汗,发汗,必额上塌陷。

鼻子出血是阳气重,太阳病邪气侵害的是上面,正气上调攻击,正气还没回去,要找个地方出去,就鼻子出血。但是平时没有外邪的时候,经常鼻子出血,也是因为阳气往上跑的偏多了,上盛下虚。再发汗就额上陷,这是津伤,血少的原因。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不能和贫血划等号,化验单不能作为亡血依据,依据是她的胖瘦,就是津液足不足。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解:这人本身爱出汗,又给他发汗,伤津液必恍惚心乱:意识不大清楚,心慌,不那么踏实。小便阴疼,是指排完尿以后,尿道热、涩、烧灼疼,是小便短赤。伤津液了。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解:没有。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解: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误治。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正治。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误治。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正治。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表证+里虚:伤寒或者中风,医下之,又闹肚子,身上又疼,闹肚子是里虚,身疼痛表证,原则是急当救里;当里边救好以后,再去救表。

后身疼痛,说明表证依然存在,下利止:清便自调。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

解:病发热头痛,肯定是有表证。这个时候要想着加上症状,发热头痛项强,恶风寒,才是太阳表证,太阳应该是脉浮的,这人不浮,反而沉,这是少阴证。依然是虚寒,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回阳比麻黄细辛附子强一些)。

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9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解: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在这不合适。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解:脉阴阳俱停:病脉不见了,回复正常啦。振慄汗出:排病反映。

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出汗就好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沉取的脉,靠近尺侧的脉,单纯阴脉微,是不能用调胃承气汤的,需要填充条件。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解:太阳病,头痛、项强、脉浮、恶寒。

出汗的是桂枝汤证,不出汗是麻黄汤证。

把中风直接定义成风邪、寒邪是不合适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胡希恕讲伤寒论251条~270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之49~105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学习摘要
胡希恕讲伤寒论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胡希恕讲伤寒论(42---82条)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4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