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赛美教授讲桂枝汤1

    原文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是讲桂枝汤主之,《伤寒论》条文里讲“主之”、“可与”、“宜”语气不同,也代表了张仲景对他下药以后的疗效的把握度,如果说“主之”非他莫属,疗效是百分百,“可与”、“宜”比较可以斟酌,在当时,他可能在一种复杂的状态,他觉得可能优先考虑某个方,但不代表绝对。所以,用“可与”、“宜”就没有那么肯定。

    在《伤寒论》里,一般来讲某某方主之,那就是这个条文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这个方证弄懂,搞熟,要背得滚瓜烂熟。原文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十二条讲的是桂枝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太阳中风,讲的是太阳病,中风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描述的症状: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讲的是病机,讲的是症状。特别还强调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用了一些连绵词,形容词,无非就是讲了病人恶寒,发热,但是,程度比较轻。然后,鼻鸣干呕。

    太阳病怎么会鼻鸣干呕呢?鼻鸣,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干呕是胃气上逆,鼻鸣是肺上逆,本来是在皮毛,实际上我们的太阳病是与脏腑相通的,特别是我们所讲的太阳膀胱经的走向是最长的,从目内眦到我们足小指外侧,这条经脉是最长的,管的东西是最多的,单纯一个脊柱的问题就可以管我们人体一百多种病。张仲景在这里讲了一个鼻鸣干呕,只是一个举例。肺胃气逆用桂枝汤主之。

   原文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这第十三条,太阳病,没有说中风,直接说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也没有讲脉,这是辨症状的意思。第十二条讲的是辨病与辨证,我们颜面的证,第十三条讲的是疾病头的证,有时候一组症候群拿出来,可能想都不用想,一定是一个中风或者是伤寒都不用管,直接用桂枝汤。非常有把握告诉你,就是这个方,桂枝汤主之。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几个症候只要组合在一起,就肯定是桂枝汤。

    提纲讲恶寒,讲到辨证的时候讲发热,实际上,发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名为温病。这几条,第一句话都讲的是发热。

   《伤寒论》讲到太阳病的几个分类的时候,把发热放在第一。当我们讲太阳病的分类肯定离不开太阳病的提纲证。所以,第一条原文: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很重要,其他都是在这个大原则下。然后,后面的分类都要结合第一条综合起来。

   《伤寒论》讲到具体辨证的时候,讲到了外感病的时候,把头痛放在了第一。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麻黄汤证在《伤寒论》第三十五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都把头痛放在了第一位。

    所以,我们就知道,恶寒,发热,头痛是太阳病诊断很重要的一组症候群。我们这里讲的是太阳病,把“主之”拿出来。这是我们讲的太阳病最典型的症状,只要符合这个诊断标准,就是用桂枝汤。也有不典型的症状,包括了15条,24条,42条,44条,54条,56条,91条,95条,164条,234条,240条,276条,372条,387条,这些条文里都是“宜桂枝汤”或者是“与桂枝汤”。

    我们来看第九十五条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这条的关键词是“欲救邪风”,我们说桂枝汤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驱风就是驱除风邪,有解表的作用。这九十五条“欲救邪风”这就讲了桂枝汤治法,也就是说桂枝汤是可以解除风邪的。 

    第二十四条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条提到了一个关键症状“反烦不解”,我们在临床上不可能每一个太阳病的人都是很顺利的好了,有时候还有可能病情会加重,我们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加重病,就没谱了,那就给病人说,赶快停药吧。喝了桂枝汤,不但不好,可能恶寒,发热甚至还加重了,这里讲的“反烦不解”讲的是表证不解,表证加重,甚至有的还有心烦。好象是发热了,其实是一个正邪相争,是病重药轻,这些剧烈的交争,不能抗邪的一个反应。

    临床上遇到了太阳病,服了桂枝汤,不但不好,反而有加重,还有心烦,如何来补救,就是先用针灸的方法,针风池和风府穴,泻一下邪气再服桂枝汤。不要以为是服桂枝汤用错了,才引起的反烦不解,不是的,是没有错的,最后还是要用桂枝汤。

    我们也看到了《伤寒论》里用针灸的方法,有的人说,现在颈椎病,腰腿痛的特别多。那么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大椎穴刺络放血。原来张仲景早就告诉我们了,三阳病的刺法,刺风池,风府,三阴病是以灸法为主。刺法是强调祛邪的。风池和风府都带有一个风字,风池本来属于胆经,旁系于督脉之外,风府穴属督脉,督脉和胆经中间是膀胱经,我们老祖宗把穴位定了一个风字,那它肯定就与风有关系,所以,针刺风池,风府,放血疗法,就可以达到祛风的目的。这个效果真的不错。

    一直坚持每天按摩,从头按到脚,对强壮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李教授讲到了一个九十岁的老人,精神饱满,还飙车被罚款,他的养生秘诀就是每天中午坚持按摩。不要以为按摩没有什么效果,长期坚持下来,你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一位新加坡的老人,全身皮肤都是刺痛,找了很多医生看,没有效果,关键的是他们自己家也是学中医的,李教授到新加坡去讲课,这位老人找到她,李教授一看,皮肤表面的病,那就是太阳病,就开了桂枝汤,开了五剂,吃了第一剂,就看到效果了,吃完五剂,就再也没有痛过了。

    后来,这位老人的太太七十多岁,生活也特别讲究,她的养生方法完全按照书上来做,什么配多少,热量是多少,喝什么苏打水,总之,每天的营养搭配完全按书上来做,把肉也戒了,有一天腰椎痛起来,痛得很厉害,也找了很多医生看,没有效果,打听到台湾的一位针灸大师厉害,由于这位大师也要到处演讲,他的弟子在广州开了诊所,让老太太去广州看,老太太也去了,帮她做了针灸,也不见什么效果,后来又刺络放血,放了很多的血,一个小罐子都放了一罐,放完血老人走不动了。后来,也是找到了李教授,李教授也是开的桂枝汤。但是,这里要说的是,刺络放血,也要看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刺络放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解读(连载十)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论》第二季(更新第31讲到第60讲)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鉴别
六经总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