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04-09 10:20
userphoto

2023.08.25 上海

关注
近几年关于儿童攻击性的讨论越来越多了,从心理学角度聊一聊这个话题。

我们把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分为两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指,攻击者把伤害对方作为一种获得其他东西的手段(比如为了抢夺玩具、为了获得关注等目的而攻击他人)。

敌意性攻击则是指,攻击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伤害对方(包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伤害对方,和毁坏对方的财物或所有物。)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划分呢?因为现在有种风气,就是看到小孩子之间有攻击行为,很容易下结论说发起攻击的小孩是恶意的。

但其实很多看上去像是纯恶意的攻击,背后有着隐藏的工具性意图,需要我们去好好分辨。对于不同的攻击类型,家长和老师所采取的干预方法也是有区别的,下文会讲到。

与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相对应的,是高攻击性儿童的两个类型:主动型攻击者(相信攻击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切实利益),和反应型攻击者(对别人充满怀疑和戒备,常常出于报复而有意伤害他人)。

反应型攻击者常常有这样的预期:别人对我是敌意的。当发生一个模棱两可的事件时,比如小孩A在拼拼图,一个同伴路过,踢到了A的桌子,把拼图弄乱了。根据这个场景,A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预期(别人对我具有敌意),把对方的行为归为敌意行为(他踢我桌子是故意的),然后以敌意方式进行报复(去打他一下,或者找到他的水杯然后摔碎)。

在这种敌意性归因偏差的影响下,A所采取的敌意性报复会逐渐让老师和同伴不喜欢他,从而加深“别人对我是敌意的”预期,在下一次模糊的社交事件发生时,A已经做好了更强的报复准备,社交模式就此进入向下螺旋。

与反应型攻击者相反,主动型攻击者并不觉得自己是被人讨厌的。相反,他觉得自己挺酷,颇受其他孩子的敬仰。主动型攻击者倾向于通过武力来换取积极成果,比如玩具、关注、对他人的支配力等。

对于主动型攻击者,当他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时,干预的思路是二者结合:一是取消攻击带给他的回报,二是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给予他想要的回报。

比如小孩B为了抢妹妹玩具和获得大人关注而打妹妹,那么大人的做法可以是1. 制止攻击行为;2. 把玩具给妹妹(取消攻击行为带来的回报);3. 把B带离攻击场景,陪他去另一个房间进行情绪安抚,并想一想大人可以怎样在其他事情上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这类干预持之以恒,可以有效改善主动型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对于反应型攻击者的干预思路则不同,主要是教他寻找对方的非敌意线索,纠正敌意性归因偏差,并教他以非报复的方式解决冲突。

预防孩子养成敌意性归因的习惯,探寻解决冲突的非报复性方式。而不是跟孩子强调说,对方是故意弄你的,对方弄你那你就报复回去呀,这种思路形成后容易让孩子在社交中进入敌意性归因的向下螺旋。

讲完了攻击者,我们来讲讲受害者。经常受到欺凌的孩子也分两类:被动受害者和挑衅型受害者。

被动受害者具有社交退缩、沉默、身体羸弱等特点。他们在日常养育中常常缺乏男性榜样,受到母亲的过分保护,男性化特征较弱,不被同伴所接纳。

挑衅型受害者则躁动不安,常常惹恼同伴,表现出敌意性归因偏差,但真的发生冲突时又打不过别人,于是在对抗中沦为受害者,这类孩子可以说是处于社交梯子上的最底端,比攻击者、被动受害者还要不受欢迎。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了,在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协商解决方案以外,我们还需要辨别一下自家孩子是更偏向哪种类型的受害方,并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方法。比如如果是前者,那么需要在养育中更多地引入男性榜样,更多地进行身体锻炼等,让孩子更大胆自信,更容易结交同辈友谊。

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需要观察孩子发起社交的方法,帮助他习得更圆熟的社交技能,教他在不惹恼他人的情况下一起玩耍。

总之,冲突场景是有适应意义的,它是孩子探索如何在群体中生活、玩耍、合作实现目标的契机。我们需要干预的不是冲突场景,而是攻击行为。

当攻击行为发生时,不管是对于攻击者还是受害者,家长和老师都需要细致观察情况,并采取合适的策略,不然容易适得其反,干预策略反而强化了孩子的攻击倾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秘而复杂,揭秘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侵犯行为 以嘲笑讽刺毒舌的方式伪装憎恨
是什么导致有话不能好好说?
警惕人际关系中的隐形攻击
教你的孩子对付校园小霸王
警惕:工业网络安全中人为因素的5种攻击方法和防御措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