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的记忆60年代的小学生活

       

      童年的记忆60年代的小学生活

 

196091号西花厅小学我这位第一批一年级的小学生,穿着新衣裳,参加了西花厅小学新校园的第一次开学典礼。这一天真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是我们新校园的校庆日。


在校友博客中见到此照片借来一用,因我们没有毕业照在此深表感谢。

那时的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服,学生的穿着打扮五花八门。有新有旧,多数穿打了补丁的衣服。但是夏天学校要求一定要穿有领有袖的衣服,算正装吧不能穿背心上学。那些年家里都不富裕,孩子又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再给下面的弟妹穿,袖子短了接袖,裤子短了接腿。不过过年时还是有新衣服穿的。那时的老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有的穿就行我们全不讲究。邻里街坊的大妈,大婶儿手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中指上总是戴个顶针。不是在纳鞋底儿,就是补衣服,补袜子。大人们还都有件压箱底的衣服,俗称料子服。出门走亲戚时才穿。式样不会过时。

穿在脚上的鞋也大部分是自己家里做的布底鞋。刚穿上的新鞋到学校同学们过来都要轻轻地踩三下,口中还念念有词:“穿新鞋,踩三下,不踩不尽穿。也是玩笑而已。穿布底鞋最怕下雨了,胡同里那时还都是土路一走一沾鞋。而且鞋底还吸水,每人就有一双鞋,哪里有雨鞋穿哪。脚下的湿鞋还得自己穿着再塌干。鞋穿时间长了,鞋底儿磨穿了垫块纸板还得接着穿,因为家长没有时间做。球鞋也是露了脚趾头再补上一块皮子,破了再补。有的一只鞋上面好几块补丁。那时家里有修鞋的勾锥子,有的同学自己都会补鞋,补衣服。衣服,裤子,鞋破了不补有人笑话。补上就没人笑话了,这也是看家庭主妇会不会过日子,是不是勤快人的标准。

我们的书包呢?也是各式各样,但基本都是家里自己做的,女孩子是花布的,男孩子的是深色布做的,就像现在的环保袋俗称兜子的那种。只不过两个带长一些可以背在肩上。就是现在贫困地区的学生仍在用的那种。学生中只有很少数双职工的孩子才买得起漂亮的帆布书包。

我们的学习用具更是不能再简单了,铅笔盒是长方形薄铁皮做的,上面印花的那种。从一年级一直用到小学毕业,最后铅笔盒的图案都磨光了,要是铅笔盒用坏了都是家长给修一下,接着再用。铅笔用秃了,都是自己拿铅笔刀削,家长很少帮忙。笔使短了套上笔帽又可以握住了,直到用得没法销时才丢掉。铅笔盒里面,女生还放块小砂纸,是用来磨铅笔的,男生很少用,所以写的字越写越粗。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为了节省纸张,上学还要背上一块儿小石板,拿石笔在上面练习写字,写好了才能在作业本上写生字。因为那时作业本都是有数的,正反面都要写字,写一篇下面要垫上垫板,作业本都是用得一页不剩,就是剩下几页也都是订起来重新利用。

上大字课还要带上砚台和墨,先自己研墨,然后在红模子上描大字。三年级后才能在大字本上自己写毛笔字。老师会把认为写得好的大字拿红毛笔画上红圈。得红圈多的当然是大字写得好的,但他不一定是学习好的。

上珠算课时需要带上算盘,老师的大算盘,是可以挂在黑板上的。算盘柱上有棕毛,老师演示时算盘珠推上去不会掉下来。放学后同学们排着路队,一起敲着算盘。照着队鼓的节奏一路敲算盘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珠算口诀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只是有年头不用了,算盘都没了。

我最喜欢上手工课了,开学典礼后,发新书,发作业本还发手工作业,那时的手工就是厚草纸板,可没有现在的纸板硬。它上面简单地印上图案。一般都是典故。有手工课时要带上,剪刀,针线,还有浆糊,浆糊都是家长拿白面放在炉子上自己打的,然后放在火柴盒里。记得手工做过《小猫钓鱼》同学们按照老师先做好的样品,认真地拿剪刀按照图案一一剪下来,然后组装。活动的关节要拿线订起来,做好后一拉手柄,小猫的钓竿会上下移动,同学中手巧的一会儿就能做完。手笨的一堂课也完不成。

美术课低年级的带蜡笔,小蜡笔盒是老虎头的卡通图案非常漂亮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12色一盒。还有高级的蜡笔,它上面包了一层纸,可以使一节撕一点,它不会把手弄脏。家里条件好的学生使的是彩色铅笔,一杆杆的排列整齐的放在漂亮的开盖盒中。可一个班里也没有几个同学买得起这种彩色铅笔。图画本上面图案没有颜色,同学拿蜡笔染色,细心的女同学涂的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男同学的作品可大多不敢恭维。净是涂得出了格,或是颜色重叠在一起,五花八门什么样子的都有。高年级就上水彩课了,水彩盒像铅笔盒大小,里面沾着蚕豆大小的12种颜色块儿。水彩块被硬纸依次隔开,下面还有放毛笔的空格,笔盒的图案好像是几个少先队员坐在地上在野外写生。图案多少年都没有变化,所以还记得。高年级就用管状的水彩了,就是现在还在用的传统的那种。往往都是红黄绿三色先用完,其他的还剩好多。高年级需要带调色盘了,老师开始教调色了,这是画画的基本功。同学们开始自己创作作品了,先拿铅笔打好稿,然后上色。老师出个主题,同学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想怎么画就怎么画。那时都是按照教育局的教学大纲,严格执行教案。一点都不会篡改。

那时史家胡同少年之家有一幅对联我记得非常清楚上联是“不比吃,不比穿,不比谁家房子宽。”下联是“比学习,比进步,比比谁的思想红”。那时同学之间没有讲吃,讲穿的。艰苦朴素的精神蔚然成风。在我们学生身上完全统一的只有胸前鲜艳的红领巾。

那时女生的发式基本都是梳两条小辫,男生留的都是学生头。学校没有统一要求。那时的孩子可没有娇生惯养的。高年级的学生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长做些家务事。有的生活困难的同学回家还要织网兜,或糊纸盒挣钱贴补家用。有时学习小组的同学做完功课,一同帮助家里有这种活的同学一起干。干完活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做游戏。学杂费,都是同学自己辛辛苦苦挣出来的。而且剩余的钱也是贴补了家用,自己兜里没有一分零花钱。也没有谁觉得委屈。

吃的东西更是没法跟现在比。因为我们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经过了挨饿的年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饭,菜也是没有油水。家长更惨,看着孩子没吃饱。都是从自己的碗里拨出一些给孩子。宁肯自己饿着。那三年体育课都停了,为的是减少运动量。

这就是50年前我们的生活写照,事情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但是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这代人都即将步入老年人行列了。时间过得多快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付铁道部大院回忆录74- 心爱的书本文具
满满的童年记忆:那些年,龙游娃一起用过的文具
入小学前的准备
《宜昌记忆》:强华里与中心小学 抹不去的时代印记
玩具映像|绝对神作:北京玩具四厂的算盘铅笔盒
幼升小最详细的物品清单,值得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