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巫山大溪古镇

瞿塘峡东口的大溪古镇,坐落在大溪水与长江交汇的东岸,因溪水而得名。

 


大溪古镇位置示意图

大溪古镇

春到大溪

大溪,也名黛溪,发源于奉节县南部吐祥镇大龙村。由于溪水如墨,在奉节境内称为墨溪河。在溪水下游入长江处,巫山称为黛溪。由于黛溪河在汛期来临时,水势浩浩,因而当地人也称此溪河为“大溪”。

 


大溪汇入长江处


大溪古镇

大溪古镇依山傍水,历史久远。自汉朝开始,大溪古镇开始兴盛。大溪古镇是因地利条件而逐渐发展的——它前扼长江瞿塘峡出口,后靠湘鄂西大山,自古就是九省通衢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它是湘鄂川骡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这里南来北往的骡马川流不息。它也是历史上峡江的重要码头,上川下楚的船只,均在此停泊转运客人与货物。古镇虽不大,但镇上却有十三条街。古镇的主街沿大溪转向长江,街道平行于水面。每条街都不长,当地人根据街道特点叫出街名:铁匠街、光荣街、绍字街、水井沟街、三间店街、九间店街……街道上大多是青石板铺路,垂直于街道上下的路全是石阶。大溪镇上木房子多,因而街道两边多是木梁木门、木柱板壁。


大溪镇 


俯瞰大溪镇

大溪古镇乡政府 


大溪民居

大溪街景 


大溪街景 


大溪街景 


大溪街景 


大溪江边

大溪镇虽只有2000多人,但由于此地是鄂西、湘西与川中商贸交通要道,故而商旅行业繁荣,旅店、客栈有几十家。在没通汽车时,这里的客栈有不少是马骡店。大溪镇因三峡工程搬迁前,往庙宇方向,依然有马帮运输。镇上的老者都说,当年,骡马店可不像现在。那时,客店楼上住人,偏房拴马,楼下则是喝酒吃茶的饭桌,客人们拉着牲口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大溪古镇骡马古道上的赶马少年(董宏猷摄)

大溪镇有一座长春桥,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大桥为七拱石桥。桥头原有一座大庙。解放后,政府先利用这座庙办了学校,后来,修建了新的学校,才从庙宇中搬出来。文革中,此庙宇被砸得面目全非。文革后,镇政府干脆把此地一平,修建成了一个篮球场。这个篮球场是全镇的活动中心,开大会,放电影,举行文娱活动,都在这里。

三间店街因老民居三间店而得名。三间店原是独立修建的三层楼,后来坡上建房,第三层楼上建了走廊与后坡相通。站在店门前小坝子,放眼正是瞿塘峡的峡口。在三间店三楼临窗眺望,瞿塘峡口、大溪水、长江与大溪的交汇处、大溪对岸的古文化遗址尽收眼底。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溪镇三间店民居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溪镇三间店民居

大溪古镇西头有一处全镇人都熟知的地方——聚兴昌商行。商行主建筑是一幢三层楼的西式房屋,大门属中西结合:门框上的图案如同圆明园的大水法;青石门槛上雕的是凤凰、麒麟、太阳、云彩等中国的吉祥图案;门口两个方形石柱,柱上雕刻的图案除了梅花鹿与鹿脚下的兰草,就是光秃秃的树干树枝,而伸展出来的树枝上吊有一口钟,有点古印度或阿拉伯情调。聚兴昌门前无遮无挡,面向瞿塘峡口。商行主要做转运生意,把长江水路来的巴盐(过去也称“锅巴盐”)、大米转运到鄂西、湘西,再把那边的桐油、生漆、苎麻以及贝母、党参等中药材运往宜昌、汉口、上海。聚兴昌商行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如今斑驳的墙壁,见证了数百年来的古镇兴衰。

 


大溪古镇聚兴昌商行残存的建筑

在长江北岸大溪军营村堰子崖南麓江边,有一块深色石碑,高2米,宽1.55米,厚0.6米,碑刻有“皇明康茂才进兵处”8个楷书大字,碑缘有“大溪口”3字。这里不仅有康茂才进兵处石碑,还有康茂才出兵身亡后的墓地。光绪《巫山县志》载:“明康茂才墓,在县西南九十里。官大将军,洪武初,领兵征明升,被流矢中伤,卒,葬于金沙滩,即今之大溪口也,碑石现存。”据说,大溪口原来还有一座“康公庙”,后废弃,只有这块碑至今尚存。康茂才(1313~1370)字寿卿,元末明初湖广蕲州(今属湖北省蕲春县)人,是明朝开国功臣。洪武初年,康茂才率兵进川讨伐蜀王明升,曾屯兵于此。由此出发进军遇蜀兵埋伏,中箭身亡(另有一种说法,康茂才于陕西病逝,并未到过大溪,是清朝反清复明的百姓崇拜他而刻写此碑)。因为三峡大坝蓄水,该碑后来搬迁至大溪乡康碑大院进行保护。


长江边的康茂才进兵处石碑


康茂才进兵处石碑现保存于大溪乡康碑大院(蒋华摄)

到了大溪古镇,若想看看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镇上人会推荐你去曹家老屋。曹家老屋位于大溪镇南岸下游约6里的沙落村小河边。老屋建于清代,风格属于徽式建筑。由于土改后分配给顔氏居住,故而也叫顔式老屋。老屋正门是30米宽的风火墙,正门前是五步石阶,显得端严。大门门框由条石镶嵌而成,门上原有各种彩绘与图案,间有字迹,可惜年久已不清晰。正门进去后是四合院天井,长8米,宽5米。天井右边角有一石鱼缸,花纹奇特,古朴古香。石缸对面的条石有一个碗口大的石眼,呈电风扇扇叶状,起排水作用。天井沙石板上有一脚印,传说是鲁班来此留下。


曹家老屋的大门(李洪森摄)


曹家老屋墙顶建筑(李洪森摄)

 


巫山大溪曹家老屋古石缸(李洪森摄)


造型奇特的排水石孔(李洪森摄)

大溪古镇上还有许多古迹,如:九间店民居、杨木匠屋内悬棺(即吊棺)、三间店蛮子洞、叶井东家雕花木楼。不知大坝蓄水,这些古迹是否得到保护?

从大溪古镇坐渡船过大溪,便是大溪文化遗址主发掘地。沿长江与大溪上溯,还有几处开发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

大溪古镇的名气,没有“大溪文化”响亮。因为大溪文化的发掘,证明了大溪地域的文化远在人类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证明了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1959年开始到1994年,国家多次对大溪遗址实施考古发掘,清理出数百座墓葬,出土文物数千件。此后,在长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沿岸也发现有同类型的文化遗存。根据郭沫若先生提议,考古学界将其统称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将人类在长江流域的足迹提前到5000年~1.8万年以前。


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大溪文化遗址发掘 


整理大溪遗址文物


巫山大溪出土的石器

大溪文化遗址古墓发掘中,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屈肢葬。这种屈肢葬不只在大溪文化墓葬中才出现,在我国北方的二里头文化、辛店文化中也都出现过屈肢葬。甚至在国外,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顿河和第聂伯河下游的草原上,也发现过屈肢葬。关于古代人类为何选择这种屈肢葬,学术界还没有最终的定论。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此种丧葬方式在下葬时把人捆绑起来,是为了怕死者灵魂飞走。第二种说法是说人死后,埋葬时肢体弯曲着,身子就像胎儿的姿势,有利于转世。第三种说法是解释双人合葬,男子仰卧伸直埋葬,说明男子尊贵;女子侧身屈肢面向着男子,说明从属地位,此种丧葬方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表现。


大溪墓葬中发掘的屈肢葬

 

三峡大坝工程开工后,大溪古镇的人们通过向后迁移和外乡迁移,离开了这个千年古镇。笔者在网上收集到下面这张部分大溪移民临别家乡时的合影。

 


部分大溪移民离开家乡前的合影

大溪古镇在三峡大坝第三期蓄水中淹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物 ‖ 大溪古建筑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
大溪古镇伴长江,文化遗址美名扬|峡江文物珍藏
【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石器掠影
大溪文化玉器
王方:远望大溪 ------对大溪文化出土玉器的几点观察与思考(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