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受抗战生命线上的24道拐

 



 

这张照片曾经轰动世界,它是美国随军记者约翰1943年拍摄,拍摄地点是24道拐。

忘记第一次看见24道拐的照片是什么时间,只知道当时心动了一下,有想去看一看的冲动。当时的冲动,终于可以在这个暑期付诸行动。这次,我利用去长江上游的机会,亲身感受了这条抗战生命线上的历史弯道。

 

 

出发前,我照例对24道拐做了些功课……越是更多地了解24道拐,越是坚定了要去24道拐的决心。

24道拐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上的著名弯道。后来发现,这条弯道并不在云南境内,而是在贵州晴隆县郊——即当年滇缅公路延伸的滇黔线上。

抗战时期,盟军为保证军用物资能够运输到中国抗战前线,从印度东北部雷多,经缅甸的密支那、中国云南贵州到重庆大后方抢修了这条公路。这条公路核心部分是最先修建的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戌段,故而此条公路最早也称为滇缅公路。若干年里,由于日机的轰炸,这条公路边建边运,边炸边修,始终保持运行状态。

从抗战初期到抗战胜利,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的各种战略物资;无数内迁到云、贵、川大后方的设备所需消耗品;维持抗战所需当时中国不能生产的各种物资……都依赖于这条公路运输。因此,这条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上,为了建设、维护、保卫和物资运输,牺牲了无数中外抗战英雄。

 

 

812清晨,小雨。我在GPS的指导下,驾车从贵州盘县上高速,在沙子镇下高速,沿G320向晴隆县城方向行驶。上午1050分,我来到了晴隆山脚下24道拐的起点。


卫星图像24道拐方位示意(我从箭头方向进入)

这里,已经聚集着许多电视台与报刊记者在拍摄24道拐。围在石碑周围的年青记者们看见我端着相机站在起点碑前犹豫着准备拍照,立即明白我犹豫的原因是大家挡住了石碑。看见我的车牌号后,记者们知道我是从武汉赶去的,十分友好地问我是不是想拍照,我告诉他们专程赶来就是为了照几张像作个纪念。他们非常支持我,立即离开石碑,让我方便拍摄。

拍照毕,我一再向记者们表示感谢,登车沿24道拐上行。





 

4道拐虽然弯道多,但比我想像要宽一些,上下车辆会车并不难。

 

 

 







路边的树木都不大,最多也只生长了70多年,但它已经像防护栏一样使开车人平添一种安全感。

 

 

 

转弯处,设计比较合理,外高内低,很轻松完成转弯。

  

 

以适中的速度转弯,没有提心吊胆的感觉。






假想一下,如果我的车正在不停地转弯,而头上有日机在低空盘旋,伺机轰炸——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是顾头上,还是顾脚下?

 

 

 

24道拐于1988年作为县级文物,早已废弃不用而予以保护。2006年,24道拐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加强了养护。平时,有一些喜欢越野竞赛的朋友,来此飚一飚车,较量一下开车技术。据说,上坡最快只要8分钟,下坡最快只要6分钟。


 

24道拐结束。

我计算了一下,我从第1道拐慢慢地向上到第24道拐结束,边走边停下来照像,大约用了15分钟。

爬上山顶,来到320国道边的白家塘镇。这里有政府关于“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简介”标识,也有国家级与县级文物保护石碑。

 



晴隆县政府“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简介”如下:

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位于晴隆县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1927年,继因军阀混战停工,1936年续修竣工通车。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过包含二十四道拐在内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咽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侵华日军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滇黔咽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受命“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修筑滇黔公路,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修,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125,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庆祝会上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蒋介石在讲话中说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成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载入史册。2006年,国务院年批准二十四道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标识牌前向路边群众打听一下,很快找到去观景台的专用道路。路口,有十分醒目的标牌,指明去二十四道拐的方向。

进入晴隆山草场24道拐观景台的路



去观景台的路虽然刚铺设柏油但比较狭窄会车困难

晴隆山草场的24道拐观景台

从观景台看24道拐

24道拐周围景色

今天24道拐有点儿热闹

去观景台的专用路还在修建,已进入最后铺油阶段,估计最多半个月可以竣工。专用公路窄一点儿,尽管铺有油,行驶起来却没二十四道拐那么轻松。如果会车,肯定有点困难。

 

 

 

24道拐观景台返回,进入晴隆县城时,虽然我有一种满足的感觉,但心却沉甸甸的——这条公路来之不易,二十四道拐见证了抗战生命线上的日日夜夜。

 

史迪威将军

 

昆明各界庆祝史迪威公路通车

 

陈纳德将军在通车典礼上讲话

1940年修建滇缅公路永平段的中国劳工

1940年滇缅公路

修建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上的路牌

 

滇缅公路照片

 

滇缅公路照片

 

艰难浩大的工程

晴隆县烈士陵园

我们永远不可忘记:

参加施工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用最简陋工具筑路的汉、白、彝、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布朗等数以十万计各族民工(包含老人、小孩及妇女);

参加一次又一次为筑路捐款的全世界侨民与外国友人;

参加后期设计施工并保障公路通畅的美国、英国等外国工程技术人员;

参加筑路与驾驶运输车辆的美国工程兵;

自愿回国参加抗战,冒着枪林弹雨担任汽车驾驶员的数以千计南洋华工(统称“南洋机工”);

为保卫这条公路浴血奋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

……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长眠于这条抗战生命线上数以万计的中外烈士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战之路“24道拐”,难行不挡抗倭志 -
【每天老照片】-2万-649-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黔行之旅(八)——晴隆,穿越时空的记忆
解谜贵州“二十四道拐”
[转载]中国“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24道拐”抗战公路
【历史的弯道-贵州晴隆24道拐(加入一张拼接的全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