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厂古镇

中国的“上古盐都,巫巴故乡”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城北部,大巴山东段南麓大宁河畔,南距县城10公里,这10公里路线就在峡谷之中,路途之中全是风景。宁厂古镇就处于渝陕鄂三省交界的峡谷地,位于秦岭褶皱系北大巴山褶皱带之南,属扬子地台缘凹陷褶皱及四川中凹陷区。坐落在后溪河的深山峡谷之中,南北高山横亘,东西峡谷透穿,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和民居沿后溪河蜿蜒延伸3.5km,俗称“七里半边街”。镇上建筑古色古香,多数楼房系竹木结构,不少临河而建,下面斜立木桩,柱上支撑木楼,这些悬空的房屋,称之为“吊脚楼”,貌似东侧西歪,有倒塌之险,实则牢固耐用,无倾复之忧。这些房子大多因地制宜,随势而筑,以石为基,以木制梁、柱,以砖、土或石砌墙,以竹隔断,以青瓦盖顶,错落有致,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靠山的民居则多为石头垒砌,就地取材,山石、条石、鹅卵石并用,如同城堡一般坚固。后溪河从吊脚楼下穿过,把古镇一分为二,又有江南水乡之妙。

宁厂古镇是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远古时期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乐土,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山海经》,及著名古籍《水经注》、《华阳国志》中,都曾对源于宁厂古镇前身“巫咸古国”的“巫咸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山海经》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据历史学家考证,“巫咸国”的地理位置就在现在的巫溪县宁厂镇一带。其中的“葆山”应当就是现在的“宝源山”。当时,巫山、巫溪一带聚居着一些巫人部族,“十巫”之首“巫咸”创立了“巫咸国”。“咸”即“盐”,巫咸国以盐兴国,同时还盛产药材。

《山海经》又载:“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这段话的意思是:巫咸国在舜时期称巫臷国。巫臷国民不用耕地织布,衣食也非常充裕,就因为拥有食盐资源。各地农牧人都应其所需求,运其土产前来兑换食盐。巫臷国遂成“百谷所聚”的富裕国家。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距今约5000年之久。天然盐卤泉自镇北宝源山洞流出,从先秦盐业兴盛以来,宁厂古镇因盐设立监、州、县,明清时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因此,宁厂古镇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堪称世界的“上古盐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而1506年爆发在这里的盐场灶夫起义,比欧洲产业工人运动早300多年,更应是世界工人运动之源流。重庆市政府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镇东有青狮白象岩,还有一群似人非人的石蹲,谓之“十八罗汉”,是白莲教起义军的据点遗址。镇南半山腰上的女王寨,是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扎营抗清的山寨。镇西一山耸峙,状若金字塔,其名二仙山,山腰一洞,乃远近闻名的仙人洞。该洞不仅景物别致,且有“一局残棋说烂柯”的神奇传说。镇北宝源山麓,又有一洞嵌于其上,洞口有一石龙,清泉从龙嘴喷出,这便是地地道道的自流井——白鹿盐泉。传说先秦时代,猎人袁氏逐鹿至此,鹿忽不见,只见一洞,清泉涌出,口渴饮泉,水味极咸,知为盐泉,消息传出,人们便取水熬盐。从此,这里便成了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在清乾隆年间,有盐灶三百三十六座,煎锅一千零八口,号称“万号盐烟”。 那些仍居住在古镇上的老人们说,直到解放初期,这里还有用柴炭灶熬盐的作坊91家。每家作坊每天能产盐4-11担,每担100斤。全镇盐年产量20万担以上。修建于峭壁间的盐马古道和奔腾不息的大宁河水,成为了食盐外销的交通要脉。

盐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如同现在的石油一样属战略物资,谁拥有了盐,谁就可富甲一方,控制别人的命脉。宁厂因坐拥盐泉,地处川陕鄂三省交界处,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的10大盐都之一,高峰时期人口达2万。来自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的盐商云集,会馆林立,挥金如土。盐运码头和城中“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

清潮州知府陈镇赋诗:“盐井平分万灶烟,引从白鹿记当年。行郊曾应随车雨,逐野欣逢涌地权。天谴霜蹄通潋滟,人从云麓觅清涟。出山已备和羹用,玉液功名鼎鼎先。”王步瀛《盐泉寄题》:“闻说大昌县,飞岩泻鹿泉。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白鹿留仙迹,青山煮晚宴。雷公遗政在,应让使君贤。”

对大宁河建置视引卤亦引为歌咏的盛事。江陵拨贡闵文钊诗曰:“千竿匀溜竹成涧,万灶勤烧水作田”正是对建栈引囟、分囟煮盐的生动写照。

“一涧走巫溪,风光到烟齐。层阴通蟹火,残翠锁鱼溪。渚静云皆暗,山空鸟不啼。未应嫌冷落,人在画桥西。宝源山下泉,泉深望渺然。喷流千丈雪,香满一溪烟。碧嶂连村湿,红炉徹晓煎。黄金走万里,待看往来船。”细细品读清贡生魏光烈的《盐厂晚眺》,曾经的宁厂黄昏之静美与盐业夜间之喧腾构成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

很难想象,今日地处如此偏僻之地的宁厂,过去竟是交通枢纽。在古代,驿道和水路就是交通大动脉。历史上,著名的川陕盐道的核心路段以宁厂为起点,沿大宁河一路向北,翻越大巴山主脊鸡心岭之后,经过瓦子坪、猫子庙,最终抵达陕西最南端的镇坪县钟宝镇,全长100公里,而盐道主线全程则是从宁厂到兴安(今陕西安康市),共300公里。若走水路,则从宁厂顺大宁河而下,过巫溪县城,入小三峡,到巫山县,由大宁河河口进入长江,穿三峡,过宜昌,一路东去。

直到20世纪70年代,宁厂依然比巫溪县城还热闹。大宁河边的盐运码头,人声鼎沸,运盐的马帮绵延不绝地行走在峡谷中的栈道上,盐商遗留下来的深宅大院依旧精美绝伦。逆水行舟,行至大宁河浅滩处时,木船船底与鹅卵石摩擦,哗哗作响;雄浑的川江号子在峡谷中激荡,裸体的纤夫在前拉船上滩,那些充满力量与阳刚之气的身躯如同雕像一般。

1996年,国家明令禁止传统的“平锅制盐”继续生产,在亏损的深渊里挣扎多年的大宁盐厂,终于顺理成章地停产、解散。几千年来都围绕着“大宁盐场”而存在和繁荣的宁厂古镇,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衰败。古镇昔日的兴盛终于在1998年告一段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这一年,镇上所有的制盐作坊全部停产。

现代文明的冲击,让这座藏身深山的古镇荣耀渐洗,繁华褪尽。如今留驻古镇“七里半边街”的居民,不过两三百人,且以老弱妇孺为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惯断壁残垣,春花秋月,听惯涛声雨滴,狗嚎鸦鸣。走进古镇,最大的感受就是静,静得出奇,如同一座沉睡的庞贝古城,耳边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就是大宁河哗哗的流淌声。大多数房屋都人去楼空,不少老屋墙倒屋塌,仅剩下横梁立柱孤独伫立。漫步在宁厂古镇,面对坎坷的古道,冷寂的街区,衰败的厂房,破损的房屋,顿生荒凉,沧桑,悲壮之感。走进宁厂古镇就可以看见“巫咸古国遗址公园简介”的标志牌,正如这个标志牌所言,今天的宁厂古镇叫做遗址公园更符合它现在的模样。

行走在盐厂厂区,曾经带来巨额财富的盐厂已成“遗址公园”。熬盐的大锅锈迹斑斑,断壁残垣的厂房杂草丛生,红砖墙上隐约可见革命语录,空荡的仓库中还能嗅到一丝咸味……当地政府只对盐厂做了最基本的维护,用木板铺设出一条游览路线,供游客参观。其他一切都保持着原貌,没有围栏,没有门票,没有讲解员,让人在宁静中体会历史。

七里街面偶尔可见几个老人,对岸公路上偶有汽车呼啸而过。除此,再无声息。宁厂,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失去了盐的支撑,一切已归于宁静。在这里,我遇见一位古镇的老者,他热情地向我介绍古镇曾经的繁华,但是繁华褪尽的衰落却是无可挽回,就像我参观完古镇之后注定要离开,只能看见他远去的背影。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时光倒流,你眼睛看到的、伸手摸到的、鼻子嗅到的都堪堪称为历史。告别往日的喧嚣,如今的宁厂古镇依然能在安详与宁静中四处透出历史文化的厚重。

古镇“七里半边街”上,传统结构的木楼、吊脚楼随处可见。古镇四周,迄今保存着大量手工制盐的遗迹。那布满青苔却依然屹立的扯卤木架,那铁锈遍身却仍旧坚固的熬盐铁锅,那龙君庙前汩汩喷流盐泉的石龙头、分卤孔,似乎仍在滔滔不绝地向后人诉说着古镇当年“万商云集”的盛景。青藤缠绕的柱基、杂草丛生的庙宇、锈迹斑驳的盐锅、青苔裹覆的井架,这些无处不在的历史遗迹,让人如同面对沉睡中的吴哥般,对创造古镇文明的先人们肃然起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古盐都——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 古巫咸国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6盐巴里的巴文化
区县文旅精品荟 巫溪篇|上古盐都 心旅巫溪
恍如世外的古朴之地,没落的“上古盐都”
千年盐邦,涅磐重生 | 再现峡江失落的理想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