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名故事丨洪学巷旁说古迹


  洪学巷位于道门口与望龙门之间,紧挨着二府衙街,有上洪学巷、下洪学巷之分,是解放东路两侧的巷道。在旧时,是下半城的重要街巷。


  为何有洪学巷?是因为有黉学街。黉学街是旧时巴县县学即巴县文庙前的一条街。北接状元桥(道门口),南接新丰街(白象街)。黉者,古之学校也。因为是县学门口的街,故名黉学街,亦名县庙街。街东西两侧有巷,亦名以黉学名巷。重庆建市后,修建马路时,均并入南区干道。抗战后改称林森路,50年代改称解放东路。而黉学巷存在到今。


  为何今天叫洪学巷?据说,因“黉”字的繁体字“黌”笔画多,书写困难,黉、洪同音,又改黉为洪,名洪学巷。


  从隋代开始,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要培养人才,就得有学校。据说从夏朝开始,就建立了学校。以后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官办学校和私人学校,最出名的,莫过于孔老夫子办的学校。到了汉代,独尊儒家。从朝廷到郡、县,逐步开设了层级不同的学校,如太学,府学、县学等。隋唐以后,各府、州、县都设了学宫,多以文庙(祀孔子的孔庙,也称夫子庙)为学宫校址。


  重庆城是府、县同驻一城,故有府文庙,(今临江门二十九中学一带),也有县文庙(上洪学巷26中)。学校的学生,先要经过府、县衙门组织的考试。及格者,再经由省级学政衙门主持的“院试”考试。合格者,方能录进府、县的学校读书,即为生员,也就是秀才。府、县一级学校培养的,是“初级”人才。是为三年一次的省级“乡试”、京城的“会试”、“殿试”做准备的。以便朝廷开科取士,选拔官吏。

洪学巷老照片


  说到洪学巷,就得说一个《巴县志》称之为古迹的地方巴字园。《巴县志》.古迹:“巴字园在县学前,明县人户部侍郎倪斯蕙别墅。”“按园久废。”


  巴字园的得名,是此园朝门上有一副对联:“窗临巴水真成字,家对龙门好著书。”


  巴字园的主人是倪斯蕙。倪斯蕙,字尔澹,别号禹同。虽说住在巴县,但籍贯不是巴县,而是重庆卫军籍,就是军人家庭。其祖上编入军户,随军来到重庆,数代驻在重庆,属重庆卫。其家庭和子女,也都跟随祖辈驻重庆,属于重庆卫军籍。明代军制,分驻各地的军队有所、卫两级。一府的驻军为所,几个府的驻军为卫。卫的指挥机关驻在某府,就称某卫。卫的兵士列入军籍,世代都是军人。平时屯田生产,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有时要出服临时性的劳役。或按照上级调派,去驻守关隘、保护要地。到了战时,由朝廷指派统领将军,调集各卫、所人马,出兵打仗。


  倪斯蕙虽说是军人家庭出身,他的祖上却崇尚儒学,以读书为本。先后有两人考进县学,取得过秀才的功名。不过一到乡试,却是屡考屡败,名落孙山,再也没有长进。


  倪斯蕙从小天资聪明,七岁发蒙读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目不忘。先生教了,他只看几遍,就能倒背如流。常得先生夸奖。到了十来岁,他就有了远大志向,决心月中折桂,金榜题名。于是效仿古人,悬梁剌股,发奋读书。他读遍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对其中的疑难之处从不放过,总是理解透彻方才罢休。尤其对应试学科中的生、冷、偏、僻题目,更是仔细钻研。常常废寝忘食,忘勿所以。就是走在街上,一旦想起某段精采文章还不太熟悉,就一边走,一边大声朗读,以加深记忆。行人知道他的,说他真的在用功。不晓得的,戏称他为书痴,甚至笑他是疯子。


  倪斯蕙如此发奋,当然是满腹经论。十八岁就取得秀才功名,三年后入省乡试,进了考场,文思泉涌、下笔如流。一举中魁,榜列五魁首。二十五岁那年,进京应会试,中贡士。殿试金榜题名二甲,为万历朝进士。随后被吏部选定,派往湖北蒲圻县当知县。


  倪斯蕙才干出众,到了任所,行李刚放下,就有人前来击鼓告状,说是冤枉。他立马升堂,仔细审案。审案中,他发现问题有些复杂,须得阅卷。新官到任,难免有许多应酬。为了这件案子,他因此谢绝了各种应酬。没有休息,马上调出案卷,一一审看。发现疑点,一边仔细研究案卷,一边请来当时师爷,请他介绍当时审案情况,以了解案子的来龙去脉。很快,这件子审理完毕,作出了公正判决,双方当事人也觉得公平。此案一完,他又将历年积案一一调出,依法审理,判决结案。短短十多天,他就把积案处理完毕。百姓对这年青的知县,称他是公正严明,断案神速。就是那些来打官司的人,输了的,赢了的,也都服气。说倪斯蕙精明干练,不但秉公执法,又清正廉洁,称他是“倪不解担”。意思是说,倪斯蕙到任,连行李都没有放好,就把历年官司断完了。


  在埔圻三年,深得百姓赞许。因有德政,任满后,调任吏部主事。后历任文选司郎中,再升为太常寺少卿。三十六岁时,想到父母年事已高,就奏请皇上,请求回家照顾得准。倪斯蕙当了十年的官,回重庆时,全部积蓄仅有四百两银子。


  回到重庆后,因家里住房少,有些拥挤。刚好有县庙附近一户人家要搬家,愿意将小院低价出让。倪斯蕙见这地方地势稍高,视线开阔,看得见两江。且又临近县学文庙,时时听书声朗朗,处处闻文墨飘香,是安家的好地方。就买了过来,改建为一座小院。小院里瓦房数间,梅竹几株,花圃小径,虽说简陋,却很是雅致。


  新房落成,他搬了进去。这天一早,他推开窗户看江北,好一番景象。只见那巴江碧水,白鹤翻飞。江北镇街,晨烟袅袅。朝天城楼,旌旗飘舞,两江交汇,遥遥相望。他来到院门,四周观望。又见一幅大千图画拥入眼底。涂岭群峰,山岚笼翠。老君洞府,觉林禅寺。长江如带,波光帆影,龙门晨辉,历历在目。这如诗如画之景,让他顿时心旷神怡,不能自已。转头看朝门,却光光如也。心中一默,有了。写副对联在此,也不枉这大好河山。回身进屋,拿来笔墨,略略一想,在朝门木柱写了起来。“窗临巴水真成字,家对龙门好著书。”并取首联之意,在门额上写上“巴字园“三字。他心尤不足,又在客堂门枋上写下一联:“欲透江光堆石瘦,恐遮山色放墙低。”意思是,为了让我能看到这大好河山,宁可把假山堆小些,围墙做矮点。


  最先看到这对联的,是县学的秀才学生。这些学生,天天路过这座小院。见小院一修好,就搬来了这么一家人。也不晓得主人家是哪个,当然也没在意。这些秀才年青气盛,一个个心比天高,突然见了这副对联,初看也不觉得咋个。


  细看之后,才觉得这副对联有意思,好。可是好是好,好在哪点?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到了课堂,先生在讲之乎也者,学生们却还在议论这对联。先生见学生们交头接耳,叽叽喳喳,气就来了。拿起戒尺在桌上拍了拍:“先生讲课,竖子不听,岂非朽木?各位议论些啥,说来听听。”有胆小的学生怕先生责怪,站起来说了。


  先生听罢,心中暗惊,这副对联了得。上联“巴”字,巴以水名,内外江自朝天门合流,三折而成“巴”字,故又称字水,历有“字水霄灯”一景。把“巴”字的由来说清楚了。下联有龙门,“鲤鱼跳龙门”,可谓志在月中折桂,金榜题名。可不知是哪位才子写的?得去拜访讨教。


  先生也是本朝举子,但流年不利。屡次上京参加会试,却在孙山之外。为求生计,来到县学充了一名先生。这天到巴子园一问,方知对联是本朝才子,万历朝进士倪斯蕙所写,当下佩服得不得了。倪斯蕙以文会友,经常与这先生谈诗论对。


  倪斯蕙新园建成,周围街坊邻居一晓得新院主人是本朝进士,都以与进士相邻为荣。倪斯蕙的旧时朋友,地方贤达纷纷前来祝贺乔迁之喜。倪斯蕙也以茶、诗相待,谈文说史,很是相投。


  以后,这巴字园就成了文人相聚的场所,就连县学的学生,也以后进的身份来到园内,听这些贤达交谈,以充实自已的知识。学生向倪斯蕙讨教,得到了指点,顿时觉得荣幸得很。巴字园一时名声在外,成了明代重庆城的名园之一。


  对于巴字园,人们的印象很深。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巴字园毁坏消失,但人们并没有忘记。


  到了清代,有个叫林确文的人,对倪斯蕙很是佩服。他跑到巴字园去看了,见断壁残垣、满园荒草。想起这军户出身的倪斯蕙,凭着自已的聪明才智,勤奋读书,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实在让人钦佩。于是写了一首诗,介绍了巴字园及主人倪斯蕙。他在《巴字园屏迹》一诗中写道:“生以过役劳,衣以常作敝。我思古哲人,于物鲜所系。夙夜勇内求,如农耽租税。时若吏叫门,敢听丰歉岁。花禽随节变,崦嵫任启闭。裘葛加诸身,拙于办新制。放意寻古春,方塘一鼓枻。”


  巴县乡贤余德中,是康熙举人。他有次路过县学,想起这里曾经是前朝进士倪斯蕙的巴字园,不免感慨万千。写了《巴字园感旧》一诗,他写到:“春风吹绿草,今古此山川。瞬息看来者,流光忆去年。放墙低自好,堆石瘦还怜。花径团新市,衔杯意惘然。”


  有个叫张汉的云南石屏人,当过御史。有次到了重庆,也想起巴字园来。写了一首《回渝巴字园作》的诗,说道:“江城如画抚涂山,信宿扁舟数往还,客梦不须寻异水,佛图也是旧乡关。”


  巴字园虽已不存,但在史书上却留下重重一笔,也足见当年重庆人文昌盛。


来源:重庆下里巴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苏氏历代科举统计数
重庆市一个区,人口超160万,诞生了一位状元!
重庆公交站牌上有个错字
重庆第一衙门|清代巴县衙门
老重庆的龙门阵---巴县城与重庆城
重庆母城——渝中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