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刻意的训练
刻意的训练

其实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你很可能只是达到一个平台的水平,而不是达到最棒。所以,Ericsson提到了刻意训练这个概念。
为了能把刻意训练说清楚,Ericsson把刻意训练和另外两种活动做了对比,玩儿(play)和工作(work)。
玩儿(play)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要实现的目标,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的欢愉感。所以你每天去打篮球,玩儿的时候也是想要进球想要赢的,但是如果仅仅就是图在场上打篮球时的那份快乐而没有去“刻意训练”的话,仅仅是玩儿10000个小时,你是达不到顶级水平的。同理可得,你上了10000小时的网也成不了网络工程师,看了10000小时的电影也成不了优秀导演或者演员。你说你就靠玩儿着,就把自己玩儿成顶级专家了,那可能性很小。
工作(work)这种活动的特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的劳动,而且往往还存在竞争,所以你在工作的时候可能也有一定压力,这样看上去比玩儿更“刻意”的训练了,那么能不能达到顶级水平呢?你算一下如果一个月工作20天,每天8小时,大约一年2000小时,于是工作5年的人是不是就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了呢?也不是。因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在于它的驱动力在于外部奖赏,也就是你的薪水。你为了你的薪水去工作,当你对目前薪水满意的时候,可能也就失去了进一步突破瓶颈达到更高一个水平的动力。所以,世界上有很多职业运动员,但是他们中的顶尖级专家还在少数。工作10000小时,也不能让你成为顶级专家。
接下来就要看刻意训练了。
首先,刻意训练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成为顶尖级的专家,要有为此而努力的精神动力。如果你仅仅是喜欢这种活动,仅仅靠爱好的支撑,而不是以顶尖级专家作为目标,在一些反复的训练之后,你的爱好可能会被耗尽。而刻意训练的过程是常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可以说是磨练。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刻意训练一个折磨人的原因在于,它迫使你一直处于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得不停的关注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训练效果,而无法进入无意识阶段。

那么顶尖级的专家有什么特点呢?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超强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比如顶尖级足球运动员可以很快而且精准的阅读比赛,使自己出现在最该出现的位置,做出最适合的动作实现自己的想法,为球队获胜做出贡献。顶尖级的医生可以很快从各种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出恰当的处理。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经验系统可以自主运作,轻松舒适,占用精力少,当然,可能也经常会出现问题;而分析系统需要你对复杂的信息作出处理,并且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经验系统不断的为分析系统提供建议:印象、直觉、意愿以及态度。如果这些建议被分析系统采纳,那么印象和直觉就会转化为信仰,灵感也会相应的转变为自主行为。
而我们大家都是“认知吝啬者”,就是说我们都倾向于省事儿,倾向于靠经验和个人直觉做出判断,我们喜欢利用经验系统,从而可以避开费神费脑的分析系统,减轻认知负担。
所以刻意训练就是训练你的经验系统。通过训练,你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行动,并且在相应领域内不用集中精神就能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
就好像顶级足球运动员在场上时,机会稍纵即逝,他们的很多判断是直觉判断,但是也非常准,就是通过刻意训练使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直觉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再比如一个年轻医生面对复杂患者或者复杂手术时,会觉得千头万绪,从而出现紧张和压力;而专家级别的医生,就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内化到经验系统的临床思维方式,很快的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
这些专家,在经历过刻意训练之后,可以轻松的感知自己所面临的形势,然后找到解决方法。
除了认知方面的训练,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实际行动上的训练。
其实,很多人通过简单的重复训练,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个水平其实还达不到顶级专家的水平,这只是你通往专家级别道路上的一个瓶颈,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从而不会进一步的刻意训练磨练自己,也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了。
比如说你是个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在学校里经常可以获胜。这是一个不错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刻意训练的话,也就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了,还算不上乒乓球的专家级水平。
所以,刻意训练当然包括一些重复性的训练,但又远不止于此。它需要你以更加严格刻苦的训练来突破水平的瓶颈
如果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来看,刻意训练里的认知和行动上的重复训练,倒是可以对应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练习了。
刻意训练和普通的重复性训练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在于反馈。
通俗的讲就是刻意训练需要有人的指点。试想一下,如果你重复性的训练过程其实都是错误的,那么你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专家和普通从业者之间的差别,可能仅仅是某些细节上的,但是很多细节的积累,就表现出水平的差异。
阿图·葛文德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唯一的一名医生。他曾经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后,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总感觉还不够满意,感觉总是突破不了上升的瓶颈。于是,他自己出钱雇了一位资深退休的外科医生,请他在自己手术时在旁边看,然后给出批评意见。结果发现,其实很多细节上自己是有上升空间的。所以他说,很多世界顶尖级的网球运动员尚且有自己的陪练教练,一个医生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教练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反馈的重要性。
因为训练的结果,就是把理性判断内化到你的直觉之中,而你自己的直觉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给你指出。这个反馈不是表扬,而是非常明确的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只有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加以改正,你才可以获得提高。
既然刻意训练的要求这么高,那么,要成为顶级专家水平,就要面临很多的限制。
比如前面提到的精神动力的限制。另外,还有努力程度的限制。比如有研究显示,要达到训练的强度,在不同的领域,可能需要坚持每天至少1-8小时不等的训练。当然,训练的设计也要科学,还有研究说,某些领域可能每天超过4小时的训练,效果可能不见得会更好;但是如果少于2小时,那么效果就肯定不是最佳了。
除此之外,还有资源上的限制。最简单的例子,像阿图医生那样的情况,前提是他能雇得到高水平的资深退休外科医生来给他反馈。

另外,人们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的年龄也各不相同,这和人类的体格发展、智力水平发展有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同的运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在最适合的年龄,达到相应领域的最佳状态,已经很不容易,就更不要说3到4个领域了。
所以,意志力其实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你是平时下班回家业余时间从事训练,或者仅仅是做这份工作,即使搭上再多时间,也很难达到顶级专家水平。

那么「一万小时定律」是不是适合所有领域呢?
也不是。
很多人在关注某件事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被他愿意关注的内容所吸引,而忽略了一些先决条件。在Ericsson论文开头,就提到了在运动、艺术和科学领域,就是说这个理论也是有限定条件的。但是,有很多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通俗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赞赏刻意训练的好处上,而没有明确指出刻意训练在哪些领域不会产生什么积极效果。
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和Gary Klein合写了一篇论文《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A Failure to Disagree》,讨论了关于直觉判断的一些内容。可以说给「一万小时定律」又做了很好的条件说明。
Kahneman的文章里认为,假如你所做的事情里,存在着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如果你反复做这件事,并且不断从外界获取准确反馈,改进自己表现,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名专家。
所以,存在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先决条件,Kahneman称为“高效”领域。比如医生和消防员从事的活动,就属于这个领域。这也和Ericsson文章是一致的。
而如果结果是完全无法预知的,那么就是“零效”领域。比如预测一个人买的股票的价值以及政府远期政策的预计,这都属于零效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各种干扰因素极多,运气成分很大,就算你下了很大工夫进行刻意训练,恐怕也难成为专家。
而在Michael J. Mauboussin的《实力、运气与成功 (豆瓣)》中,则把各种活动归结为实力与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事情实力的成分更大,有些事情运气的成分更大。
比如百米短跑就是实力几乎占了100%的活动,而买彩票则是运气几乎占了100%的活动。如果一头是买彩票,一头是百米短跑画一条直线的话,那么其他各种活动根据实力和运气成分的不同,就出现在这条直线的不同位置。所以,刻意训练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实力,那么越是靠近实力一端的领域中,「一万小时定律」效果就越明显,越是靠近运气一端的领域,效果就越差。比如投资这项活动,其实就比较偏向运气一端,起码想要找个理想的反馈都很难,要说提高投资领域的直觉判断力,似乎就有点不大靠谱了。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的效果恐怕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最后,再多嘴说一点,其实,要成为世界级的顶级水平,恐怕只有刻意训练还不够,还得需要一点天赋。
不少和「一万小时定律」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当中,都过分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好像一个人的表现和他的天赋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花上功夫刻意训练就够了。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现有的证据,并不支持所谓的“个人天赋对他能否有高水平表现无关紧要”这样的观点;甚至根据不同人的天赋情况,可以更好的预测像国际象棋、音乐等很多领域中复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预测在高水平执行者中谁最可能胜出。
在那些需要实力的活动上,个人天赋也很关键!就是说,通过刻意训练,在某些领域你可以达到顶级专家水平;而如果要强中更有强中手,成为世界级大师,恐怕就需要一些天赋了。编辑于 2015-05

好文章。总结了一下,其实和我们很多人平时感受的都一样。就是光努力不行,还要方向正确,同时还要有坚韧的毅力(其实等同于浓厚的兴趣)。而在这个过程中mentor的作用是非常有决定性的。一个好的mentor应该能够在上面所有的方面都给学员有所帮助:
1. 他社会经验丰富、视野广阔,所以在对学员的一段时间的了解之后,就会评判他是否真的适合目标。如果适合,就进入下一步,如果不适合,那么就会根据他的判断来给出适当的建议。比如说可能有的人觉得会计是个容易找工作的专业,于是耕耘了一段时间,但是mentor经过了解,认为该学员显然更加适合做市场,于是给出适当的意见。当然这可能是个更加需要科学化研究的范畴,比如说专业的职业偏向测试就会有所帮助。
2. 正如同文章所示,好的mentor能够给学员指出他独有的一条路径。因为每个人的才能和兴趣都不完全一样。比如说同样是金融,里头的小科目就多如牛毛。好的mentor应该能够带他上路,并且在每个职业节点都给他介绍两个节点之间更加适合带他的其他的一些mentor(可能是资深同事或者是上司)。
3. 在每两个职业节点之间,mentor能够不断的纠偏,这个纠偏是纠正学员和预指定路径的偏差,可能是纠正学员,也有可能是纠正路径。这是一个不断微调的过程,当然频率应该不会像这里说的这么高,可能半年做一次总结即可。

综上所述,这样的mentor恐怕是花钱也请不来的,除了至亲和非常要好的朋友,其他人是没有这个时间和兴趣来指引一个陌生人的。人的一辈子,主要还是靠自己,从这点来看,其实运气的因素非常大:投胎技术决定了你是不是一出生就被好的mentors包围;如果投胎不好,那么在生命的重要时间段能否出现贵人,就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但要出现,还要出现的时间对,人生就和做官一样,要踩对节点。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基本上就是靠自己奋斗,那就更加讲究运气了。此外,对某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很难说和这个人早期的家庭环境没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存在他的基因里头(比如说,一个偏好投机的人,和一个偏好弹钢琴的人,你很难说这些偏好和基因完全没有关系)。于是运气的作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甚至可以广义地说,一切都是运气,比如说有的人可以通宵努力,有的人从小身体就不好,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同一件事情上能够投入的时间相差很大,等等。
很全面。努力,合适的机会,加高人指点,加一些运气,加一些天赋。仅有一方面都难达到。成功难以复制就是这个原因
感觉在一些比较务实的工作上,一万小时定律是合适的,比如开车。而在一些比较务虚的工作上,就很难起作用了,比如做管理,当领导,可能你花了一万小时学习还是学不会
关于运气的部分写到看似有道理,但我觉得跑题了。有买彩票世界冠军吗?凡事能够用来竞技的,世界范围内展开的项目,应该都极靠近实力那端。君不见足球随机性强,世界杯也不见中国队的身影。关于天赋也是的,一万小时说的是中等资质的人也能通过训练在细分领域达到一流水平,和旷世之才还是不能比。那些是为了照亮世界的
最后天赋那段是深坑,一个段落来谈绝对是自己给自己挖坑……个人比较乐观的人为:天赋也可以发现和引导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潜在的天赋的……再说到引导,好的引路人就是个如文中所说围观并提供意见的(跟全亚洲最擅长的填鸭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是一楼所说的混合了运气和机会的贵人)最小程度的干扰我们对于自身潜在天赋的培养才是合格的导师~
刘翔以前好像也不是跨栏的吧,还是被人发掘出来的!天赋是需要发掘的
Kahneman指出的因果关系很重要,一万小时定律主要适用于技和艺方面的提高。
热情很重要 因为有热情 所以不知疲倦地追求 自然而然地刻苦+坚持 哪来的热情?就是目标吧
努力决定人能达到的下限,天赋决定人能达到的上限。我想10000小时更偏向于让我们达到下限吧
我的成功来自99%的努力和1%的天赋,但是1%的天赋很重要。大意如此。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其实只说了99%方面,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已。
如果让奥尼尔类型的人打羽毛球或乒乓球,估计十万小时的训练都不可能成为所谓的“高手”。在我看来,一个人选错了一件事,然后用毕生的精力证明是对的,然后还真证明了,于是得出了这个结论。仅此而已,不过适用于常规对人的天赋,高矮肥瘦没有严格限制的行业有一定的适用和鼓励左右。
运气总在有实力的人那里嘛
就是因为买彩票赢的运气成分接近100 %,所以才没有这方面专家,更没得竞技。
然后题主就是为了说明:运气占比例越高,越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提高水平。
那其实似乎没有跑题。
个人觉得,对投资活动的学习如果“刻意训练”得当,其实还是满足一万小时定律的成立条件的。
教练的重要性
媒体总喜欢忽悠,断章取义。就如同歪曲爱因斯坦那句成功是百分之99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运气,但人家还说了,那百分之一的运气最重要。这一点也与本文的观点相同,因为科学领域的探索也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这是很好的一篇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普及性文章。总结来说,在偏向靠实力的领域,要成为一流的人才,需要刻意的训练,这包括了努力学习、刻苦实践、往高度去、往深度钻、兼顾广度、不怕试错、定期反思总结等等,以及最好有一些外脑来帮忙提建议、监督和纠错。而要成为顶尖的人才,则还需要运气,这包括两方面:天赋和时势(我自己认为的)。
看完,有一句话,努力一万小时必要不充分成功,就算失败,很多情况我们已经在一万小时中获得成功的衍生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
反馈不止是医生这个职业。任何时候,反馈认真思考,不应付,努力训练。坚持10000小时,真的可能是专家级别的。可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没有努力到10000小时,所以他们的直观上接受的是自己没有坚持。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大师,所以大部分人是认可的。但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做,他就会去思考怎样会成为专业级的人,这个时候天赋的作用也就展现出来了。
投资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同样有效。举例错误。
如果举个例子的话,就是《海归交易法》,就是说一个人要证明交易是课训练的,所做的实验。
极度赞同方向正确很重要 最直接的例子是100米跑,你技术熟练度再好也无法保证出成绩。还是要结合自身条件找到方向再努力。毕竟有些后天不可逆因素。
这好像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少学霸看似很轻松花很少时间反而学得好,应该是他们之前都提早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能一下子凭直觉更快掌握新知识
他们其实就是通过天赋和努力将所学习的动作本能化,将其变成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资深医生在手术时通过经验迅速找到问题将其解决,还有篮球运动员有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投球奇准,。
天赋是什么?它不是与生俱来,它是一个人用10万小时(约11年)学到了一项技能,而另一个人用10个小时掌握了这项技能。而这项技能在同时使用时,花了10万小时的人,与花了10小时的人年龄上的比较之下,所谓“天赋”便产生。这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不等,空间相等,用10小时的空间换来10万小时的空间,找对压缩时间的方法而已,多次压缩时间,天才便产生!如何以空间换时间,在于思考模式优化、转化而已(小笼鸽送给坚持学习的青少年朋友,并向没有放弃学习的中老年朋友致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一万小时是个大坑。
随笔 | 成为外科“专家”的秘笈?
怎样才能出类拔萃
时间的力量:一万小时定律
有一种成功经验,叫运气
如何才能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 新企业家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