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⑤例谈材料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材料的释读能力相对比较低下,这已经制约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笔者援引一例,分析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考题呈现 
  【例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是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的地方,产业革命都使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和扩充了自己的势力,使它成为国内的第一阶级。结果,凡是完成了这种过程的地方,资产阶级便夺取了政治权力,并挤掉了以前的统治阶级——贵族、行会师傅和代表他们的君主专制。”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1848年)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新兴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产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工业革命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了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 
  参考答案:(1)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迅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使欧美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①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②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③工业革命促使世界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3)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形成。 

  二、考题分析 

  材料题虽然考查功能强大,涉及能力具有多样性,但是概括能力则是最基础的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概括过程。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就不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历史学科的概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全面提取有效信息,这是把握材料主旨的前提;其次是理解,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对所获信息进行释读;再次,分析信息之间的组合方式,从中获得对材料主旨的把握。在材料题中,整个材料有一个主旨,每则材料均有一个中心,整组材料就是由这个中心观点整合起来。因为,离开了整体语境,材料的信息的释读就容易产生偏差,也会对材料细节信息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下面,我们根据以上步骤对材料进行分析: 

  从材料一出处所附时间信息来看,该材料中的“产业革命”应当指工业革命。材料一是一个包含两个句子的句群。第一个句子包含两个重要信息:其一,工业革命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其二,工业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第二个句子也包含两个重要信息:其一,工业革命中,资产阶级掌握政治权力;其二,工业革命中,旧阶级失势。这两个句子之间的连词是“结果”,说明构成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往往强调后者。因此,这则材料可概括为:工业革命造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材料二中的句群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合句,因果关系强调的是结果。第一句主要意思可以转换为:资产阶级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第二句是个简单句,可以转换为:资产阶级用商品征服了世界。第三句是一个有省略的复合句,该句话可以转换为: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复制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三个句子是并列句,则该材料可以简单概括为:资产阶级征服了世界,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并向世界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单句。该句子意思比较明了,即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具体说来,三则材料分别从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与世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三个角度揭示了工业革命的广泛影响。从题目要求来看,都是问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按照先中心观点、后细节信息的思路组织答案。 

  (1)工业革命改变了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地位提高,以至掌握政权;封建主阶级势力衰落。 
  (2)资产阶级用商品征服了世界,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并向世界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 
  (3)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和参考答案对照,二者内容一致,只是表述上存在一些不同。 

  三、考情分析 

  据以上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这道题难度不大,但是从周练的结果来看,情况令人扼腕。个别班有近半数学生答非所问,笔者选取一些错误典型,并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题的典型错误: 

  答案1: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2:(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答案3: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改变——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 

  第二题的典型错误: 

  答案1:交通运输方面,蒸汽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火车和汽船成为直(应该是“连”)接世界的重要交通工具。 
  答案2: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工业化不仅意味着财富涌现,而且意味着物价低廉,更可以获得很多的生活资料,改变了世界面貌。   

  第三题学生正确率高,这里不做讨论。 

  从学生的答案来看,部分学生思维水平较低。主要表现是: 

  1.不能从材料中全面提取有效信息 

  初中历史教学多采用勾重点、背答案式的机械式教学,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不看题目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找答案,难免出现啼笑皆非的情形。从这几种错误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没看材料,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用说从材料中细致认真地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获学习进行判断、推理了。 

  2.知识结构零散,缺乏系统性 

  实践证明,学生知识结构越系统、完备,新的信息越容易与学生知识结构建立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信息的全面提取和有效释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零散,缺乏系统性,所以面临新的材料和问题时,很难迅速调动相关知识对之进行有效识别和解读,以至于索性直接从材料抄相关的文字表述,以应付老师。典型的例子是第二题的答案2,“它的商品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材料中讲到商品,是说明资产阶级通过质优价廉的商品来实现对世界的征服。答案直接照抄教材中的“工业化不仅意味着财富涌现,而且意味着物价低廉,更可以获得很多的生活资料,改变了世界面貌。”教材的表述主要强调了工业革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社会财富。教材中关于商品的表述和题目材料中的相关表述根本不是一回事,学生只是看到了二者用词的相似性,而没有对材料内容正确解读,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知识结构零散,缺乏系统,以至于调动知识理解材料信息十分困难。


历史学科释读的概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首先是全面提取有效信息,这是把握材料主旨的前提;
2.其次是理解,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对所获信息进行释读;
3.再次,分析信息之间的组合方式,从中获得对材料主旨的把握。

在材料题中,整个材料有一个主旨,每则材料均有一个中心,整组材料就是由这个中心观点整合起来。因为,离开了整体语境,材料的信息的释读就容易产生偏差,也会对材料细节信息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英国工业革命同步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试卷(含答案)
【必看】突破非选择题必备的两大技巧,值得你珍藏!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18北京师大附中初三(上)期中历史含答案
2023年湖南株洲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