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富硒食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3年10月23日 12:09 来源:《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年第09期 作者:高显钧 魏虹 白裕兵 

  摘要: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农产品是人体补硒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综述我国典型地区富硒农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富硒农业作了简单的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富硒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硒资源,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硒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状态。根据我国13省份普查显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为36μg,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0μg标准,更低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每日补充50-250μg的量。如南京市居民硒摄入量为30.74μg/d、沈阳市居民硒摄入量为27.79μg/d、山东省人硒摄入量为45.6μg/d、青海省人均摄入量为25.9μg/d[1]。但个别地域硒资源相对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富硒地区有:湖北恩施、陕西紫阳、贵州开阳、青海平安、江西宜春、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成都等(附表)。在我国居民对食品的营养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国内兴起。

 

  1  富硒产品介绍

  富硒产品可分为天然富硒产品与人工转化的富硒产品。天然富硒食品是利用富硒地区丰富的硒资源自然生长的富硒食品,如湖北恩施和陕西紫阳的富硒茶、安徽石台县的富硒矿泉水等。人工转化的富硒产品,是利用生物具有转化性富硒能力,可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主要通过:给植物根部施硒肥、叶面喷硒提高植物含硒量;通过饲料中加入硒,使动物产品的有机硒含量加大;通过培养微生物使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直接在食品中添加硒化合物等途径。由于硒是一种具有副作用的营养素,安全范围较窄,人工转化的富硒农产品,所生产的产品硒含量控制技术难度高、投资大,对环境存在潜在的污染,因而更适宜开发以富硒土壤资源为载体,生产绿色、无公害的天然富硒农产品。

  2  富硒农业开发现状

  2.1  发展规模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富硒产业发展的热潮,据国家统计局所属国家市场调研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2010-2015年中国富硒农产品行业深度研究与预测分析报告》统计,2006年我国富硒农产品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2.1亿元,到2011年达到138.5亿元,每年以9.3%-13.1%的速度递增,预计2015年将达到200亿元。资料显示,全国已约有21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拥有富硒大米品牌达25个左右;富硒果品品牌15个以上;富硒蔬菜及深加工产品品牌100多个;富硒茶品牌19个;富硒药品、保健品及食品品牌达60多个。已有硒产品开发专利300多项,其中15项专利获得国际授权。全国生产硒产品的企业约有300多家;有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及若干企业标准。

  2.2  技术水平

  恩施、安康等大面积富硒地区对富硒产品的开发层次较高。其传统的富硒粮食、富硒粮油产品、富硒肉禽产品、富硒干鲜果、富硒蔬菜、富硒茶、富硒食用菌等富硒产品已经是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技术,资金含量高的硒蛋白片、富硒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硒矿粉和硒复混生物有机肥、富硒营养剂、硒藻类、富硒中药材、富硒保健品也具有了较大的规模。

  北京、上海等地依托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富硒保健品开发较多。如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富硒蛋白片、上海某公司生产的富硒灵芝孢子粉、广州某公司代销国外品牌的富硒酵母片、江苏无锡的黄金搭档等。

  恩施、安康地区对富硒产品的基础科学研究较为系统。1989年恩施市就已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生物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建立联盟、伙伴关系,合作进行硒资源开发利用。如恩施市近年来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编制硒资源开发规划书,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合作建立硒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和开展高硒区资源详查,与总后勤部军需所合作开发大豆硒蛋白,与上海、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合作开展硒矿粉应用推广、蔬菜基地建设、土壤补硒试验等合作项目。该市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大型学术会议,如“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会议),TEMA14大会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微量元素研究交流大会汇,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大会将“世界硒都”的名誉颁给恩施。

  但富硒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不大,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大面积富硒地区,如恩施、安康等地。

  2.3  典型地区发展

  湖北恩施是国内富硒土壤面积大,土壤含硒量高,富硒产品开发最早的地方。其富硒产品多种多样,有富硒有机绿茶、富硒低毒烟叶、富硒山野菜、富硒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富硒干(鲜)果业、硒畜禽产品、富硒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硒矿粉和硒复混生物有机肥、富硒中药材及中间体提取物等;茶叶、蔬菜、药材、烟叶等富硒产业已成为全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湖北省的重点产业集群。其中6 000hm2富硒大米,在市场上与泰国米同价,产品销往北京、武汉等城市;16000hm2茶园为“恩施富硒茶”原产地保护基地;6 000hm2魔芋的深加工产品和薇菜、蕨莱、蘑菇等富硒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恩施市在富硒特色农业、富硒绿色食品、饮品、药品(保健品)、生物医药工业、无机硒工业和康复疗养健康旅游产业等领域亦加大硒资源开发利用力度。2012年恩施州富硒产业总产值达88亿元,规模以上富硒食品工业企业约30家[2]。

  陕西安康主要的富硒产品有富硒茶、矿富硒魔芋、富硒粮油产品、富硒肉禽产品、富硒干鲜果、富硒方便食品、富硒食用菌、富硒食醋、酱油等。据报道全市已初步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28万hm2,发展富硒产品加工企业127家,2011年富硒产业产值达59亿元,已有52家企业的67种产品获准使用陕西省富硒产品专用标志[3]。

  青海平安县正在打造“高原生态硒都”,截至2011年底,平安县已经认证油菜、西葫芦、番茄3个无公害富硒农产品,认定无公害富硒茄子、富硒大蒜生产基地面积达390 hm2;富硒产业园已有12家企业人驻。如今,不仅在省内外,甚至在日本的超市里都能看到贴有“高原硒都”、“河湟硒谷”、“硒干线”“硒の溯”、“硒の奇”、“久丰禾”等富硒农产品商标的产品。2011年在上海食品博览会、全国糖酒食品博览会上与无锡、宁夏、山东、山西等地签订富硒大蒜系列产品供销合同740万元,每公斤黑蒜价格可高达320元。平安县亦积极开发富硒青稞面、豆面、扁豆面、黑大麦面、莜麦面以及各种特色富硒深加工食品。

  江西丰城欲打造“中国生态硒谷”,以富硒种、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走廊。已栽种富硒有机大米300hm2,并采取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带动辐射2000hm2富硒有机大米生产;已形成700hm2富硒茶园,并将建立富硒有机雷竹70hm2笋生产基地,富硒特色果品种植基地200hm2,存笼富硒蛋鸡已达40万羽,富硒种鸭11万羽等。2011年,丰城市富硒产业产值达10.47亿元,辐射周边近4万户农户,带动农民增收2.2亿元。

  贵州开阳县在2004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富硒产品之乡”,已形成以富硒大米、菜籽油、富硒猪、富硒绿茶、山鸡、奶牛、果蔬为主的传统富硒产业;富硒畜禽肉类、皮蛋加工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目前,该县已建成69个无公害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60个种植、养殖专业协会,128个畜禽养殖小区,35家规模化富硒农产品加工企业。富硒米、油、肉和茶叶等10个品牌被评为“贵州省名牌农产品”和“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010年,该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3亿元。

  其它富硒土壤面积较小的地区分布在全国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开发了各种富硒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如青海平安县的富硒紫皮大蒜,山西朔州富硒芥米,贵州六盘水水城县生产富硒萝卜干,河北邯郸市富硒冬枣,河北牟平县的富硒苹果、富硒花生,安徽桐城紫云英富硒蛋白粉;江苏富硒紫砂杯,温州富硒炊具等。

  3  富硒特色农业发展SWOT分析

  3.1  S——优势分析

  富硒农业是特色农业,其产品品质高,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天然富硒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生产方式、生产资料投入基本相同,却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富硒产品种类广,技术基本成熟,能够拉长产业链,具有较大产业带动作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相结合,各产业联动的格局。

  3.2  W——劣势分析

  我国富硒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以粗加工为主。例如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陈绪敖指出,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尚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新技术和知识传播速度慢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没有被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富硒食品生产表现出规模产量虽然不小,但名特优质产品欠缺;初级加工和粗糙加工多而精深加工少;采用传统工艺和落后设备的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少;产品品牌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符合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的产品少[4]。

  全社会富硒意识和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浓厚,需要广泛宣传、学习富硒知识,充分认识富硒资源的重要价值。发展富硒食品产业的理念、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3.3  O——机会分析

  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要求的提高,富硒食物需求将持续增长,富硒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富硒产业是资源型产业,富硒地区具有自然垄断优势,可形成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如果较先地占领市场,树立品牌,会具有较高经济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3.4  T——挑战分析

  国内富硒食品产业发展同构化竞争的挑战。以富硒大米为例,生产地区众多,如安徽巢湖、江苏洪泽湖、河南唐河县、黑龙江鸡东县、浙江绍兴、南京市六合区、重庆江津、江苏连云港等。据网站检索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拥有富硒大米品牌达25个。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其区别,因而初级富硒农产品的开发面临同构化竞争的挑战。

  食品质量安全的挑战。由于硒食用量的安全范围较窄,各地区富硒农产品含硒量不同,天然硒与人工硒并存,硒含量各自不同,因此必须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较为完善的标准及管理规模体系,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富硒食品产业赢得市场竞争和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关键所在。

  4  富硒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4.1  进行产业规划,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富硒农业产业群,引导富硒各种产业发展。建立高科技示范区、富硒原料基地、龙头十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富硒产业开发。如陕西紫阳建立硒科技示范园区,形成集技术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一心、四区”格局;江西丰城建立硒谷生态园;青海建设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

  4.2  完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加强科技研发与合作交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由于硒的化学特性,有机硒产品和无机硒产品的作用相差甚远,一些鱼目混珠的无机硒产品非但不能被人体有效吸收,过量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为此,必须加强富硒产品的品质监管。如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了《富硒食品与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陕西省地方标准),一批富硒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2012年10月,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奠基仪式在恩施经济开发区举行,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性的富硒产品权威检测平台,也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迄今唯一的国家级质检中心。恩施州《富硒食品含硒量要求》省级地方标准也将于2013年出台,运用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对富硒产品检测进入硒形态分析,提高检测水平。这些措施必将有力推动富硒产品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

  对富硒农产品加强科技研发,将极大地提高其附加值。如浙江龙游富硒莲子白酒、富硒莲子清酒生产技术通过了国家专利认证,产品的远销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4.3  加强富硒农业品牌化建设,发展富硒文化

  201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分别被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为5亿元和4.45亿元,显示了恩施富硒农产品的市场地位。富硒农产品的品牌的提升,不仅提升富硒农产品的知名度,也体现了该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并能将富硒农产品基地打造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如恩施举行“中国硒姑娘”——聚硒康形象大使选拔赛,不仅宣传富硒产品及硒健康产业也展示出恩施发展“健康之都”的全新面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伴随大健康时代到来的富硒红利 一触即发
硒都恩施不负“硒”望
市场规模数十亿,富硒农业产业化的“硒”望之路
湖北:致富农民“硒”望无限 | 农业气象 | 炎农网
守着“中国硒谷” 如何打造健康产业
富硒农业富硒产业大有可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